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学设计

《蜀道难》教学设计之五

小编:

【教学目的】

1、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扫清文字障碍,熟读成诵。

2、整体感知全诗的感情基调,疏通大意,把握全诗的行文脉络。

3、鉴赏本诗的艺术特色。掌握本诗重点诗句的深刻含义和用典。

【教学设想】

《蜀道难》是李白诗歌作品中最出色的一篇,其思想内容之丰富,艺术成就之高为历代文学家及文学评论家所公认。关于这首诗的政治寓意,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教学过程中,第一,对诗的政治寓意不必深究;第二,应该给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空间,允许他们有各种各样的观点和看法,教师应给予更多的诗歌鉴赏方法的指导,以帮助学生自读自学,迅速提高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的重点】

应该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捋清全诗的思路:围绕着“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一全诗的主旨,分别写了蜀道之高、蜀道之险、蜀中战祸之烈。在对重点语句的理解上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不必整齐划一,言之成理即可。

【教学的难点】

本诗的教学难点是对诗中典故的运用和作者政治思想的把握。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在学生自主学习、讨论、提问的同时,教师补充必要的背景知识和有关资料,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

【教学设想】

本诗设计两种教学方案:

1、学生自主学习式教学方案。

2、教师导学式教学方案。

【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方案: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蜀道难》的基本内容及行文脉络,反复诵读,感知作品的感情基调。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蜀道艰难险阻,无论是通行还是战争,自古这里就充满着传奇色彩,历代文人墨客对此不乏感叹之辞,那么蜀道究竟有怎样的传奇和艰险呢?我们今天一起来看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代表作──《蜀道难》给你们做的介绍。(板书)

二、布置、检查预习作业

1、布置预习作业(此项内容为上节课布置或课下通过课代表布置给同学):

⑴ 通过回忆过去学过的李白的其他作品,了解李白的生平和他的诗歌风格。

⑵ 通过查阅其他资料(网络、图书等)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

⑶ 结合课下注释和查字典扫清文字障碍,并反复诵读,体会全诗的感情基调。

⑷ 理清全文脉络。

2、检查预习作业:

⑴ 按课前布置的作业,分小组讨论,相互取长补短,推举代表发言,陈述本小组作业完成情况和作业最后内容。

⑵ 教师提问,指名回答,其他同学补充。

3、教师在检查的基础上归纳相关内容:

⑴ 作者生平及思想: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先世隋时因罪流徙中亚,他出生在安西都护府的碎叶城(今吉尔吉斯境内),五岁时随父迁居绵州彰明县(今四川省江油县)的青莲乡。他自青年时就漫游全国各地,天宝初年曾进住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即遭谗去职。晚年飘泊东南一带,六十二岁病死在当涂县令李阳冰家。李白年幼时,他的父亲对他进行过传统教育,青年时接触过道士和纵横家,也受过儒家的影响,思想比较复杂,这在他的作品中有所反映。他性格豪迈,渴望建功立业,但对当时的黑暗社会现实极为不满,他热爱祖国山川,同情下层人民,蔑视权贵,但也有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思想。他的诗现存九百多首,都收在《李太白集》中。在他所有的作品中乐府诗约占四分之一,其代表作为《蜀道难》、《梁父吟》等,代表了其浪漫主义诗歌的最高成就。他也是五言、七言绝句的圣手。五绝含蓄、深远,只有王维可以相比;七绝韵味醇美,音节和谐流畅,和王昌龄齐名,被评为有唐三百年的典范。

⑵ 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回忆学过的李白的诗(以体现浪漫主义风格的诗为主),总结李白的浪漫主义诗歌风格。

秋浦歌

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

何处得秋霜。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是李白作品的艺术特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玮绚丽,语言清新自然,是继屈原以后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驰骋想像,运用神话的离奇境界,把自己热烈的情感倾注到所描写的对象之中,以惊俗骇世的笔墨,恣意挥洒,描写了壮丽奇谲的世界,借以抒发个人怀抱的抑郁与不平。他鞭挞封建社会的丑恶淋漓尽致,杜甫曾说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韩愈说“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是的,李白诗歌中强烈的爱憎之情和艺术魅力,千百年来一直鼓舞着人们,激发着人们,是我国人民精神财富中的瑰宝。

⑶ 《蜀道难》的写作背景及写作目的:

唐代蜀中商业经济极为发达,入蜀的人们乐不思返,而没有认识到这一地区形势险要,自古为封建割据之地,随时有发生叛乱的可能。诗中强调的“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就是指此而言的。顾炎武《日知录》中说:“李白《蜀道难》之作,当在开元、天宝间。时人共言锦城之乐,而不知畏途之险,异地之虞,即事成篇,别无寓意。”又据孟《本事诗》载,贺知章于天宝初年李白入京时即见此作,惊叹之余称李白为“谪仙”。故知其创作时间不迟于天宝三年,为“安史之乱”前的作品。诗中的“君”有人说是李白的一位好友,这以他同时期的作品《剑阁赋》和《送友人入蜀》为证(见附录),有人说仅是一种虚拟方式,即实无其人而是泛指所有“西游”之人。其实“君”指谁并不重要,诗的写作目的就是告诉人们不要只看到“锦城”的“乐”,应该“早还家”,因为这里的道路奇险无比,且随时可能发生战乱,足见作者英明的政治预见。(以上材料可投影或印发。)

⑷ 字词的检查,可采用让个别学生上黑板默写、上讲台讲解等形式,内容以课下注释为主。

三、阅读训练

1、播放《蜀道难》并配乐朗诵,使学生感受本诗的宏大气势和奔放的感情。

2、齐读,跟着配乐的诗朗诵,全班齐读,以充分体会本诗的感情基调。

3、自读,在进一步了解了作者的生平、思想、作品风格和作品的创作背景、创作目的的基础上,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和行文脉络。

四、整体感知

(这部分教学内容实际上还是以检查课前的预习为主。)

提问: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学生回答。

教师明确:本诗以惊人的艺术夸张,丰富的想像力量和雄伟磅礴的气势,描绘出蜀地山川奇险壮丽的形象,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大好山河的无限热爱之情,同时也流露出了诗人对当时军阀割据局面的深刻忧虑。

提问:全文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或全文的行文脉络是什么?)

学生回答(不求惟一,有理即可)。

教师明确:全诗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为主线贯穿始终,是全诗咏叹基调的重要体现。统观全诗,诗人的感叹思路是:先叹蜀道之高,再叹蜀道之险,最后感叹蜀地战祸之乱。这三叹分别渗透在诗人的具体描写和抒情直白的字里行间。

五、布置作业

1、诵读全诗,背诵第一段。

2、阅读全诗,弄清每句诗的含义。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检查背诵情况。

2、进行鉴赏式阅读,在教师引导下分析、探讨全诗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蜀道难》是李白最富浪漫主义色彩的代表作。在诗中,作者写山川自然,不是冷静客观的描摹刻画,而是以奇幻的想像与极度的夸张,从表达主观感受、强烈的反应中去显现蜀道慑人心魄的奇险之势。诗人的想像,出入古今,如大河奔流;所有的想像与夸张都临近或逾越了事物性质的极限,基本上是超现实的。由此形成的意象,一个接一个地急促奔涌,奇意迭出。其中又间以诗人的感叹、惊呼、反问;“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惊叹,如同乐曲的主旋律,一唱三叹,反复出现于其间,构成了强烈的节奏。这样,这首诗便不仅充分显示了蜀道山川雄奇险峭的气势,而且表现着诗人激情的跌宕,从中可以感受到他的灵魂的飞动和广阔的胸襟。那么,诗歌是通过哪些诗句具体表情达意的呢?我们将逐句研讨。

二、检查背诵

1、指名让个别学生背诵第一自然段,指出背诵中的字音错误和音节错误(重点语句的音节和感情的变化见教参“诵读提示”)。

2、齐读全文,体会感情基调,为具体分析打好基础。

三、鉴赏、研讨重点语句

布置讨论题,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合作交流,最后由代表总结发言,教师订正。

1、开头用“噫吁嚱,危乎高哉!”有什么作用?

明确:“噫吁嚱”三个字都是感叹词,是蜀地方言。“噫吁嚱!危乎高哉!”这些感叹词的连接使用,是诗人在激情的冲动下随口吐出的,它包含着巨大充沛的感情力量,所以才能使人在这一声并没有多少具体描绘的惊呼中,感觉到蜀道的高峻、艰险,充分表现了诗人吐纳山川的宽广胸怀。

2、“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这句的用典有何用?

明确:这里诗人把我们引向了一个悠久迷茫的历史时间领域。一方面,从时间的悠远上加强了诗的感染力量;另一方面,经过这番渲染,激发起读者对蜀地情况的好奇心。有这样一个悠久遥远的历史岁月,而又长久与内地隔绝,从没有人去过的地方,那里究竟是一种什么景象呢?人们会从蜀地时间悠久的观念中,感觉到这是一个奇险幽深、神秘莫测的地方,并产生一种探求的欲望。

3、“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这句诗该如何理解?是否有迷信色彩?

明确:秦蜀两地间本来只有鸟道而无人路,是古代的大力士用他们的双手搬倒了险恶的高山,杀死了凶猛的大蛇,才给我们打开了一条通道,消除了秦蜀两地长久隔绝的局面。诗人对于壮士排山倒海的巨大力量及其壮烈牺牲的精神,表示了崇高的敬意和由衷的歌颂。这个神话故事的运用丝毫没有迷信色彩,而是有力地、令人信服地歌颂了人类征服自然的伟大的创造力量。

4、诗的第二自然段以对那位“君”──假定的友人劝阻“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开始,到对友人的质问“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结束,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作者在第一自然段极言蜀道的高,而在第二自然段又极言蜀道的险。这些具体的描绘,形象、生动地画出了山川的形态。但作者仍觉得不够到位,又用“劝阻”、“质问”友人这种虚幻的笔法,从侧面烘托了自然景物的惊奇雄险。

5、本诗的主旨在于表现蜀道的惊险,但第二自然段写进“号古木”的“悲鸟”和“啼月夜”的“子规”有什么作用?

明确:第一自然段作者尽述蜀道的高不可攀,笔锋一转,劝朋友不要西游,因为这里不但路途难走,而且环境荒凉、凄清,“悲鸟号古木”、“子规啼月夜”充满了无限的哀怨与愁苦,使人闻而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6、“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政治远见?

明确:诗人从蜀道的艰险想到了它在军事上的重要位置,并由此又想到了“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的可能发生的祸患。诗人对当时潜伏着的军阀割据严重危机的担心,表现了他敏锐的观察力和政治远见以及他对国家命运和人民安全的深刻的忧虑,从而给这个歌颂雄伟奇险山川的诗篇,增添了一种发人深思的严肃的思想内容。

7、“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是全诗的主旨,为什么诗人要在最后写蜀地战祸一段?这样写和诗的寓意有什么关系?

明确:从诗的内容看,此诗应是诗人在长安时为送别友人入蜀而作的。全诗极言“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意在为友人此去路途的艰险而担忧,“问君西游何时还”,人还未去却已问归期,诗人不忍友人离去,依依惜别之情自现。结尾一段写蜀地战祸之烈,意在告诫友人蜀地并非久留之地。而剑阁是蜀中要塞,由“蜀中之险甲于天下,而剑阁之险尤甲于蜀”可见。写剑阁之险引出蜀地战祸,既是写蜀道之难的继续,也是惜别之情的升华。去蜀难,留蜀亦难,“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这样的诗“风人之义”便显得水到渠成,自然而完满。

四、归纳全文的结构并板书

可让学生先捋清全文的思路、每段的主要内容,教师板书明确。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诗。

2、领会全诗的主要表现手法。

    相关推荐

    《蜀道难》教学设计之一 《蜀道难》教学设计之六 《蜀道难》教学设计之四 《蜀道难》教学设计之三 《蜀道难》教学设计之二 蜀道难 蜀道难 蜀道难 《蜀道难》教学设计 蜀道难 蜀道难 蜀道难 蜀道难 蜀道难 蜀道难 《蜀道难》教学设计 《蜀道难》教学设计 《蜀道难》 蜀道难 蜀道难.. 蜀道难 蜀道难 蜀道难 蜀道难 《蜀道难》教学设计 《蜀道难》教学设计 《蜀道难》教学设计 《蜀道难》教学设计 蜀道难教案设计 蜀道难 蜀道难 蜀道难 蜀道难 蜀道难 蜀道难 蜀道难 蜀道难 蜀道难 蜀道难 蜀道难 蜀道难 《蜀道难》教学设计3 新蜀道难 蜀道难6 蜀道难4 《蜀道难》教学设想 《蜀道难》教案设计 蜀道难教案设计 《蜀道难》教案 蜀道难教案设计 《蜀道难》教学设计1 《蜀道难》教学设计2 《蜀道难》主题之辨 《蜀道难》教学设计2 《蜀道难》教学设计ABC 蜀道难3 蜀道难,人生之路更难──李白诗歌《蜀道难》赏析 《蜀道难》教学设想 蜀道难教案 《蜀道难》教案 蜀道难教案 《蜀道难》教案 《蜀道难》教案 《蜀道难》教案17 《蜀道难》教案4 《蜀道难》教案教学设计30 《蜀道难》教学设计示例 《蜀道难》教学设计(A案) 蜀道难高中语文教案 蜀道难教案范文 《蜀道难》教案11 《蜀道难》教案6 《蜀道难》教案2 《蜀道难》教学设计(B案) 《蜀道难》教学杂谈 《蜀道难》教学设想1 《蜀道难》赏析 《蜀道难》赏析 蜀道难翻译 蜀道难教学教案 《蜀道难》赏析 李白《蜀道难》 新编《蜀道难》 《蜀道难》赏析 《蜀道难》导学案 《蜀道难》难句解析 《蜀道难》导学案 《蜀道难》说课稿 仿李白《蜀道难》 《蜀道难》疑难解析 《蜀道难》教学反思 《蜀道难》教案设计示例 《蜀道难》教案13 《蜀道难》教案14 《蜀道难》教学反思 《蜀道难》导学案5 《蜀道难》教案10 《蜀道难》教案9 《蜀道难》教案10 《蜀道难》教案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