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练习题>课后练习

2011年中考语文专项复习:现代文解读方法

小编: :admin

现代文解读方法

一、散文阅读

散文是同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题材,是一种自由、灵活的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初中阶段常分为叙事散文和抒情散文。这种文体的最大特征是“形散而神不散”。这里给同学们介绍一种阅读散文的方法:透“形”抓“神”法。

1.透“形”

理出作品选取的材料,概括文章的要点。做这类题目,可抓住文章的写作对象,找出各段的中心句;没有中心句的段落,要归纳出每段的要点;内容相近的段落进行合并概括。

理清文章的思路。文章的思路通常表现在文章的取材、线索、顺序、开头、结尾、过渡、照应、段落层次的关系等方面。散文通常都有叙事、抒情、写景的线索,理好“形”和“神”的结合点--线索,就等于把握了文章意脉。常见的散文线索类型有:事件的来龙去脉;作者的见闻感受;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某一具体事物。考题常以文章的线索是什么或说说文章选择材料的依据来出现。

把握灵活多样的表达方式。散文通常以抒情为主,往往是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形成夹叙夹议的笔法,考试有时会让考生来体会其作用,尤其是景物描写的作用,这就必须在了解表达方式各自的前提条件下,联系文章的具体进行分析。

2.抓“神”

品味语言。这是散文的一大考点,可从用词的准确性、生动性,句式的整齐变化,修辞的灵活运用等角度来分析。散文的语言不是一般意义上语言文字的精炼和优美,更在于作者的个性同语言美所共同融合的独特美感,所以品味散文语言还需从情韵上去推敲,体会其深层含义,抓中心词分析其比喻义或引申义是解决这类题目的关键。

关注作者所抒发的情感及穿透的人生哲理。在了解散文的写作背景及中心内容的基础之上,注意把握文中关键语句:注意那些抒情的句子和发表议论的语句;要注意领起后文或收束前文的语句;要注意那些运用了比喻、反问、排比、象征等手法的语句以及语意比较含蓄的语句等。体味作者透过字里行间所持的对人生对世事的认识和情感,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

了解表现手法。感情、人生哲理须有所寄托,或借景以抒情,或托物以言志,这是写抒情散文常见的表现手法。另外针对诸如渲染、衬托、铺垫、象征、对比、以小见大、侧面暗示、卒章显志、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先抑后扬、借物喻人、前后照应等,考前必须要有与此相关的知识和理解,否则很可能会连题目都看不懂。

学会鉴赏、评价文章的优劣得失,谈感受。在对文章内容与思想情感有了宏观理解的前提下,如果能揣摩咀嚼出文章的一二处精妙之笔,才算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鉴赏。这是散文阅读的热门考题,答题的关键是,一要能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础上,打开思路,从多角度去思考:从描写对象上;从对人物的情感上;从阅读内容和表达技巧上;品味富有特色的语言等等。二无论从哪方面,都必须有自己鲜明的观点和态度,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

二、现代文开放性试题的备考策略

示例1:北京市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老北京的小胡同》第19题。

19.这篇文章寄寓了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就你感触最深的一点,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字数在100字以内)(6分)

答案:“感触”示例一:表达了作者对胡同生活的难以割舍的深切情感。示例二: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城市应当保留它的文化传统。示例三:对城市建设中不适当拆除胡同的做法表示遗憾。

【评析】

这是一道结合文章阅读谈自身感受的拓展延伸类的开放性试题,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中“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能说出自己的体验”的要求。这一道试题的开放主要体现在是让学生自己在文章中选取自己感触最深的一点谈自己的理解,这篇文章作者抒发的感情非常丰富,学生可以选择的点是很多的,除了评分意见中提到的那三个方面之外,比如还有“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作者通过对胡同里一天生活的描述,表达出作者对胡同中那种普通生活的怀念之情”、“作者希望保留民族文化传统的渴盼之情”等等。同时这道试题也是有限制的:第一,这种感触必须是“这篇文章中寄寓的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不能与这篇文章无关,如有的学生答为“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怀念之情”、“表达出了作者对校园生活的怀念之情”、“表达出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之类的,就不符合题目的要求了;第二,谈自己的理解必须要结合所提供的文章,同时要有分析;(这两点是内容上的限制之处;)第三,语言通顺,有条理;这是在语言表达上的要求。

示例二:海淀区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逃跑的火焰》第17题。

17.选文第⑦段写道:“我第一次在野外与一只狐狸这么近距离地对视。”请根据上下文,发挥你的想像,补写一段话描述当时的情景。(50字左右)(3分)

相关链接:

⑥一只最红的狐狸掉头向我这边跑来,我心下一喜,纵马朝它奔去。要是我抡它一马鞭,肯定得打昏过去。正在这样想着,我的马忽然站住不动了,它耸起两耳,看着前方,我正感到莫名其妙,那只狐狸从坡下突然跳上来,恰恰落在我的马前。可以看出,那狐狸刹那间惊呆了,它可能万万没有想到这里埋伏着一支人马。惊恐之下,它也许料定自己必死无疑,竟伏在马前惊惶的望着我。

⑦我第一次在野外与一只狐狸这么近距离地对视。……

⑧它这样绝望,这个生灵,这团火焰。“让我活下去吧--”我感到它这样对我恳告。

⑨我提着马鞭的右臂垂落了,不由自主地拨转了马头,让开一条路。

⑩它很有礼貌地看我让开,然后才低下头,迅速从我的旁边奔跑过去。

⑾我伫马立在高地上,目送这只红狐狸继续奔逃。在一片闪烁着阳光的雪野上,它跃动着,窜跳着,一起一伏,特别清晰。它那条漂亮的大尾巴飘动招摇,宛似一股被风曳动的火红烈焰,燃烧、跃动在洁白的雪上。

答案:示例:我看见狐狸嘴边喘出的白气,胡子上凝着的冰霜,它那双褐色的圆圆的眼睛盯着我看,眼神里充满了哀告、祈求。(能对狐狸有一定的描写,表现出狐狸的惊惶、绝望,与下文衔接自然、语言通顺,即可)

加入中考学习小组 更多超值免费精华资料等着你!

Section targeting

【评析】

这是一道“情境补写类”的开放性试题,是一道思路开阔,想象丰富而又无法有一种统一答案的题,考生可以有各种各样的表达形式。但是从评分意见和示例中,我们可以看到本题有这样几个方面的限制:一是表达方式上,必须是描写;二是描写对象上,必须是对狐狸的描写(惊惶、绝望);三是从描写的内容上,必须符合本文的情境(雪地上),表现出狐狸此时的心理;第四,要注意与下文的衔接自然(要与下文中的“绝望”一词紧密衔接)。只有明确了这些限制的内容,回答此题的时候才能准确地把握答题的方向。这类试题的难度很大就在于其开放的空间大,但受限制的地方也很多,从学生答题的情况来看,失分的原因主要就在于没有能明确题目中受限制的地方,而信马由缰地描写造成不符合题目的要求。

开放性试题的备考中要注意这样几个问题:

第一,考生必须强化文本意识,不能认为是开放性试题就抛开文本而随意做答;拓展延伸的起点是文本,情境描写的基点也是文本;从命题的角度看,开放性试题命制的起点、包括评分意见的起点都是文本。因此,在做这些开放性试题的训练时,我们要将思考的起点确定在文本上,不能离开文本来空乏的谈自己的理解(如示例一),也不能离开文本要求来任意描写。

第二,找准开放性试题的基点,再在此基础上谈出自己的理解;比如示例一要求的是对情感的理解,而不是对中心或主题的理解,要求的是对本文中所抒发出的情感所产生的感触,而不能是与本文无关的情感;再如示例二要求的是“描写当时的情景”,答题的基点就是要找准“当时”,“当时”在文中的内涵就是一是在雪地中,要表现出雪地或者寒冷的情景;二是狐狸在当时的处境,走投无路、绝望,找准了这些,答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第三,要明确开放的空间;开放性试题最大的特点就是要表现自己特色,而要表现特色就要充分利用开放的空间;如示例一,开放的空间就是作者在文中所抒发出的丰富的感情,不同的人对不同的感情有不同的感触,这就是开放的空间;再如示例二,寒冷和恐惧在不同的人的笔下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不同的人又有不同的写作特点,而在这些地方就应该出展现个人的特色。第四要注意语言的表达,浏览任何一道开放性试题的答案,无一例外都要求“语句通顺,否则扣分”。所以,考生在平时就应该多在语言表达,尤其是书面语言表达的准确上下功夫。

开放性试题的出现,是新的课程标准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体现和落实,它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给了学生极大的发挥空间,但同时也给学生带来了一定的解答困难。所以,在考试中,学生面对此类题型,往往茫然而不知从何下笔。其实,只要我们掌握了一定解答技巧,沉着应战,那么,得高分应该是比较容易的。

三、记叙文阅读

【考点分析】

《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对于阅读教学的要求是: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或疑问。具体到记叙文,中考要求有以下4点:

①把握记叙文的六要素,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②掌握全文结构,熟练划分段落层次,归纳层意、段意。

③把握文章重点,研究记叙文的体裁(以记事为主的,以写人为主的,以写景为主的),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④分析选材目的和组材效果,领悟、总结文章中心思想。

中考对这部分的考查重点是:

①对具体词语、关键句子意思和作用的理解。

②段落的划分,文章内容的概括,辨析叙述所用方法的效果和体会选材目的。

③能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并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

④能用简洁的语言,精练地概括出文章的内容;能对写作方法的提问,发表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近几年中考记叙文阅读测试有以下一些特点:

①在命题材料的选取上较重视人文精神的挖掘,比较注意其内容所蕴含的教育意义,与学生的内心世界等贴近,写青少年成长历程的占较大比例。

②记叙文阅读在中考现代文阅读中所占份额最大。由于中考语文将逐步过渡到最终只考读写,因而近几年现代文阅读试题所占比例逐年加大,而中考现代文阅读又一向以记叙文为主要考查文体,所以记叙文阅读是中考现代文阅读的重头戏。抓住记叙文阅读就抓住了中考现代文阅读的“半壁河山”。

③选文课内课外并举,课外选文逐渐加大。甲卷的阅读题选文目前还是一段课内一段课外,乙卷则多是取自课外。总体上看,课外选文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已是势在必行。因为,一方面它有利于引导学生扩大阅读面,另一方面也是实行“一纲多本”后保证公平竞争所必需的。

④选择题主观题并行,主观题有逐年上升的趋势。选择题在考查的覆盖面、阅卷的客观性上无疑具有不可替代的题型优势,但它忽略对过程的考查,忽视对语言表述的考查等弱点正日益暴露出来。鉴于此,前些年重选择题轻主观题的倾向正在得到纠正,目前主观题正呈现上升的势头。

⑤知识点分布趋于均衡合理。一篇(段)文章,考些什么,主要受《考试说明》的限制,同时也受文章本身的限制,因此阅读题知识点的分布是一个不容易解决好的问题。早期阅读题多考一些字、词、句方面的问题,至于平时教学下大力气的诸如内容、结构层次分析等却很少涉及。这几年不同了,已经从考局部转向整体把握,呈现从局部到整体、从内容到形式全面考查的局面,考点分布比较合理,过去比较忽视的内容和结构层次分析一类的题也得到加强。另外,并列几个文段的比较式命题已开始频频出现,使测试的综合性、思辨性进一步加强,对考生的阅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加入中考学习小组 更多超值免费精华资料等着你!

Section targeting

【测试题型】

1.选择题:这类题型主要用于考查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和归纳中心意思,形式是对文章的内容和中心意思分别列出几个选项,要求选择正确选项或错误选项。这类试题考查阅读理解能力,要求在准确理解、把握文章内容及中心意思的基础上,仔细阅读选项,从语言的表达中分辨出正确选项或错误选项。由于这类试题既要求对文章本身理解,还要求理解题中选项的正误,所以在中考试题中是重点。

2.填空题:这类题型适用范围很广,如填写记叙要素、人称、顺序、文章的线索、环境描写的方法、人物描写的方法、表达方式等。这类试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内容的了解和语言表达的能力。由于填空题只要求填写词语、短句,所以语言表述要求准确简明。解答这类试题要了解记叙文的有关知识,运用这些知识答题。另外,对词语意思的理解也多采用选词填空的形式,这就要求结合文章内容理解词语的意思。

3.标示题:这类题型主要用在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要求用规定的符号,如横线、曲线、括号等,在文章中标示出词语、语句。这类试题主要考查理解能力,标示时要注意按要求准确地标示。

4.简答题:这类题型常用于考查分析句子的深刻含意,分析词语的表达作用以及描写方法、表达方式的作用,归纳段意、层意和中心意思等。这类试题不仅考查阅读理解能力,而且考查运用语言表情达意的能力,所以,它在中考中是重点,也是难点。回答这类问题时,首先要了解描写方法、表达方式的一般作用,了解记叙文的特点,再结合具体的文章内容进行回答。可以采用正反比较法、替换法从不同角度回答。还要掌握归纳段意、层意、中心意思的方法。语言表述要通顺简明。

5.回答题:这类题型主要用于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这类试题要求写出自己的理解或自己的观点,大多属开放性试题,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充分发表意见。这类试题具有综合性,考查阅读能力、创新能力和语言表述能力,能比较全面地考查语文能力,所以在中考中是难点。

总之,中考命题会以近几年中考命题思路和命题题型为主,但肯定会有所创新。主观性试题有可能完全取代客观性试题,课外阅读材料肯定将继续占主导地位。试题结构中对文章整体感知、理解、领悟以及表述阅读心得的题将增多,且更具开放性。可供选择的题点有:内容要点概括(篇或段),层次划分,对某些表达作用的理解,语句含义的解说,词语语境意义的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等等。

【知识网络】

对记叙文的阅读,在复习时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分析记叙的要求、人称和顺序:记叙文是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记叙具体的人物和事件来反映生活的一种常用文体。

分析记叙的要素要注意文章交代这些要素的方式。要素的交代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由作者一一列出,这是直接交代。另一种是间接交代记叙的要素或通过人物的语言来点明,或通过描写人物的动作来交代,或通过自然景物的特征来表明。如第二册的《分马》:“……一等牛马栓在院子西头老榆树底下”;《驿路梨花》:“老余用电筒在屋里上上下下扫射了一圈,又发现墙上写着几行粗大的字……”;第三册的《听潮》“在平静的海面上,月光劈开了一款狭长的明亮的云汀,闪闪地颤动着,银鳞一般。远处灯塔上的红光镶在黑暗的空间,像是……”。六要素的交代不一定面面俱到,只要不影响表达效果,也可以不做交待。

2.分析对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的描写,来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以写人为主酌文章,往往通过对人物的具体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因此,分析人物要从分析人物描写入手,从而理解人物,领会文章的内涵。

3.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环境描写指对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描写。环境描写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自然环境描写指对日月星云、山水草木等自然现象的描写。自然环境描写能渲染人物的心情,烘托人物的形象,推动情节的发展,起到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如《七根火柴》开头对草地恶劣环境的描写,反衬了无名战士及卢进勇为保存火柴,克服难以想像的困难的坚强意志,表现了红军战士的高尚品质,突出了全篇的中心。社会环境描写指对人物活动的社会背景的描写。

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时,要先找出描写的语句,再联系文章的内容、时代背景综合考虑。

4.体会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生动、形象是记叙文语言的特点。揣摩记叙文的语言不能脱离其语言环境,可以从词语的选择、句式的选择、句序的选择、表达方式的选择、修辞方法的选择等方面去分析、体味。

如《我的老师》写“我”与蔡老师相处的第一件小事时,作者选用了“从来”“仅仅”“好像”“轻轻地”“敲”“笑了”等词语,初看平平常常,然而当我们仔细体会这些词语的含义时,我们发现这里的“从来”与“仅仅”相呼应,强调了一件趣事值得回忆。“好像”。轻轻地”“敲”生动地写出蔡老师“发怒”教育学生的样子,在假打真爱之中,师生共同的“笑”声,渲染了师生间亲密融洽的气氛,勾画出了温柔慈祥的蔡老师的形象。

5.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在文中的作用:一般说,记叙文的主要表达方式是叙述,但常常辅之以描写、说明、议论和抒情。

叙述是通过一般的述说和交代,把人物或事件的概貌介绍给读者,把分散的场景或事件的片断贯穿起来,使读者对事件的全貌和发展的来龙去脉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记叙文中的描写是在需要具体刻画的地方,对人物或事件、环境作绘声绘色、细致入微的刻画,绘出鲜明生动的形象,使读者获得具体深刻的印象。叙述和描写常常结合起来使用,阅读时能充分注意文中的叙述和描写,对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会起很大作用。

记叙文中的说明,常用来说明某种事物状态、性质、功能的特征。应该注意的是,记叙文中的说明,从整体上看仍是为写人叙事服务的。

6.理解文章的详略与表达中心的关系:记叙文都很讲究详写和略写的配合,文章写起来有繁有简,无论详略繁简,都是为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服务的。一般说来,详写的往往是最能表现中心意思的材料,略写的往往是同表现中心有些关系的次要材料。

7.能归纳文章的中心意思:读一篇文章,如果不明白它的主旨,只知道一些零零碎碎的事情,那就没有达到阅读的目的。

文章的中心意思体现着作者的写作目的。记叙文的中心意思是蕴含在所记叙的人、事之中的,所以准确归纳记叙文中心意思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文意的内容。对于侧重记人的记叙文,

要具体分析人物的言行,抓住人物的性格特点,进而把握文章的中心意思。侧重记事的记叙文,要从分析情节人手,把握事情的意义,从而归纳出文章的中心意思。有的记叙文写几个人物或几件事情,这就要在分析每个人物、每件事情的基础上,把握人、事间的关系,综合概括出中心意思。

归纳中心意思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抓住文中直接告诉读者中心意思的语句。

如《枣核》的最后一段:“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②抓住文章开头、结尾段中提示中心意思的点题句、关键句,用适当的词语连贯起来。如《驿路梨花》结尾部分引用了陆游的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它既是文章的点题句,又是文章的升华句。人花相映,直接揭示了文章主题:这“驿路梨花”是边疆盛开的梨花,是哈尼族的梨花姑娘,更是以梨花为代表的青年一代的品质和雷锋精神的象征。

③还可以通过结构分析来归纳中心意思,把文章各部分的大意连贯起来,加以综合概括,总结出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态度等。

另外,在记叙文阅读中应注意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如何正确理解文中的重要词语:所谓文中重要词语,是在文章主题、结构上起重要作用的词语。理解这些词语对于读懂全文作用极大。理解这类词语在文中的含义,一是弄清这些词语本身有哪些含义,二是结合它们所处的上下文语境进行揣摩,三是这种揣摩出来的含义是否吻合全文的主题和思路。

2.如何概括段意:

①有中心句的摘出本段的中心句即可,如果是半中心句则需要加以补充完善;

②到本段开头找,看看有没有提示本段内容的句子可以利用;

③到本段末尾找,看看有没有总结本段内容的句子可以利用;

④到上一段的末尾找,看有没有过渡领起下一段内容的句子可以利用;

⑤到下一段的开头去找,看有没有承接上一段内容的句子可以利用;

⑥划分该段的层次,概括出各层的意思,如果各层次是并列关系,将各层层意合起来就是段意;如果各层之间是偏正关系,比如因果、转折、递进等,就要以“正”的部分为重点概括段意。这里实际上是运用复句知识概括段意,即将每一个层次看做一个分句,将全段看做一个复句。

3.如何归纳全文主题:

①看开头。很多文章都是开篇点题,因此分析开篇,有助于把握主题。

②看末尾。许多文章篇末点题,注意分析文章结束部分,也可以迅速捕捉到主题。

③分析文中议论抒情的部分。记叙文中记叙、描写部分是“画龙”,而议论、抒情部分则往往是“点睛”。抓住“睛”有助于抓住主题。

④抓题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目能传神,文章的题目总能或显或隐地传达出文章的主题,所以要注意分析题目。

⑤分析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你只要分析出该文是在何种背景下为什么而写的,主题也就呼之欲出了。

中考学习小组 中考必备!

Section targeting

(一)理解语段中重要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1.语段中重要词语的理解

【考点精析】

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是阅读的基础,能在上下文语境中迅速地领悟词语的含义,是高水平阅读的一项重要标志,也是中考现代文阅读考查的一项重要内容。

这里的“文中”二字,一是指理解词语要有全局观念,从整体上把握全文;二是指要根据具体语境来把握词义。

所谓“重要词语”,是就词语在文中的作用而言的。

所谓“词语的含义”,不是指一般的词典义,而是这个词语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的临时的、具体的、附加的、动态的、不同于词典义又与词典义有着某种内在联系的新的含义。

本考点的考查内容主要有:

(1)把握词语的语境义;

(2)理解词语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3)把握代词和具有临时指代作用的词语的含义;

(4)理解蕴涵在词语中的作者的特殊感情等等。

【解题思路与技巧】

(1)结合语境,认真推敲。

现代文测试非常强调理解动态语言环境中的词语含义。这种理解不是孤立静止的理解,而是对语言做活的理解分析。我们知道,同样的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意义往往是不同的。因此,只有结合语境,认真推敲,才能揣摩出词语的确切意义。

(2)遇到代词,从上查找。

代词的出现,往往是在所指代的事物、人物之后,因此代词指代内容的落实在本句中是找不到答案的。代词的指代对象一般在上句或上文,因此我们解题时,必须从上句开始寻找,而且应当由近及远地去找。

(3)由近及远,查找释句。

有些词语比较抽象,较难理解,所以作者往往在提出之后,对他们进行解释,而这些解释往往就是我们所要寻找的答案。这些阐释性的句子往往在抽象词语之后,因此我们在解题时必须从下句中去找答案,由近及远地去找。

2.理解语段中句子的含义

【考点精析】

所谓重要的句子,是就其在文章中的地位和作用相比较而言的。它们之所以重要,或者是不同层次的中心句,或者是结构上的领起句、总结句和重要的过渡句,或者是表达上有特色的句子。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包括三层意思:

首先是理解句子的表层意义,也即字面意义。一般说来,句子的字面意义理解起来并不困难。

其次是理解句子的含义,即在一定的语境中句子的临时意义,这是中考考查的重要内容。

第三,是理解句子的句外意义,也即“言外之意”,这也是中考常考的内容。

【解题思路与技巧】

(1)如何理解句子的含义:

A.问语句、语段的作用时要从两方面考虑:一从结构上,常起过渡、总领或总结作用;

二从内容上,常有开篇点题,设伏笔、作铺垫、深化中心、画龙点眼、点明主旨等作用。

B.问语句含义的要从文章主旨中心去分析,表述要准确、通顺。

(2)结合修辞分析。对含有修辞格语句的理解应从修辞本身的特点出发,如比喻的形象性,反语的讽刺性等。含有比喻修辞的句子往往是试题考查的重点。

(3)准确把握语句的感情因素,是理解文学作品中有关语句的关键。

文学作品往往以情动人,有很多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这些必须借助于感情的线索去深刻领会。

(4)根据文章本身所提供的信息对文章做出分析。

这是理解文章语句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在这里首先要准确判断句子在文中或语段中的位置,理清是否为起始句、收束句、过渡句,中心句、关键句等。其次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联系来确定语句的基本内容或含义。同时还应抓住作者的基本行文思路,把握文章脉络,从整体联系中去理解文章语句的含义。

(5)联系文章写作背景及写作意图把握文章主旨。

对有些语句的理解不能只看文章语句的表面含义,还必须结合上下文,联系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了解作者写作文章的基本意图,这样才能更好地去把握文章的主旨。

(6)从文章整体内容出发,对各种分析去进行综合把握,并进一步审察所做的各项分析的正确性,则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二)文学作品技巧的品析

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主要包括:

1.表达方式:如记叙、说明、描写(包括环境<自然、社会>、人物<语言、行动、外貌、心理>两大类、六小类)、议论、抒情;

(1)记叙文中的描写可分两大类:

一是人物描写,包括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等,以此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或表现人物的思想情感;

一是环境描写,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

描写有正面也有侧面描写,描写有的结合各种修辞手法作生动、形象的描写以突出强调描写的对象,有的则是运用白描,使文字朴实、简练、干脆。

(2)记叙文中的抒情有直接抒情,有间接抒情。直接抒情是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对事物的思想感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寄情于人、事、物,在叙述描写的字里行间自然渗透作者的感情。阅读时要注意接受感染和美的熏陶。

(3)记叙文中恰当的穿插议论往往点明主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或者深化主题,使文章的感情升华,尤其是文章末尾的议论。

段与段之间用上一两句议论,能起到承上启下的妙用。

2.记叙顺序:倒叙、顺叙、插叙。

3.表现手法:如想像、联想、象征、渲染、衬托、对比,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等;

4.选材剪裁:如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详略是否得当等;

5.行文的结构:如开头和结尾、烘托铺垫、前后呼应、伏笔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承上启下、起承转合等;

6.写作手法的赏析的现成话:

(1)小中见大:本文从我们所熟知的……入题,抓住……的……特点,让我们从平常小事中领悟到深刻的生活道理。(或从平常小事中体现出了崇高的思想境界;或从平常小事中表现出美好的精神品质。)

(2)对比:本文巧用对比,把……和……巧妙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让读者很自然地从对比中感觉到……的变化(或说优劣好坏),从而鲜明地表现出……。

(3)象征:本文运用象征的写作手法,抓住了……与……相似的特点,通过对……准确的描写刻画,更好地达到了表现……的目的。

(4)巧合:本文巧妙地运用了巧合,……,既在读者的意料之外,却又在生活的情理之中,很好地表现了主题,令人读后不免颔首称许。

(5)抑扬:本文运用了抑扬之法,作者的本意是……,而先……,令读者更全面深刻地认识……,使所表现的对象更丰满,更鲜明。

(6)衬托:本文运用了衬托之法,用……的……衬托……的……,使作者对自己的表现对象的表达意图更明确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7)烘托:本文大量运用环境烘托,把表现对象的……心理,放在一个……的环境里,更好地表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8)托物言志:本文巧妙地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作者紧紧抓住……的……的特点,精心刻画,从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理想(或人生观或生活态度或精神品质)。

(9)卒章显志:本文运用了卒章显志的写作手法,层层铺叙,直到最后才突然揭开谜底,……,令人有恍然大悟之感,然后又转入深深的思考。

(10)悬念:本文巧妙地运用了悬念的写作手法,先把……抛给读者而又并不说明原因,层层设疑,紧紧地抓住读者的阅读兴趣,更好地达到了表达自己主题的目的。

点击加入 初中学习小组

Section targeting

(三)文学形象的体验

文学作品的形象是广义的,既包括具体人物,也包括典型环境下的人物群体或事物、景物,甚至于是一种意象,一种精神的象征。

1.把握人物形象。

可以从如下方面入手:

(1)从文学作品的时代背景和创作动机入手,这些必然会在人物形象上有所反映和折射。

(2)从描写人物的方法入手。描写人物可以从正面入手亦可以侧面烘托,正面描写包括肖像、行动、语言、心理。其次,可从这些描写揣摩人物的身份、性格特点。描写人物的方法有外貌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既有概括介绍,也有具体描绘;既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烘托,我们要认识这些方法及其作用。

(3)从人物活动的特殊环境入手。这些往往能衬托人物形象或反映人物的某些特征。环境描写,有社会环境描写,主要作用是揭示时代背景,这些描写能表现出人物性格的时代根源;还有自然环境描写,主要内容有地点、时间、季节、气候及景物,主要作用是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行动、心情,渲染气氛等。

(4)从情节发展入手。情节都是人为设置的,设置情节的目的即是在动态的发展过程中集中矛盾焦点,表现人物性格。因此分析人物形象也不应忽视情节发展过程中人物的表现与变化。

2.理解散文,尤其是抒情散文中的形象和事物、景物的象征意义。

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可以是人,也可指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所创造出来的生活图景。如朱自清笔下的“春天”,《爱莲说》的“莲花”等。理解事物、景物的象征意义对把握文章主旨大有裨益。如《兰草》(中考阅读材料)中的“兰花”,就象征具有顽强拼搏精神的抗灾英雄(人民群众),而文章主旨正是歌颂这些英雄的。 阅读时要注意把握形象的象征意义。

科技阅读文备考

综观上表,我们可以发现大部分地区中考科技说明文的命题有一下趋势:

从选材上看,科技文阅读材料坚持以课外为主,内容上多为社会热点和新的科学发现。例如:科技奥运、环境保护、生活中的科技知识。

从设题点看,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试题更为关注的是考查考生的思维过程,尤其是学科思维。综合性、探究性的试题越来越引起各地中考语文命题者的青睐与重视。

从立意上看,不少地方的题目直接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人与科学的关系,思考人的生存状态,思考科学思想与科学精神。

从题型上看,科技说明文阅读以往一般以客观题的形式来考查,最近两年来,选择题逐渐淡出,各地中考语文试卷大都有主观题和客观题并重的趋势,填空和简答成为主流题型,其中又以简答题为重;另外,主观性试题所占的比重将越来越大,甚至有些课改实验区则完全采用主观题形式命题。开放性试题开始登上舞台并成为亮点。这些开放性试题,往往由选文出发,向其他学科、课外知识和社会生活迁移,试题开放度高,对学生的知识积累和思维品质的要求较高,往往成为全卷的亮点,如浙江金华卷,开放题中设置了网络跟帖题,让人耳目一新。

综观中考各地中考科技说明文的选材、设题点和题型等方面的特点,可预测近年中考科技文阅读试题在以下方面出新:

1.在选材上,环境保护、科技奥运、上海世博、生活中科技的运用等三个方面将成为命题者追逐的对象。环境保护上,植树造林、大气污染、气候变暖等是其中的重点;因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2010年上海世博的召开,科技奥运、人文奥运又是此届奥运会的主题,命题者自然不会忽视;关于中考科技在生活中的运用的考查,近两年来有上升趋势,也是命题者关注的重点。

2.在设题点和题型上,将更加注重体现课程整合,强调人文精神。将说明文阅读与口语交际进行整合,考查学生利用获取的知识得体交际的素质;或者把说明文阅读与绘画整合,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些,可能是中考科技说明文阅读的创新点。

【备考策略】

中考科技说明文的阅读可以采取“三步走”的的策略。

第一步:粗读文章,整体感知材料。

整体把握阅读材料对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局部问题的准确分析、深入理解,离不开对材料整体的准确把握。从整体入手,大处着眼,把握阅读材料的主旨、行文特点、重要信息等方面的内容,进而加深对阅读材料中各个具体或局部问题的理解,从而达到能全面、准确地回答所要求解决的问题,这通常是科技说明文应试阅读的正确程序,也体现了阅读过程的一般规律。

中考科技文阅读材料历来十分重视整体内容的设计,突出考查整体理解水平的命题特点。这更要求我们在应试阅读中首先应该从整体把握阅读材料入手。

整体感知阅读材料,要注意如下几点:

(1)把握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或内容要点;

(2)抓住关键词语、重要语句,贯通全文内容;

(3)联系试题,突出整体把握的目的性和针对性。

第二步:精读文章,筛选整合信息。

筛选、整合重要信息,涉及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把握,更关涉到筛选的目的、意图。筛选和整合信息要注重如下几点:

(1)以阅读试题为依据,从整体着眼,明确筛选整理的目的,确定展开筛选整理的范围。有的要求筛选的信息可能只涉及某句话或某几句话,也有的可能涉及到某一段或某几段,当然也有可能涉及全篇。

(2)归纳、整合筛选范围的内容,发掘其隐含信息。有些信息,可以直接在筛选范围中摘录。而有的信息不是直接传递的,就需对该确定范围的内容进行归纳、整合后方能获得。归纳、整合信息应从该确定范围内的关键句意、层意入手,进而发掘其隐含信息。

(3)根据阅读试题的要求,对筛选、整合的信息一一辨别。辨别时要找准对应点,从语意重点、修饰限制语的范围、程度、正反方向等角度去认真辨析。

第三步:借助逻辑与语法知识,回答文后的问题,语言要简明,条理要清楚。

科技说明文有很严密的逻辑性,借助逻辑常识,可帮助我们理解文章内容。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1)了解科技术语(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2)掌握科技术语(概念)之间的关系。科技术语(概念)之间一般有如下关系:统一关系、属种关系、交叉关系、矛盾关系、反对关系;

(3)弄清科技术语的限制和概括。

......

    相关推荐

    2011年中考语文专项复习:现代文阅读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项复习:小说阅读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练习方法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项复习:说明文阅读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项复习:议论文阅读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项复习:叙事散文阅读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项复习:抒情散文阅读 2011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考点复习 2010年中考语文总复习:现代文阅读题方法归类 2010年中考语文总复习:现代文阅读题方法归类 2011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 2011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解题技巧:术语方法一览表 2011年中考语文专项复习训练:古文阅读 2016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方法解读 2011年中考语文专项复习训练:议论文阅读 2011年中考语文专项复习训练:说明文阅读 2011年中考语文专项复习训练:记叙文阅读 2011年中考语文专项复习训练:名著阅读 中考语文复习:现代文阅读 2011年中考语文复习:现代文阅读指导训练 2011年中考语文专项复习训练:词语 2011年中考语文专项复习训练:成语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解题方法归类 2017高考语文文言文专项复习方法指导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解题方法归类 2011年中考语文专项复习训练:议论文阅读2 2011年中考语文专项复习训练:记叙文阅读1 2017中考语文文言文考题方向及复习方法解读 2011年中考语文专项复习训练:说明文阅读2 2011年中考语文专项复习训练:记叙文阅读2 2011年中考语文专项复习训练:议论文阅读1 2011年中考语文专项复习训练:说明文阅读1 2011年中考语文专项复习训练:名著 2011年中考语文专项复习训练:专题探究 2011年中考语文专项复习训练:字形 2011年中考语文专项复习训练:字音 2011年中考语文专项复习训练汇总 2011年中考语文专项复习训练:默写 2011年中考语文专项复习训练:句子 2011年中考语文专项复习训练:汉字 2011年中考语文专项复习训练:小说阅读2 2011年中考语文专项复习训练:小说阅读1 现代文阅读方法 2011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说明文阅读训练 2011年中考语文专项复习:常考成语(372条) 中考现代文阅读文段信息筛选专项练习 2011年中考语文专项复习训练:文言文阅读(课内) 2011年中考语文专项复习训练:文言文阅读(课外) 2011年中考语文专项复习训练:文言文阅读(比较阅读) 2010年中考语文总复习:现代文阅读 中考语文中考复习方法 2011年中考语文专项复习训练:文学常识 2011年中考语文专项复习训练:综合题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指南 2011年中考语文复习资料:新题型及现代文阅读 2011年中考语文专项复习训练:语句衔接 2011年中考语文专项复习训练:语言转换 2011年中考语文专项复习: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1 备战2017中考:语文文言文考题方向及复习方法解读 现代文阅读解题方法例说_语文论文 2017年中考语文复习方法 2011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句子理解 中考语文备考复习:现代文阅读该怎么复习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 2011年中考语文专项复习训练:古诗鉴赏 2011年中考语文专项复习训练:标点符号 2011年中考语文专项复习训练:病句修改 2011年中考语文专项复习:课外名著(12部)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专项练习题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攻略(2016) 2011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名著阅读 2011年中考语文专项复习训练:综合性学习2 2016六年级语文说明方法修辞专项复习 高考现代文阅读训练方法谈 2011年中考语文专项复习训练:压缩与扩展 2011年中考语文专项复习训练:诗歌鉴赏(比较阅读) 2011年中考语文专项复习训练:综合性学习1 2010年中考语文专项复习:字形 2011年中考语文专项复习训练:古诗词默写 2011年中考语文专项复习训练:仿写与改写 中考:初三语文中考复习方法 中考语文专项复习:《黄鹤楼》 2010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命题解读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现代文阅读方法 新中考语文知识点复习:现代文阅读 :初三语文中考复习方法 2017高考语文复习攻略:现代文答题方法及技巧 2011年中考语文复习资料:中考对联对法解析 中考语文专项复习:《相见欢》 2011年中考语文专项训练:课外阅读 高考复习资料-2011年高考现代文阅读精编(3) 高考现代文阅读——技巧、方法、建议 高考复习资料-2011年高考现代文阅读精编-5 中考语文复习方法介绍 高考复习资料-2011年高考现代文阅读精编-4 高考现代文阅读主观试题解题方法探讨 高考复习资料-2011年高考现代文阅读精编-6 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文言翻译方法全解 中考复习:中考语文基础知识复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