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学设计

《十八岁出门远行》教学设计之二

小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⑴帮助学生了解20世纪80年代中期先锋实验派小说的一些情况。

⑵帮助他们更好地把握这篇小说的内涵与特点。

⑶迅速弄清本文的表面情节,提高把握小说情节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⑴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来深入分析和领会小说的象征意义,揣摩文中情节的寓意。

⑵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仔细揣摩来体验。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⑴通过对作品情节和人物的分析理解,提高能够正确面对现实,面对人生的挫折与苦难的能力。

⑵揣摩本文注重个人感觉的描绘,用词生动独特,形象而富有韵味的特点。

【重点·难点】

深入分析和领会着篇小说的象征意义,揣摩文中情节的寓意。揣摩本文注重个人感觉的描绘,用词生动独特,形象而富有韵味的特点。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帮助他们更好地把握这篇小说的内涵与特点。

2、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深入分析和领会着篇小说的象征意义,揣摩文中情节的寓意。

3、揣摩本文注重个人感觉的描绘,用词生动独特,形象而富有韵味的特点。

二、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

余华,1960年生,浙江海盐人。1977年高中毕业,曾从事牙医工作5年。1983年到海盐县文化馆工作。曾入鲁迅文学院与北京师范大学联合招收的研究生班学习。1984年发表处女作《星星》。主要作品有《现实一种》《世事如烟》《河边的错误》《在劫难逃》《往事与刑罚》等。出版有《十八岁出门远行》《偶然事件》《在细雨中呼喊》《活着》等。作品怪诞、奇异,叙事方式别具一格。

2、关于先锋派小说:

所谓先锋实验小说,是指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继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和寻根文学思潮之后,兴起的一种具有现代派意味的新的文学思潮,代表作家有马原、苏童、格非、孙甘露、余华、北村等。他们的作品打破了以往文学写实的风格,放弃传统的真实观,大胆吸取西方现代派的表现手法,尝试新的小说表现形式,重视叙述方式与语言的创新,为中国当代小说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

《十八岁出门远行》是当代先锋实验作家余华的一篇代表作品,在内容与形式等方面鲜明地体现了先锋小说的一些特点。

3、基本情节: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位十八岁的少年,在父亲的鼓励下,他独自出门,走向未知的世界。一路上,他兴致勃勃,走了一天都不觉得疲倦。他没有找到旅店,但终于搭上了一辆汽车,汽车却在半路上抛锚了。更让他意想不到的是,路人一起哄抢苹果,苹果的主人──汽车司机却无动于衷,见义勇为的他却被打得头破血流……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过程

1、关于文章的象征意义:

小说中事件的叙述有着写实与象征的双重意味。一方面,主人公确实独自行走在大路上,一路上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和事:寻找旅店、搭车、苹果被抢、被揍乃至被抛弃……这些情节都具有真实的质感和内在的逻辑性、合理性,让人信服;然而另一方面,它们又充满象征意味,蕴涵着丰富的人生哲理,不像一般的现实主义小说中的描写那样直白与简单。初出茅庐的他是怀着蓬勃的朝气和探索世界的热烈情怀踏上人生征途的。然而,现实却给他当头一棒,粉碎了他不切实际的幻想。特别是苹果事件,更昭示了成人世界的荒诞、不合理和强盗逻辑,它让这个怀着纯真的理想与强烈的正义感的青年感到迷茫,感到无助,感受到了世界的荒唐和现实的残酷。这种经历,也许是每一个怀着理想主义的梦想“出门远行”的青年或早或晚都会有的境遇。文中寻找旅店的过程,也同样充满了象征意味。“我”一路上不停地寻找旅店,然而却始终没有找到,最后只能在破车里暂且安身。人的一生不也就是这样永远处于漂泊之中吗?理想的“旅店”,安定的归宿,温暖的港湾,也许并不存在。小说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就在于它真实而深刻地写出了这样一种成长的烦恼与痛苦,这样一种人生的无奈与残酷。当然,“我”并没有因此而丧失希望。小说的最后,写“我”躺在座椅上,感到汽车的心窝还是健全的,暖和的,“我”自己的心窝也是暖和的。能够正确面对现实,面对人生的挫折与苦难,也许就是“我”十八岁出门远行最大的收获吧。

2、注重个人感觉的描绘,用词生动独特,形象而富有韵味的语言特点:

小说的语言也非常有特点。作者在叙述和描写的时候,注重的不是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而是它们在自己心中的感觉。作者认为,现实主义小说所崇尚的真实其实并不存在,主张任何外界信息只有在被整合进人的感觉时才有意义。在本文中,作者反复叙述的就是“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细腻的个人感觉充满了整个小说文本。像“柏油马路起伏不定,马路像是贴在海浪上”,就写出了高低起伏的马路给我的主观感觉。“旅店就这样重又来到了我脑中,并且逐渐膨胀,不一会便把我的脑袋塞满了。我的脑袋没有了,脑袋的地方长出了一个旅店。”句子略带夸张,但却真切而强烈地表达出了“我”此时此刻对旅店的渴望。像这类句子在文中比比皆是,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另外,小说的叙事语言有刻意哕嗦、拖沓的一面,看似表现了生活本身的一种“自然状态”,实则揭示出“十八岁出门远行”的种种无奈,用意颇深。

3、提问:怎样理解小说最后父亲打发“我”出远门这一情节?它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对“我”远行故事的叙述是从途中开始的,而到了小说的最后,才写到“我”在父亲的叮咛下离家远行。这在情节上刚好形成一种回环,小说的终点回到故事的中国。这种旅行的路线是环状的。其实,人生的旅途不也正是这样回环往复吗?这种描写,不仅使故事更加完整,而且表达了作者对世界的一种看法。

四、布置作业

完成“研讨与练习”一、二。

    相关推荐

    《十八岁出门远行》教学设计之一 《十八岁出门远行》教学设计之三 《十八岁出门远行》教学设计之四 《十八岁出门远行》教学设计之五 《十八岁出门远行》学习提示 《十八岁出门远行》内容梗概 《十八岁出门远行》问题探究 《十八岁出门远行》主题思想 《十八岁出门远行》结构分析 《十八岁出门远行》课文分析 《十八岁出门远行》课文题解 《十八岁出门远行》写作手法探微 《十八岁出门远行》 课文背景知识 《十八岁出门远行》《老人与海》课堂练习 elvis007上传的《十八岁出门远行》教学设计和实录(本站论坛稿) 《远行*什么》教学设计之二 《十八岁和其他》教学设计 《十八岁和其他》教学设计10 《十八岁和其他》教案设计5 《远行*什么》教学设计之一 《十八岁和其他》教案教学设计9 《远行*什么》教学设计之三 《远行*什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十八岁和其他》教案7 《十八岁和其他》教案2 《十八岁和其他》教学反思 《十八岁和其他》教案4 《十八岁和其他》教案1 《十八岁和其他》导学案2 《十八岁和其他》课堂实录 《十八岁和其他》电子课文 《远行靠什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远行靠什么》教学设计 《远行靠什么》教学设计 《远行靠什么》教学设计 《远行靠什么》教学设计 《十八岁和其他》优质课教案8 《远行靠什么》教学设计 《十八岁和其他》学案设计3(苏教版必修1) 追逐一个永远的梦——侯小青随笔系列之十八教出习惯来 《十八岁和其他》课堂教学实录3 《十八岁和其他》导学案4(教师版) 《十八岁和其他》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1 《十八岁和其他》教学实施过程节录 《我长大了一岁》教学设计之二 《鸿门宴》教学设计之二 《十八岁和其他》导学案5(含答案) 关于“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郑和远航》教学设计之二 《西门豹》教学设计之二 《长歌行》、《七步诗》、《出塞》《古诗三首》教学设计之二 《远行*什么》说课设计 十八岁和其他检测试题及答案 《远行靠什么》教案设计 十三岁的际遇 关于“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十三岁的际遇 十三岁的际遇 追逐一个永远的梦——侯小青随笔系列之二百二十八风 15《西门豹》教学设计之二 《琵琶行》教学设计之二 《短歌行》教学设计之二 二十八 华南虎教学设计 《远行靠什么》说课设计 《长歌行》教学设计之二 十三岁的际遇 《十八岁和其他》教案6(苏教版必修一) 《十八岁和其他》教案7(苏教版必修1) 高一上册语文十八岁和其他教案 现行春节“100岁”了 未来我们怎样出行教案设计(二) 十三岁的际遇 十三岁的际遇 高中语文:《十八岁和其他》课堂实录 《海上日出》教学设计之二 十三岁的际遇 《十八岁和其他》教案3[苏教版必修一] 十三岁的际遇(教案) 十三岁的际遇教案 《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两篇 追逐一个永远的梦——侯小青随笔系列之八十二握手 十三岁的际遇-教学教案 《西门豹》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二 《拟行路难(其四)》《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小学语文二年级:《远行靠什么》教学设计资料 十八岁和其他训练题(有答案和解释) 《西门豹》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二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学设计之一 《北京天安门》教学设计之二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学设计之一 小学语文《远行靠什么》教学设计 《太阳》教学设计之十二 《草原》教学设计之十二 《太阳》教学设计之十二 远行靠什么教案 追逐一个永远的梦——侯小青随笔系列之二百零二读岁月 《雁门太守行》 追逐一个永远的梦——侯小青随笔系列之二十五教出心灵的震撼 《雁门太守行》教案教学设计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