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案设计

关于《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人物的引出

小编:

教学建议

在《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这幅画上,列宾精心描绘了十一个纤夫的形象。课文抓住了人物的特点,对每个人都用恰当的文字作了介绍,每个纤夫都有自己的特点,读后,使人感到有条有理,秩序井然,但又不显得雷同、呆滞,而是十分活泼跳跃、富于变化,这与作者巧妙引出人物的手法不无关系。

从整幅画面的位置角度引出人物,并以此作为基本的比照点。本文是按照前后顺序对十一个纤夫逐一介绍的,所以一开始先介绍了“领头的”老头儿,兼及“头发胡须都很浓密”的中年人,并用“这两个人走在行列的前头”一句强调一下,又为下一句“他们”明确了先行词,前后文章承接更为紧凑、缜密。然后,依次引出了“高个子”农民和“肌肉结实”的小伙子。如果文章再这样延伸下去,说什么小伙子后面又是谁,再后面又是谁,免不了给人呆板、枯乏的感觉。作者却又从全面出发,抓住衣着最醒目的少年,“在这一群人中有个穿着红上衣的少年”,以此作为新设的基本比照点,这真为异军突起,奇峰矗立。然后,依次引出了“有病”老头儿、“秃顶”老头儿、退伍不久的士兵和“愤怒”和高个子。在此,开头以“领头的”老头儿作为基本比照点的线似乎掐断了,使文章顿挫有致、跌宕和姿。但是,在介绍第十一个纤夫时写道:“走在最后的是一个神态沮丧的老头儿”,又是从全画面的位置角度引出的,不仅与上文“行列的前头”呼应,结构完整,归结全段,而且明白无误地显示有新变化,但顺序并没有紊乱。

从人物之间的关系角度引出人物,并以此作为承接的比照点。一种是从位置关系引出的,即前后左右是谁,连带而来,这当中由一人引出多人,如上文所述“领头的”老头儿,即引出了他“右边”的中年人和“后面”的高个子农民。“红上衣的少年”即引出了“右面”是士兵,士兵“后面”是愤怒的高个子,一个接一个,很有次序。这样通过数量变化,使行文不致呆滞。本文又有从感情关系上来引出人物的。如“秃顶”老头儿,便是从黑汉子“用同情的目光看着……”,然后引出对“秃顶”老头儿装烟动作的介绍。值得一提的是,在引出人物时多为宾语,如“高个子旁边是个肌肉结实的小伙子”“士兵后面是个高个子”,但是在引出黑汉子时,句式却一反常态,“一个皮肤黝黑的汉子在少年后面”,这里以后面的人物为主语,这也是值得仔细玩味的。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教学建议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是一篇看图学文。这篇课文是根据俄国著名画家列宾的同名油画撰写的,文从图来,是一篇典型的看图学文。

学生观察这幅名画有三个困难:其一,这幅画描绘的是旧俄时代劳动人民悲惨生活的情景,离现代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学生缺乏感性认识,对其深刻的主题思想不易理解。其二,画家在这幅画里描绘了十一个年龄、外貌特征、性格、神态都不相同的人物,是小学生所接触人物最多的看图学文。如何观察众多的人物,学生缺乏办法。其三,画家采用了背景跟前景对比的艺术手法,烘托主题思想,使主题思想表达得更加突出、鲜明。这一点学生不会欣赏,难以理解。

我是这样指导学生观察《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这幅画的。

一、根据特点灵活安排课堂教学结构。

看图学文的课堂教学结构,一般是先指导学生看图,在大体上弄清图意之后再学文。

教学这篇看图学文的时候,我是根据课文的特点安排课堂教学结构的。在学生未接触图画之前,先组织学生学习课文的第三段。结合学习这一段,很自然地介绍这幅画的作者和这幅画的现实意义,然后再指导学生看图。这样的安排,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另一方面,省去了介绍时代背景的过程。

二、由粗到细,由表及里指导学生观察。

1.粗观

这幅画我是用幻灯配合指导观察的。我先用强光在屏幕上打出了《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整幅画清晰的画面,同时用字幕在旁边出示了以下思考题让学生边观察边思考:

(1)这幅画中天空是什么样的?你觉得伏尔加河怎样?

(2)远处画了些什么,近处画了些什么?

(3)画面上的人在干什么,一共有多少个?

(4)看了这幅画,你初步觉得反映了什么内容?

学生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思考,对这幅画的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

2.细看

在学生初步了解画面内容之后,我接着用“遮影法”(用硬纸片挡住幻灯中暂时不要学生观察的画面,以突出要观察的部分)指导学生仔细观察画面的主体部分:十一个纤夫。

因为小学生所掌握的绘画知识少,还不能欣赏这幅名画里的每一个人物形象,我采用图文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一边观察,一边看书,两相对照,弄清形象。为了帮助学生掌握具体的观察方法,我先典型引路,在屏幕上放映出领头的老头儿的形象,同时出示三道题指导学生观察。

(1)老头儿的外貌特征是什么?课本上哪个词最能概括他的特征?

(2)老头儿的神态、动作是什么?从什么地方看出他的神态?

(3)从老头儿的动作和神态,想象一下这个人物的心理活动是什么?

组织学生按照这些思考题边观察、边阅读、边想象、边讨论。让学生明白,“肩膀宽阔”是这个老头儿的外貌特征,从他“领头”,不紧不慢地一步一步往前走的动作,可以看出,他拉纤的时间已经很长、很长,已经饱尝了纤夫生活的艰辛。从他“漠然”的眼神里,可以知道,这个老人对他的这种苦难生活看不到尽头,对改变这种苦难生活不存在希望。

接着概括出观察人物画的方法:抓住外貌特征,抓住眼睛看神态,抓住神态和动作想象人物的心理活动。

然后,我按照画面的顺序,放映出一个一个的人物,让学生学习上面的方法“举一反三”,把观察、阅读、想象结合在一起,把人物的特征、神态、动作、心理活动都搞清楚,从而达到理解画面内容的目的。

最后,我要求学生说出这幅画的含义是什么,让学生懂得,这幅画反映了俄国劳动人民生活的痛苦,揭露了沙皇统治下俄国社会的黑暗。

3.深思

这幅画的背景是晴朗的天空下辽阔美丽的伏尔加河,前景是冒烟的轮船、无帆的货船和一群在沙滩上拉着纤绳、拖着沉重步子、衣衫破旧的纤夫。画家为什么要这样安排画面上的景物?在学生观察了十一个纤夫的形象之后,我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这一个问题。

通过讨论,学生知道,画家这样摆布画面上的景物,是经过精心思考后安排的:晴朗的天空和辽阔美丽的伏尔加河告诉人们,俄罗斯的国土是美丽富饶的。冒烟的轮船,是告诉人们在伏尔加河里靠水上运输可以不拉纤,而货船则是资本家为了榨取更多利润剥削廉价劳动力纤夫的象征。“无帆”说明无风,纤夫们要付出更多的汗水。“衣着破旧”表明其穷困,“沉重的步子”说明其疲劳,“踏着沙滩”烘托了画的主题。学生明白了画家的构思之后,就能深刻地领会画的主题。

三、放手观察,努力实践,培养观察能力。

为了巩固和培养学生观察人物画的能力,在教完这篇课文之后,我选择了一幅“雨花台群塑”的由九人组成的画面,让学生练习观察,并根据这幅画模仿《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的写法,写一篇看图作文《革命先烈永垂不朽》,以巩固这一课的教学成果。

    相关推荐

    六年级教案:关于《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人物的引出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教学设计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教案教学设计 关于《伏尔泰笔下的英国》 关于伏羲女娲的神话 伏尔泰的鞋 关于居里夫人的生平和科学贡献 关于居里夫人的生平和科学贡献 关于高尔基的剧本《底层》 关于《雷雨》人物语言 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伏尔泰[法国] “关键在于引导” 伏尔泰对教会与国家关系的见解 关于《圣诞老人的礼物》教学设计 一个词语引发的关于“活”的思考 关于《大堰河──我的保姆》的通信 关于书信中的景物描写 《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学法导引 关于《喂——出来》的开头和结尾 《列夫·托尔斯泰》有关资料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相关链接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相关知识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相关知识 伏尔泰之死 伏尔泰之死 伏尔泰简介 启蒙运动的领袖伏尔泰 《揠苗助长》“笨农夫”引出“巧学生” 高考引发的关于民族文化危机的思考 《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有关资料 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 关于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认识与实践 关于生命的名人名言 关于“机遇”的名人名言 关于加大说、读、写训练量的建议_语文论文 世界性喜剧的创造者──伏尔泰 关于未来的机器人作文 关于再塑生命的人教案 关于《巨人的花园》的教学反思 于永正:关于上课 世界性喜剧的创造者──伏尔泰 关于女娲出生地古城纪(静宁)的考证 关于“雨”的诗文 法国伏尔泰小镇 关注教材中的反面人物 关于庐山的诗 关于“雨”的诗文 关于“雨”的诗文 关于丁香的诗 关于竹的诗文 关于竹的诗文 关于春的谚语 一个词语引发的关于活的思考 教案教学设计 关于“雨”的知识 《写出人物的个性》课堂实录 关于“雨”的知识 《论语》关于君子人格的塑造 关于“鸟的天堂” 关于“雨”的知识 关于“雨”的知识 关于“雨”的知识 关于“雨”的知识 关于“雨”的诗文 《写出人物的个性》教学设计 《师说》同步素材——关于《师说》研究的文献索引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关于练习 江河:掘出文化史诗的河道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从上《出师表》的关键谈它的主题 关于引导学生分析诗歌意境的教学建议 长江与黄河都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请写出有关黄河的古诗句: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写出景物的特征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关于练习 关于《老人与海》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沁园春·雪》引出的较量 关于阳光的作文 关于长城的介绍 关于“好课”的思考 关于春天的成语 关于“名堂”的理解 关于杜鹃的漫议 关于礼貌的成语: 关于吟诵的规则 关于师说的教案 关于孔子的故事 关于火星的资料 列夫·托尔斯泰 列夫·托尔斯泰 《我的叔叔于勒》人物形象分析 列夫.托尔斯泰 关于长城的诗句 关于长城的传说 关于恐龙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