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学设计

《林海》教学设计之三

小编:

第一课时(简案)

一、引入课题:

我们曾学过美丽的小兴安岭,还记得那篇课文讲什么吗?留给你什么印象?(生自由回答)

揭题:小兴安岭在黑龙江省北部,是我国重要林区之一。除此外,在内蒙古高原东部,也有一个重要的林区,这就是有名的大兴安岭。著名作家老舍爷爷的文章<<林海>>,就是描写这里的美丽景色。

板书:林海(出示地图,认识大兴安岭的位置)

解题:为什么把大兴安岭称为“林海”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1)自学生字词;(2)读通课文。

2.检查自学:

(1)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检查通顺连贯,阅读中正音;

(2)检查词语理解:孤峰突起,盛气凌人,目之所及,兴国安邦,云横秦岭。

3.分段,理清脉络:

(1)默读,思考: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及由此产生的联想?

(2)指导分段,确定。

三、讲读一段:

1.指名读。思考:共几句话,每句讲什么?

2.问:为什么对名字感到悦耳,感到亲切、舒服?

(导读:“脚踩在…手摸到…”森林的古老,树木的珍贵、茂密,令作者可爱,从而亲切、舒服)

3.齐读一段。

四、作业 :1.抄生字。

2.解词:高不可攀、俏丽、广厦、盛气凌人。

第二课时

一、情景引入:

〈预设AV,预备隐藏多媒体1〉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老舍先生的文章—《林海》。

来,齐读课题:19、林海。

让我们,先一起去领略大兴安岭的美景!<2分钟录像>

看完这段影片,大兴安岭留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多媒体1>

(是啊!大兴安岭群山起伏、连绵不断;一望无边的原始森林,郁郁葱葱,犹如绿色的大海。)

二、理清课文内容层次:

1.文中的大兴安岭又是怎样的呢?请打开书123页,快速默读全文,找找文中哪些自然段集中描写了大兴安岭的景物?

2.齐读2-5自然段,思考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描绘大兴安岭的景物的?

板书:大兴安岭 生答完后,再板书 林花

三、讲读2自然段:

1.引入:大兴安岭的“岭”有什么特点?文中几自然段是描写的岭?(一起告诉老师)

请大家自由朗读2自然段体会岭的特点,用词语把特点在书边儿上批注。

师巡视,相机指导学习方法及批注方法。

2、学生反馈,师板书:

(1)岭有什么特点?从文中哪些句子体会到的?(2-3人)

(2)从这几位同学的回答,我们可以知道岭有什么特点?

板书:多、温柔

3、教学点一:“岭”形态多。<多媒体2>

(1)请看,老师觉得这句最能体现“岭”多,谁愿来读?

(2)注意句中几个“的”字,听老师范读。

(3)谁再来读?(表扬)

(4)小结:这句话不仅直接告诉我们岭数量多,还写出了岭的形状多。

老舍先生用6个带“的”句式,使我们有如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岭的千姿百态。

(5)全班齐读,一起来体会体会。

4、教学点二:体会温柔

(1) 谁来读写岭“温柔”的句子。(抽一优生)

(2) 学着这种语气,像她那样,读出这种温柔。

(3) 小结:大兴安岭与秦岭的美,风格各异。秦岭是险,而大兴安岭是柔。

5、教学点三:体会作者的情。

(1)在这段中,有一句话作者直接抒发了对大兴安岭这种柔美的喜爱,是哪句?

(2)相机指导。(最多两遍)

6、小结:看不完是因为岭多,看不厌是因为岭姿态万千,又那么温柔。

让我们带着对大兴安岭的喜爱,朗读2自然段,再一次去感受这亲切舒服的美!

四、讲读3、4自然段

1、引入:岭是如此的美,林又有什么特点?哪些自然段是描写林呢?

同样的,这一次先自己读课文3、4自然段,体会出林的特点,用词批注。然后,可以同桌交流。

师再次巡视,适时指导。

2、学生反馈,师板书:

(1) 师问:你体会到了什么特点?从哪儿体会到的?

(2) 抽3人答,师归结共同点。

板书:绿 多(美)

3、相机解决三个教学点:在这部分中,找出自己认为写得最美的,你喜欢、最想读给大家听的句子来读一读,让我们一起来分享。

A.教学点一:绿颜色<多媒体3>

(1) 出示<多媒体3>

(2) 齐读,注意几个“的”字;

(3) 这句话是说什么“多”?

(4) 为什么会呈现出“深浅明暗”不同层次的绿颜色呢?还告诉我们什么多?

(5) 小结:这句话不仅仅是在写绿颜色多,还告诉了我们树的种类也相当多?

大家再来读这一句,进一步体会。(师相机接:是啊!这么多绿色,恐怕只有画家才能描绘出来!)

B.教学点二:为什么称为林海?

(1)齐读,读好这一句。(1、2、3任意一句)

(2)学到这儿,你想提出什么问题?(3-5人,问尽量展开)

(3)问得好!大家是否留意了文中这几个地方:“群岭起伏是林海的

波浪”“这里是落叶松的海洋”、“海边的浪花”?

根据这几点,想一想它们的联系和岭的特点,我们重点讨论一个问题:大兴安岭为什么被称作“林海”?几点原因?

(4)生讨论,反馈(3-5人)

(5)师小结表观点:根据刚才大家的回答,老师认为有三点原因,

请一位同学来总结一下。(说的训练)

一、落叶松长满了群山峻岭,是它主要组成了林海;

二、岭温柔起伏,形似波浪;

三、银白峭丽的白桦点缀森林,不正是浪花?

C.教学点三:写法

齐读4自然段,让我们感受这壮丽的绿色海洋吧!

4. 小结:老舍先生,是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写出了林海的壮美,

表达了心中对大兴安岭的喜爱,赞叹。

五、学5自然段

1.总结学习方法:<多媒体4>

学“岭”和“林”,我们通过读书、抓特点、书上批注,最后体会感情的方法来学习的。

用这种方法,自学5自然段。

2.生自学、反馈。(花的特点是什么?怎么体会到的?)

板书:多、美

3.理解“总写句”:<多媒体5>

(1) 这段有句话写得非常妙!我们来读读。<多媒体5>

(2) 这句话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放手让2-3人说,不行就再读

再体会,以手势提示)

师相机小结:在作者眼里,大兴安岭就像一位温柔的小姑娘。

(3)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顺势以板书、全课总结:

作者先分别从岭、林、花三方面描述。

然后,再在5自然段中,用一句话对大兴安岭作了整体的描写和赞美;这样把大兴安岭写活了,而且充分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让我们在学习完这部分后,再次有感情朗读2-5自然段,再次深深地体会吧!

六、结束语:

本课,我们通过朗读,知道了岭、林、花的特点,初步体会了作者在叙述中表达的真情实感。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领略了大兴安岭的美景,你有什么感受呢?最后,让我们用自己的话来赞美大兴安岭吧!

那么,作者看到这幅美景图又产生了什么联想呢?作者为什么要写本文呢?这是我们下节课将学习的重点内容。

    相关推荐

    《林海》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三 《林海》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三 《林海》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三 《林海》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三 《林海》教学设计之四 《林海》教学设计之五 《林海》教学设计之一 《林海》教学设计之二 《林海》教学设计之一 《林海》教学设计之四 《林海》教学设计之五 《林海》教学设计之二 《林海》谈课设计之二 《林海》谈课设计之一 林海 -教学设计 《林海》教学设计 林海-教学设计 《林海》教学设计 《林海》教学设计 《林海》-教学设计 《林海》教学设计 《林海》教学设计 《红树林》教学设计之三 《林海》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林海》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林海》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五 《林海》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二 《林海》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二 《林海》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林海》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五 《林海》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四 《林海》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四 《林海》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二 《林海》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二 《林海》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林海 教案教学设计 林海 教案教学设计 林海教案教学设计 林海 教案教学设计 林海 教案教学设计 《林海》教学片段设计 《林海》教学片段设计 《望海潮》教学设计之三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之三 《林中乐队》教学设计之三 《林海》谈课设计 《林海》谈课设计 《林海》谈课设计 2林海 教案教学设计 林海 林海 林海 林海 《海底世界》教学设计之三 《海天骄子》教学设计之三 《大海的歌》教学设计之三 《海底世界》教学设计之三 《海底世界》教学设计之三 《海上日出》教学设计之三 林海 林海 林海 《老人与海》教学设计之三 《海底世界》教学设计之三 《烟台的海》教学设计之三 《大海的歌》教学设计之三 《精卫填海》教学设计之三 《海底村庄》教学设计之三 长春版《林海》教学设计 林海 林海 林海 林海 林海 林海 走进林海 教案教学设计 《林海》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林海》(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林海》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林海》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林海》(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林黛玉进贾府》教学设计之三 《老人与海鸥》教学设计之三 《老人与海鸥》教学设计之三 23《海底世界》教学设计之三 《老人与海鸥》教学设计之三 《林海》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林海》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林海》教案 《林海》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林海》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林海》(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2 林海 《林海》教案 《林海》教案 《林海》教案 人教版:林海 教案教学设计 《林海》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