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案设计

《我的母亲》整体把握

小编:

这篇文章是作者中年(40岁)时对自己人生历程的一段回顾,写了自己童年至少年时代如何在母亲的严格要求和深情关爱下成长的几件事。作者写童年,写母亲,饱含深情,而行文又极其自然、质朴,很好地表现了母亲那无比深挚的爱子之情和优秀的性格品质,表达了自己对母亲的怀念和敬爱。全文的行文结构、内容组织大体是这样的:

先写自己童年的身体、性格特点,同时也表达了对童年往事的追念和惋惜之情(第1~4段)。

开头写道:“我小时身体弱,不能跟着野蛮的孩子们一块儿玩。我母亲也不准我和他们乱跑乱跳。”这两句交代了自己性格的主要成因──来自自身的原因和母亲的原因。正是这两个原因,养成了“我总是文绉绉的”性格。在这样的性格的基础上,再加上“社会环境”对我的认同和期望,更加强化了我要“装成先生的样子”。文中写道:“家乡老辈都说我‘像个先生样子’,……既有‘先生’之名,我不能不装出点‘先生’样子,更不能跟着顽童们‘野’了。”其中写了一件“掷铜钱”的事,很好地表现了孩童在受到大人调侃时的心理反应。应该注意的是,这里用了“野蛮”这个词,并无贬意,“野蛮的孩子”主要是指那些身体强健、敢于淘气、能在游戏中冒险的孩子。

第2段,写自己爱学习的性格和儿时最活泼的游戏。这一段,通过具体的几件小事,既写出了自己爱学习的性格,也写出了孩童时代对游戏的向往。这一段突出表现了对儿童游戏的追念和缺少儿童游戏生活的惋惜。

第3段,主要写作者两次失去了“发展的机会”。一次是在族长们的反对下失掉了学音乐的机会;一次是在“大骂”、“撕毁”的遭遇中“失掉了学做画家的机会”。写这两件事,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叹惋之情,是否也透出一点“关于一个人孩提时代的教育与他未来发展关系”的思考?作者写失掉音乐和做画家的机会,是以教育家的视角来写的。细想起来,耐人寻味,对今天的教育也应该有所启迪。

全文用3段文字写童年的性格特点和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往事,突出表现的是,在九年的孩童生活中,“只学得了读书写字两件事。在文字和思想(看文章)的方面,不能不算是打了一点底子。但别的方面都没有发展的机会”。交代了这些内容之后,作者笔锋一转,但又水到渠成地把“母亲”推到了文章的中心:“但这九年的生活,除了读书看书之外,究竟给了我一点做人的训练。在这一点上,我的恩师就是我的慈母。”

文章的主体部分写母亲(第5~8段),写母亲对我“教之严”、“爱之慈”,写母亲在痛苦的生活处境中“当家”的艰难,写母亲“气量大,性子好”,仁慈,温和,但又不缺乏“刚气”。总的来说,是写母亲对我直接的教育和对我在做人方面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

1、母亲对我“教之严”“爱之慈”。“每天天刚亮,我母亲就把我喊醒。”待“我”清醒之后,“对我说昨天做错了什么事,说错了什么话,要我认错,要我用功读书。”在母亲的严格管教下,“十天之中,总有八九天我是第一个去开学堂门的。等到先生来了,我背了生书,才回家吃早饭。”

如果说母亲对我学习的督促是非常严格的,而在做人方面的管教则近乎严厉了,而她对孩子的严厉的管教,自有自己的方法,“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这就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而且,行罚时,不许“我哭出声音来”。因为,她处罚孩子,惟一的目的就是对孩子有所惩戒,叫孩子有所反省,而“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实际上,“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这一句也是为下文安排了伏笔。

写母亲对儿子的“严”和“爱”,不仅有简明的叙述,而且有生活中具体的事例。母亲听了“我”一句轻薄的话,“晚上人静后,她罚我跪下”,“不许我上床去睡”以及“用舌头舔我的病眼”两件事,充分表现了“我的母亲”既是“严师”,又是“慈母”。

2、母亲在“当家”的艰难处境中所表现出的宽容隐忍、仁慈温和的性格品质。这些方面的性格品质,都是在日常生活中体现的:

⑴除夕时,不仅要“料理年夜饭、谢灶神、压岁钱等事”,而且最为烦难的是还要打发大哥因吸鸦片、赌博而招致的一大群债主,因为是新年,母亲“从不骂他一句”,“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作者写道:“这样的过年,我过了六七次。”这似是一笔带过的交代,但深想一下,母亲做得多么不易!

⑵大嫂和二嫂斗气,摆脸色,打骂孩子来出气,对此,母亲是“忍”和“让”,“忍到实在不可再忍的一天,她也有她的法子”。而她的“法子”,既不是说清楚,也不是争胜负,而是“这一天的天明时,她就不起床,轻轻地哭一场。她不骂一个人,只哭她的丈夫,哭她自己苦命,留不住她丈夫来照管她。她刚哭时,声音很低,渐渐哭出声来”。这是一位心地清明、是非分明、情感丰富的女性,也是一位忍辱负重、仁爱宽厚的女性。这种隐忍和善良,能惊天地,泣鬼神,难怪在这样的哭声中,总有一位嫂子端来热茶,劝一会──这来劝母亲的正是近来怄气的那个,并且换得一两个月的太平清静的日子。

3、写母亲“很有刚气”的一面。母亲待人最仁慈,最温和,但“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一个“无正业的浪人”五叔,“在烟馆里发牢骚,说‘我’母亲家中有事总请某人帮忙,大概总有什么好处给他”,母亲“气得大哭”,“当面质问”,“直到五叔当众认错赔罪,她才罢休”。从平常看来,这算不上多大的人格的侮辱,但作为一名年轻的寡妇,在当时来说就大有捍卫名节的必要,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对于晚辈们妯娌之间的怄气,实在忍不住了,她也只是“声音很低”地哭,而为这件看起来很小的事却“气得大哭”了。

最后一段,写母亲对自己深远的影响。作者写道:“我十四岁(其实只有十二岁零两三个月)就离开她了。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如果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这一段里,作者尽管写了母亲对自己的影响之大,但用词极为谦逊,讲究分寸。40岁的胡适,已是大学者和文化名人了,但他说“混”了二十多年。有幸和胡适交往,或读过他传记的人,都会感觉到他的“好脾气”“待人接物的和气”、“宽恕人、体谅人”的美好品质。但作者在说到自己的“美德”时,却极为低调。用了“如果”“学得”“一丝一毫”“一点点”等限制词,体现了谦谦君子风度。文风,在一定程度反映了一个人做人的态度风格,而这一点正是受了母亲潜移默化的影响。

全文毫无夸饰之辞,直白,坦诚,仿佛是与知心朋友话往事,拉家常,听凭心泉自然流淌。但细细品读起来,文中还是有艺术技巧可寻的,比如,文中的对比是非常鲜明的,母亲对我要求极其严格,而待人又极其宽容;对大哥大嫂二嫂极为和善、忍让,而涉及自己的人格,又非常认真,毫不马虎,等等。

    相关推荐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整体把握 《雪》整体把握 《马》整体把握 《狼》整体把握 《雪》整体把握 《马》整体把握 《狼》整体把握 《春》整体把握 《我的第一本书》整体把握 《口技》整体把握 《那树》整体把握 《口技》整体把握 《三峡》整体把握 《海燕》整体把握 《散步》整体把握 《社戏》整体把握 《马说》整体把握 《社戏》整体把握 《竹影》整体把握 《竹影》整体把握 《我有一个梦想》整体把握 《诗两首》整体把握 《邓稼先》整体把握 《华南虎》整体把握 《观舞记》整体把握 《诗两首》整体把握 《黄河颂》整体把握 《珍珠鸟》整体把握 《诗两首》整体把握 《观舞记》整体把握 《丑小鸭》整体把握 《木兰诗》整体把握 《华南虎》整体把握 《雷电颂》整体把握 《伤仲永》整体把握 《珍珠鸟》整体把握 《赤壁赋》整体把握 《皇帝的新装》整体把握 《济南的冬天》整体把握 《丑小鸭》整体把握 《木兰诗》整体把握 《伤仲永》整体把握 《诗两首》整体把握 《喂──出来》整体把握 《化石吟》整体把握 《邓稼先》整体把握 《伟大的悲剧》整体把握 《伟大的悲剧》整体把握 《云南的歌会》整体把握 《孙权劝学》整体把握 《组歌(节选)》整体把握 《女娲造人》整体把握 《土地的誓言》整体把握 《土地的誓言》整体把握 《在山的那边》整体把握 《最后一课》整体把握 《斑羚飞渡》整体把握 《满井游记》整体把握 把握整体 品味精读 《再塑生命》整体把握 《斑羚飞渡》整体把握 《孙权劝学》整体把握 《安塞腰鼓》整体把握 《藤野先生》整体把握 《大雁归来》整体把握 《荷塘月色》整体把握 《兰亭集序》整体把握 《羚羊木雕》整体把握 《安塞腰鼓》整体把握 《蒲柳人家》整体把握 《短文两篇》整体把握 《旅鼠之迷》整体把握 《醉翁亭记》整体把握 《寓言四则》整体把握 《绿色蝈蝈》整体把握 《月亮上的足迹》整体把握 《孔雀东南飞》整体把握 《与朱元思书》整体把握 整体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外国诗两首》整体把握 《看云识天气》整体把握 《五柳先生传》整体把握 《诗词曲五首》整体把握 《紫藤萝瀑布》整体把握 《游褒禅山记》整体把握 《诗词曲五首》整体把握 《沁园春·长沙》整体把握 《爸爸的花儿落了》整体把握 《爸爸的花儿落了》整体把握 整体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列夫·托尔斯泰》整体把握 《古代诗歌五首》整体把握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整体把握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整体把握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整体把握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整体把握 《走一步,再走一步》整体把握 《音乐巨人贝多芬》整体把握 《音乐巨人贝多芬》整体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