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案设计

《爬山虎的脚》教学札记

小编:

课堂上常见到这样的现象:老师提出一个问题请学生回答,第一位学生回答错了,马上请第二位,第二位回答错了,立刻请第三位。……直到回答对了为止。一旦学生回答正确,老师立即予以肯定并长嘘一口气:总算完成任务了。接着提出第二个问题……周而复始,循环往复。试想,这样的教学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吗?我们为什么不能再给回答错误的学生一次机会呢?让学生再想想,再想想……

教学《爬山虎的脚》一课,我问学生:“爬山虎的脚长在哪里?请找出书上的句子读一读。”王竹汉站起来读“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我用小黑板出示这句话说:“这句话很难读懂,请同学们仔细读一读,看谁能真正读懂。我请读懂的同学到黑板上来画出爬山虎的脚。”我在黑板上画了爬山虎的一根茎和一片叶子。不一会,许多同学纷纷举手,要求上黑板画爬山虎的脚。

我请了朱成,他信心十足地走上讲台,拿起粉红色的粉笔画起来。他把爬山虎的脚画在远离叶柄的茎的一头。我指着小黑板上的句子说:“你再读读这句话,看看画得对不对?”他又读了一遍,恍然大悟似的。他说:“喔,我知道了!”他这次把爬山虎的脚画在叶柄的根部,与叶子在同一面。我一看,又画错了,“反面”这个次没有读懂。

我很着急,真想把事先准备好的爬山虎实物让他看一看,再画,转念一想,不行。语言文字应该靠学生读懂,而不是靠实物或图片看懂。读物或图片的出现要选准时机。

我对朱成说:“你读的还不仔细,再读读。”这次,朱成一字一顿地读。过了一会儿,他擦掉前两次画的脚,第三次把爬山虎的脚画在叶柄的根部,在叶子的另一面。同学们纷纷表示赞同。

这时,我拿出爬山虎的实物,让学生看看爬山虎的脚到底长在哪里。学生证实后都满意地笑了,为自己读懂课文而高兴。朱成的笑从心底溢到了脸上。

再给学生一次机会,学生才能在机会中有所获,有所悟!让学生再想想,再想想……

    相关推荐

    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脚 25《爬山虎的脚》 25.爬山虎的脚 25、爬山虎的脚 25 爬山虎的脚 25.爬山虎的脚 10、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脚》2 《爬山虎的脚》1 25 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脚》教案 《爬山虎的脚》教案 《爬山虎的脚》教案 《爬山虎的脚》教案 《爬山虎的脚》教案 《爬山虎的脚》教案 《爬山虎的脚》教案 《爬山虎的脚》教学谈 《爬山虎的脚》课文 《爬山虎的脚》之3 《爬山虎的脚》反思 爬山虎的脚究竟怎样爬墙──《爬山虎的脚》教学案例与反思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 《爬山虎的脚》教学案例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爬山虎的脚》教学案例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札记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札记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爬山虎的脚》教学建议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想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爬山虎的脚》教学评析 《爬山虎的脚》教学杂谈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爬山虎的脚》教学评析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爬山虎的脚》教学一得 《爬山虎的脚》教学思考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想 《爬山虎的脚》教学实录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 《爬山虎的脚》教学实录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爬山虎的脚》教学实录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