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学设计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小编:

【自读导言】

自读要求

1.朗读课文,正确断句、停顿;

2.理解文章大意;

3.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像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

4.领悟并学习文章在艺术上的主要特色。

学习侧重点

1.朗读要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并能熟读成诵;

2.学习文章以下几点:语言上的言简意赅,选材上的详略得当,人物塑造上的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及对比手法的运用。

(解说:本单元提示中明确要求理解各篇文章的内容,注意它们各自的写法,故自读导言旨在引导学生以读为突破口,在理解大意的基础上,体会课文艺术上的特色。)

【自读程序】

1.初读。整体感知课文,有不认识的字查工具书解决,结合注释粗晓大意。教师适时点拨作者及《资治通鉴》的有关常识。

2.速读。理清故事情节的发展情况。

3.竞读。看哪位同学将对话的语气读得最到位。

4.研读。读自及鲁肃过寻阳至文末一段,思考吕蒙有了怎样的变化,给人怎样的启示。

5.背诵。

(解说:以上的程序设计体现了读思结合的阅读原则。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借速读来加深对课文故事情节发展的认识。如:孙权劝吕蒙学习,吕蒙是一开始就马上听从的吗?他本人在学习前后有何变化?是怎样表现出来的?竞读则既检验了同学们对人物语气的把握情况,又是对朗读水平的一种促进与提高。第四步的研读则重在让学生体会孙权的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中的益处是怎样在吕蒙身上体现的,并使学生联系自身实际,谈对读书的认识,激起他们对读书学习的兴趣。最后的背诵是对以上四步阅读的一个总结深化,使阅读过程中的诸多收获得以巩固与积累。)

【自读点拨】

1.资料补充

孙权(182-252),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

吕蒙(178-219),字子明,汝南富陂(今安徽省阜阳县南)人,三国时吴国名将,从孙权攻占各地后随周瑜等破曹于赤壁,又定计取荆州,擒关羽。授南郡太守,封居陵侯。

2.重难点分析

①以对话为刻画人物的主要手段。

文章篇幅短小,通篇主要记录人物的几次对白,却传神生动地塑造出了三个艺术形象。先看孙权。作为吴国之王,他能够关心下属,鼓励吕蒙要多学习: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气比较坚定有力。当吕蒙找借口推辞时,他不急不恼,推心置腹地说: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先声明要求他读书的目的并非使他弃武从文,成为书生,而是在博览群书中了解历史,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增加自己的见识与才智,这种循循善诱的亲切语气已令人非常感慨。之后他又针对吕蒙所谓军中多务的借口,进一步开导,现身说法:卿言多务,孰若孤?这是明摆着的事实。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用自己的亲身感受来劝导吕蒙--读书大有益。孙权丝毫未摆当权者的架子,不以威压的方式逼迫吕蒙去读书,这一番娓娓道来的谈话却更令人信服。他的谈话是亲切的,朋友式的,具有长者而非王者的风范。再看吕蒙。读书使吕蒙的言谈大有智慧,所以鲁肃的语气重在惊叹: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吕蒙也仅说了一句话: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话中既有对鲁肃大惊小怪的不以为然,更有一种书中多阅历,胸中有丘壑的自信,令人油然而生一种敬羡之情。

②除正面记言外,对吕蒙这一形象还运用了侧面烘托及对比的手法。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鲁肃正是一个跳出庐山的旁观者,吕蒙读书的功效是通过他的话从侧面展现出来的,他的惊叹衬托出了吕蒙今非昔比的事实。而话中的吴下阿蒙又将吕蒙的过去与现在进行了一个纵向的对比,得出了变的结论,而吕蒙之变的核心正是才略的猛增。

③文章材料取舍精当,详略安排得当。

课文以对话为主,其他内容均一带而过,或简说,或不说。如对吕蒙的学习情况,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加以概括,至于他读了哪些书,又如何用功的只字未提。后文中吕蒙二人的谈话,只用一句与蒙论议来交代,两人谈论的是什么话题,吕蒙的哪些见解让鲁肃起敬的都略去不写。详略的安排非常精当。

④语言精练,情节发展环环相扣,自然而紧凑。

人物的语言简洁而传神,极富表现力,毫无冗繁之处。其中的吴下阿蒙、刮目相待更是因其言简意丰而流传运用至今。除对话外的其他语言也非常简省而意赅。情节发展上,孙权的刻意劝学终使吕蒙就学,他就学后的渊博学识又使鲁肃惊叹,吕蒙又紧承其叹发出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的自信之语,上下文衔接自然,前因后果,井然有序。

(解说:本点拨内容首先以补充资料的形式将课文注释中尚未交待的内容展示出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其他则重在帮助学生完成自读导言中的自读要求4和学习侧重点2,目的是使学生透彻地理解课文内容,认清人物形象,帮助其从艺术上掌握文章的特点,以便于在写作中模仿和借鉴。)

【自读思考】

l.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

①卿今当涂掌事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③卿言多务,孰若孤

2.解释文中的两个成语

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3.下面的短文出自《三国志•吕蒙传》,将其与课文中的及鲁肃过寻阳.........结友而别一段作比较阅读,说说两文的异同点。

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顾之。遂往诣蒙。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肃造次应曰:临时施宜。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画五策。肃于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於此也。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4.以下诗句、格言都是与读书、学习有关的,结合文中吕蒙的变化,写出自己对读书的认识与感想。

①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②书到用时方恨少。

③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④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⑤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⑦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⑧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⑨知识就是力量。

⑩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解说:第1、2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字词的掌握情况;第3题做初步拓展,以比较阅读的形式,换个角度去分析课文;最后一题则进一步拓展深化为谈对读书的认识与看法,这三个题目是按由浅入深,由窄而宽的顺序设计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既要走进课文,又能跳出课文。既会读,又练写。)

参考答案:

1.①卿:古代君对臣、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以及朋友之间表示亲切的第二人称。当涂:当道,当权。

②孤:古时王侯的自称。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③孰若:哪里比得上。

2.吴下阿蒙:比喻学识尚浅。刮目相待:表示用新眼光看人。

3.相同点:都写出了吕蒙的变化及鲁肃的赞叹之意。

不同点:

①课文主要记言,而本文则既有语言,又有人物的动作及心理描写。

②课文突出的是吕蒙的变化,而本文还表现出了鲁肃对吕蒙的态度由轻视而叹服的变化。

③课文略去了两人谈话的内容,此处则作了清楚的交代。

4.略

    相关推荐

    孙权劝学 孙权劝学 孙权劝学 孙权劝学 孙权劝学 孙权劝学 孙权劝学 孙权劝学 孙权劝学 孙权劝学 孙权劝学 《孙权劝学》 孙权劝学 《孙权劝学》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23 孙权劝学 23 孙权劝学 《孙权劝学》教案设计 《孙权劝学》教案设计 《孙权劝学》教案设计 15孙权劝学 23孙权劝学 《孙权劝学》教案 《孙权劝学》教案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6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7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11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13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7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4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3 15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2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2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2 15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孙权劝学》学案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8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6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4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6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5 《孙权劝学》的教学设计 《孙权劝学》教学设想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3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3 15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4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5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1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7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1 《孙权劝学》原文 《孙权劝学》成语 《孙权劝学》赏析 15 《孙权劝学》教案 <<孙权劝学>>教案5 <<孙权劝学>>教案6 《孙权劝学》教案19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分享 <<孙权劝学>>教案7 《孙权劝学》导学案 《孙权劝学》的教学设计1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之二 《孙权劝学》教案1 《孙权劝学》教案4 <<孙权劝学>>教案8 《孙权劝学》教学杂谈 《孙权劝学》教学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