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案设计

《山行》教材理解

小编: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全诗写的是在“山行”途中目之所及的片段。第三句中的一个“晚”字告诉我们:诗人赶路已经一天了,着实需要找一个“人家”歇歇脚了。抬起头顺着陡峭、蜿蜒、倾斜的石径朝着寒秋之中的山顶望去,就在那“白云生处”恰恰有了人家。这真是“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本应该是径直过去的,可就在这时,诗人却突然“停车”、驻足,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诗人发现了一片比“二月花”更加火红、耀眼的“枫林”。因为太“爱”这夕阳中的“枫林”了,旅途的饥渴、劳顿早已抛到了九霄云外,驻足欣赏是在自然也不过的事了。

黄叔灿《唐诗笺注》云:“‘霜叶红于二月花’真名句。”为什么呢?

首先是这一诗句脱俗。在古诗中吟诵红叶的诗句并不少见,如“林间暖酒烧红叶”,“红树青山好放船”等。惟有杜牧专赏枫叶颜色的鲜艳,而且说它胜于春花。当风劲霜严之际,除、了枫叶独绚秋光,红黄绀紫,诸色咸备,笼山络野之外,春花无此大观的。所以,杜牧专赏枫叶颜色的诗句与情怀,道骨仙风,超凡脱俗;

其次是情景交融写法非同一般。笼山络野的枫林红叶的确是美艳绝伦,但它却常常被一般文人的“悲秋意识”笼罩。而诗人在这里却以一个大大的“爱”字领起,满心欢喜地去赞美枫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写,不仅写出了如画的秋景,而且一扫常见的衰飒暗淡,更加突出了身世坎坷的杜牧那高朗、俊逸的气质与胸怀。再从写作的技巧来看,全诗四句,以第四句为重点,前三句都从不同角度为突出第四句起着唤起、烘托、铺垫的作用。第一句中的“寒”字是唤起第四句“霜叶”的铺垫;第二句的“白云”是从色彩对比的角度来反衬第四句的“霜叶”的红艳;更为有力的铺垫是第三句的“停车”和由此突显的“爱”字,及随后出现的“枫林晚”中的那个“晚”字。停车何故?是出于对“枫林晚”的“爱”;“枫林晚”何以这样可爱?是因为,在夕阳之中,满山遍野的枫林红叶红得快要燃烧起来了,这色彩的艳丽,这场面的壮观绝非春花能比。说到此处,全诗的重点句“霜叶红于二月花”为什么能千古传诵也就不奇怪了。

    相关推荐

    《山行》教材解读 《山行》教材解读 《古朗月行》教材理解 《挑山工》教材理解 《挑山工》教材理解 《挑山工》教材理解 《挑山工》教材理解 《挑山工》教材理解 《挑山工》教材理解 《黄山松》教材理解 《五花山》教材理解 《望天门山》教材理解 《愚公移山》教材理解 《望天门山》教材理解 《黄山奇石》教材理解 《山中杂记》教材理解 《黄山奇石》教材理解 《翻越大雪山》教材理解 《那棵高山榕》教材理解 《小熊住山洞》教材理解 《爬山虎的脚》教材理解 《七月上天山》教材理解 《爬山虎的脚》教材理解 《爬山虎的脚》教材理解 《未来我们怎样出行》教材理解 《狼牙山五壮士》教材理解 《到山下去看树》教材理解 《狼牙山五壮士》教材理解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教材理解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教材理解 《画》教材理解 《猫》教材理解 《猫》教材理解 《夏》教材理解 《猫》教材理解 《雪》教材理解 《蜂》教材理解 《草》教材理解 《画》教材理解 《猫》教材理解 《狼》教材理解 《琵琶行》教材全解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材理解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材理解 《荷花》教材理解 《阳光》教材理解 《信箱》教材理解 《春日》教材理解 《荷花》教材理解 《翠鸟》教材理解 《长城》教材理解 《麻雀》教材理解 《口技》教材理解 《背影》教材理解 《信客》教材理解 《春酒》教材理解 《天马》教材理解 《马诗》教材理解 《凡卡》教材理解 《穷人》教材理解 《穷人》教材理解 《琥珀》教材理解 《琥珀》教材理解 《村居》教材理解 《竹石》教材理解 《出塞》教材理解 《示儿》教材理解 《访兰》教材理解 《四季》教材理解 《松鼠》教材理解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材理解 《影子》教材理解 《回声》教材理解 《画风》教材理解 《绝句》教材理解 《绝句》教材理解 《蜜蜂》教材理解 《蜜蜂》教材理解 《掌声》教材理解 《燕子》教材理解 《翠鸟》教材理解 《翠鸟》教材理解 《翠鸟》教材理解 《绝招》教材理解 《绝招》教材理解 《太阳》教材理解 《观潮》教材理解 《白鹅》教材理解 《搭石》教材理解 《乌塔》教材理解 《社戏》教材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