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学设计

《熟读精思(节选)》教学设计

小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会本课生字,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课文内容。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三段。

3.学习古人的读书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交流读书名言揭示课题,由课题质疑导入新课。

2.指导学生读准本文的字音,把课文读通,读顺,读出情,读出味。

3.调动学生质疑解疑的读书体验,以朗读促思考,理解全文,体会精思与熟读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快乐地学习。

教学重点难点

1.积累文言知识,感悟古文的语言特点,把课文读通,读顺,读出味,读出情。

2.学习古人的读书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教学突破

1.了解学生朗读本文的情况,再对学生朗读的字音和节奏进行指导。

2.在指导学生理解本文的大意后,再对课文进行分析。

教学准备

学生:

1.预习课文,读通课文。

2.搜集古人关于治学的名言警句。

教师:

1.准备相关的多媒体课件,搜集有关朱熹的音像资料、挂图等。

2.推荐适合学生课外阅读的中华传统文化名著名篇。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名言,导入新课。

1.引言:同学们都很喜欢读书,有的已经与书成了朋友,那么怎样才能读好书呢?大家把搜集的读书名言交流一下,看看我们是否能从这些名言中获得启迪!

2.学生交流古人读书名言。

3.课件出示部分读书名言。学生齐读名言,体会名言中包含的读书观点。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2)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3)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如。——苏轼

(4)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5)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

(6)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7)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

(8)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4.学生交流对名言的理解。

后四句老师没有注上作者,同学们知道是谁说的吗?

对,是朱熹所言。从这几句话我们可以总结其读书方法。(循序渐进、多读熟读、质疑精思)

5.引出新课。今天,我们就运用朱熹总结的学习方法来学他的文章《熟读精思》,看看他是怎样具体介绍这一读书方法的。

板书:熟读精思(节选)

(设计意图:结合预习基础,运用名言导入新课在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领其积极参与到新课的学习中,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同时对朱熹的言行初步接触可引发他们的探究欲,鼓励他们利用名言所指点的方法学习下文。)

二、了解作者,简释课题。

1.大家了解朱熹这个人吗?,谁来介绍一下朱熹的生平事迹?

学生交流,教师总结

课件出示朱熹简介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宋代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他一生刚正不阿,无意仕途,平生致力于著书立说,创办学院,讲学传道,是我国继孔子、孟子之后的一代宗师。他还是南宋著名理学家,世称“朱子”。其著作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朱子大全》《童蒙须知》等多种。本文选自宋人张洪等选编的《朱子读书法》。

2.齐读题目,理解“熟读精思”的意思。

(熟,熟练。精,精心、细致。反复读课文,把课文读熟练,同时要精心思考课文的意思。)

3.预习时看到题目,你想到了什么问题?通过预习课文你解决了吗?

(学生提出问题,对没有解决的简单问题可相互帮助解决,对重点问题如熟读的好处,怎样做到精思等教师引导学生一会儿放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解决。)

三、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1.学生自读课文,质疑解疑。(解决从课题产生的一些疑问,记录读书过程中的困难和疑问。)

2.交流疑难及解决办法。

(学习古文与现代文不同,教师适时交给学生学习方法:结合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意思读好停顿;借助工具书帮助理解难词难句;可以和同桌交流讨论等……)

3.生再读课文,结合注释或借用工具书初步理解文意,试着读好停顿。

4.指名朗读,教师根据读的情况指导读好停顿。

(1)确定文中多音字及通假字的读音。

“须整顿几(jī)案”“不可倒(dào)读一字”“读书百遍,其义自见(xiàn)”

(2)难读之句要在理解意思的基础上,反复读读才能读好停顿。

(3)第一段停顿示例。

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齐整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仔细分明/读之。

5.教师范读或教读。

6.教师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反复读,达到读通、读顺。

(设计意图: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古文学习上也不例外。本环节旨在唤起学生主人公的意识,让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只在疑难处点拨,困惑之时引领。朱熹言“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解疑,学会思考,同时把古文朗读放在第一位,让学生把课文读通读顺,为下面理解和分析课文打下基础。)

四、再读课文,深化理解。

1.学生再次借助注释等理解字词句的意思,试着说说全文大意。

2.指名说说文章大意。

3.师生交流重点词语及句子的理解。课件出示重点语句。

(1)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齐整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仔细分明读之。

(凡是读书,必须先整理好读书用的桌子,使桌子干净平稳,把书册整齐地放在桌子上,让身体坐正,面对书册,仔细从容地看清书上的文字,仔细清楚地朗读文章。)

(2)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就是说书读得熟了,那么不依靠别人解释说明,自然就会明白它的意思了。)

(3)读书千遍,其义自见。

(书读的遍数多了,它的意思自然会显现出来。)

(4)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叫做心到、眼到、口到。)

(5)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读书做到心到、眼到、口到,这三到之中,心到最要紧。心已经到了,眼、口难道会不到吗?)作者这里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要让学生通过读感知文言文反问句的表达特点。

4.齐读课文,读出味,读出情。

(设计意图:深入理解课文要在熟读的基础上进行,这样学生易于掌握和接受。这也是在实践朱熹的“熟读精思”的读书法。同时让学生体会到从有疑到释疑再到无疑的这一学习过程也是熟读精思的过程。)

五、熟读精思,分析课文。(引导学生解决重点疑问。)

1.学生静心默读,思考:

围绕题目,三个段落分别侧重讲了什么?

(习惯,熟读,精思)

或问文章先写什么,又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先写读书前必须做好准备工作;然后写“熟读”的要求和意义;最后写“精思”的要求和意义。)

2.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并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感受。

(1)读书的准备是什么?

(整顿几案、书册。正身体,详缓看字,仔细分明读之。)

(2)熟读有什么要求?有什么好处?

(要求: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无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好处:“久远不忘”,“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不带解说,自晓其义”。)

(3)精思的前提和关键分别是什么?

(精思的前提:“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精思的关键:“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3.学生交流并体会熟读与精思的关系,可以用一句名言概括此观点。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尽信书,不如无书。读书是易事,思索是难事,但两者缺一,便全无用处——富兰克林。读书不要贪多,而是要多加思索——卢梭……)

4.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谈谈自己学了课文后的感想。

5.教师小结。我们通过对本文“熟读精思”理解了“熟读”与“精思”的关系。要熟读书更要多思考、善思考。读与思是读书学习过程中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只读不思,必是死读,光思不读,纯系空想,毫无意义。“心到,眼到,口到”6个字高度概括了熟读与精思的关系,二者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通过今天的学习,希望同学们都能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和读书方法,让书真正成为我们生活中的良师益友。

6.练习背诵。再读课文,读出情,悟出理,然后自由背诵第二、三段。

(设计意图:本环节要求在学生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进行,目的是进一步理清文章思路,理解熟读精思的具体内容,体会“熟读”与“精思”的关系,领悟文章给人的深刻启示。在学习分析过程中,仍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只点拨疏导。通过再学习、再思考、再交流及教师的引导总结,学生的理解和认识会得到升华和提高,朗读时更能读出情,读出味,悟出理,从而达到本文的学习目的。)

六、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拓展:

1.课件出示《熟读精思》全文和《“朱子读书法”六条》。(见附页)

学生读读只做初步了解。也可放到课下仔细读一读。

2.推荐读物:韩愈的《进学解》和荀况的《劝学篇》

作业:

1.把课后第四题的治学名言读一读,背一背。

2.继续背诵课文第二三段。

(设计意图:拓展练习目的是让学生把课堂掌握的学习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进一步加深对古文的了解,增强对古文的兴趣,感悟我们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作业的设计重在让学生多积累优秀语言。)

板书设计

读书前的准备 整顿几案,正身体,仔细读之。

21 熟读精思  熟读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节选)  精思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附:

“朱子读书法”六条

1.循序渐进

所谓“循序”,就是必须遵循所读之书内容的客观顺序和读者的主观能力、条件,按此而规定读书的进程。“渐进”指的则是像流水盈河而后进、音乐成章而后达一样,量力而逐步成就。

2.熟读精思(略)

3.虚心涵泳

其含义是:第一,读书不先带框框,不先下结论,不固执己见,要尊重原著,探明愿意。第二,读书不先带偏见,不执著旧见,要持公正态度,要独立思考,坚持新的见解。第三,不穿凿附会,不遇难退缩,要接受简明平正的道理,还要反复详玩,勤苦奋进。第四,虚心涵泳的反面正是骄傲。

4.切己体察

所谓切己体察,首先,读书必须与自己的思想实际、生活经验等结合起来。其次,还要以所读之书的道理来指导自己的实践,或使之在实践中受到检验。

5.着紧用力

其含义有这样两个方面:一是读书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穷究到底,永不放松。二是“为学要刚毅果决,悠悠不济事”。

6.居敬持志

所谓“居敬”就是思想精神和注意力高度集中。所谓“持志”,就是树立远大的目标,明确读书的目的。朱熹把它视作“为学”的最根本性的问题。

《熟读精思》全文

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义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至于文义有疑,众说纷错,则亦虚心静虑,勿遽取舍于其间。先使一说自为一说,而随其意之所之,以验其通塞,则其尤无义理者,不待观于他说而先自屈矣。复以众说互相诘难,而求其理之所安,以考其是非,则似是而非者,亦将夺于公论而无以立矣。大率徐行却立,处静观动,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此观书之法也。

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齐整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仔细分明读之。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相关推荐

    《熟读精思(节选)》课文 熟读精思(节选)教案设计(一) 熟读精思(节选)教案设计(二) 《熟读精思(节选)》教材理解 熟读精思 熟读精思 《熟读精思》教案之一 《熟读精思》探究感悟 《熟读精思》课外拓展 《组歌(节选)》习题精选 《窃读记》(节选) 《难忘的泼水节》教学设计精选 《阿长与山海经》(节选)精段阅读 过春节教案设计 过春节教案(精选5篇) 《雷雨(节选)》教学反思 《组歌(节选)》学习思路 读 诗(节选)|说“木叶” 夹竹桃节选阅读 《组歌(节选)》学习思路 《组歌(节选)》教学设计 《组歌(节选)》教学设计 《组歌(节选)》教学设计 《组歌(节选)》教学设计 边城(节选)教学设计.. 《雷雨》(节选)教学设计 《组歌(节选)》教学设计 《组歌(节选)》教学设计 《组歌(节选)》教学设计 《组歌(节选)》教学设计 《组歌(节选)》教学设计 《非攻(节选)》教学设计 《雷雨》(节选)教学设计. 《组歌(节选)》教学设计 《组歌(节选)》教学设计 《组歌(节选)》教学设计 《组歌(节选)》教学设计 《组歌(节选)》教学设计 《组歌(节选)》教学设计 《组歌(节选)》教学设计 《组歌(节选)》教学设计 《组歌(节选)》教学设计 《逍遥游》(节选)思路新解——《逍遥游》(节选)思路分析 《寄小读者》(节选)鉴赏 《组歌(节选)》阅读指导 我的童年(节选)教学反思 《组歌(节选)》教学设计2 小英雄雨来节选教案设计 四年级小英雄雨来节选教学反思 《组歌(节选)》教学设计3 小学生父亲节活动精选教案 《组歌(节选)》教学设计6 《组歌(节选)》教学设计5 10 组歌(节选)教学设计 2021教师节主题班会教案设计五篇精选 《组歌(节选)》主题思想 《组歌(节选)》中心思想 《一棵树(节选)》阅读理解 现代文阅读:背影(节选) 《雷雨(节选)》导学案设计 《安妮日记(节选)》教学设计 人生寓言(节选)教学设计 《蒲柳人家(节选)》教学设计 《蒲柳人家(节选)》教学设计 《直面苦难》(节选)教学设计 《长征》节选教学教学设计5 《蒲柳人家》(节选)教学设计 《难忘的泼水节》教案精选两篇 《组歌(节选)》说课设计 《长征》节选教案教学设计8 《精读与略读》教学反思 《雷雨》(节选)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精读与略读教学反思 《梵高传(节选)》教案设计 《非攻(节选)》教案教学设计17 高一语文教学反思精选 高一语文教案:《我与地坛》(节选)自读教学设计 《杏儿熟了》教学反思 有的人读后感 精选 《孤独之旅》教学反思【精选】 精选高一语文教学反思 西师大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熟读精思随堂练习题 西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十二册):《熟读精思》教案 《雷雨》(节选)的三次教学设计 边城(节选) 雷雨(节选) 离骚(节选) 《燕子》教学设计(精选篇) 教师颂(节选) 雷雨(节选) 《精读与略读》反思 《离骚》(节选)优秀教案设计 边城(节选) 离骚(节选) 边城(节选) 茶馆(节选) 离骚(节选) 《三峡》节选 边城(节选) 边城(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