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练习题>课后练习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寻找时传祥》课文精讲

小编: :admin

17.《寻找时传祥》课文精讲

这篇通讯以叙述的方式,介绍了劳动模范时传祥的感人事迹,表现了他敬业、实在、正直、本分的性格特点。号召人们学习时传祥勤奋劳动、正直为人的精神,学习时传祥敬业爱岗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

“时传祥”是20世纪50~60年代的劳动模范、掏粪工人。他曾以正直、敬业、实在的精神赢得了全国人民的尊敬。本文的题目“寻找时传祥”的含义是呼唤时传祥那种“实实在在干活,本本分分做人”的精神。

一、基础知识

1.给红色的字注音

偌大( ) 老茧( ) 诚挚( ) 黯然( )

薯干( ) 瑞 ( ) 倪 ( ) 聊天( )

2、形近字

┏沧:沧桑 ┏崇:崇高 ┏蔑:污蔑

┗苍:苍茫 ┗祟:鬼祟 ┗篾:蔑匠

┏薯:薯干 ┏颠:颠倒 ┏黯:黯淡

┗署:行署 ┗巅:山巅 ┗谙:谙熟

3、词语解释

【偌(ruò)大】 这么大;那么大。

【人海茫茫】 形容人群数量庞大,像汪洋大海一样。

【人事沧桑】 指人的离合、境遇、存亡等情况经历了很多的变化。

【诚挚】 诚恳、真挚。

【淳朴】 淳厚,质朴。

【记忆犹新】 保持在脑子里的过去的事物的印象依然新鲜。

【黯(àn)然】 情绪低落的样子。

4、文学(文体)常识

《寻找时传祥》是一篇________,是《工人日报》1995年推出的“________”系列报道中的一篇。曾获1995年第六届中国新闻奖________。三十六年前,一个北京掏粪工人( )与共和国的主席( )握了一次手。作者写作本文是希望人们像时传祥那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偌大(ruò) 老茧(jiǎn) 诚挚(zhì) 黯然(àn)

薯干(shǔgān) 瑞(ruì) 倪(ní) 聊天(liáo)

4、通讯 重访精神高原 一等奖 时传祥 刘少奇 正直 敬业 实在

二、课文学习

1、第一部分只有短短的5句话,却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请说这样写好在哪里。

【明确】一个掏粪工人,一个国家主席,地位悬殊之大,却将他们相提并论,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在读者心中会产生很多疑问:他们为什么同死于一场名叫“文化”的革命,他们在什么情况下互相握了手,等等。激起读者对人物命运的关注。这些悬念在下文都一一得到解答。

2、联系上下文语境,理解下面标红色字体的词语的含义。

(1)今天,循着那渐被淡忘了的历史,记者重访时传祥的足迹,探寻他的生前身后。

(2)问起时传祥,一些中学生便摇头,几位大学生也双眼漠然。

(3)很快,一张国家主席与掏粪工诚挚握手交谈的照片传遍了大江南北。

(4)一听到要写时传祥,老人就挺激动,同时也有些黯然:“现在实实在在干活,本本分分做人还时兴吗?你写劳模还有人看吗?”。

【明确】

(1)探求;寻找。

(2)从眼睛中透露出不关心不在意的样子。

(3)诚恳真挚。

(4)形容情绪低落的样子。

【解析】本题意在考查学生根据语境来思考归纳词语的能力。做这样的题,一要联系句子,有时还要联系语段等来整体感知全句的含义,并初步体会标红色字体词语的意思,二要了解解释词语的常见方法。如:利用形声字来理解字词的含义的方法;分合法;比喻形容法等。例句中的“探寻”和“诚挚”可利用分合法,而“双眼漠然”和“黯然”可结合利用形声字及比喻形容法来解释即可。这类题实属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题。做好这类题,一方面应平时多积累语言,特别是应弄清词语的含义;另一方面还应学会运用词语、用好词语。

3、作者为什么要寻找时传祥?时传祥是什么人?

【明确】面对物欲横流的花花世界,公德的沦落,寻找时传祥实际上是寻找一种精神--正直、敬业、本分、实在的一种起码的做人品格。我们现在的社会需要像时传祥那样正直、敬业,实实在在干活,本本分分做人的人。时传祥是北京掏粪工人;是全国劳动模范,曾出席过“全国群英会”,受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文革中被遣送回乡;1975年去世。

【解析】写一个人物的根本出发点是社会的需要,时代的呼唤。第二问要点为职业、荣誉。

4、“问起时传祥,一些中学生便摇头,几位大学生也双眼漠然。在崇文门路边,遇到几位老师傅。‘时传祥?!’惊讶中便有些激动,接着,就像是述说自己的光荣一样,‘知道吗,那时咱们这北京也有一种‘热’,那叫‘义务掏粪热’!”提到时传祥,大中学生和几位老师傅的反应有什么不同?说明了什么问题?

【明确】中学生“摇头”、大学生“双眼漠然”,几位老师傅先“惊讶”,后“激动”。说明年轻人对时传祥已相当陌生,上了年纪的人对他则相当熟悉,对那个时代相当怀念。人们对劳模(实际是一种精神的象征)的漠然,引发一个深邃而重大的主题,即不断变革的今天,我们应该有怎样的人生观、价值观,也说明了写作本文的必要性。

【解析】这里使用了对比的方法,意在强调重提时传祥的必要,如果人们都熟悉他,就不必再说了。

5、本文是“重访精神高原”系列报道中的一篇。请你根据对课文的理解,说说“重访精神高原”有什么深刻含义。

【明确】时代改变,但为社会勤奋劳动和真诚做人的道理不该变。时代需要寻找时传祥精神,时代需要呼唤时传祥精神。

【解析】“高原”在这里是一种比喻的说法,“精神高原”当指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重”有第二次的意思。“重访精神高原”含有一种再次追寻当年那种崇高的精神境界的意思,在这里指时传祥精神。

6、这是一篇人物通讯,课文是通过哪些典型事例来表现时传祥的正直、敬业、实在、本分的?

【明确】本题旨在理清思路,整体把握。

写他敬业、实在:一是通过为耿大爷家从厕坑捞砖、洗砖、垒墙、清厕的事来写的;二是通过运粪改用汽车后,他带领工友自我加压,增加工作强度,提高工作效率的事例。

写他正直、本分:一是通过时传祥家人的话;二是通过“有身份人士”的话以及时传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写的。

7、劳动模范时传祥已经去世二十多年了,这篇通讯却以“寻找时传祥”为题,结合课文最后一段话,谈谈“寻找”的深刻含义。

【明确】“寻找”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要发掘劳模时传祥身上仍闪烁时代光芒的精神特质,呼唤人们像时传祥那样正真、敬业、实在、本分地做人;二是含蓄地指出在“动荡不定的精神家园”里,虽然有人迷失了,但心存美好的人们却仍然渴望与向往时传祥精神。

8、时传祥有什么样的人格魅力?你从周围人的身上能找到时传祥精神吗?试举例说明。

【解析】这是一道既联系课文理解思想内容,又从课内走向课外的开放性题。做好这道题,可分二步,一步是深入理解课文,找出时传祥的人格魅力;二步是关注现实社会,寻觅像时传祥式的人物即可。这类开放性题目,已成为平时各类考试及中考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做这类题,一应关注课文,二应联系现实。结合课内外答准答全。

【明确】时传祥的人格魅力主要表现在:他敬业、实在、正直、本分,他坚持实实在在干活,本本分分做人。在现实生活中仍存在着具有时传祥精神的人,如徐虎、李素丽、李国友、叶景林等。

9、这篇通讯曾获1995年第六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你认为原因是什么?

【明确】首先,这篇通讯开掘了一个深邃的思想和重大的主题,即今天我们应该有怎样的人生观、价值观。其次,个性特征鲜明。全文透露出一种十分平实、十分朴素的风格,但字里行间,又体现出热烈而鲜明的情感。这篇报道十分重视用事实说话。另外,作品的谋篇布局和细节处理、语言运用等,也都比较讲究,可读性强。

【解析】这是文章的写作特点,也是我们学习本文的目的。这样的题应从主题的挖掘、语言风格,文章结构等几方面考虑。

10.对文章结构的理解

【明确】

(1)文章结构图

(2)段落分析

课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以散文诗一样的语言交待了整篇通讯的历史背景材料,为后文详细介绍人物命运营造了环境背景。

作者在这一部分向读者传递的主要信息是:一场名叫“文化”的“革命”刮起的狂飙,毁掉了一个掏粪的工人,也毁掉了共和国的主席,更毁掉了我们做人的良知。

字里行间抒发了作者一种复杂的心情即:在“重访精神高原”中深感主题是激烈的、思考是痛苦的,倍感“重访精神高原”是必要的、重要的。

第二部分用具体事例侧重写时传祥的敬业、实在。先总写“面”上的情况,每天每年怎样干活:每天掏粪,背粪的总重量得有五吨;十七八年,没有节假日,右肩磨出了巴掌大一块又黑又硬的老茧。再选写两个典型事例,一是为耿大爷家从厕坑捞砖、洗砖、垒墙、清厕的事;二是写了运粪改用汽车后,时传祥带领工友们自我加压,增加工作强度,提高工作效益的例子。

第三部分侧重写时传祥的正直、本分,并通过时传祥家人及“挺有身份的人士”的话,说明时代呼唤时传祥精神。这一部分主要写了时传祥在文革动荡年月里正直为人、待人的事,其中还以插叙的形式写了五六十年代时传祥成为全国著名劳模后,回乡仍坚持扫村里大道的事,突现了时传祥做人一贯的本分、正直。文章最后写作者采访时传祥老伴及与几位“有身份的人士”的对话,写中央首长关心时传祥一家及善良正直的人们从内心深处赞美时传祥精神。意在点题:时代需要寻找时传祥精神,时代需要呼唤时传祥精神。

三、深入探究

1、对本文写作特点的理解

【明确】

(1)平实、朴素的风格中蕴含着热烈而鲜明的感情。通篇文章都十分注意“用事实说话”,几乎没有形容词,更没有记者的主观议论。而读者通过作品所受到的启发却是强烈而深刻的,原因在于,记者将自己激动的情感和理性的思索都隐藏在一种引而不发,含而不露的客观叙述之中了。

(2)文章结尾含蓄,耐人寻味。表面看,“写时传祥”遭人嗤笑,但事实是,正是这“笑中”的“一个人后来单独”对记者表示了对时传祥精神的渴望与向往--这是一种更深刻、更耐人寻味的对主题的深化,是对今天人们内心仍存美好的一种肯定。

(3)细致的细节描写。如为耿大爷清厕,作者用“卷起”、“一块块捞出来”“冲”、“垒”等词语来表现时传祥的实在、敬业。又如写时传祥右肩上的老茧,写其大小、质地,充分表出了时传祥的敬业、勤劳。

2、本通讯有何现实意义?

【明确】本文最早发表于1995年5月17日,是《工人日报》1995年推出的“重访精神高原”系列报道中的一篇。通讯开掘了一个深邃的思想和重大的主题,即今天我们应该有怎样的人生观、价值观?文章的答案是:时代变是应该的,但为社会勤奋劳动和真诚做人的道理不该变;现今社会,仍然需要像时传祥们那样正直、敬业,实实在在干活,本本分分做人。

该通讯曾获1995年第六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通讯发表后引起较大的反响,先后有十余种报刊或选集转载,并被一些新闻院系选为必读篇目。

3、本通讯的语言有何特点?

【明确】文章通篇追求用一种十分平静的形式和格调,来揭示内容丰厚的重大主题。有评论者称之为“于朴素中见奇崛,于平实中显机锋”。通篇读下来,是一种十分平实、十分朴素的风格,透过字里行间,作品所体现出的情感却是热烈而鲜明的。原因在于,记者将自己激动的情感和理性的思索都隐藏在一种引而不发、含而不露的客观叙述之中。通篇报道十分注意“用事实说话”,几乎没有形容词,更没有记者的主观议论,而读者通过作品所受到的启发却是强烈而深刻的。

四、迁移训练

课内阅读

①后来,便赶上了那个动荡的年月。

②背了大半辈子粪的时传祥因与被污蔑为“工贼”的共和国主席握过手,便也成了“工贼”。

③挨打、挨骂、吃不饱又成了时传祥的生活。1971年,他带着一身病痛被遣送回解放前他揣着七块糠饼子、步行十三天来京的山东农村老家。

④淳朴的乡亲不认为他是什么“工贼”。几十年后,老家的农民大爷还记忆犹新:“那才叫真正的好人啊!五六十年代,哪天早晨起来看到村里大道被扫得干干净净,乡亲们就知道,准是传祥回家了。”

⑤可是,这次回家时传祥却扫不动了。

⑥1972年l0月26日,一直半昏迷的时传祥竟变得很激动。他让老伴把院门、屋门都插上,又让做几样“好菜”,翻箱倒柜找出半瓶薯干酒。他要敬十三年前这一天握过他的手的刘主席一杯:“就冲他能看得起俺这个掏大粪的,俺就到死也不信他是个坏人!”

⑦正直、朴实的人格没能战胜那个是非颠倒的年代。

⑧1973年春节,时传祥听到刘主席已逝世,便精神失常了。两年后的5月19日,他也走了,时年60岁。

⑨采访时传祥老伴崔秀庭老人是在一天傍晚。老人住着挺宽敞的三居室,她指着去年春节时73岁的王光美来看她的合影,便说起了李瑞环、倪志福等时常来看她的事,然后就一定要记者在她家吃饭。家里除一台电视机外,再也看不到还有什么值钱的东西。一听到要写时传祥,老人就挺激动,同时也有些黯然:“现在实实在在干活,本本分分做人还时兴吗?你写劳模还有人看吗?”

⑩记者默然。

⑾几天前,记者与几位挺有身份的人士聊天。有人问:“忙什么?”“在写时传祥。”大家就笑。后来其中一人单独对记者说:“现在赚钱再多的人内心深处也都有一种感慨--大家都能像时传祥那样正直、敬业、实在,该多好!”

1.联系文段,解释文中标红色字体词语的含义。

①污蔑:

②黯然:

2.整体感知文段,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中心。

3.第④段是什么顺叙?这段写了什么?表现了时传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4.第⑨段写了什么?目的是什么?

5.第⑾段写记者采访几位挺有身份的人士的话的目的是什么?

6.读罢文段,你能说出本文的语言有哪些特色吗?

【参考答案】

1.①污蔑:诬蔑;捏造事实毁坏别人的名誉。 ②黯然:情绪低落的样子。

2.侧重写时传祥的正直、本分,并通过家人及“挺有身份的人士”的话,说明时代呼唤时传祥精神。

3.插叙。写了五六十年代时传祥成为全国著名劳模后,回乡仍坚持扫村里大道的事,表现了时传祥做人一贯的本分、正直。

4.写作者采访时传祥老伴、写中央首长关心时传祥家人。

5.目的是写善良正直的人们从内心深处赞美时传祥精神。

6.①语言平实、朴素,感情热烈鲜明; ②开头异峰突起,给人以历史纵深感,结尾含蓄,深化了主题; ③用事实说话,追求真实性。

补充阅读

老 王

杨 绛

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

据老王自己讲:北京解放后,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那时候他“脑袋慢”“没绕过来”“晚了一步”,就“进不去了”,他感叹自己“人老了,没用了”。老王常有失群落伍的惶恐,因为他是单干户。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的三轮车。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有什么亲人。

老王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乘客不愿坐他的车,怕他看不清,撞了什么。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了一只眼。他那只好眼也有病,天黑了就看不见。有一次,他撞在电杆上,撞得半面肿胀,又青又紫。那时候我们在干校,我女儿说他是夜盲症,给他吃了大瓶的鱼肝油,晚上就看得见了。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眼,也许是得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

有一天傍晚,我们夫妇散步,经过一个荒僻的小胡同,看见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面有几间塌败的小屋;老王正蹬着他那辆三轮进大院去。后来我在坐着老王的车和他闲聊的时候,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他说,住那儿多年了。

有一年夏天,老王给我们楼下人家送冰,愿意给我们家带送,车费减半。我们当然不要他减半收费。每天清晨,老王抱着冰上三楼,代我们放入冰箱。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胡同口蹬三轮的我们大多熟识,老王是其中最老实的。他从没看透我们是好欺负的主顾,他大概压根儿没想到这点。

“文化大革命”开始,默存不知怎么的一条腿走不得路了。我代他请了假,烦老王送他上医院。我自己不敢乘三轮,挤公共汽车到医院门口等待。老王帮我把默存扶下车,却坚决不肯拿钱。他说:“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我一定要给他钱,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我笑着说有钱,他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

我们从干校回来,载客三轮都取缔了。老王只好把他那辆三轮改成运货的平板三轮。他并没有力气运送什么货物。幸亏有一位老先生愿把自己降格为“货”,让老王运送。老王欣然在三轮平板的周围装上半寸高的边缘,好像有了这半寸边缘,乘客就围住了不会掉落。我问老王凭这位主顾,是否能维持生活,他说可以凑合。可是过些时候老王病了,不知什么病,花钱吃了不知什么药,总不见好。开始几个月他还能扶病到我家来,以后只好托他同院的老李来代他传话了。

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位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

我忙去接。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

我强笑说:“老五,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他只说:“我不吃。”

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

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那直僵僵的身体好象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我不能想像他是怎么回家的。

过了十多天,我碰见老王同院的老李。我问:“老王怎么了?好些没有?”

“早埋了。”

“呀,他什么时候……”

“什么时候死的?就是到您那儿的第二天。”

他还讲老王身上缠了多少尺全新的白布--因为老王是回民,埋在什么沟里。我也不懂,没多问。

我回家看着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捉摸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我想他是知道的。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1.本文写人记事,材料较为琐碎,作者是以什么为线索、按照怎样的顺序组织材料的?

2.“文革”期间,作者一家受到冲击,作者夫妇被下放到“干校”经受了很多磨难,生活处境并不理想,她为什么还觉得自己是“幸运的人”?“我们家”对不幸者老王已是关爱有加,文末作者为什么感到“愧怍”?

【参考答案】 1.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作者与老王的交往。本文兼用两种顺序组织材料:一按逻辑顺序介绍老王的基本情况,依次写了他的职业、生理缺陷和居住条件;二是按时间顺序回忆老王的工作与为人,依次写了他老实做生意、送人看病不肯收费、“文革”期间生计艰难和去世前一天来“我”家致谢等片段。

2.作者一家当时处境虽不好,但与遭遇更加不幸的老王相比,觉得自己还是“幸运的”。作者认为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帮助他们改善处境,让他们过上好日子,觉得对老王的关爱还很不够,所以感到“愧怍”。作者这样说,反映了她善良的品格和人道主义精神。

课 外 拓 展

一、时传祥简介

时传祥,男,1915年生。1933年到北平当掏粪工人。建国后历任北京市崇文区清洁二分队掏粪工,班长。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对工作认真负责,平均每天掏粪9O桶,高出队友2O%,在担任75名青年职工的班长时,给青年传技术、帮思想、带作风,闯嫌脏、怕累、恋爱结婚三关。他的“宁肯一人臭,换来万户香”的高尚精神,受到全社会的尊重。1959年在全国“群英会”上被授予全国先进生产者称号。受到国家领导人的接见;还与国家主席刘少奇合影留念。“文革”期间,遭受迫害,遣回原籍。1973年周恩来总理得知他患病后,派人接回北京治疗,两年后不幸逝世。生前是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二、作者简介

孙德宏,辽宁盖县人,1962年出生。1985年毕业于东北师大中文系,现任《工人日报》编委、一版主编。著作有:《困境中的思索》、《中观新闻论》、《中国房地产狂潮》(合著)、《开发商决策论》(合著)等。

三、作者附语

“文革”期间,一个被师傅一手带大的人,把师傅打了;“文革”后,他带着妻儿跪在师傅的遗像前,泪流满面……

是什么力量使他举起了手?又是什么力量使他跪下了膝?

“革命”了的“文化”刮起的狂飙,既毁掉了一个掏粪的工人。也毁掉了共和国的主席,更毁掉了我们做人的良知。

思考已是相当痛苦,主题显然也较激烈。但新闻作品是客观的,让事实说话。通讯《寻找时传祥》通篇追求的是一种十分平静的形式和格调。后来,《工人日报》总编辑,也是本文的责任编辑张宏遵撰文,称之为“于朴素中见奇崛,于平凡中显机锋”。

通讯发表后引起了较大的反响,先后有十余种报刊或选集转载,并被一些新闻院系选为必读篇目。获第六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四、赏析

《寻找时传祥》是一篇内涵丰厚、主题重大的新闻作品。从它的采写修改到正式发表,再到第六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我已几次读过。新闻界很多专家说这是一篇优秀通讯,最近它又荣获1995年中国新闻奖通讯一等奖,我想是有道理的。

《寻找时传祥》是《工人日报》去年推出的“重访精神高原”系列报道中的一篇。另外两篇分别是王铁人和孟泰。很明显,这都是溘然长逝的人物了。在时隔多年之后,再来写他们,写什么,怎么写,都是颇费思考的,必须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中寻找一个切入点。也就是说,要发掘这些劳模身上仍然闪烁着时代光芒的精神特质。《寻找时传祥》正是在这里找到了契合点。

从时间跨度上讲,这篇通讯所及近乎半个世纪,从解放前到五六十年代到“文革”,又到今天;就人物而言,作品涉及到党和国家领导人、一般干部、工人、农民,工人又有老劳模、新工人……;从内容来看,有对老工人、新工人平凡劳动的讴歌,也有对当今社会一些不良现象的批评,有对“文革”文化道德层面的反思,也有对今天人们“动荡不定的精神家园”的探寻,还有对“干活人的道理”的思索……

由此表明,这已不是一篇传统意义上的人物通讯。记者是把它作为一个现时的重大问题来采写的;与此相关联,通讯也就跳出了好人好事的窠臼,开掘了一个深邃的思想和比较重大的主题。

这个主题就是,今天我们该有怎样的人生观、价值观。作品的结论是:应像时传祥们那样,“时代变是应该的,但为社会勤奋劳动和真诚做人的道理不该变”--话是朴素的,但对照现实,我们不难发现,这无疑是一声振聋发聩的呼喊。

《寻找时传祥》是一篇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通讯。通篇读下来,是一种十分平实、十分朴素的风格,透过字里行间,作品所体现出的情感却是热烈而鲜明的。原因在于,记者将自己激动的情感和理性的思索都隐藏在一种引而不发,含而不露的客观叙述之中。通篇报道十分注意“用事实说话”,几乎没有形容词,更没有记者的主观议论。而读者通过作品所受到的启发却是强烈而深刻的--这与现在一些虚张声势、情感虚假的报道形成明显的对比。

通讯的开头和结尾值得单独一说。

开头异峰突起,给人以历史纵深感。结尾含蓄,表面看“写时传祥”遭人嗤笑,但事实是,正是这“笑中”的“一个人后来单独”对记者表示了对时传祥精神的渴望与向往--这是一种更深刻、更耐人寻味的对主题的深化,是对今天人们内心仍存美好的一种肯定。

另外,作品的谋篇布局和细节处理、语言运用等,也都比较讲究,可读性强

    相关推荐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寻找时传祥》教案 寻找时传祥(八年级下册) 《寻找时传祥》精彩句段 《寻找时传祥》语言特色 《寻找时传祥》词语解释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日出》课文精讲 高一语文寻找时传祥作业练习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铁骑兵》课文精讲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7课《致空气》课文精讲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阿炳在1950》课文精讲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放下你的鞭子》课文精讲 《寻找时传祥》写作背景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为人民服务》课文精讲 《寻找时传祥》写作借鉴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4课《苏珊·安东尼》课文精讲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南京大屠杀》课文精讲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6课《现代诗两首》课文精讲 高中语文:《寻找时传祥——重访精神高原》教学案例 《寻找时传祥》内容简介 《寻找时传祥》问题探究 《寻找时传祥》中心思想 《寻找时传祥》结构分析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钦差大臣(节选)》课文精讲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你是你的船长》课文精讲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文精讲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我有一个梦想》课文精讲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滑铁卢之战》课文精讲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樵夫,别砍那棵树》课文精讲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大堰河—我的保姆》课文精讲 《寻找时传祥》教学设计之二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文精讲及同步训练:《背影》 《寻找时传祥》教学设计之一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文精讲及同步训练:《永久的悔》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犟龟》课文全解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茶馆》课文复习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7课 端午的鸭蛋》教案 四年级下册语文17课文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端午的鸭蛋》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7课《端午的鸭蛋》教案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 五柳先生传》教案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公输》教案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日出》教案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背影》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五柳先生传》教案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茶馆》教案 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怀疑与学问》精品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五柳先生传》学案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骆驼寻宝记》课文全解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文解析:《鲁迅自传》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八课语文知识点 鲁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下棋》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公输》教案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古文二则》教案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铁骑兵》教案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苏州园林》达标训练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7课《致空气》教案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 语文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合集(分课时)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教案 寻找语文课程视野下的“文言文语言教学”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公输》教学案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骆驼寻宝记》达标训练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鲁迅自传》达标练习 鲁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芋老人传》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奇妙的克隆》课文教学研讨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各课文教案汇总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6课《岳阳楼记》教案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桃花源记》教案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诗词五首》教案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钦差大臣》教案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9课《诗词五首》教案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永久的悔》教案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7课《醉翁亭记》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怀疑与学问》教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后题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放下你的鞭子》教案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课文知识点梳理 五年级语文下册《背课文》第2课时教案 二年级语文第17课教案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 雪》教案 八年级语文第四单元同步练习第17课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总复习第八课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安塞腰鼓》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6课《雪》学案 语文S版五年级下册《少年闰土》微课讲课稿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找春天教案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南京大屠杀》教案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8课《湖心亭看雪》教案 一年级语文下册《小蝌蚪找妈妈》第三课时教案 语文版语文七下 第9课《骆驼寻宝记》课件 教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雪》 教学设计4(第一课时)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4课《苏珊·安东尼》教案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为人民服务》教案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6课《现代诗两首》教案 高二下册语文第四单元苏武传课时训练题精编 八年级语文下册《雪》 教学设计5(第二课时)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6课《散文两篇》精题精练 语文A版三年级语文下册《语文乐园一》第3课时教案 语文A版三年级语文下册《语文乐园四》第1课时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