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知识扩展

丹齐克《指印》原文阅读

小编:

指印

古罗马历,一年月亮绕十个圈,

当时把这个数奉为至尊至上,

或者因为我们习惯了用手指来数数,

或者因为妇人怀胎十个月方才分娩,

再不然就因为数字增到了十,

便回头来,从一开始循环。

 ——奥维德(Ovid),《岁时记》(Fasti)第三卷

人类在进化的蒙昧时期,就已经具有一种才能,这种才能,因为没有更恰当的名字,我姑且叫它为数觉。由于人有了这种才能,才在一个小的集合里边,增加或者送去一样东西的时候,尽管他未曾直接知道增减,他也能够辨认到其中有所变化。

数觉和计数不能混为一谈。计数似乎是很晚以后才有的一种收获,由后文可以知道,它牵涉到一种颇为复杂的心理过程。就我们所知,计数是一种人类独具的特性;另一方面,有若干种动物看来也具有一种和我们相类似的原始数觉。至少,有权威的关于动物行为的观测家持有这种主张,而且有很多实例支持这种理论。

例如,许多鸟类是具有这种数觉的。鸟巢里若是有四个卵,那么可以安然拿去一个;但是如果拿掉两个,这鸟通常就要逃走了。鸟会用某种奇怪的方法来辨别二和三。但是这种才能不仅限于鸟类。实际上,我们所知道的最惊人的例子要算叫做“独居蜂”(solitarywasp)的昆虫。这种母蜂在每个巢里下一个卵,并且在巢里面预先储藏了一批活的尺蠖,作为幼虫孵化后的食料。使人吃惊的是,各类独居蜂每巢里所放的尺蠖数目都是一定的:有些类放五条,有些放十二条,多的甚至于有二十四条的。最特别的是一种叫做蜾蠃(eumenus)的蜂,这种蜂雄的比雌的小得多。母蜂能用神秘的方法辨别孵化出来的幼虫是雄的还是雌的,并且据此相应地分配食品的数量;它并不去改变捕获物的大小和种类,只给雄卵储存五条尺蠖,给雌卵储存十条。

由于蜂类行为的规律化,而且这种行为和它的生命的基本机能有密切的关系,所以上述例子不如下面的例子来得更加令人信服.这里所举的鸟的行为,似乎已经处于自觉的边缘了.

有个田主决心要打死一只在他庄园的望楼里筑巢的乌鸦.他试了好多次想惊动它,始终没有成功:因为人一走近,乌鸦就离开了巢,飞开了.它栖在远远的树上守着,等到人离开了望楼,才肯飞回巢去.有一天,这田主定下了一个计策:两个人走进望楼,一个留着,一个走开了.但是乌鸦并不上当:它老等着,直到留在望楼里的人也走了出来才罢.这个试验一边作了几天:两个人,三个人,四个人,都没有成功.末了,用了五个人:也像以前一样,先都进了望楼,留一个在里面,其它四人走出来,离开了.这次乌鸦却数不清了;它不能辨别四与五,马上就飞回巢里去了.

2

这个例证可以引起两种反驳的意见.第一,具有这种数觉的动物只限于极少的几类,而在哺乳动物中就没有发现这种才能,甚至猿猴也好像没有.第二,就已经知道的一切事例而言,动物数觉的范围实在太小,简直可以略而不论.

第一点意见我们是承认的.这确乎是一个值得注意的事实:识数的才能,不论是这种形式或那种形式,看来总是限于几种昆虫,几种鸟类和整个人类.对于狗、马和其他家畜所做的实验和观察,都不曾发现它们有什么数觉。

至于第二点意见,却没有多大价值,因为人类的数学范围也是十分有限的。寻常让一个文明人去辨别数目的时候,他总有意无意地用其他的技能,诸如对称图形读法、心计组合法、计数术等,来帮助他的直接数觉。特别是,计数已经变成我们智能的如此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用心理学的方法来实验我们的关于数的知觉,实在是很困难的。但是,话虽如此,现在还是有了一些进展;根据精密安排的实验结果,不能不下结论说:普通文明人的直接视觉数觉,很少能超过四,至于触觉数觉,范围甚至还要小些。

人类学上关于原始民族的研究,加强了这个结论的可信程度。从这些研究得知,还没有达到屈指计数阶段的野蛮人,几乎完全滑关于数的知觉。澳洲、南海群岛、南美洲和非洲的许多部族都是如此。柯尔(Curr)对于澳洲的原始民族有过广博的研究,他以为只有很少的土人能够辨别四,处于野居状态中的澳洲土人没有人能了解七。南非洲的布须曼(Bushmen)族,除了一、二和多之外,再没有别的数字了,而这三个字又是那么语调含糊,那些土人是否赋予了它们以明晰的意义,也还是个疑问。

我们决没有理由相信,我们的远祖有更高的天赋,却有许多理由使我们怀疑这种想法,试看各种欧洲语言,几乎都带有这种早期局限性的痕迹。英文的Thrice和拉丁文的Ter,同样的有双重意义:三倍和许多。拉丁文的Tres(三)和Trans(超过)之间有着可信的联系;而法文的Tres(甚)和Trois(三)也是如此。

数的产生,远在有史以前,详情已无法深究。究竟数的概念是从经验里边产生的,还是仅仅凭借经验之力,把早已隐藏在原始人心灵中的概念加以暴露而来的呢?这是一个吸引人的玄学问题,因而不在本书讨论的范围之内了。

如果我们用现代野蛮民族的智力情况来推断我们远祖的发展史,我们不能不承认,在开始的时候也是非常幼稚的。一种比鸟类高强不了多少的原始的数觉,就是产生我们数概念的核心。毫无疑问,如果人类单凭这种直接的数的知觉,在计算的技术上,就不会比鸟类有什么进步。但是经历一连串的特殊的环境,人类在极为有限的数知觉之外,学会了另一种技巧来给他帮忙,这种技巧注定了使他们未来的生活受到巨大的影响。这种技巧就是计数,并且,正是由于有了计数,我们赢得了用数来表达我们的宇宙的惊人成就。

3

有些原始语言对于虹的各种色彩都有专门的字,但是没有“色”这个字;又有些语言所有数字都

有,只是没有“数”这个字。其它的概念也有这样的情况。在英文中,对于某些特种集合,有丰富的本国语言的表现方法,例如:Flock(一群),Herd(一帮),Set(一套),Lot(一土堆),bunch(一束),分别适用于特殊的场合;然而Collection(集合)和Aggregate(集)这两个字却是外来语。

具体的东西总在抽象的东西之先。罗素(Bertrand

Russell)说:“不知道要经过多少

年,人类才发现一对锦鸡和两天同是数字2的例子。”到现在我们还有不少的字来表达2这个概念,如Pair,Couple,Set,Team,Twin,Brace等等。早期数概念的极端具体性,不列颠哥伦比亚的辛姆珊(Thimshian)族的语言是一个明显的例子、这种语言共有七种不同的数字:一种用于走兽和扁平的物体;一种用于时间和圆形的物体;一种用来数人的;一种是用于树木和长形物体的;一种是用于小艇的;一种是用来测量的;还有一种是在没有特定对象时计数用的。最后一种大概是后来才发展起来的。前几种必定是这族人还没有学会计数之前的早期遗物。

正是计数,才使具体的、不同质的表达多寡的概念结合为统一的抽象的数概念。前者是原始人的特点,后者则是数学发展的前提。

4

然而,我们说,不用计数技术,也可以得出一种合乎逻辑的明晰的数概念,这虽然好像奇怪,但确是可能的。

我们走进一个会堂。在我们面前的是两个集合:一个是会堂的座位,一个是出席的人。我闪不用计数,就可以知道这个个集合是否相等,如果不相等,哪个大些。因为要是所有的座位都坐满了,同时没有人站着,我们不用计数就知道两个集合相等。要是座位已经满了,而仍旧有人丫头,我们不用计数就知道人多而座位少了。

    相关推荐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原文阅读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原文阅读2 散文阅读指导 屈原《离骚》原文全文阅读 臧克家《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原文阅读 冰心《霞》原文阅读 冰心《笑》原文阅读 《金色的脚印》阅读提示 《邓稼先》原文阅读 冰心《忆读书》原文阅读 《核舟记》原文阅读 《喂——出来》原文阅读 《金色的脚印》拓展阅读 《金色的脚印》拓展阅读 《金色的脚印》阅读提示 《金色的脚印》阅读提示 文言文齐恒公伐楚阅读答案 《归园田居》原文阅读 宗璞《送春》原文阅读 《兰亭集序》原文阅读 《荷叶母亲》原文阅读 鲁迅《社戏》原文阅读 冰心《观舞记—献给印度舞蹈家卡拉玛姐妹》原文阅读 人心齐,泰山移──读《手指》有感 杨绛《老王》原文阅读 《绿色蝈蝈》原文阅读 《手指》 相关阅读 手指阅读答案 《女娲造人》原文阅读 《手指》 相关阅读 《马说》阅读指导 “三步”攻克考场现代文阅读 中考说明文阅读指导 草原阅读答案 陈从周《说“屏”》原文阅读 《皇帝的新装》原文阅读 黄仁守《孔孟》原文阅读 《看云识天气》原文阅读 何其芳《秋天》原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做题指要 《奇妙的克隆》课文语段阅读 神奇的克隆阅读答案 一言救世界阅读原文 《废墟的召唤》原文阅读 冰心《观舞记》原文阅读 孙犁《芦花荡》原文阅读 郑振铎《海燕》原文阅读 《论语》十二章原文阅读 《秋天的怀念》原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指导_语文论文 《大道之行也》原文阅读 张锋《化石吟》原文阅读 朱自清《背影》原文阅读 莫怀威《散步》原文阅读 泰戈尔《对岸》原文阅读 余秋雨《信客》原文阅读 绿手指阅读答案 《喂──出来》阅读指导 ·浅谈阅读教学中学法指导的基本原则_语文论文 现代文阅读指导_语文论文 《克隆之谜》课文原文 《克隆之谜》课文原文 笛福《荒岛余生》原文阅读 阿长与《山海经》原文阅读 高中散文阅读方法指导 邹忌讽齐王纳谏阅读答案 巴金《小狗包弟》原文阅读 王蒙《想念冰心》原文阅读 光未然《黄河颂》原文阅读 吴冠中《桥之美》原文阅读 《古代诗歌五首》原文阅读 契诃夫《变色龙》原文阅读 不良阅读习惯及其克服 《手指》课文原文 《我有一个梦想》原文阅读 阅读链接——冉庄印象教案设计 孔子《论语》十则原文阅读 《月亮上的足迹》原文阅读 《我的早年生活》原文阅读 朱光潜《咬文嚼字》原文阅读 纪伯伦《组歌》原文全文阅读 王英琦《看社戏》原文阅读 西蒙诺夫《蜡烛》原文阅读 《我有一个梦想》原文阅读 魏巍《我的老师》原文阅读 老舍《我的母亲》原文阅读 马及时《王几何》原文阅读 张洁《我的四季》原文阅读 汪曾祺《胡同文化》原文阅读 短文两篇(蝉 贝壳)原文阅读 《旅鼠之迷》阅读指导 《手指》课外阅读材料 初一语文现代文阅读题:《邹忌讽齐王纳谏》阅读理解答案 《手指》 整体阅读感知 《大雁归来》阅读指导 《荷塘月色》阅读指导 《最后一课》阅读指导 小说阅读鉴赏指要 《组歌(节选)》阅读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