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案设计

《题西林壁》教材理解

小编: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

1.

西林:西林寺,在现在江西省的庐山上。这首诗是题在寺里墙壁上的。

2.

缘:因为。

3.

此山:指的是庐山。

[简析]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眉州(今四川眉山县)人。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相关推荐

    题西林壁 《题西林壁》 《西门豹》教材理解 《西门豹》教材理解 《西门豹》教材理解 《西门豹》教材理解 《西门豹》教材理解 《题西林壁》课课练 《题西林壁》课课练 题西林壁说课稿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题西林壁》教学反思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题西林壁》教学反思 题西林壁的意思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题西林壁》教学实录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题西林壁》教学反思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题西林壁》教学案例 《题西林壁》教学札记 《题西林壁》教学札记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题西林壁》教学反思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题西林壁》教学札记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题西林壁》教学札记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题西林壁》教学札记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题西林壁》教学札记 《题西林壁》教学札记 《题西林壁》教学札记 《题西林壁》教学实录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题西林壁》教学札记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题西林壁教案设计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题西林壁》片断赏析 题西林壁诗意 分享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1 题西林壁的备课教案 《题西林壁》片断赏析 《题西林壁》其它杂项 《题西林壁》片断赏析 《题西林壁》其它杂项 《密西西比河风光》教材理解 《题西林壁》片断赏析 《题西林壁》片断赏析 《书湖阴先生壁》教材理解 《小壁虎借尾巴》教材理解 《小壁虎借尾巴》教材理解 题西林壁的教学设计 《小壁虎借尾巴》教材理解 《小壁虎借尾巴》教材理解 《题西林壁》《游山西村》导学案 《西门豹治邺》教材理解 《题西林壁》 教案教学设计 《地下森林断想》教材理解 《地下森林断想》教材理解 古诗《题西林壁》教学案例 《地下森林断想》教材理解 《地下森林断想》教材理解 《送元二使安西》教材理解 《猪八戒吃西瓜》教材理解 《猪八戒吃西瓜》教材理解 《送元二使安西》教材理解 《猪八戒吃西瓜》教材理解 《送元二使安西》教材理解 《送元二使安西》教材理解 《送元二使安西》教材理解 《送元二使安西》教材理解 5.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材理解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材理解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材理解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材理解 赏析:题西林壁教学案例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