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案设计

《画家和牧童》教学札记

小编:

近日,我有幸观看了优质课例《画家和牧童》一课,这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第四册第六组课文中的一篇阅读课文,葛懿颖老师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实施素质教育,优化课堂结构,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高,形象具体地展示了新课标的精神,使我受益匪浅,下面我从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实现学习目标中“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协调统一。

1、《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知识和能力”的要义是:要注重学习适应学生终身学习要求的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特别是加强培养学习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它明确提出语文的工具性的特点,即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这节课中,葛老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外部刺激的多样性,创设情境,引发学生通过看动画和图片形象感知“浓墨涂抹”,“轻笔细描”这两个词的意思以及“‘斗牛图’错在哪儿”的语句的理解;又通过抢读,自读,同桌分角色读,指名读,齐读,全班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感悟语言文字所蕴涵的意思和情感;还巧妙设计提问,激发学生与文中的主人公牧童和画家产生对话。如,“你是围观者中的一员,你会怎么称赞他?”“牧童指错后,你又会怎么想?”“你想对牧童说什么?”这些问题的巧妙设计,是在为实现目标的同时步步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培养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同时也渗透一定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其次,老师还特意安排“一……就……”,“一会儿……一会儿……”这两个句式的口语表达训练,达到读说结合,学以致用的目的;此外,在体会语言文字的同时,老师还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抓住戴嵩的语言、动作、表情和态度来表现人物高尚品质的表达方式,有机渗透写作指导。最后,老师十分注重引导学生课前搜集有关戴嵩资料,课上引导学生利用资料介绍戴嵩,课后引导学生搜集有关名人故事学习,有效地培养了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节课中,“知识和能力”的目标得到充分体现,它不是复杂的科学知识,而是最基本的语文学习知识;它也不是支离破碎的听说读写,而是四者的有机结合。

2、《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过程和方法”的要义是:应十分重视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在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过程中发现、总结和掌握知识的规律与学习方法。这节课中,葛老师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关注每个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尊重学生的独特理解、感受和体验,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①提问体现主体性。如,“你知道了什么?”,“你听到了什么?”,“你感受到了什么?”“你会对他说什么?”这些提问都是针对学生独特的感受来设计;②朗读体现主体性。如,抢读词语,读出自己的体会,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读等;③学习方式体现主体性。老师让每个学生先自读,自悟,再和同桌或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全班交流,让每一个学生都经历了学习过程,逐步掌握知识的规律和学习方法。不过,可惜的是,葛老师未能发挥多元化评价的主体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评价过程中,如,让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整节课始终都是由老师一人点评。

3、《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要义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主,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热情和正确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这节课中,葛老师巧妙地渗透了这一思想教育目标。葛老师一上课就先以抢答的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再利用直观形象的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激发学习兴趣,通过设计“你想对牧童说什么?”“这件事过去了,戴嵩会怎么做?”这两个问题来激发学生学习牧童的仔细观察、敢于指错和画家谦虚认错的高尚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然后通过欣赏名家名画,学习名人名事陶冶情操,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有效的体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

4、这三个目标的实现在教学中是相互渗透,协调一体的。这节课中,学生自读,自悟的过程是对语言文字的训练过程,也是一种学习过程和方法的体现,同时也是一种情感的体验和升华,三者不是孤立,而是和谐统一的。

(二)体现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之间的阅读。每个人必须经历自己的创造、理解、构建、体验,才能形成自己的精神世界。每个学生因生活经验和气质的不同,对阅读内容会有个性反应,老师应该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这节课中,葛老师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体验。如,让学生用自己搜集的材料或文中的话来介绍戴嵩;假设自己是围观者中的人来称赞画家;从同学的回答中,你感受到什么;带着你的体会来读一读等,这些环节的设计都充分体现老师善于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学生体验,感悟的内容,创设平等、和谐的学习气氛,尊重学生的多元理解,展开有效的对话,因势利导,达到三维目标的实现。在这个过程中,不仅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学生、老师与文本也在互动,整个课堂是活跃的逐步生成的课堂。

(三)体现语文的综合性学习。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这种“大语文”教育观的践约,充分体现语文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学习途径的多样性,学习过程的实践性,学习领域的开放性,学习目标的综合性和多向性。这节课中,葛老师引导学生课前搜集戴嵩的有关的资料,课后引导学生搜集学习古代名人故事,以队会课汇报交流展示,将课堂延伸到课外;老师还利用多媒体课件超文本的功能,把生活中的“斗牛”的情景与“斗牛图”联系比,加深体会;此外,老师把名家名画欣赏引到课堂,打破学科的独立封闭的状态,融文本与艺术审美于一体,体现学习领域的开放性。

此外,葛老师激情优美的语言,雍容大方的态度,及时点拨的教学艺术,形象巧妙的课件设计以及工整美观的板书,都是十分令人佩服的。当然,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这节课中还存在着某些教学设计上美中不足的地方。如,最后的句式训练若能渗透于教学中,就不会显得太突兀,结尾也会显然自然些。

总的来说,听君一节课,胜读十年书。葛老师的这节课为我们学习新课标提供了一个形象具体的实例,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新课标的精神,指导我们的语文教学实践活动。在此,我衷心地感谢为这节课付出努力的专家、领导和老师们!

    相关推荐

    画家和牧童 《画家和牧童》 画家和牧童 《画家和牧童》 牧童和画家 牧童和画家 《画家和牧童》 画家和牧童 画家和牧童 评《画家和牧童》 《画家和牧童》教案 《画家和牧童》教案 《画家和牧童》教案 《画家和牧童》 教案 《画家和牧童》教案 《画家和牧童》教案 《画家和牧童》教学谈 《画家和牧童》教学谈 《画家和牧童》教学谈 《画家和牧童》课文 《画家和牧童》说课 《画家和牧童》说课 《画家和牧童》说课 画家和牧童导学案 画家和牧童导学案 《21画家和牧童》教案 《21画家和牧童》教案 画家和牧童教学教案 《画家和牧童》教学设计 《画家和牧童》教学杂谈 《画家和牧童》教学设计 《画家和牧童》教学设计 《画家和牧童》教学案例 《画家和牧童》教学设计 《画家和牧童》教学设计 《画家和牧童》教学设计 《画家和牧童》教学设计 《画家和牧童》教学实录 画家和牧童教学设计 《画家和牧童》教学设计 《画家和牧童》教学设计 《画家和牧童》教学实录 《画家和牧童》教学设计 《画家和牧童》教学设计 《画家和牧童》教学实录 《画家和牧童》教学设计 《画家和牧童》教学设计 《画家和牧童》教学设计 《画家和牧童》教学案例 画家和牧童教学设计 《画家和牧童》教学设计 画家和牧童教学设计 《画家和牧童》教学设计 《画家和牧童》教学设计 《画家和牧童》教学思考 《画家和牧童》教学反思 《画家和牧童》教学设计 《画家和牧童》教学设计 《画家和牧童》教学设计 画家和牧童- 教学实录 画家和牧童教学反思 画家和牧童教学设计 画家和牧童教学实录 画家和牧童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画家和牧童》教学反思 《画家和牧童》教学设计 《画家和牧童》教学案例 《画家和牧童》教学建议 《画家和牧童》教学设计 《画家和牧童》教学设计 画家和牧童教学设计 《画家和牧童》教学设计 《画家和牧童》教学设计 《画家和牧童》教学案例 《画家和牧童》教学案例 《画家和牧童》教学反思 《画家和牧童》教学设计 《画家和牧童》教学设计 《画家和牧童》教学设计 《画家和牧童》教学设计 《画家和牧童》教学设计 《画家和牧童》教学设计 《画家和牧童》教学设计 《画家和牧童》教学实录 《画家和牧童》教学设计 《画家和牧童》教学反思 画家和牧童教学实录 画家和牧童教学设计 画家和牧童教学设计 《画家和牧童》说课稿 《画家和牧童》评课稿 画家和牧童评课稿 《画家和牧童》 教师语录 《画家和牧童》教材简说 画家和牧童说课教案 《画家和牧童》教学设计7 《画家和牧童》教学设计3 《画家和牧童》教学设计1 《画家和牧童》教学设计一 《画家和牧童》教学设计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