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案设计

《我要的是葫芦》其它杂项

小编:

记得小时侯学过一个《我要的是葫芦》的故事,故事讲一个种葫芦的人,在看到叶子受到虫害的时候,仍然坚持认为“我要的是葫芦”,而不去治理虫害,结果葫芦死了,这个故事的寓意十分深刻。作为一个科学教师,我在反思三年的科学教学实践的时候,常常不由自主的想起这个故事,科学课到底应该关注什么呢?

1、过程与结果,孰主孰从?

早在新课程改革还没有开始的时候,小学自然教学界就开始了科学方法与科学知识的论争。那时大家普遍关注的是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毫无疑问,自然教学中确实存在着“我要的是葫芦”那样的弊端。论争的结果是大家开始意识到科学方法的重要意义,逐步形成了“过程比结果更重要”的论断,也许大家认为“叶子”长好了,“葫芦”就顺理成章了吧。当时我刚从事自然教学,对这场论争的实质并没有什么感触,因此对论争中的观点的接受也是比较被动的,有的时候甚至可以说是无可奈何的。

2003年1月,我为国标本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培训会执教了三年级下册《观察鱼》,正是在研究这堂课的过程中,促使我对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思考。第一次试上的时候,我先让同学到黑板上画“记忆中的鱼”,请大家一起评价他们的画,从而引起学生对观察鱼的兴趣;接着让学生观察比较鱼的相同点,归纳鱼的外形特征;最后巩固对鱼的共同特征的认识。大家认为我在不知不觉中把“认识鱼的共同特征”作为了中心任务,教学目标定位比较单一,忽视了观察能力的培养。课后调查也证实学生在观察技能方面确实没有什么明显的进步。

意识到问题以后,我开始有意识地淡化知识点,转而以“引导学生在观察过程中学会观察”为中心设计教学过程:先每组画一条鱼(各组的鱼是不同的);接着把画打乱次序发给各组,请他们在教室里找到画上的鱼;最后让各组比赛找两条差别较大的鱼的相同和不同,看哪组发现多。为了检验我的目的有没有达到,我对经过学习的同学进行了检测,结果发现他们在观察方法、情感体验等方面的收获是令人满意的,奇怪的是对鱼的特征的描述却基本仍然停留在学习前的水平!这样一个结果是难以令人满意的!我对这个现象进行了反思,觉得正是自己对观察结果的轻视,导致学生忽视了在观察中获得的宝贵认识!

于是我就对自己的教学设计又进行了修改,首先安排学生观察红鲫鱼(各组的鱼差别不大),把它画下来,比赛哪组画的像。接着让大家评价各组的画,适时地根据学生的评价引导他们认识红鲫鱼的各个部分。然后各组比赛找出红鲫鱼和金鱼的不同,促使学生仔细观察。最后讨论:既然这两条鱼有这么多的不同,为什么还都是鱼呢?让学生自己充分发表意见,促使他们对鱼的认识向更深的层次发展。这次,我觉得自己在过程和结果的抉择中找到了平衡。

科学教学强调亲历过程,就是要让学生在主动建构中学会发现、学会学习、学会创造。毫无疑问,仅仅关注“葫芦”、关注知识是不足取的。但是一个没有结果的过程,就能达到以上目的吗?光开花不结果、或者果子结的瘦小同样也是不可取的。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过程和结果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是相互依存的,两者缺一不可!

2、自主与指导,孰重孰轻?

在新课程实验中,自主探究和教师指导也是经常遇到的一对矛盾,经常让科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觉得难以取舍。

记得过去自然课上指导学生做实验,经常需要在课前写小黑板,后来提倡进行电化教学就改在明胶片上写。写什么呢?写实验步骤,1、2、3……先做什么,再做什么,一一列出来以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学生在这样长期的训练中,对实验操作等方面的技能掌握确实是比较扎实的。可惜在科学思维方法层面主要是演绎型的,重在验证知识的正确性。很多实验与其说是研究科学问题,还不如说是在证明某个科学家的伟大,久而久之形成了“唯书、唯上”的思维定势,遇到问题不能主动思考,而是先看书上怎么说,看老师怎么讲。

现在看来,这样的指导不要也罢!为什么呢?显而易见,它的作用就像是牧羊人的鞭子,也许它能指出哪里水草丰美,但是它也剥夺了羊“思考”的权利!

新课程改革开始以后,让学生自主探究的呼声越来越高了。相对于过去跟着老师转的教学而言,这无疑是一种进步。每一个参与科学实验的老师都在努力实践着这一新的理念,于是安静的课堂一下子变得热闹起来了。然而一种新的现象又出现了,在四年级科学《热往哪里传》的课上,有一位教师这样上“把热水倒进冷水里(把冷水倒进热水里)”的实验。首先请学生猜想可能会有什么现象?然后让各组学生到上面挑选自己需要的实验器材进行实验。话音刚落,各组的学生就忙开了,有的不管冷水热水一律染红,有的迫不及待的就把热水冷水混合,有的甚至把滴管当作玻璃棒用来搅拌……最后大家得出一个结论“把热水倒进冷水里,把冷水倒进热水里都会变成温水”,弄的教师十分被动,还不得不承认学生发现的正确!这样的自主到底有什么价值?

让学生自主学习并不是把一切都推给学生,自主是一种学习方式,更是一种教学理念。科学课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其实质应该是学生有能力研究的问题要让他们自主探究,学生暂时还没有能力研究的问题,教师也不能包办代替,而是要着眼培养他们这方面的能力。因此自主并不代表否定教师的指导作用,相反要求更好地凸现教师指导的意义!无论是学生的自主,还是教师的指导,都要立足于学生的发展,在这个大前提下两者应该是相辅相成的!

3、方法与目的,孰表孰里?

新课程改革以来,有一些现象非常值得我们注意。提倡合作学习了,不管有没有意义都要分组讨论、交流;要求注意评价了,就忙个不停地在一个个孩子的额头贴小星星……实施新课程提倡的理念,促使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教育的目的,任何目的都需要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去实施,但是在上述例子中恐怕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哗众取宠的意味、有一些表明自己“态度”的意味吧?就算抛弃这种形式主义的倾向不论,我们不禁要问,教学方法与教学目的到底谁是形式谁是本质?难道仅仅因为需要葫芦,就可以不切实际地希望藤上挂满葫芦吗?

教学目是指导性的、纲领性的,它应该是隐性的;而教学手段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采取的外在组织形式,是显性的。我认为在具体的教学中,两者应该一明一暗,成为一堂课的两条主线,贯穿课的始终。在教学过程中各司其职、最大限度地促使学生获得多方面的发展。绝对不能为了突出目的,而使目的形式化,最终沦落到“假、大、空”的尴尬境地。

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是科学课程标准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一条重要目标。过去的自然课也上《观察鱼》,大部分的自然老师一定会认为,如果是为了科学目的研究鱼,而对鱼有所伤害的话,这正如我们吃鱼是为了生存一样是无可非议的。因此一节课杀死很多鱼、爱护小动物的教学目标仅仅停留在书面的阐述上是不足为奇的。新课程实施以后,作为《观察鱼》一课的教学目标,显然是无法指望通过“我们要爱护鱼,因为它们是我们的朋友。”之类苍白无力的说教来达到标准制定的要求的。在教学过程中,我把学生观察的红鲫鱼作为礼物送给学生,把金鱼作为奖品奖给他们的时候,一个令我惊奇的现象产生了,学生是多么的爱护他们的小鱼啊!在观察鱼鳃的时候他们的动作竟然会那么小心,在研究鱼的时候谁提出剪掉鱼鳍之类的方法的话,马上会遭到很多同学的批评、反对!当看到学生发自内心的爱护小鱼的感情时,我才领悟到“润物细无声”的妙处!世界因为有了生命而美丽,科学课何尝不是因为有了这些孩子才精彩?

《我要的是葫芦》的故事中那个种葫芦的人说的不错,人们确实只需要葫芦,但他没有认识到呵护叶子的目的就是为了收获葫芦。在新课程中实践中,如果我们仔细体会,就会发现看似矛盾的一对往往也是相互依存的,当我们孤立地看待它们、片面地强调某一个方面的时候,就有可能会犯一点“我要的是葫芦”那样的错误了。

    相关推荐

    《她是我的朋友》其它杂项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杂谈 《我喜欢》其它杂项 我要的是葫芦 我要的是葫芦 我要的是葫芦 我要的是葫芦 我要的是葫芦 我要的是葫芦 《我要的是葫芦》 我要的是葫芦 我要的是葫芦 我要的是葫芦 《我要的是葫芦》 我要的是葫芦 我要的是葫芦 我要的是葫芦 我要的是葫芦 我要的是葫芦 我要的是葫芦 我要的是葫芦 我要的是葫芦 《我要的是葫芦》 我要的是葫芦 我要的是葫芦 我要的是葫芦 《蜂》其它杂项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其它杂项 《蜂》其它杂项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其它杂项 8、我要的是葫芦 7我要的是葫芦 7我要的是葫芦 《幸福是什么》其它杂项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其它杂项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其它杂项 9 我要的是葫芦 《看雪》其它杂项 《咏柳》其它杂项 《乌塔》其它杂项 《乌塔》其它杂项 《乌塔》其它杂项 《囚歌》其它杂项 《凡卡》其它杂项 《学弈》其它杂项 《阳光》其它杂项 《看雪》其它杂项 《绝招》其它杂项 《绝招》其它杂项 《嫦娥》其它杂项 《乌塔》其它杂项 《乌塔》其它杂项 《称象》其它杂项 《囚歌》其它杂项 《凡卡》其它杂项 《灯光》其它杂项 《学弈》其它杂项 《养花》其它杂项 《军神》其它杂项 《示儿》其它杂项 《匆匆》其它杂项 《凡卡》其它杂项 《春晓》其它杂项 《北京》其它杂项 《看雪》其它杂项 《看雪》其它杂项 《称赞》其它杂项 《雷雨》其它杂项 《翠鸟》其它杂项 《观潮》其它杂项 《背影》其它杂项 《称象》其它杂项 《凡卡》其它杂项 《穷人》其它杂项 《养花》其它杂项 《琥珀》其它杂项 《雨后》其它杂项 《咏柳》其它杂项 《我们成功了》其它杂项 《我为你骄傲》其它杂项 《称赞》其它杂项 《荷花》其它杂项 《检阅》其它杂项 《乌塔》其它杂项 《称象》其它杂项 《小虾》其它杂项 《灯光》其它杂项 《灯光》其它杂项 《养花》其它杂项 《琥珀》其它杂项 《池上》其它杂项 《匆匆》其它杂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