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练习题>课后练习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单元训练:第三单元

小编: :admin

内容预览:

第三单元

一三 一面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识记一些词的音形义;

2、熟悉课文内容,分析本文的记叙要素及顺序,体会运用第一人称叙事的好处;

3、能找出本文外貌描写的语句,能说出鲁迅的外貌特征,据此分析人物的精神面貌;

【重点知识及能力讲解】

阅读记叙文首先要掌握记叙的要素,在有的记叙文中,这六要素中的某些要素是读者熟知的,或者不交代不影响表达效果,就可以省略。在分析事件的起因时,要找事件的直接原因。

“我”可以是记叙文中的主要人物,也可以是次要人物。用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有亲切感和真实感。

【难点知识及能力讲解】

本文以叙述为主,又抓住特征描写了鲁迅的外貌,刻画了他精神矍铄、意志顽强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的性格,学习中要能结合语句分析他的思想性格。

l预备训练

1、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chóuchǘ( ) tuí唐( ) 地jiào( ) 不能自yǐ( ) mǎng撞( )摩挲( )抖擞( )恣情( )

2、解释加点字及词语

不能自已 恣情

揩油 窘

3、填空

课文以第 人称,按 顺序记叙了作者 与 见面的全过程,

赞颂了 对 的关怀。

l课堂达标训练

一、选词填空

1、我 (A、费力 B、吃力 C、用力 D、尽力)从里衫的袋里掏出那块带着体温的银元,放到他手里——他的手多瘦啊!我鼻子里 (A、猛然 B、陡然 C、忽然 D、突然)一阵酸,像要哭出来。

2、我很 (A、诧异 B、吃惊 C、惊异 D、惊讶)地望着他:黄里带白的脸,瘦得叫人 (A、担忧 B、担心 C、害怕 D、吃惊)。

3、看一下那书脊 (A、鲜明 B、清晰 C、清楚 D、赫然)印着“鲁迅译”三个字。

4、他带着 (A、激动 B、奖励 C、鼓励)似的微笑,指着《铁流》对我说……

二、阅读课文中对鲁迅先生三次外貌描写的文字

①“阴天,暗得很,只能模糊辨出坐在南首的是一个瘦瘦的、五十上下的中国人,穿一件牙黄的长衫,嘴里咬着一枝烟嘴……”

②“原先和内山说话的那个老人咬着烟嘴走了出来。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叫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书写的隶体‘一’字。”

③“什么?我惊异地望着他:黄里带白的脸,瘦得叫人担心;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牙黄羽纱的长衫;隶体‘一’字似的胡须;左手里捏着一枝黄色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这时,我忽然记起哪本杂志上的一段访问记——”

1、第一次从体态、 、 、 方面写鲁迅先生给人的整体印象;第二次重点写 、 、 和精神,第三次是前两次的综合。这三次描写由 及 (观察点),由 到 (详略),由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由行到神到 (填一成语)。

2、这三段外貌描写突出了哪两点?这对刻画人物有什么作用?

l课堂提高训练

一、阅读下列文字,完成题目

A、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叫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书写的隶体‘一’字。

B、黄里带白的脸,瘦得叫人担心;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牙黄羽纱的长衫;隶体‘一’字似的胡须;左手里捏着一枝黄色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

1、A、B两段分别是文中对鲁迅的第 次和第 次外貌描写,A段既突出了“瘦”,也写出了他的另一个特点 ,从文中的“ ”可以看出来。

2、“瘦得教人担心”比“非常瘦”要好,这是因为: 。

3、这两段文字在内容上有何不同?请具体说明。你从中得到怎样的启发?

二、特殊的听众

①用父亲和妹妹的话来说,我在音乐方面简直是个白痴。当然,这是他们在经受了我数次折磨之后得出的结论。在他们听起来,我拉小夜曲就像在锯床腿儿。这话使我感到沮丧和灰心,我不感在家里练琴。后来,我发现了一个绝妙的去处,就在楼区后面的一个小山上,那儿有一片茂密的小树林,地上铺满了落叶。

②第一天早上,我蹑手蹑脚地走出家门,心里充满了神圣感,仿佛要去干一件非常伟大的事情。林子里静极了,沙沙的足音听起来像幽幽的乐曲。我在一棵树下站好,心剧烈地跳起来,我不得不大喘了几口气,使它平静下来。我庄重地架起小提琴,像在举行一个隆重的仪式,拉响了第一支曲子。但现实很快就令我沮丧了,似乎我把那把锯带到了林子了。我懊恼极了,泪水几乎夺眶而出,我不由得诅咒道:“我是一个笨蛋,这辈子也甭想拉好琴!”当我感到身后有人并转过身时,我吓了一跳,一个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一张木椅上,双眼平静地望着我。我的脸顿时烧起来,心想,这么难听的声音一定破坏了这林中和谐的美,破坏了老人独享的 。我抱歉地冲老人笑了笑,准备溜走。老人叫住了我,她说:“是我打扰了你吗,小伙子?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儿坐一会儿。”一束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照射下来,她的满头银发显得格外晶莹。“我猜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只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的话,请继续吧。”我指了指琴,摇了摇头,意思是说我拉不好。“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就在每天早晨?”我被老人诗一般的语言打动了;我羞愧起来,同时也暗暗有了几分兴奋,嘿,毕竟有人愿意“听”我的琴声了,尽管她是一个聋子。我拉起另一支曲子,面对这个特殊的“听众”,一个耳聋的老人。她一直很 地望着我。我停下来时,她总不忘说上一句:“真不错,我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我心里洋溢着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

③很快我就发觉自己变了。从我禁闭着门的房间里常常传出阿尔德?舒罗德的基本练习曲。虽然妹妹还像以前那样,敲敲门,装出一副可怜的样子说“求求你,饶了我吧”,我却已经不在乎了。练琴时,我站得很直,两臂累得又酸又痛,汗水也湿透了衬衣,但是我决不坐在椅子上练习。在以前,我可是坐和练的。

④就这样,每天清晨我都到小树林里, 地练琴;而我那个特殊的“听众”,那个耳聋的老人,也总是早早地坐在木椅在子上等我,看我拉琴。她说,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欢乐和幸福;我呢,在她面前, 、一丝不苟地拉着每一支曲子,仿佛她真的能听到我的琴声。

⑤我一直保守着这个秘密,直到有一天,我的一曲《月光》奏鸣曲让专修音乐的妹妹大吃一惊。妹妹追问我得到了哪位名师的指点。我告诉她:“是一个老太太,就住在靠近小山的那座楼里,非常瘦,满头白发,不过——她是个聋子。”“聋子?!”妹妹惊叫起来,仿佛我在讲天方夜谭,“聋子?!多么荒唐!她是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而且曾是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前天还在指导我们排练呢。她怎么会是聋子!”

⑥我一下子明白了什么,心中充满了对老人的感激与崇敬。从此,每天早晨,我仍然早早地来到小树林里,面对着我的这位特殊的听众,这位“耳聋”是音乐家,轻轻地调好琴弦,拉起一支支优美的曲子。我用心感觉,仿佛听到了老人在用她的心演奏着真正的音乐,那美妙的音符从她心中缓缓流淌,充满了整个叙小树林,充满了我的整个身心。

⑦后来,我成了一名真正的小提琴手,有了面对成千上百的观众演奏小提琴的机会,但是每当此时,我总是不由得想起那位特殊的听众,那位“耳聋”的音乐家。

(作者:落雪。有改动)

1、根据文意为文中空白处选择恰当的词语,将它们的字母依次写在文中的横线上。

A、幽静 B、坚持不懈 C、平静 D、信心十足

2、本文记叙的顺序是 。(A、顺叙 B、倒叙 C、插叙)

3、本文所写事情的起因是 ,结果是

▲课堂检测

一、根据意思写词语

1、犹豫,那不定主意( )

2、放纵感情 ( )

二、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这篇课文以写人为主,按时间顺序,记叙了作者与鲁迅见面的全过程,赞颂了鲁迅先生对进步青年的关怀。

B、这篇课文主要通过对鲁迅作外貌描写,来表现鲁迅的思想性格。

C、文章使用第一人称“我”向读者叙述,显得真切、自然,能直接表现“我”内心的喜怒哀乐之情。

D、虽仅“一面”大鲁迅给作者留下了终身难忘的印象,是因为鲁迅先生身体很瘦,让人担心。

三、写一段50字左右的肖像描写(设置情境、写动态)

▲课外强化训练

一、阅读下面课文选段,回答文后问题

“什么?我惊异地望着他:黄里带白的脸,瘦得叫人担心;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牙黄羽纱的长衫;隶体‘一’字似的胡须;左手里捏着一枝黄色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这时,我忽然记起哪本杂志上的一段访问记——”

“哦!您,您就是——”

我结结巴巴的,欢喜得快要跳起来了。一定是他!不会错,一定是他!那个名字在我的心里乱蹦,我向四周望了一望,可没有蹦出来。

他微笑,默认地点了点头,好像我心里想着要说的,他已经统统知道了一样。

这一来不会错了,正是他!站在前进行列最前面的我们的同志,朋友,父亲和师傅!憎恶黑暗有如憎恶魔鬼,把一生的时光完全交给了我们,越老越顽强的战士!我又仔细地看他的脸——瘦!我们这位战士的健康,差不多已完全给没有休息的工作毁坏了。……

1、“哦!您,您就是——”中的“——”的用法是

2、最后一段的表达方式主要是

3、“我们这位战士的健康,差不多已完全给没有休息的工作毁坏了”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4、“一定是他!不会错的,一定是他!”这里用了反复的修辞方法,突出了作者( )的心情。

A、兴奋 B、激动 C、惊诧 D、惊喜

5、作者在外貌描写中突出了鲁迅先生的瘦,其目的是要说明( )

A、鲁迅先生太不爱惜自己的身体,长期劳累所致

B、鲁迅先生长期营养不良,又加上工作劳累,造成身体瘦弱

C、鲁迅先生为革命鞠躬尽瘁的献身精神

D、鲁迅先生长期不注意劳逸结合

6、“那个名字在我的心里乱蹦,我向四周望了一眼,可没有蹦出来”这句话的含义是: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第二次冒险

退休教授安道特是个言语不多的人,然而谈及他1944年春的那回遭遇,他就会激动和滔滔不绝,我们也会听得入迷。

那是大规模反攻的前夜,盟军向德军控制的诺曼底地区空投了伞兵,安道特就是其中之一。不幸,他在远离预定地点好几英里的地方着陆。那时候差不多天亮了,那些记熟的标志,他一个也没有找到,也见不到自己的伙伴。

他懂得,必须马上找地方隐蔽起来。在熹微的晨光里,他看见不远处有一栋小小的、红色的农家住宅。他不知道住在里面的人是亲盟国的呢,还是亲德国的,但是总得碰碰运气。他朝那住宅奔去,一边温习着出发前刚学会的法语。

听到敲门声,一个年约三十岁的法国女人——她长得并不漂亮,但眼光善良而镇定——开了门。她的丈夫和三个幼小的孩子坐在饭桌旁边,惊异地盯着他。

“我是一个美国伞兵。”伞兵说,“你们愿意把我藏起来吗?”

“赶快,你得赶快!”做丈夫的说着把这个美国人推进壁炉旁的一个大碗橱里,“砰”的一声关上橱门。

几分钟后,六个德国冲锋队员闯了进来。他们已经看到这伞兵的降落,而这是附近惟一的房子。他们查得很彻底,转眼之间就把这个伞兵从碗橱里拖了出来。

无须履行手续,德国兵依照惯例,把女主人的丈夫当场枪毙了。女主人和孩子放声大哭起来。如何处置俘虏安道特,德国兵却有场争议。由于谁也说服不了谁,只得暂时地把他推进一间棚屋里,把门闩了。

这间棚屋有一个小小的窗口,越过田野就是树林,安道特蜷身挤出窗口,向树林里奔去。

从当时的情况看,逃跑几乎是没有希望的。他刚跑进树林,就听到周围追兵的叫嚷声。他们有条不紊地搜索着,抓住他只不过是时间问题。

但伞兵没有失望。他回过头来又跑进田野,穿过院子。院子里还躺着那个被害者的尸体。这个美国兵再次敲响了他们家的门。

女主人很快地出来。她脸色苍白,泪流满面,直直地注视着这个美国青年的眼睛。他刚才的到来使她失去了丈夫,孩子们失去了父亲。

“你愿意把我藏起来吗?”他问。

“当然,快!”她毫不迟疑地把他送回壁炉旁的碗橱里。

德国冲锋队员再没有来到这户农家搜查。

1、安道特的“那回遭遇”发生的时间是 ,地点是 。

2、第二段中的“那时候”是指 的时候。

3、文章中的主要人物是 、 、 和 。

4、文中事件的起因是( )

A、盟军向法国诺曼底地区空投了伞兵

B、安道特向一法国农家寻求庇护

C、德国冲锋队员杀了女主人的丈夫

D、这家农户的房子离伞兵降落的地方太近

5、文中事件的结果是( )

A、女主人失去了丈夫,孩子们失去了父亲

B、德国冲锋队员最终没能抓住安道特

C、女主人勇敢地第二次冒险救了安道特

D、安道特终于获救

6、这篇文章的记叙顺序是 。

7、想象安道特获救后的情景,描写安道特、女主人和孩子们的神态、语言。

Section targeting

十三 一面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找出描写鲁迅言行的语句,并能说出所表现的人物的精神面貌

2、能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理解作者的感情

3、能说出“一面”的含义

【重点知识及能力讲解】

文中也描写了鲁迅的语言和动作。正是这种叙述和描写的恰当结合,才使文章既脉络清晰,又重点突出,既表现出人物的特点,又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意思,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难点知识及能力讲解】

本文词语的感情色彩强烈,即使是平实的叙述性语言,也有着强烈的感情色彩,理解其中包含的感情有助于深入理解课文。

l预备训练

一、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这事到现在已经隔了四年。在这四年里, ,

, , 。……

现在,先生是死了!我们 , ;

我们也 , 。前面是一条路, , , 。

l课堂达标训练

一、选出对本文题目“一面”的含义理解正确的项(不定项)( )

A、标题概括了文章的内容:在内山书店与鲁迅的“一面“之交。

B、小中见大,使人从一面之中看到鲁迅的光辉形象。

C、标题揭示了主题:“一面”鼓舞“我”踏着鲁迅的足迹前进。

D、标题鲜明、醒目、引人入胜。

二、与原文对照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这四年里,我历经艰苦,受尽非人的欺侮,我咬紧了牙,哼都不哼一声。

B、现在,先生是死了!我们不愿恣情地悲痛,这还不是我们恣情悲痛的时候,我们也不愿计算我们的损失,这是难与计算的。

C、前面是一条路,先生没有走完就倒下了!我们只有踏着他的脚印,继续前进!

三、理解下列句意或加点词义

1、“看一下那书脊,赫然印着‘鲁迅译’三个字,我便像得到了保证似的……”

2、平素看惯了“西装同胞”的嘴脸,现在忽然受着这样的优遇,简直有点窘起来。

3、那笑声里,仿佛带着一点“非日本”的什么东西。

4、站在前进行列最前面的我们的同志,朋友,父亲和师傅。

l课堂提高训练

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

(1)他从架上扳下一本书来,版式纸张和《毁灭》一模一样,只是厚一点点,封面上引着两个八分体的字《铁流》。

(2)他用竹枝似的手指递给我,小袖管紧包在腕子上:“你买这本吧——这本比那一本好。”

(3)他是谁?对我这样一个平日里被人轻视的工人下这样诚恳的劝告?……虽然猜不出是谁,但自己断定:一定是一个不平常的人。

(4)我一翻那定价:一元八角!“先生,我买不起,我的钱不够……我的话低得连自己都听不见了,我不知道怎样才好。

(5)我低了头,头脑里轰隆隆的。我不敢看他的脸。我只听见一个声音在问我:“一块钱你有没有?一块钱!”

(6)“有!”我抬起头,顿时恢复了勇气。

(7)“我卖给你,两本,一块钱。”

(8)什么( )我很惊异地望着他( )黄里带白的脸( )瘦得教人担心( ) 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 )黄羽纱的长衫( )隶体( )一( )字似的胡须( )左手niē 着一枝黄色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xūn 黑了。

1、根据拼音在横线上填写汉字,依次是 、

2、在括号内加上恰当的标点

3、用波浪先画出外貌描写的语句,这些外貌描写都抓住了鲁迅的“ ”的特征,突出地表现了鲁迅先生 的崇高精神。“直竖着”的头发和“像隶体一字似的”胡须则表现了他“ ”的精神。

4、用直线画出语段中描写鲁迅言行的句子,这些言行表现了鲁迅对进步青年的关怀,体现了他“ ”的精神。

5、“你买这本书吧”中的“这本书”是指 。

6、“我”断定对方一定是一个不平常的人的依据是

7、“我很惊异地望着他”,我很惊异的原因是 。

8、读了上面的文字,你能说说“一面”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原因吗?

(不超过20字)

▲课堂检测

阅读语段,完成下列各题

这事到现在已经隔了四年。在这四年里,……就是在我被人随意辱骂、踢打……的时候,我总是昂着头。我对自己说:

“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

这样,我就更加坚强起来。

现在,先生是死了!我们不愿恣情地悲痛,这还不是我们恣情悲痛的社会;我们也不愿计算我们的损失,这是难于计算的。前面是一条路,先生没有走完就倒下了,我们只有踏着他血的足印,继续前进。

1、写出表现作者受到鼓舞及生命支柱的句子。

(1)受到鼓舞:

(2)生命支柱:

2、为什么说“这还不是我们恣情悲痛的时候”?

3、“先生是死了”加叹号,表达作者对先生什么样的感情?

4、文中说“我们的损失”指的是:

5、“在前进中我不能自已,写下了上面的话。”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哪个词集中表现了这种感情?

▲课外强化训练

一、根据要求默写

1、表现作者精神力量、生命支柱的句子是: 。

2、写出表现作者化悲痛为力量的句子: 。

二、阅读以下语段,完成题目

我结结巴巴的,欢喜得快要跳起来了。一定是他!不会错,一定是他!那个名字在我的心里乱蹦,我向四周望了一望,可没有蹦出来。

他微笑,默认地点了点头,好像我心里想着要说的,他已经统统知道了一样。

这一来不会错了,(a)站在前进行列最前面的我们的同志□朋友□父亲和师傅□(b)憎恶黑暗有如憎恶魔鬼,把一生的时光完全交给了我们,越老越顽强的战士!(c)我又仔细地看他的脸——瘦!(d)我们这位战士的健康,差不多已完全给没有休息的工作毁坏了。他带着奖励似的微笑,指着《铁流》对我说明:

“这书本来可以不要钱的,但是曹先生的书,现在只收你一块钱□我那一本,是送你的。”

1、这三段文字出自 ,本文写的是 和 见面。三段中的“曹先生”指 ,“我那一本”是指《 》,其作者是 。

2、第一段人物描写的方法是 。

3、仔细体会第二段加点词语的含义。“微笑” ; “知道” 。

4、给第三段中方框里加上标点分别是□□□□

5、“正是他!”这句话是从文中抽出来的,它的恰当位置应在( )

A、(a) B、(b) C、(c) D、(d)

6、三段中对鲁迅不同称谓的含义分别是:“同志” ,“朋友” ,“父亲” ,“师傅” ,“战士” 。

老屋窗口

(!)这天晚上我睡得很早。天很冷,乡间没有电灯,四周安静得怪异,只能睡。一床刚刚缝好的新棉被是从同村族亲那里借来的,已经晒了一天太阳,我一头钻进新棉花和阳光的香气里,几乎熔化了,或许会做一个童年的梦吧?可是什么梦也没有,一觉睡去,直到明亮的光逼得我把眼睛睁开。

(2)怎么会这么明亮呢?我眯缝着眼睛向窗外看去,入眼竟是一排银亮的雪岭。昨天晚上下了一夜大雪,下在我无梦的沉睡中,下在岁月的沟壑间,下得如此充分,如此透彻。

(3)一个陡起的记忆猛地闯入脑海。也是躺在被窝里,两眼直直地看着银亮的雪岭。母亲催我起床上学,我推说冷,多赖一会儿。母亲无奈,陪着我看窗外。“喏,你看!”她突然用手指了一下。

(4)顺着母亲的手看去,雪岭顶上,晃动着一个红点。一天一地都是一片洁白,这个红点便显得分外耀眼。这是河英,我的同班同学,她住在山那头,翻山上学来了。那年我才六岁,她比我大十岁,同上着小学二年级。她头上扎着一方长长的红头巾,那是学校的老师给她的。这么一个女孩子一大清早就要翻过雪山来上学,家长和老师都不放心,后有一位女教师出了主意,帮她扎上这方红头巾。女教师说:“只要你翻过山顶,我就可以凭着红头巾找到你,盯着你看,你摔跤了我就上来帮你。”河英的母亲说:“这主意好,上山时归我看。”

(5)于是,这个河英上一趟学好气派,刚刚在那头山坡摆脱妈妈的目光,,便投入这头山坡老师的注视。每个冬天的早晨,她就化作雪岭上的一个红点,在两位女性的呵护下,像朝圣一样,逶逶迤迤走向学校,走向书本。

(6)这件事,远近几个山村都知道,因此,每天注视这个红点的人,远不止这两位女性。我母亲就每天期待着这个红点,作为催我起床的理由。这红点,已成了我们学校上课的预备铃声。只要河英一爬上山顶,山这边有孩子的家庭就忙碌开了。

阅读上文回答问题:

1、第一节中“天很冷,乡间没有电灯,四周安静得怪异,只能睡”属什么描写?起什么作用?

2、选文采用了哪一种记叙顺叙?从哪一句话可以看出来?

3、第(4)节中,加点词“这”指代什么内容?

4、第(5)节中“这个河英上一趟学好气派”加点词“好气派”应如何理解?

一四 驿路梨花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理清文章的线索,说出作者在顺叙中运用追溯往事这种写法的作用。

2、找出文中写梨树林和梨树花的语句,指认实写和虚写的句子,说明其作用。

3、熟记有关字词的音、形、义

【重点知识及能力讲解】

本文从“我”和老余第一天傍晚投宿写到第二天早晨,其间借人物语言两次追溯往事:一是借瑶族老人之口讲哈尼族姑娘梨花帮助过路人,二是借梨花妹妹之口讲解放军造茅屋及姐姐梨花照料小茅屋。这种在顺叙中追溯往事的写法使得文章悬念迭起,波澜起伏,收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难点知识及能力讲解】

文中三次提到梨花,前后照应,也是本文的线索。开头的实写烘托出不平常的小茅屋,创设了优美的意境;中间写梦中的梨花,虚实映衬、交相生辉;结尾再次人花相映,歌颂了雷锋精神已在边区发扬光大,完成了主题的升华。

l预备训练

一、根据注音写汉字

竹miè( ) niǎn( )走 huǎnghu( )

jǐ( )子 花bàn( ) 修qì( )

二、根据意思写词语或解释词语

1、山势坡度很大,直上直下的。( )

2、广阔而看不清楚( )

3、闲适而自得( )

4、光亮而透明( )

5、修qì:

6、修长:

7、香气四溢:

8、huǎnghu:

l课堂达标训练

一、指出下列各组拼音中错误的一项,并订正

1、A、驿(yì)路 B、晶莹(yín) C、陡峭(qiào) D、溢(yì) ( )( )

2、A、竹篾(miè) B、简陋(luò) C、迷茫(máng) D、菌(jīn) ( )( )

3、A、瑶(yáo)族 B、相衬(chǜn)C、恍(huǎng)惚 D、麂(jǐ) ( )( )

Section targeting

二、填空

1、《驿路梨花》作者 。他在本文的结尾引用了 代著名诗人 的诗句:“ ”,这句话在结构上起 作用,在内容上起 作用。

2、本文在结构文章,编织故事上的最大特色是 ;从结构上看,课文是按 顺序组织材料的,但从 来看,课文又是按倒叙组材的。

3、如何在顺叙中追溯往事?文章是借人物语言来达到这一目的的。

一是借 之口讲述

二是借 之口讲述

这样文章结构紧凑,容量很大而文字节省。

4、本文围绕“ ”这一疑问展开故事情节,几经曲折是为了突出 是小茅屋的主人。

5、下面三段话都是对梨花的描写,其中( )属实写,( )属虚写。这样虚实结合,反复写的作用是 ,梨花象征了 精神。

A、白色的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呵!

B、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C、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l课堂提高训练

读下列语段,回答下列问题

A、山,好大的山啊! 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 在迷茫的暮色中。

B、一 新月升起来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C、我们开始烧火做饭。 的火、 的米饭和 的洗脚水,把我们身上的疲劳、饥饿都撵走了。

D、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 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 步,还看见一个身穿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唱歌……

1、在空格这填上恰当的词

2、A段中“一座挨一座”与 一词相呼应,为下文 作铺垫。

3、B段中“新月”指的是: ,“忽明忽暗”的原因是: 。

4、C段所用的修辞方法是 、 。

5、D段描绘了“我”的梦境,梦境非常优美,这样写的作用是: 。

▲课堂检测

一、调整句序并回答问题

①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

②一弯新月升起来了。

③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

④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漂落在我们身上

⑤在忽明忽暗的梨花林里走着

1、正确的句序是 。

2、句④中的错别字是( )

二、阅读语段,完成问题

一座草顶、竹篾泥墙的小屋出现在梨树林边。屋里漆黑,没有等也没有人声。这是什么人呢?

老余打着电筒走过去,发现门是从外面扣着的。白木门上用黑碳写着两个字:“请进!”

我们推开门进去。火塘里的灰是冷的,显然,好多天没人住过了。一张简陋的大竹床铺着厚厚的稻草。倚在墙边的大竹筒里装满了水,我尝了一口,水清凉可口。我们走累了,决定在这里过夜。

老余用电筒在屋里上上下下扫射了一圈,又发现墙上写几行粗大的字:“屋后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有辣子。”

1、作者是按照由 到 的顺序介绍小茅屋的环境的,小茅屋的特点是 。

2、作者特别点明水的“清凉可口”,一方面是为了写出 ,另一方面写出 。

3、在文中找出一处与“老余用手电筒在屋里上上下下扫射了一圈”有关的环境描写 。

4、画线的句子中“厚厚”、“满”是实词中的 词,在文中是为了突出 。

5、“发现墙上写着几个粗大的字”句中用“粗大”二字是为了: 。

▲课外强化训练

一、填空

从《驿路梨花》中所记叙的内容看,这座深山中的小屋是十多年前解放军 ,后来 姑娘常常照料这座小屋,她出嫁后,是 接过照料的任务,而像瑶族老人,“我”和老余等过路人受到照料后也尽力照料着小茅屋,由此可见, 和 都是小屋的主人,这也体现了作者立意的新颖和深刻,他把雷锋精神作为一种不断发挥、传递的 过程加以展示,这样小茅屋就成了雷锋精神的 。

二、阅读语段,完成下列各题

(一)

(1)山,好大的山啊!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

(2)这是哀牢山南段的最高处。这么陡峭的山,这么茂密的树林,走上一天,路上也难得遇见几个人。夕阳西下,我们有点着急了,今夜要是赶不到山那边的太阳寨,只有在这深山中露宿了。

(3)同行老余是在边境地区生活过多年的人。正走着,他突然指着前面叫了起来:“看,梨花!”

(4)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

(5)老余说:“这里有梨树,前面就会有人家。”

(6)一轮新月升起来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7)“快看,有人家了。”

(8)一座草顶、竹篾泥墙的小屋出现在梨树林边。

1、从第1节中找出三个动词: 、 、 ,这三个动词写出了山的 特点。

2、第1节属于 描写。这段描写突出了大山的特点,更衬托了“我们” 的心情,为 作铺垫。

3、画浪线的句子既烘托了人物心情,又倾注了作者的感情。说一说倾注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第6节属于景物描写,突出了 的特点。这段描写是与“我们”当时心情相关的,那么具体有何作用?

5、作者着力描写梨花,与下文有什么关系?

(二)别让眼睛老去

一夜之间,一场雷电引发的山火烧毁了美丽的“森林庄园”,刚刚从祖父那里继承了这座庄园的保罗?迪克陷入了一筹莫展的境地。

他经受不住打击,闭门不出,茶饭不思,眼睛熬出了血丝。

一个多月过去了,年已古稀的外祖母获悉此事,意味深长地对保罗说:“小伙子,庄园成了废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的眼睛失去了光泽,一天一天地老去。一双老去的眼睛,怎么能看得见希望……”

保罗在外祖母的说服下,一个人走出了庄园。

他漫无目的地闲逛,在一条街的拐弯处,他看见一家店铺的门前人头攒动。原来是一些家庭主妇正在排队购买木炭。那一块块躺在纸箱里的木炭忽然让保罗的眼睛一亮,他看到了一线希望。

在接下来的两个星期里,保罗雇了几名烧炭工,将庄园里烧焦的树木加工成优质的木炭,送到集市上的木炭经销店。

结果,木炭被抢购一空,他因此得到了一笔不菲的收入。然后他用这笔收入购买了一大批新树苗,一个新的庄园初具规模了。几年以后,“森林庄园”再度绿意盎然。

别让眼睛老去,才不会让心灵荒芜。

1、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它的意思。

不菲( ) 芳菲( ) 攒( )动 攒( )钱

2、第三段“外祖母获悉此事”一句中的“此事”指什么事?

3、作者认为外祖母的话“意味深长”,为什么?并简析这句话的含义。

4、文章开头和结尾有两句话相互照应,对比鲜明,凸现了文旨,这两句话是:

(1) ;(2) 。

5、“荒芜”本指杂草丛生,文末“才不会让心灵荒芜”的意思是什么?

6、标题“别让眼睛老去”是本篇的行文线索与文旨所在,请做简要分析。

Section targeting

十四 驿路梨花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文中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的人物,并体会两种写人方法结合的好处;

2、说出课文引用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的含义;

3、理解作者对雷锋精神的赞美;

【重点知识及能力讲解】

直接描写也称“正面描写”,即对所描写的人物、事件等作直接的刻画,而不借助任何媒介物来进行烘托;间接描写也称“侧面描写”,对所描写的对象不作直接的刻画,而是借助于媒介物的描写,来烘托所要描写的人或物。学习本文,要辨别哪些人物是间接描写,哪些是直接描写,体会这种写法的好处是重点。

【难点知识及能力讲解】

用“驿路梨花”作标题的作用是难点。

l预备训练

一、理解填空

1、课文中写了不少人,其中贯穿全文的是 ,最先砍树割草盖房子的是 ,虽然没有出场,但全文着力写了她的感人事迹的是 ,介绍梨花事迹的是 、 。修葺、照料小茅屋的人,都是小茅屋的主人,他们都有 的精神。

2、其中直接描写的人物有 ,间接描写的人物是 ,间接描写的方法是 。

3、文中多次出现对小茅屋的环境描写,诸如“请进”,屋中的稻草、水、干柴、盐巴等,这些看来是对小屋的实写,同时也是虚写 ,表现茅屋主人的 、 和诚意。

l课堂达标训练

一、填空

1、题目中的“梨花”指的是 、 和 。

2、“驿路梨花”做标题的作用是:① ;② 。

二、简析下列加点词语的准确性

1、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

2、我和老余同时抓住老人的手,抢着说感谢的话。

3、山,好大的山啊!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

4、这么陡峭的山,这么茂密的树林,走上一天,路上也难得遇见几个人。

l课堂提高训练

阅读理解

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疯狂奔出来,势不可当。

惊醒了。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踩进水里。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向南跑。但,两尺多高的洪水已经开始在路面上跳舞。人们又疯狂地折回来。

没有路。只有北面那座窄窄的木桥。

死亡在洪水的 声中逼近。

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

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不久就要退休的老汉。

[甲]

人们停住脚,望着老汉。

[乙]

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面。”

人群里喊出一嗓子:“党员也是人。”

有人响应:“这不是拍影。”

[丙]

老汉冷冷地:“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报名。”

竟没人再喊,一百多人很快排成队伍,依次从老汉身边跑上木桥。

[丁]

水渐渐窜上来, 地舔着人们的腰。

老汉 从队伍里拖出一个小伙子,骂道:“你他妈的还是个党员吗?你最后一个走!”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小伙子狠狠地瞪了老汉一眼,站到一边。

队伍秩序井然。

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终于,只剩下他和那小伙子。

小伙子竟然来腿他:“你先走。”

老汉 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突然,那木桥轰地塌了。小伙子被吞没了。

白茫茫的世界。

……

1、下面一段文字在文中的位置,恰当的一项是( )

老汉清瘦的脸上流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像一座山。

A、[甲] B、[乙] C、[丙] D、[丁]

2、文中横线上依次填写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A、狞笑 放肆 劈手 吼

B、狂笑 大肆 随手 喊

C、疯笑 肆虐 伸手 叫

D、阴笑 疯狂 顺手 骂

3、小说还有个结局部分(文后省略号处),是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读来令人震撼。你能设想一个结局吗?请你用三五句话替小说写个结局。

4、小说写了哪几个人物,你最喜欢哪一个,做简要分析。

▲课堂检测

一、判断

1、本文围绕“小茅屋主人是谁”这一疑问展开故事是为了突出助认为乐的雷锋精神。

2、“我”和老余是贯穿本文的两个人物。

3、小茅屋的主人是梨花姑娘和解放军。

4、课文对小茅屋的陈设作了详细的介绍,目的是为了说明小茅屋的主人为过路人想得十分周到。

二、阅读理解

接着,小姑娘向我们讲述了房子的来历。10多年前,有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在森林里过夜,半夜淋了大雨。他们想,这里要有一间给过路人避风雨的小屋就好了,第二天早上就砍树割草盖起了房子。她姐姐恰好过这边山上来拾菌子,好奇地问解放军叔叔: “你们要在这里长住?”解放军说:“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

原来她不是梨花。我问:“梨花呢?”

“前几年出嫁到山那边了。”

不用说,姐姐出嫁后,是小姑娘接过任务,常来照管小茅屋。

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1、第一句中点明时间的词语是 。

2、选读的这部分文字,从全文整体上说,是顺叙还是插叙、倒叙? 。

3、选读的这部分,从第二句开始,是倒叙还是顺叙? 。

4、“你们要在这里长住?”这句话在朗读时,重音应放在哪个词语上?

5、“这里要有一间给过路人避风雨的小屋就好了。”这里的“要”字是 的意思。

6、“是雷锋同志叫我们这样做的”,那这句话的意思就变成了

7、“她姐姐很受感动”,这句话中指的是“受谁感动”?

8、“驿路梨花处处开”这句诗的作者是 ;远诗句只是说“驿路”边“处处开着梨花”,太美了,引用在这儿,就有 的含义了。

▲课外强化训练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一)

第二天早上,我们没有立即上路,老人也没有离开,我们决定把小茅屋修葺一下,给屋顶加点草,把房前屋后的排水沟再挖深一些。一个哈尼小姑娘都能为群众着想,我们真应该向她学习。

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 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我想:“她一定是梨花。”

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接着就哈哈大笑起来:“老爷爷,你给我们行这样的大礼,不怕折损我们吗?”

老人严肃地说:“我感谢你们盖了这间小草房。”

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摇手:“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

接着,小姑娘向我们讲述了房子的来历。十多年前,有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在树林里过夜,半夜淋了大雨。他们想,这里要有一间给过路人避风雨的小屋就好了,第二天早上就砍树割草盖起了房子。她姐姐恰好过这边山上来拾菌子,好奇地问解放军叔叔:“你们要在这里长住?”解放军说:“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

原来她不是梨花。我问:“梨花呢?”

“前几年出嫁到山那边了。”

不用说,姐姐出嫁后,是小姑娘接过任务,常来照管小茅屋。

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1、选文中的横线上填 比较好。

2、选文写了一次误会,即 。(不超过10个字)

3、选文中直接描写了 、 ,间接描写了 ,

这在记叙的顺序中属 。

4、选文结尾引用陆游的诗句,对此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抒发思古之幽情,缅怀宋将抗击金兵、收复失地的功绩。

B、这“驿路梨花”是边境盛开的洁白梨花,是哈尼姑娘梨花,更是雷锋精神的象征

C、照应标题,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

D、含蓄而又形象地写出了雷锋精神不断发扬光大的深刻含义,升华了中心思想。

(二)竹杯上的红五星

①才爬过两座山,我已经热汗淋漓了,而路还在脚下弯弯曲曲地延伸着!

②这是岭南群山里的一条古驿道。青石砌成的曲径,想蚕吐的细丝一般,在偌大的山海里,飘浮不定地闪现着,仿佛永远没有尽头。昔日的筑路人,你们是多么艰辛啊!

③我的喉咙干渴得像开裂地发疼。我埋怨自己太贪赶路了,没在山脚公路道班工人那儿喝足水。此时,我真盼望着那位道班老工人将的那道山泉,会马上出现在眼前……

④据说那是好久好久以前的事了。为了打通崇山峻岭,许多石匠汇集到这深山里来。路成之后,匠人们又各自回乡谋生去了。惟有几个热心肠的人留了下来,他们担心行路人口渴,决心凿石开泉引水。敲呀,打呀,披星戴月,终于打出了泉眼。说到这里,老工人笑眯眯地对我说:“不信,你上山去听,那‘丁当’作响的泉鸣,就是匠人们凿石留下的声音!”啊!这古老的动人的传说,分明在赞颂我们民族高尚的精神文明的源远流长。

⑤山里的杜鹃花开得正盛,红的、粉的、白的,鲜艳多彩的色泽撩逗着人的眼睛。忽然,我发现花丛中有两团绿色的东西在慢慢地移动,走近一看,原来是两个检查电话线路的解放军战士。他们手里各自都采了一大捧山里的野生茶,军衣被汗水浸透了也全然不顾。留下一两声轻快的笑声,他们又隐入绿色世界里了。

⑥他们采山茶干什么呢?一想到茶,顿时又觉得出奇的干渴,我加快脚步,决心要寻找到一眼泉。

⑦哈!终于隐隐听到那“丁当”作响的泉声了。追寻着那声音,我来到半山一个平坝上用楠竹搭成的亭子里。走近一看,可不,一汪清泉有桌面那么大,银子般的山水正从一根竹管里畅快地吐出来。我正要扑上去饮个痛快,突然,我发现泉边有个粗瓷水缸,稳稳当当地放在竹架子上,瓷缸上写着:“莫饮生水,请喝山茶。”啊,谁想得这么周到!爬山跑热的身子,贪喝冷冽的泉水,是会闹病的。我拿起一个竹筒刻制的饮水杯,揭开缸盖舀出茶来。茶水还有着微微的余温。浓酽的茶汁,泛着黑红的色泽,喝下肚去,一股清凉,真是痛快极了。

⑧待我在泉边洗脸消汗之后,开始打量起四周来:这六角的竹亭子,虽不算精致,遮风挡雨倒是个好所在。一节节引水的楠竹,绕山跨谷,逶迤而来,使人感到引水的不易。还有那温热的茶水,定是每天泡换一次的,要不怎么又鲜又甜?这群山之中常常是十里不见一户人家,是谁在为人们做好事呢?蓦地,我想起路上邂逅的绿色人影来,想起了那两个采集野生茶叶的战士来!道班的工人说过,这山中有个查线的哨所,住着三个战士,维修着百十里线路。我打量着手里的竹杯,发现那上面还刻有一颗不大的五角星,于是我明白了……

⑨走出竹亭,我遥望山海,一幢小小的红砖瓦房,在绿树中隐约可见。那定是哨所了,离这驿道,怕有一两里路,每天烧茶挑来,走这崎岖的山路,要流多少汗呢?在这偏远、寂静的地方,过往行人,来去匆匆,脾气也难得对战士们说上几句感激的话儿,而他们,仍在默默地干着,为干渴的人们献上这甘甜的驿道茶。

1、给加点字注音

逶迤( ) 邂逅( )

2、第4节中“这古老动人的传说”具体指代的内容是什么?试用四个字概括: 。

3、从第7节中找出6处表现烧茶人热情、细心周到的词语,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4、第8接中的“我明白了……”请说说明白了什么?

5、将本文与《驿路梨花》一文做比较阅读,说说它们的异同。

一五 一双手

【学习目标】

1、学习抓住最具特征的部分描写人物外貌的写法;

2、了解本文塑造的人物形象,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

3、学习劳动者无私奉献的精神;

【重点知识及能力讲解】

本文描写的是一双“简直是半截老松木”的手,实际塑造的是一个不畏艰辛、无私奉献的劳动者的朴实而感人的形象。

【难点知识及能力讲解】

文中的思想感情有林业工人对造林事业的热爱之情,有工会负责同志介绍林业工人时的赞美和自豪之情,有作者对林业工人的热爱、敬仰和赞颂的感情,学习本文时要仔细体会。

l预备训练

一、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铁镐( )瞬间( ) 得逞( )火燎燎( )铁铸( )

一垧( ) xīngsōng( ) cuō( )手 纹luò( )

二、填空

课文描写“一双手”紧扣一个“ ”字,这双手如此奇特的原因是 从而塑造了一个 的形象,表达了作者 的感情。手的皮肤呈 ;形状 ;一只手指 ;写手大用了一个“ ”和三个数字;写手硬用了一个比喻 ,一个衬托 , ;写手裂写了一个特征 。

l课堂达标训练

一、指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

1、我握的是手吗?那简直是半截老松木。( )

2、一只手指就像一根三节老甘蔗。 ( )

二、体会下列句子中包含的思想感情

1、栽树是手活。穴里的草根根,石块块得用手拣出来。要保证苗苗不窝根,苗根得用手送进土里。栽一棵苗手得往土里插三四次。胶布、手油不顶用。

这段话中包含了丰富的植树经验,表现了张迎善 的感情。

2、“这是一双创建绿色宝库的手”一句中充满了对这位林业工人 之情,洋溢着为林业工人队伍中有这样一位模范人物而 的感情。

3、“这双手亏得是肉长的,若是铁铸的,怕也磨光、磨透了”一句中“铁铸”和“肉长”比较,意在突出 ,“亏得”一词包含了 感情。

4、“看着这双手,我仿佛看到了一山山翠翠的山林,听到了‘嘎嘎’的树倒声……”这一结尾有何深意?

l课堂提高训练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下列各题

和素常采访一样,我们见面时先礼节性地握手。两只手握到一起的瞬间,我惊讶了:我握的是手吗?那简直是半截老松木!

我本能地想抽回手来,可是没有得逞。那只大手把我的手紧紧地裹住了。

他松手了,我低头去察看他的一双手。翻过来看手心,掉过去看手背。

这双手皮肤呈木色,纹络又深又粗,一道道黑土色。很明显,为了这次见面、握手,他事先用肥皂把这双手认真地洗过了。

掌面鼓皮样硬,老茧布满每个角落。手指特别粗大肥圆,一只手指就像一根三节老甘蔗。

左手大拇指没有指甲,长过指甲的地方,刻着四条裂纹,形成上下两个“人“字,又黑又深。手指各和关节都缠着线,线染成了泥色。

“缠线做什么?”我问。

“治手裂。” 张迎善说。

“手裂贴胶布涂手油多好?”

“栽树是手活。穴里的草根根,石块块得用手拣出来。要保证苗苗不窝根,苗根得用手送进土里。栽一棵苗手得往土里插三四次。胶布、手油不顶用。”

“你一天能栽多少树?”

“1000多棵。”

一天能栽1000多棵!他的手一天得往土里插三四千次!10天、20天呢?……这双手亏得是肉长的,若是铁铸的,怕也磨光、磨透了。

“你等等。”我边说边去五里取来一卷米尺。我像丈量土地似的量起他的手来: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这真是我今生今世见到的天下第一号大手。

量完,我用自己的手在他的手掌上“哗哗”地搓了几个来回。我的手火燎燎地痛,看看,红了。他的手仍呈木色。

1、用自己的话解释下列词语

素常:

得逞:

2、按比喻的种类不同,选出不同于其它三句的一项( )

A、那简直就是半截老松木!

B、掌面鼓皮样硬,老茧布满每个角落。

C、一只手指就像一根三节老甘蔗。

D、我像丈量土地似的量起他的手来。

3、本文刻画人物运用的描写方法主要是 、 。

4、填空

(1)“那只大手把我的手紧紧地裹住了”,一个“裹”字突出了张迎善的手 。

(2)“一只手指就像一根三节老甘蔗”,突出了张迎善的手 。

(3)“手指各个关节都缠着线”,一个“缠”字突出了张迎善的手 。

(4)“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这几个数字突出了张迎善的手 。

(5)“我的手火燎燎地痛,看看,红了”“他的手仍呈木色”,这一对比突出了张迎善的手 。

5、简答题

(1)课文对张迎善同志的外貌是抓住什么描写的?有何作用?

(2)从张迎善的回答为什么不贴胶布涂手油的谈话中,我们除了看到他丰富的植树经验外,还可以看到什么?

(3)这一选段的内容主要是什么?

Section targeting

▲课堂检测

一、阅读理解

“你一天能栽多少树?”

“1000多棵。”

一天能栽1000多棵!他的手一天得往土里插三四千次!10天、20天呢?……这双手亏得是肉长的,若是铁铸的,怕也磨光、磨透了。

“你等等。”我边说边去五里取来一卷米尺。我像丈量土地似的量起他的手来: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这真是我今生今世见到的天下第一号大手。

量完,我用自己的手在他的手掌上“哗哗”地搓了几个来回。我的手火燎燎地痛,看看,红了。他的手仍呈木色。

林业局工会一位负责同志向我们介绍说:“这双手已经栽树26万多棵。仅1981年到1985年就造林33垧,改造迹地林和次生林44.5垧。这双手生产木材1300立方米,枝丫3500层积立方米。这双手让32岁的年轻林业工人,成为伊春林区最年轻的育林功臣,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这双手栽的树使小兴安岭上的西北岔河水,仿佛变清了。这是一双创建绿色宝库的手。”

看着这双手,我反复看到了一山山翠绿的森林,听到了“嘎嘎“的树倒声……

1、给文中加点的字注音

铸( ) 燎( ) 垧( ) 嘎( )

2、文段中“一双手“和普通的手相比有两个奇特之处:一是 ,二是 。

3、文中画线句中用“铁铸”与“肉长”比较,血肉胜过钢铁,这就突出了手的 的特征和人的 的精神。“亏得”一词,含有 之情,表现了作者由衷的赞美。

4、最后一段,通过 ,抒发“我”内心的感受,洋溢着对具有 、

精神的普通劳动者的礼赞之情。

5、“这是一双创建绿色宝库的手”一句的含义是:

▲课外强化训练

一、本文用了描写的方法突出了手的特征,请用描写的方法扩展“阳光照射下的小溪的美丽景色”

要求:①其中要写到“游鱼”“细石”,要表现出“水清”;②不超过40个字。

二、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老师的眼睛

①我永远也忘不了陈老师的那双意见。尽管这双眼睛并不大,也不是“双眼皮”,不相识的人也许会以为这不过是一双挺普通的眼睛罢了。可在我和同学们的心目中,这是世界上最美、最美的眼睛。

②许多人说,影星的眼睛很美。可我总觉得她们的眼睛缺少了点什么。而陈老师眼里有的,正是这个。

③有一次,我病了,很重,在家躺了一个星期。当我重新坐在课堂上时,那双眼睛总不时地看我几眼。我觉得它仿佛在问我:“身体怎么样,能行吗?”还有一次,我摔坏了腿。陈老师知道了,到家里看我。见我为功课苦恼,就柔声劝慰我别担心功课,安心养好伤,落下的功课她给我补……听着这亲切的话语,望着正在帮我削苹果的老师,我抬起模糊的泪眼,望着那双已经。我觉得陈老师的目光里,有一种软乎乎、甜酥酥的东西包住了我的全身。后来,我终于明白了这就是“爱”啊呀!神圣的爱!是师长对学生炽诚的爱!母亲不也正是这样爱着孩子们吗?我第一次将“母亲”——“老师”这两个词联系起来,觉得那么自然、贴切!

④陈老师的眼睛也不总如此。有时竟会那么严厉!有一次测验,她告诉我们最后一道题很难,一定要抓紧时间做前面的。做着做着,我忽然发现有两道应用题在作业上做过。年知怎的,我那不争气的手怎么会放到了作业本上!A可还没等翻开,心就跳得很快,手指也颤得厉害。同时感到有一双严厉的眼睛盯着我,紧紧地盯着我。我一抬头,正与那目光相遇。那目光里充满了责备,B使我的背上像遭了芒刺一般;又像一个正在偷东西的小偷当场被抓住一样惶恐、窘迫、难堪。我的手无力地从作业本上滑落,胆怯地垂下眼睑。我不知自己是怎么交的卷,C只觉得脸上红得厉害,发高烧也未这样难受过。下课了,陈老师问我刚才想什么,我无言辩解,也无法辩解。我偷偷看了陈老师一眼,突然从那目光中看出一种期待,急切的期待。我不敢正视那目光,慌乱地低下头,在那充满期待的目光的注视下,羞愧地,但又是勇敢地承认了错误。陈老师托起我的头,又帮我整好衣领,愉快地说:“这才是个好孩子呢!去把,好好复习功课,祝你下次考好!”我又望了望那双眼睛,那里流露出欣慰与抚爱的笑意。泪水迅速盈满了我的眼眶。含着悔恨与感激交织的泪水,D不知为什么竟会对老师笑了笑,真想对老师说声:“谢谢您!”可不知为什么,又没说出来。

⑤每当我想起这件不光彩的事,就脸上发烧;每当我想起陈老师那双美丽的眼睛,就会浑身充满了力量。

⑥哦,陈老师的眼睛,所以老师的眼睛,是人类最深邃的,最富有洞察力的眼睛!

1、借助语境推断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炽诚 : 惶恐:

窘迫 : 深邃:

2、给本文划分层次正确的一项是( )

A、① /②③④⑤/ ⑥ B、①② /③④⑤ /⑥

C、①② /③④/ ⑤⑥ D、① /②③④ /⑤⑥

3、本文的记叙顺叙是 ( )

A、顺叙 B、倒叙 C、顺叙中插叙 D、倒叙中插叙

4、写出第二件事的记叙要素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情的起因: 经过:

结果:

5、本文的记叙线索是( )

A、陈老师的眼睛 B、“我”的敬佩之情

C、老师的眼睛 D、陈老师对学生的热爱

6、“陈老师的眼睛里有的,正是这个”一句中“这个”指代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7、“眼睛是心灵的窗口”。作者通过描写这些眼光赞美了陈老师怎样的精神?

8、真切而细腻的心理描写是本文的一个特点。情就文中加横线的心理描写分析“我”的思想感情。

A、 B、

C、 D、

9、分析眼睛描写和心理描写的关系,正确的一项( )

A、描写陈老师的眼睛是为了衬托“我”的心理。

B、描写“我”的心理是为了衬托陈老师的谆谆教诲。

C、这两个描写是并列的,各有各的作用。

D、眼睛描写是线索,心理描写是具体内容。

10、本文的结尾有什么作用?

一六 火箭总设计师速写像

【学习目标】:

1、结合人物描写的语句,体会人物心情,分析人物形象;

2、体会记叙、描写中饱含的作者感情。

【重点知识及能力讲解】

题目中的速写像有一定的比喻意义,是用语言勾勒人物形象的意思。学习中要能通过对火箭总设计石的外貌、语言、神态、动作描写语句的诵读分析,去感受他的内在精神。

【难点知识及能力讲解】

在具体的记叙、描写中,不但充分揭示了火箭总设计师的可爱可敬的品质,而且通过对“我”的感受的描写,使任务更具沉甸甸的分量,把赞美之情上升到非同寻常的高度,学习时要好好体会。

l预备训练

一、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娴( )熟 凝眸( ) 形影具yǎo( ) dì( )听 倏( )地

二、“速写”是一种绘画的方法,一边观察对象一边用简单的线条把他的主要特点迅速地画出来。这里的“速写像”有一定的比喻意义,是 的意思。“速写”作为一种文体,则需要 , 。

l课堂达标训练

一、成语填空

( )( )其来 手( )足( ) 兴高采( ) 震耳欲( ) 形影具( )人声( )( ) 惊心动( )

二、从以上的成语中选两个造句。

1、

2、

三、选出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 )

A、作者在描写任务前,先简要介绍了运载火箭发射成功在我军发展史上不寻常的价值和地下控制室的紧张气氛,有利于表现“老总”在火箭发射过程中的内心世界,也更有利于激起人们对“老总”的关注和敬仰。

B、“我们的火箭总设计师”中“我们”一词表现对火箭总设计师由衷的爱,还流露出“我们”为有这样的科学工作者而自豪的感情。

C、“我觉得他仿佛在历史的深处走来”是因为火箭总设计师从长长的通道上走来。

D、火箭总设计师在发射前后的神态、心情、语言、行动,说明他全副身心地投入了火箭发射工作,为发展我过的火箭发射事业做出了贡献。

    相关推荐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单元训练:第一单元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单元训练:第五单元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单元训练:第六单元 苏教版语文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训练题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单元同步练习:第二单元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练习题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单元计划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单元检测:第三单元 西师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单元分析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练习7 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单元测试卷:第三单元 鲁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单元检测题:第三单元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练习题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练习题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练习题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检测与强化训练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单元复习学案:第三单元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社戏》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社戏》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单元检测:第五单元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单元检测:第一单元 二年级语文上册单元作业:第七单元(人教版) 西师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单元分析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社戏》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语文单元复习:第三单元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单元检测:第六单元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单元检测:第五单元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单元检测:第二单元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单元复习:第六单元 鲁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单元复习:第五单元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单元测试及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单元练习及答案:第四单元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练习3教案 苏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训练题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同步创新训练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案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写作训练教案 二年级语文上册单元作业:第三单元(人教版)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第三单元复习教案 七年级 上册第三单元 单元分析与提示 鲁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单元测试题:第五单元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分析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分析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单元测试卷:第四单元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单元测试卷:第二单元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单元测试卷:第一单元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单元测试卷:第五单元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习作7 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单元测试卷:第六单元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单元检测题:第四单元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试卷 西师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单元分析 西师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单元分析 2016年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提升训练题(苏教版) 苏教版七年级上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上)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单元目标检测卷·第三单元 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试题 西师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单元分析 七年级(上)语文写作训练第三单元描写景物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单元目标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第一单元单元目标 西师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单元分析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训练(所有课文练习)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单元复习学案:第二单元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单元复习学案:第一单元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练习二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练习4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练习一教案 高二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训练试题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单元复习学案:第四单元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单元复习学案:第五单元 2016年苏教版三年级语文第三单元试卷(上册) 高二语文第四册第三单元同步训练(七)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第二单元单元目标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测试题(苏教版) 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说明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练习题(苏教版)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练习题 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练习卷(苏教版)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基础卷 三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练习题(苏教版) 苏教版七年级上第六单元教案 2017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同步训练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同步训练2016 七年级上册语文单元检测试题:第二单元(人教版) 七年级(上)语文写作训练第六单元改写 2016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同步训练 2016年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3单元训练题 七年级上册语文单元检测试题:第一单元(人教版) 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单元测试题第七单元(上) 教参: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单元说明 2017年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训练题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综合卷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单元检测试题及答案:第三单元 人教版高二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训练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