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练习题>课后练习

2010年中考语文考点梳理:记叙文阅读

小编: :admin

 

专家解读考点

记叙文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前者泛指叙事、记人、写景、状物一类的文章,其中包括小说和散文等文学作品;而后者则专指以叙事、记人为主,且具有比较完整情节的一类写实性文章。本节内容所讲的是后者。

对这类文章的阅读,课标要求我们“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并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为此,近年来各地中考记叙文阅读一般主要考查“理清文章的思路、脉络和层次;感知文章主要内容,概括主题思想;分析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理解人物形象的意义;推敲重要词语在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把握文中关键语句,并根据表达方式及常用修辞手法等,体会其深层含义及作用;提炼作者流露在文章中的观点态度及情感倾向,并进行个性化的评价和鉴赏”等知识点和能力点。

其考查方式,在保留“选择、填空、简答、辨析”等传统题型的基础上,呈现出“多角度、有创意”的特点。主要有:

想象补写题。即通过想象,或再现情景,或推断故事发展,或揣摩人物语言等方式来考查阅读理解。它不仅要求考生能读懂原文,而且还要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的积累和再现融合的能力。

理解评析题。这类题目主要考查阅读感受或评价的能力。它比传统的阅读理解题在能力层级上有所提升,不仅要求考生通过阅读知道是什么,还要知道为什么,并在此基础上发表自己的阅读见解,作出自己的评价。

体验感悟题。这类考题主要考查的是阅读体验,即人们所说的用“心”读书,读出“个性”。这是阅读的较高要求。一般说来,只有在读书的过程中将自己的生活、情感、想法等融进文本,才能从文本中获得自己所独有的启迪。

自主赏析题。这类考题是传统“赏析”类试题的进步,它是新课程理念“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考题中的具体体现。它往往在题干中只规定赏析的范围,至于具体的赏析对象则由考生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决定。这样有利于张扬同学们的阅读个性,有利于培养同学们的成就感,进而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情景设置题。这类考题往往借助选文中的某些情景,运用“换位”的方式来设问。它既是对考生选文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考查,也是对考生生活素养的考查。

比较阅读题。这类考题在阅读试题中穿插阅读材料,一般用链接的方式,从两文的某一角度切入,设置一两个比较点,以考查考生对选文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等能力。

读书方法题。这类考题是为了检验“过程与方法”课程目标的落实情况而出现的一种题型,它主要考查考生“自能读书”的能力。它考查的方式比较灵活,可以从整体阅读入手设题,如根据相关要求作“读书笔记”;可以从局部赏析设题,如要求对文中传神的词语、精彩的句子“作批注”;也可以就阅读积累设题,如按照要求制作“读书卡片”等。

典型例题透视

例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其后题目。

溃散的黑暗

赵丽宏

1我的眼前闪动着一双乌黑的眼睛。在这双眼睛里,世界是一片无穷无尽的黑暗,然而它们执著地亮着,寻觅着旁人无法体会的光明。

2大约10年前,记者吴斐告诉我,上海盲童学校有一个盲姑娘,叫杜琼,喜欢文学,喜欢朗诵散文和诗歌,很希望得到我的书。这样的要求是不能拒绝的。我把刚出版的散文诗集《人生遐思》寄给她时,心里纳闷:一个双目失明的孩子,怎么读书?

3不久,我就收到了杜琼的信。信很厚,是盲文,用针在厚厚的纸上刺出来,必须用手指来读,我当然读不懂。不过,信中附了她父亲的译文。她在信中告诉我:“我朗诵了你书中的很多作品,以后我把录音带送给你。”这是我收到的第一封盲文来信。

4她真的给我送来了录音带。那天,她由父亲陪着来到我家。如果事先不知道,我真看不出她是个盲人。那一双乌黑的眼睛,很神气地睁着,仿佛世上所有的光明都在她的视野里。她微笑着,用清脆悦耳的声音大声说话,客厅里回荡着她的笑声。她告诉我,她准备把这本书翻译成盲文出版。她这么说,我报之一笑。我问她,将来毕业了,准备做什么。她想了想,答道:“我很想到广播电台做一个播音员。我看不见,但我能说,可以把心里想的都告诉别人。我想搞盲人教育,譬如,教盲人学会用电脑,使他们能像明眼人一样面对生活。”她的这些想法使我惊讶,当时,电脑对大多数明眼人来说还是一个神秘莫测的东西,她竟然已经异想天开了。这是她的美好愿望,有愿望,总是好事情。对一个盲人来说,最可怕的,大概就是对生活失去信心。而眼前的这个盲姑娘,对一切都充满了兴趣。这些兴趣,能不能将她引向理想的光明境地呢?

5我听了杜琼朗诵的录音。她的声音柔和甜美,热情洋溢,对散文和诗的意境有独特的感悟。这声音里有一个中学生的天真烂漫,也有一个生活在黑暗中的人对光明的憧憬,而这,决非一般的孩子所能表达。她的朗诵使我感动。

6过了半年,杜琼打电话告诉我,《人生遐思》已经由盲文出版社出版。这消息使我感到意外,也使我不得不对她刮目相看。不久,杜琼寄来了书。这是一本牛皮纸装订成的书,又大又厚,没有任何色彩,除了封面上几个黑字,其余全是用针刺出来的盲文。在我出版的很多书中,这是最厚重的一本,却也是唯一一本自己无法读懂的书。书的扉页上,杜琼用针刺了这样一行字:“愿您有更多的作品滋润盲孩子的心田。”我把这本书放在书架上,看到它就想起杜琼热情洋溢的声音,想起她那双乌黑明亮的眼睛,想起一个盲孩子对我的期望。

7有时候,我很自然地会想象她的那个黑暗世界。在那个只有声音没有光亮和色彩的世界里,一个盲姑娘如何生活,如何思想?有一次,我问一个生性活泼、无忧无虑的小姑娘。她的年龄和杜琼相仿,和杜琼一样,她也有一双乌黑的大眼睛,不同的是,她的眼睛能从容地观赏世间的一切,她的视野里一片光明。我问她:“假如你的眼睛什么也看不见了,你会怎么样?”她几乎是不假思索地答道:“那活着还有什么意思?我宁可死!”我心头一震。杜琼就天天生活在我想象的黑暗世界中,而她活得如此充实。生活和命运,把人和人塑得那么不同。

8杜琼初中毕业了。她比同龄的孩子更早面临选择职业、选择谋生手段的难题。在这样的难题面前,浪漫的幻想只能让位给严峻的现实。她考进了一个医疗推拿班,她要用一双灵巧的手,驱除病人的伤痛。她常常打电话,告诉我她的学业进展,有时候还忍不住把老师和病人对她的赞扬告诉我。我为她高兴。我想,她不仅能做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也能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对一个盲人来说,这并不是一个很低的目标。不过我知道,在杜琼的心里,她那理想并未泯灭,它们还会像火星一样,在她的心里闪烁,只要有机会,这些火星就会燃烧成灿烂的火花……

9花了三年时间,杜琼以优异成绩从医疗推拿班毕业了。然而她还想追求她日思夜想的文学和广播。她想报考北京广播学院,被婉拒,想报考大学的中文系,也被回绝。她还找了广播电台,想去当一个专为残疾人播音的播音员,结果可想而知,依然是失望。她处处碰壁,只因为是一个盲人,只因为她无法浏览明眼人一目了然的世界。

10电话里,我想不出用什么话安慰她,倒是她安慰我:“没关系的,我可以自学嘛!”轻松的语调中,我感觉到的是辛酸和沉重。

11她作了一个使我吃惊的选择——报名参加前进业余英语进修学院。学院开始想拒绝她入学,可她发誓能和其他学生学得一样好。于是她和一群明眼的年轻人一起坐进了教室。一本厚厚的英语教材,500多页,她一行字也读不出来。怎么办?她花了几个月时间,请父亲帮她读,她自己动手,用针把所有的内容都刺成了盲文。期中考试,她考了90分,期末考试,她考了96分,在班里名列前茅。当她用一口流利的英语和她的同学们对话时,所有人都认为这是奇迹。

12四年前的一天,杜琼来电话,告诉我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消息:她已顺利通过美国一所学校所有的考核,并成为那所学校录取的第一位来自中国的盲人学生。她选择的专业是电脑。

13于是,一个盲姑娘,打起背包,告别了父母,告别了她生活了很多年却无法看一眼的城市,孤身一人踏上了艰难的异域之路。她在电话里和我告别时,我嘴里说着祝福的话,心里却在为她捏一把汗。从此以后,谁也帮不了她,一切全得靠她自己了。

14她到美国后的故事,大概可以写一部激动人心的小说。在陌生的土地上,她睁大着她那双乌黑的眼睛,跌跌撞撞地向前走着,没有人能阻止她追求理想的脚步。她被人歧视过,被人轻视过,也被人误解过,但是一次又一次,她用自己的行动证明,她是一个有骨气有能力有智慧的中国人,尽管她什么也看不见。她学会了电脑,完成了学业,做成了很多健全的人也未必能做到的事情。她赢得了所有和她接触过的美国人和来自其他国家的人们的钦佩和尊敬。每次通电话,我听到的都是快乐而生机勃勃的声音。有一次,她甚至告诉我,她正在设法设计一种供中国盲人使用的电脑软件。“我希望,有一天,国内的盲人也和我一样,借助电脑,和明眼人一样读书写作。这一天会有的。”她的语调,和很多年前她朗诵我的诗文时一样,甜美柔和,洋溢着热情,只是增添了很多自信。这时,我丝毫也不怀疑,她的设想,迟早会变成现实。

15以常人眼光来看,这位盲姑娘确实是奇迹的创造者。我常想,她想要证明什么呢?她只想证明自己的价值,只想和常人一样,为这个世界增添光亮。对一个双目失明的姑娘来说,这是多么可贵。有些人,生着明亮的眼睛,却仿佛被黑暗包裹着,在窄小的圈子里举步不前。而在这个盲姑娘面前,无边的黑暗却无可奈何地溃散了。杜琼的经历告诉我们:只要努力,这个世界上没有办不到的事情——对健全的人们如此,对残疾人也一样。

(文章有删改)

1.从记叙的顺序看,本文采用了 。

2.在盲姑娘一步步实现理想的过程中,我的情感也是一个渐变的过程。盲姑娘准备把书译成盲文,我“报之一笑”;盲文《人生遐思》出版,我对她 ; ,我“为她捏一把汗”;她设法设计 ,我“ ”。

3.文中多次写到盲姑娘的声音,如“清脆悦耳的声音”。请再举出两例。

4.第⑦段写到了另外一个小姑娘,有什么作用?

5.赏析:

(1)结合语境,品析第14〇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2)说说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妙在哪里。

6.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引发你怎样的思考?

7.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文中多次写到盲姑娘一双乌黑的眼睛,请你也来写写这双眼睛。(不要照抄原文)

8.请从课内外阅读积累中举一个与盲姑娘类似的事例。(不少于20字)

(2009年山西省中考试题)

答案:1.顺叙 2.刮目相看 孤身一人异域求学 供中国盲人使用的电脑软件 丝毫也不怀疑 3.例如:生机勃勃的声音;热情洋溢的声音。(写句子也可) 4.运用对比的手法,反衬(衬托、突出……)盲姑娘乐观、坚强的品质。 5.(1)“跌跌撞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盲姑娘在陌生的土地上被人歧视、被人轻视、被人误解的坎坷历程。(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盲姑娘对理想的执著追求。 6.示例:有些健全的人,缺少理想、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而盲姑娘有理想,有抱负,积极乐观,执著坚强。她是我们的榜样。(言之成理即可) 7.示例:这双乌黑的眼睛,透着光亮,闪着愉快的光芒,仿佛世上一切的光明都在眼中,是那样神气,那样睿智,那样执著。(内容接近即可) 8.示例:前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在双目失明、全身瘫痪的情况下,奇迹般地完成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小说的创作。

透视:这是一篇写人的记叙文。文章主要记叙了盲姑娘杜琼以超乎常人的毅力,为实现自己心中的理想,克服重重困难,努力追求,最终获得成功的成长过程,读来令人钦佩,给人鼓舞。第1、2两题是从对文本整体感知的角度来命题的。第1题主要考查对文章记叙顺序的辨识能力。作答时,首先必须具备对记叙文文体知识的积累,即对顺序、倒序、插叙、补叙的特征有一个清楚的了解;其次要认真地通读全文,并注意捕捉文中表示时间先后或事件发展的词语;第三要认真读题,准确理解题意,譬如:题目要求“从记叙的顺序看”,而不是从全文的结构看,千万不要被文章第1段所迷惑,否则很容易“误入歧途”,造成失分。第2题主要考查理清文章思路并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作答时,要在通读全文把握大意的基础上,着重弄清楚盲姑娘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努力的过程,及“我”对此所发生的心理变化,并利用关键词语加以概括表述。

第3、4题是从对人物形象描写的角度来命题的。第3题主要考查对人物外貌特征的把握能力。就题型而言,它属于读书方法题中的摘抄类试题。作答时,只要能认真阅读全文,并从中找出描写盲姑娘声音的文字,然后加以提炼取舍即可。第4题则主要考查对人物描写的方法及作用的辨识理解能力。答题时,要将描写“另外一个小姑娘”的文字与对盲姑娘的描写对照起来阅读,便可得出正确的答案。

第5题是从语言赏析的角度命题的。其中第(1)题主要考查对重要词语表达作用的理解能力。作答时要结合词语所处的语境,并要弄清楚这个词语的表述对象,然后综合两方面因素进行揣摩即可。第(2)题主要考查对精彩语句的赏析能力。作答时同样要结合句子所处的语境,然后从句式特点或所用的修辞手法等方面加以品味思考。

第6题是从阅读感悟体验的角度来命题的。题目具有一定的开放度。虽然其题干的表述为“引发你怎样的思考”,其实它主要考查的是对重要语句深刻含义的理解。作答时,既要联系句子所处的语境,又要善于抓句子中的关键词语,还要能够辨识句子的表现手法(譬如本题中句子所用的“对比”手法),然后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运用联想的方式进行思考。

第7、8题都是从阅读联想和想象的角度命题的。不过,第7题要求由主人公的外貌特征生发联想,而第8题则要求由主人公的典型事迹生发联想。前者主要考查的是捕捉人物外貌特征并进行准确描写的能力,而后者则主要考查阅读的积累情况及对事件的概括能力。这类题目的开放度较大,答案一般都是不唯一的,只要“内容接近”或“事例类似”即可。

常见失误分析

 

例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其后题目。

龙井问茶

钱汉东

①杭州西湖是最令人向往的,它的美妙,不仅在于湖光山色,还在于湖边、山里的那些清静的喝茶处。龙井是茶客必到之地。

②暮春三月,正是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季节。十余年前的那个时节,我邀三五知己结伴前去龙井。一路的好山好水,一路的桃红柳绿,让人陶醉。到九溪十八涧,我们准备品茗聊天,小憩片刻。这时来了一位老妪,说是龙井村人,欲搭我们的车回去。龙井正是我们向往的地方,我们不假思索就爽快地答应了。老妪坐在前面带路,车子在弯弯曲曲的小道上,缓缓前行。车窗外,高低茶树,相连成趣;山影斑斓,泉水叮咚。山腰间还有不少村妇在采茶。到底是龙井人,老妪三句话不离龙井茶,从老妪的话中,我们知道龙井茶以“色清、香郁、味醇、形美”四绝著称。

③到了龙井,我们跟随好客的老妪走进她那黛瓦粉墙的老屋。她的媳妇正在门前用电锅炒茶。坐在老屋客堂里的竹椅上,我们目睹那满满一锅碧绿的茶树叶子慢慢卷起、干瘪,随之,阵阵沁人心脾的清香四处飘逸。老妪热情地为我们沏上刚出锅的龙井茶,茶水清澈,色泽嫩黄。在我的印象中,绿茶泡出的颜色应该是黄中带绿的,怎么这龙井茶是嫩黄色的呢?于是向老妪请教。老妪拿出几种茶叶让我们识别,她说最好的茶叶绿中显黄,似翠非翠,扁平挺秀,光滑匀齐。这种茶叶在二月份后就开始采摘,第一道茶味道最好,通常被定为特级茶。清明前龙井茶叶都是嫩芽做的,一叶一芽,泡在杯中,均匀成朵,茶水自然是嫩黄色的了。清明后叶子长大了,绿色素增加,泡出的茶水就有点发绿了。说话间,我们轻轻举杯,喝上一口,细细品味,果然不凡。那茶,香郁若兰,清幽淡雅,清洌甘醇,回味无穷。

④我想买点龙井回去,让父亲品尝,于是与老妪讨价还价。物以稀为贵,最后以600元一斤成交。带回家后,父亲责备太贵了。如今父亲离我们远去已十年了,但他老人家品茗时怡然自得的神情,依然漫溢在我脑中,那么清晰,那么美妙。

⑤茶真是神奇之物,初饮略带几分苦涩,细品却甘美无比。人生道理莫不如此:试想

⑥茶水清香娴雅,它能陶冶性情,明净心智,让人乐以忘忧。深厚的茶文化底蕴,让龙井茶表现出持久的生命力,也让文人雅士格外偏爱它。

1.细读全文,将下边的记叙要素填充完整。

2.从外形上看,龙井特级茶有什么特点?

3.文段中与题目“龙井问茶”的“问”相照应的一句话是:

4.从茶水颜色看,该怎么区分清明前和清明后的龙井茶?

5.品读第⑤段,在横线上补写一个恰当的句子,说说饮茶带给你的人生启迪。

(2009年湖北宜昌市中考试题)

答案:1.时间:暮春三月;事件:问茶 2.绿中显黄,似翠非翠,扁平挺秀,光滑匀齐。 3.怎么这龙井茶是嫩黄色的呢?于是向老妪请教。(两句中任选一句亦可) 4.清明前:茶水是嫩黄色的。清明后:茶水有点发绿。 5.示例:我们如果没有经历坎坷艰苦的磨炼,就不会有生命的绚丽多彩;我们如果没有经历风雨雷电的考验,就不会有人生的无限风光。

分析:这是一篇以叙事为主的记叙文。命题者设计了五道题:

第1题主要考查对记叙要素的辨识能力,要求考生在表格中填写记叙的“时间”和“事件”两个要素。考生在作答时,对“时间”信息的提取一般不会出错,容易出错的是对“事件”要素的概括提取。譬如有考生将事件概括为“作者到杭州西湖旅游在龙井村喝茶的经过”。显然,这是由于受次要信息的干扰而不能准确地抓住文章记叙的中心所造成的。因此,同学们要注重培养自己概括文章中心事件并力求借助文中重要词语进行表述的能力。

第2题主要考查对文章重要信息提取的能力。考生在作答时,往往因忽略了题干中“从外形上看”的要求而导致答案的偏差。譬如有考生答成“香郁若兰,清幽淡雅,清洌甘醇,回味无穷”。因此,建议同学们一定要养成先认真读题,再审慎答题的习惯。

第3题主要考查对题意及行文呼应的辨识理解能力。这道题的失分率比较低,但也有少数考生不能紧扣“问”来作答。譬如有考生将“在我的印象中,绿茶泡出的颜色应该是黄中带绿的”也作为答案的一部分而造成答案的不精确。可见,做题时务必要做到“对问作答”。

第4题主要考查对重要信息的筛选提取能力,考生失分的原因及答题的要求与第2题相同。

第5题主要考查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及阅读感悟能力。它虽然是一道开放性试题,但它又对答题进行了限制,即必须围绕“饮茶先苦后甜的过程所寓含的人生哲理”作答,才符合题目的要求,而不少考生就是因为没有紧扣第⑤段文字及上下文语境作答而造成答案偏题的失误。

 

能力提升练习

Ⅰ中考试题精编

(一)高贵的捐赠

方冠晴

1、这是一场惨痛的灾难。一场大火,夺去了这个家庭女主人的生命,吞噬了这个家庭所有的财产,男主人和他那叫翔子的小孩在消防人员的帮助下,艰难地逃了出来。

2、我是在灾难后的第二天去看望他们的,带去了一点点钱,算是对他们的捐赠。在捐赠的人群中,有一对母女引起了我的注意,她俩显然也是来捐赠的,却呆在人群的外围。那个母亲蹲在地上,絮絮叨叨地向那个只有四五岁的小女孩说着什么,而那小女孩撅着嘴,一脸的不情愿。

3、我猜测,可能是这位母亲拿了女儿不愿意拿出的东西来捐赠,才引得了小女孩的不高兴。我走过去,才发现自己的猜测错了。那位母亲正在指着地上的那堆东西对女儿说:“你瞧,这被褥,是妈妈最好的被褥。这件衣服,是你爸爸刚买的、最好的一件衣服。我们都能将自己最好的东西拿来捐给翔子家,你为什么就不能拿你最好的呢?你有那么多玩具,为什么偏偏就拿这个破旧的玩具熊呢?”

4、小女孩有些局促不安,小声地问:“难道就要将最好的东西送给别人吗?非得最好的吗?”母亲回答说:“我想是的。咱们能不能不捐这破旧的熊,捐你最宝贝的?”

5、小女孩抬起头来,有点手足无措,但最终还是小声说:“我,舍不得。”

6、停了几秒,小女孩又问:“我要是将我最宝贝的东西捐给了翔子,他还会还给我吗?”我忍不住就插了嘴,因为小女孩提问的样子实在是太可爱了:“当然不会,哪有捐出去的东西又要回来的道理?”小女孩有些不死心,抬头看了看她的妈妈。她的妈妈点了点头,算是肯定我的回答。女孩这才彻底低了头。

7、我们一道走过去,我将准备好的一点点钱交到翔子父亲的手里,说了一两句安慰的话。小女孩的母亲送上带来的被褥和衣物。小女孩慢慢走上前去,拉过满脸泪痕的翔子的手,郑重地、小心翼翼地将她母亲的手交到翔子那只小手上,她的脸色已经苍白,咬了咬嘴唇,再咬了咬嘴唇,然后下了很大决心似的说:“翔子,我将我妈妈捐给你了,你以后有妈妈了。”她的眼泪顺着脸颊淌了下来,然后嘤嘤地哭出了声,转身跑开了。

8、我终于明白了……

9、我跑出人群去安慰她,她的母亲也追了过来。小女孩抬起头来,满是泪花的双眼定定地看着她的母亲,然后怯怯地说:“妈妈,不,翔子的妈妈,我不是想将你要回来,可是,我还是想亲你一下。你别告诉翔子,偷偷地让我亲一下好吗?”

10、她的母亲一把抱住她,疯狂地吻她。我看到,这位母亲的眼里,噙满了眼泪,满脸都是幸福而又骄傲的神情。我的眼睛也潮湿了,为这小女孩,更为她的母亲。

11、这是我迄今为止看到的最为高贵的捐赠,它让所有的大人汗颜。面对别人的灾难,我们奉上的只是微薄的关爱和同情,而这小女孩奉上的,是她的整个世界。这也是我看到的最为高贵的母亲,她在她女儿那小小的纯洁的心里种上了爱的种子,开出了高贵的花。

(选自《中学生博览》2009年第8期,有删改)

(2009年海南省中考试题)

(二)光阴里那些手绘的花朵

安宁

①那时我已经开始爱美,会在肥大校服的里面穿碎花的衬衫,天热的时候,将校服的拉链尽可能低地拉下去,露出那一蓬一蓬散漫开着的花。

②那时的我们真是单纯任性,十五六岁吧,总抓住一切可以不穿校服的机会,放任自己妖娆地绽放。老师站在讲台上,看见谁故意将校服穿得凌乱不堪,就会板起面孔说教一通。而我们,则会在课下凑在一起,七嘴八舌地讲这个老师的“坏话”,一直讲到心满意足,才又回复到嬉笑打闹、爱臭美的一群。

③有一次上美术课,老师将一盆茉莉花摆在桌子上让我们描摹。邻桌叫茉的女孩,却偷偷地在自己校服的内侧画上了一朵花瓣柔软芬芳的茉莉。画完了,她转过头来,欣喜地要我与她分享。我刚刚瞥了一眼那朵呼之欲出的茉莉,还没来得及惊讶于茉的大胆笔法,老师便一脸威严地走了过来,然后不容分说地让我和茉站到讲台上去。

④惊恐中,我与茉肩并肩地站着。老师让茉给大家“展示”一下她的艺术作品。明知道这是故意的嘲弄,但茉却骄傲地朝老师微微一笑,而后打开校服的一侧,又像鸟儿打开翅膀一样,铺展开另一侧。我小心地顺着老师恼怒的视线朝茉看去,这才吃惊地发现,她校服内侧的右边竟然开满了大朵大朵绚烂的山茶花。当她背过身去,将衣领内侧也翻开来,竟又是一条长长的青藤!

⑤我依然清晰地记得,这场由茉引起的手绘风潮,在我们的校园犹如一道雨后的彩虹,张扬炫目地挂在天边,让每一个人都渴望走近它,采摘一片,放入背后的行囊。

⑥从那时起,我们手绘自己喜欢的花草、飞鸟、童话、歌曲、明星、格言;我们还自创抽象唯美又神秘莫测的图案,而其中蕴涵的爱恨,除了校服的主人,无人能解……这股手绘的潮流,缤纷了原本单调的校服。

⑦昔日总强迫我们穿校服的体育老师喜上眉梢,因为我们终于不用他耳提面命才勉强穿着校服绕操场跑步了。我们满怀激情地在青春的岁月里迎风奔跑,那些绘满青春符号的校服,像是猎猎彩旗,张扬地舞动,鲜亮的青春符号在阳光下熠熠闪光。

(选自《读者》原创版2008年合订本,有改动)

1.根据文意,你认为文题中“手绘的花朵”包括哪些含义?

2.本文第④段末尾省略了“茉”展示手绘作品后班级同学的反应,请展开合理想象,补上这段描写性文字。(60字以内)

3.本文生动地刻画了“茉”这一人物形象,请结合具体语句,谈谈“茉”给你留下的最深的印象。

4.对于在校服上手绘图案这种现象,有人赞成,有人反对,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2009年江苏淮安市中考试题)

 

(三)一双脚上的修养

①市图书馆离我家很近,每逢双休日,我都会到图书馆的阅览室去翻阅一些报纸和杂志。每次来这里,总看到座无虚席的场面,有时,大家还会围绕一些文学现象进行交流。在这紧张而喧嚣的都市里,能保持一份阅读的闲情,是难能可贵的。所以,在我看来,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有着一定的层次和修养。

②北方冬天的雪大,雪一下,许多麻烦就随之而来了。走在街上,鞋上会粘满脏雪,从天寒地冻的室外进入室内,脏雪马上就会化作污水。所以人走过的地方,往往会留下两行黑乎乎的脚印。正是在一个雪天,我走进阅览室时发现了异样。屋子里多了一个擦地的女工,她看我进来,竟紧张地盯着我,手执拖布,如临大敌。我故作视而不见,可感觉告诉我,她正跟在我的身后,我猛回头,把她吓了一跳,自己也吓了一跳。吃惊于自己留下的那行脚印,在淡黄色的地板上,显得如此扎眼。而那个擦地女工,正在奋力擦抹。

③坐到座位上,想着刚才的脚印,愧怍油然而生,再也无心看书了。阅览室是一个开放的公共场所,来往进出的人很多。我注意到,每个进来的人都在犯着同我一样的毛病,浑然不觉自己的双脚正在恶作剧式地涂鸦着刚刚被擦干净的地板。于是,那个女工就要不停地跟在进进出出的人后面,擦了再擦。不断地踩踏与不断地擦抹,似一场破坏与复原的拉锯战,在阅览室里上演着,让人心惊。渐渐地,那个疲于擦地的女工,已是额头见汗。

④忽然有种感觉,每一双进出的脚都充满着罪恶,因为,它们是在不断践踏着别人辛苦取得的劳动成果,是在破坏着一种美好与和谐。

⑤不知过了多久,人才渐渐坐定了,擦地女工也得以有机会喘口气,歇一歇。但就在这时,那扇门又被悄悄推开了,一个男人伸头朝里面看了看,似乎想进来,但又把头缩了回去。不一会儿,两扇门都被推开了。还是刚才那个男人,这次,他是肩扛一桶纯净水进来的。突然,一阵沙沙的响声,伴着送水男人走路的旋律,引起了所有人的注意。我开始从上向下打量他,老旧的棉帽子、绿大衣……最后我终于看到了他的双脚,然后是惊异万分。男人的每只脚上,竟然都套着一个塑料袋。他一走动,塑料袋就会发出沙沙的响声。因为套了塑料袋,所以他走过的地方没有一点污迹,还是那样干干净净的。我注意到,那个擦地的女工,站在那里表情复杂地盯着送水的男人,看他放好水,慢慢离开阅览室。而当她再次转过头来,我发现她眼里竟有泪光涌现。

⑥这个下雪的周日里,我没有读书,但我想到了“修养”这个词。我想,修养并不是一个人比别人多认识一些字、多读了几本书,或是一个人了解《红楼梦》的情节、会背莎士比亚的一些名句;修养应该是在一个人举手投足的细节中体现。就像那个送水工,懂得在雪天里进入室内之前用塑料袋把两只脚都套上。

(选自《八小时以外》,有改动)

1.从第②段看,“我”愧怍的原因是什么?

2.文中第①段和第⑥段中加点词“修养”各有什么含义?

3.本文对送水工的描写,文字不多,却令人回味。请赏析第⑤段中的画线句。

4.文中第⑤段说“那个擦地的女工,站在那里表情复杂地盯着送水的男人,看他放好水,慢慢离开阅览室”。请联系上下文揣摩女工此时的心理,把她的心理活动描写出来。(不少于50字)

(2009年福建福州市中考试题)

Ⅱ专项模拟训练

一)我用我的明媚等着你

丁立梅

她是我在住院时认识的。因阑尾发炎,我住了一阵子院。她和她的丈夫,与我在一个病房。一次意外的交通事故,她的丈夫被撞成重伤。经过抢救,他虽已脱离危险,但人却沉睡不醒。医生说,他可能要变成植物人。

这样的灾难落到谁身上,谁都要呼天抢地一番,从此,愁云笼罩,天崩地塌,生活中再没有欢乐。我见到她时,委实吃了一惊,她太时髦、太漂亮了。初冬的天,她身着一袭薄呢裙,脸上化着淡妆,口红却抹得鲜艳,像朵开得正艳的花。她把长头发盘起来,刘海鬈鬈的,覆在额前,显然是经过精心打理。

她在病房内唱歌,唱得很开心。她讲很多的趣闻,说到开心处,大笑不已。大家看她的眼神有些怪怪的,背后没少议论,说这个女人没心没肺,丈夫这个样子了,她还有心思打扮说笑。他们还预言,过不了多久,她肯定会弃夫另嫁。她有这个条件,人长得好看,也还年轻,据说,还有一份不错的工作。大家对睡在病床上、毫无知觉的那个男人抱了极大同情,不停地感叹: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

倒是她,仿佛对眼前的不堪视而不见。每天,她总要抽出一些时间,溜出医院去。回来时,手里准会带回一些“宝贝”——淘来的衣服,有丈夫的,有她的;或一些打折的首饰;或者,搬一盆花回来,一路灿烂着。花被安放在病房的窗台上,精神抖擞地开着,或红或黄,把一个病房映得水红粉黄。

午后时光,人犯困。她把淘来的“宝贝”披挂在身上,在我跟前走起T台步,脸却朝向她的丈夫,频频笑着问他,你看我漂亮吗?很漂亮的,是不?她的丈夫自然没有反应,她却乐此不疲地走着她的T台步,乐此不疲地问着这些话。

深夜,我一觉睡醒,发现她不在病房内。我推开阳台的门,看见她坐在阳台上,淡淡的月光,在她身上镀了一层银光。她看上去像幽暗处的瓷器,闪着清冷的光。她听到门响,转过脸来,我看到,一行“明月珠”坠在她的腮旁。她在哭。

我愣住了。她的苦痛,原来藏在深夜里,藏在无人处。她抱歉地对我说,吵醒你了?我说,没有。我只能这样安慰她:他会醒过来的,一定会的。

她伸手抹抹眼睛,笑了,说,我知道他会醒的。他喜欢我打扮得漂漂亮亮的,他喜欢我开开心心的,所以,我要打扮得好看些,用我的明媚等他醒过来。

我为之动容。再看月下的她,身上竟有了圣洁的光芒。

两星期后,我出院了。她送我到医院门口,把一款淘来的挂件塞到我手里,告诉我搭配什么颜色的衣服会好看。她像是对我说,又像是对她自己说:无论什么时候,都要漂亮啊,这样才会有好心情,好好活。

这以后,我们也偶有联系,我打电话去,或她打电话来。每次电话里,她都兴高采烈地向我描述,她穿什么衣服,戴什么首饰,又淘到什么好宝贝了。我的眼前,便晃着一个年轻女子,刘海鬈鬈的,口红抹得像朵盛开的花。她漂亮得让人仰视。

春暖花开时,我把她给的挂件找出来戴上,配了她说的那种颜色的衣服,果真漂亮。电话在这时突然响起,电话那端,她喜极而泣地告诉我,他醒了!

我笑了。这是我意想中的结果。我从来不曾怀疑过,她一定会用她的明媚唤醒他。因为生命真正的奇迹,在于不放弃,努力好好活。

(选自《新民晚报》)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所记叙的事情。

2.“她”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为突出人物的特征,作者采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试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3.文中画线的句子应怎样理解?它在文中起怎样的作用?

4.归纳文章的主题思想,并说出你读后感受最深的一点。

 

(二)心灵的花园

梁晓声

我爱我的儿子梁爽。他上小学五年级,这正是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形成的时期。我也常常教他如何“侍弄”他那心灵的苗圃。“侍弄”这个词用在此处是很勉强的,不那么贴切,姑且用之吧!意思无非是——人自己的内心世界如果惰于拂拭,是会浮尘厚积、杂草丛生的。

一次儿子放学回到家里,进屋就说:“爸爸,今天某某同学的红领巾被老师收去了!”

我问为什么。

儿子回答:“犯错误了呗!把老师气坏了!”

那同学是他好朋友,但却有些日子不到家里来玩了。我依稀记得他讲过,似乎老师要在他们两者之间选拔一名班干部。

我又问:“你高兴?”

他怔怔地瞪着我。

我将他召至跟前,推心置腹地问:“跟爸爸说实话,你是不是因此而高兴?”

我说:“你学过一个词,叫‘幸灾乐祸’,你能正确解释这个词吗?”

他说:“别人遭受灾祸时自己心里高兴。”

我说:“对。当然,红领巾被老师收去了,还算不得什么灾。但是,你心里已有了这种‘幸灾乐祸’的根苗,那么你哪一天听说他生病了,住院了,甚至生命有了危险了,说不定你内心里也会暗暗地高兴。”

儿子的目光告诉我,他不相信自己会那样。

我又说:“为什么他的红领巾被老师收去了你会高兴呢?让爸爸替你分析分析,你想一想对不对——如果你们老师不打算在你俩之间选拔一名班干部,你倒未必幸灾乐祸。如果你心里清楚,老师最终选定的肯定是你,你也未必幸灾乐祸。你之所以幸灾乐祸,是因为自己感到,他和你被选拔的可能性是相等的,甚至他被选拔的可能性更大些。于是你才因为他犯了错误,惹老师生气了而高兴。你觉得,这么一来,他被选拔的可能性缩小,你自己被选拔的可能性就增大了。你内心这种幸灾乐祸的想法,完全是由嫉妒产生的。你看,嫉妒心理多么丑恶呀,它竟使人对朋友也幸灾乐祸!”

儿子低下了头。

我接着说:“如果他并没有犯错误,而老师最终选拔他当了班干部,你现在的幸灾乐祸,就可能变成一种内心里的愤恨了。那就叫嫉妒的愤恨。人心里一旦怀有这种嫉妒的愤恨,就会进一步干出不计后果、危害别人、危害社会的事,最后自食其果。一切怀有嫉妒的愤恨的人,最终只有一个下场……”

接着我给他讲了两件事——有两个女孩儿,她们原本是好朋友,又都是从小学芭蕾舞的。一次,老师要从她们两人中间选一个主角。其中一个认为肯定是自己,应该是自己,可是老师偏偏选了另一个。于是,她就在演出的头一天晚上,将好朋友的舞裙剪成了碎片。另外有两个女孩儿,是一对小杂技演员。一个是“尖子”,也就是被托举起来的;另一个是“底座”,也就是将对方托举起来的。她们的演出几乎场场获得热烈的掌声,可那个“底座”不知为什么,内心怀上了嫉妒,总是莫名其妙地觉得,掌声是为“尖子”一个人鼓的。她觉得不公平。日复一日,那种暗暗的嫉妒,就变成了嫉妒的愤恨。她总盼望着她的“尖子”出点儿什么不幸才好。终于有一天,她故意失手,制造了一场不幸,使她的“尖子”在演出时当场摔成重伤……

最后我对儿子讲,如果那两个因嫉妒而做伤害别人之事的女孩儿,不是小孩儿是大人,那么她们的行为就是犯罪行为了……

儿子问:“大人也嫉妒吗?”

我说大人尤其嫉妒,一旦嫉妒起来尤其厉害,甚至会因嫉妒杀人放火。也有因嫉妒太久,又没有机会对被嫉妒的人下手而自杀的……

我说,凡那样的大人,皆因从小的时候开始,就让嫉妒这粒种子,在心灵里深深地扎了根。他们的内心世界,不是花园,不是苗圃,而是荆棘密布的乱石岗……

儿子问:“爸爸,你也嫉妒过吗?”

我说,我当然也嫉妒过,直到现在还时常嫉妒那些比自己幸运或某方面比自己优越比自己强的人。我说,人嫉妒人是没有办法的事。从伟大的人到普通的人,都有嫉妒之心,没产生过嫉妒心的人是根本没有的。

儿子问:“那怎么办呢?”

我说,第一,要明白嫉妒是丑恶的,是邪恶的。嫉妒和羡慕还不一样。羡慕一般不产生危害,而嫉妒是对他人和社会具有危害性和危险性的。第二,要明白,不可能一切好事、好的机会,都会理所当然地降临到你自己头上。当降临在别人头上时,你应该对自己说,我的机会和幸运可能在下一次。而且,有些事情并不重要。比如当不上班干部,并不能说明什么。好好学习,才是首要的……

儿子虽然才11岁,但我经常同他谈心灵。不是什么谈心,而是谈心灵问题。谈嫉妒,谈仇恨,谈自卑,谈正直,谈宽容……

邻居们都很喜欢我的儿子,认为他是个“懂事”的好孩子。同学们跟他也都很友好,觉得和他在一起高兴、愉快。

我因此而高兴而愉快。

我知道,一个心灵的小花园,“侍弄”得开始美好起来了……

(选自《你在今天还在昨天》,时代文艺出版社,有删改)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题思想。

2.根据语境,揣摩儿子“怔怔地瞪着我”和“低下了头”时的心理活动,并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描述。

(1)

(2)

3.用一个成语或俗语,概括“从伟大的人到普通的人,都有嫉妒之心,没产生过嫉妒心的人是根本没有的”这句话所揭示的道理。

4.阅读感悟:

(1)从“邻居们都很喜欢我的儿子,认为他是个‘懂事’的好孩子”一句中,你明白了些什么?

(2)你觉得“我”对儿子的教育方法如何?请发表你的看法。

(三)陪母亲过大年

姚讲

母亲在哪,哪就是家。一个好友告诉我说,能和母亲一起过年很幸福。于是,我第一次异地过年,就把母亲接到我工作的城市。

我带母亲去超市办年货,其实就是想带她出去转转,顺便给她买套新衣服。小时候,是母亲给我买新衣服穿,现在,我大了,工作了,该回报她老人家了。如果让她出去买,她会觉得什么都贵,最后什么都不买。

一路上,我小心翼翼地牵着母亲的手,如小时候她牵着我一般,边走边聊些无关紧要的事儿。母亲很开心,脸上洋溢的淡淡幸福,漫过丝丝皱纹。自从父亲走后,我们很少见母亲笑,笑得这样幸福还是第一次。

我带着母亲去了一家老年服装店。母亲在一件暗红色冬衣前站着看,又用手摸摸布料,在店主的鼓动下,她才同意试穿衣服。衣服很合身,母亲很喜欢,脸上泛着些许羞涩。但是,一问价格要两百多元,母亲想都没想,就把衣服脱下来又放回去。

店主忙告诉她,现在正打折,只需要一百元就可以买到。母亲还嫌贵,但我已经将钱给了店主,让她开单子。我告诉母亲,现在单子都开出来了,没办法退的。母亲一边责备我,一边又将衣服换上,然后说了一句:“其实,穿着还是挺舒服的,就是贵了点。”

我仔细看了母亲一眼,衣服真的很合身,母亲显得年轻了10岁。我说:“妈,你穿这件衣服看起来年轻许多呢。”她瞪了我一眼,又欣慰地笑了。

回到家时,已是傍晚。我从屋子里拿出一双灰布鞋给母亲,说:“我知道你不喜欢穿皮鞋,专门托人在老家给你带来一双布鞋,尺寸都是合适的。待会儿你先洗脚,然后换上新鞋,咱们去看烟花。”

我去厨房打了热水,试好水温后,端给母亲。母亲洗脚时,眼睛一直看着我,我发现,母亲的眼中有泪光闪动。母亲洗了很久,直到水有些凉了,才轻轻地把脚拿出来。我帮母亲把脚擦干,给她穿上那双灰布鞋。此刻,母亲的脸上竟挂满泪水。

晚上,我和母亲一起看春节晚会。其实,我并不喜欢看春晚,但母亲喜欢,我就陪她。快凌晨的时候,我先跑到楼顶把凳子放好,然后牵着母亲到楼顶。不一会儿,烟花在天空中散开,紧接着就是阵阵欢呼声和爆竹声——又一个新年到了。

看到母亲脸上写满的幸福,我就知道朋友没有骗我,和母亲一起过年真幸福。

(选自《感悟》)

1.本文作者按照 顺序来叙事,请你分别用一句话概括文章所记叙的三件事。(每件事不超过10个字)

(1)□□□□□□□□□□。

(2)□□□□□□□□□□。

(3)□□□□□□□□□□。

2.从文中摘录两个直接描写“陪母亲”的句子。(1)(2)

3.文章在结构上最显著的特点是什么?试作简要分析。

4.读了选文,你觉得父母最需要儿女回报的是什么?对此,你有什么感想?

(四)一个车夫的国学梦想

晨曦

①现年38岁的蔡伟是个“其貌不扬”的人——中等个头,偏瘦,衣着朴素,很容易湮没在人群中。从辽宁省一所高中毕业后,蔡伟没能考上大学,便进入当地一家胶管厂做胶管工人。几年后工厂倒闭。由于家境不好,蔡伟一直摆摊,蹬三轮车接送路人,以改善生活条件。

②就是在这种艰苦条件下,在高中毕业后的二十年里,蔡伟凭着“对古文字强烈的研究冲动”,在国学探索的道路上一直没有停歇过,他几乎把所有的收入都用在了买书上。

③也许是上天眷顾勤勉的人,1997年,中国古文字学界泰斗级人物裘锡圭先生在学界顶级刊物上发表了《〈神鸟赋〉初探》一文,对赋中的“佐子”未能作出解释。蔡伟看后,随即去信,说“佐子”应读为“嘬子”。裘先生就此与蔡伟相知,日后在《再谈古文献以“执”表“设”》等文中多次引用蔡伟的观点。

④2008年9月,经裘锡圭先生推荐,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特邀蔡伟参与“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项目的整理工作。蔡伟也趁此机会去了上海。知情人士称,主要是因为老先生爱才,看到他生活上不宽裕,学习条件也很不好,出于鼓励的目的让他参与了这一项目。

⑤然而,经过一年时间的共事之后,蔡伟在古文字研究中表现出的学术潜质打动了裘教授,裘教授遂与北京大学李家浩教授、韶关学院徐宝贵教授,联名上书教育部,请求特批蔡伟报考博士。之后即得到教育部的肯定批复。

⑥如今的蔡伟,已经被复旦大学列入2009年博士生拟录取名单。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主任刘钊教授表示,蔡伟被录取已经没有问题了。此外,他的博士考试成绩也名列前茅。

⑦一个车夫就这样圆了自己的国学梦想。蔡伟认为自己是幸运的,因为我们都知道,在现有体制下,无论蔡伟的学术造诣达到何种高度,一个只有高中文凭的中年人,且不说博士,就连硕士都很难被录取。一般而言,考硕士生需要本科或同等学历。而博士生的招考又与本科生、硕士生不同,是教育部统一选拔人才,大学并无独立招生资格。

⑧复旦方面是这样认为的:“蔡伟确实是复旦大学校史上第一个以高中学历报考博士的学生。校方接受这样一名报考者,完全是出于对这个人才的爱惜。”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主任刘钊教授说:“现在这个社会读古文的人太少了,能够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依然坚持研读古文,我们都觉得这是一个不该被浪费的人才。”这句话很让人感动。蔡伟对此非常感激,他反复强调:“我觉得自己很幸运,真的很幸运!我一定不会辜负学校、裘先生以及研究中心的关怀,一定会全身心投入学术研究,一定要在古文字研究方面作出贡献。除此之外,别无他求。”

⑨一个多么圆满、和谐的结局啊!让人不禁想起龚自珍的诗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在这个世界上,在某一方面有特长、功底深厚的人一定还有很多,而真正被发现、被挖掘出来的毕竟是少数,但是蔡伟这件事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⑩对于那些心怀梦想的人,蔡伟的一句话更需要牢记:“人在很多时候是需要坚持梦想的,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能轻言放弃。”正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选自《八小时以外》)

1.第①段介绍蔡伟的年龄、外貌特征、生活经历等,对下文所记叙的中心事件及其表现的主题起什么作用?

2.裘先生推荐蔡伟参与“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项目整理工作的原因,除第④段所讲的之外,还有其他原因吗?为什么?

3.第⑦-⑨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假如给蔡伟颁发自学成才特别奖,请你为他写几句颁奖词。

 

现代文阅读训练题答案

第一节 记叙文阅读

Ⅰ中考试题精编

(一)1.因为小女孩奉上的,是她的整个世界。(或:小女孩捐赠的是她最宝贝的妈妈。)(意思相同或相近即可)2.示例:关爱他人,乐于助人,无私奉献。(意思相同或相近即可) 3.示例:小女孩抬起头来,有点手足无措,但最终还是小声说:“我,舍不得。” 赏析:形象地表现出小女孩内心的矛盾与不舍。(赏析语言通顺,言之有理即可)4.总结全文,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画龙点睛。(答到任一点,意思相同或相近即可)5.示例:原来小女孩心中最好而又最宝贝的东西是她的妈妈,捐出最好的东西意味着捐出自己的妈妈,所以她那么不安那么不舍。(意思相同或相近即可,语言要清楚流畅)

(二)1.①满怀激情张扬的青春个性。②活力四射的叛逆个性和独立自我。2.示例:哇,那是多么美丽娇艳而又姿态万千的一朵朵山茶花。同学们都为之欣羡。3.具体语句略。印象示例:青春活力,有个性,聪明有才气,心灵手巧。(符合文意即可)4.言之成理即可。示例:我认为同学们对手绘的喜爱是一种正当的兴趣爱好,无可厚非,应该加以引导而不是压制。

(三)1.(1)“我”的脚印弄脏了地板。(2)“我”对女工的劳动故作视而不见。 2.第①段中“修养”的含义指有文化或有学问。第⑥段中的“修养”的含义指养成正确的待人处事的态度。3.示例:“悄悄推开”这一细节,写出了送水工怕影响图书馆安静的氛围,推门时小心翼翼的样子,十分传神,突出了送水工对他人的尊重,体现了他的修养。 4.示例:这个大哥真是有心人啊!那么多读书人都没想到会弄脏地板,而他一个送水工却能这么细心,能想到在脚上套塑料袋,真难得呀!

Ⅱ专项模拟训练

(一)1.文章记叙了“她”以表里如一的美,终于唤醒了因意外交通事故而成植物人的丈夫的故事。2.“她”坚强、执著、自信、深沉。作者运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一方面以大家看她的眼神、议论等进行反衬,另一方面,对她的美丽和爱美的行动进行正面描写。 3.这句话暗示了“我”对她的看法的转变,表明“我”此时真正地理解了她的一举一动,以及她的内心世界。在结构上,它起到承前启后的过渡作用。 4.文章歌颂了“爱”的伟大力量,启示我们在灾难和挫折面前,要以乐观向上的积极态度面对,不要轻言放弃。(意思相近即可)

(二)1.文章通过讲述“我”与儿子的一次谈话,告诉我们要时刻注意加强自己的品德修养的道理。(意思相近即可)2.(1)表现惊讶的心理:他心想:我心里想的怎么被你猜中了呢?(2)表现惭愧的心理:听了父亲一番话之后,默认了父亲对自己的批评,内心感到惭愧。 3.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或: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4.(1)说明“我”经常对儿子进行的耐心细致的心灵教育起到了作用。或:经常对孩子进行耐心细致的心灵教育是何等的重要。(意思对即可)(2)略。只要表明自己的观点,且言之有理即可。

(三)1.时间(1)陪母亲买冬衣(2)给母亲打洗脚水、穿布鞋(3)同母亲看春晚、烟花。 2.(1)一路上,我小心翼翼地牵着母亲的手,如小时候她牵着我一般,边走边聊些无关紧要的事儿。(2)其实,我并不喜欢看春晚,但母亲喜欢,我就陪她。 3.首尾呼应。作者以朋友的话开头,以朋友的话结束。 4.第一问:父母并不需要儿女在物质上给予多少回报,他们更需要的是精神上的慰藉。(意思相近即可) 第二问略。

(四)1.这段文字所写的内容是下文记叙事件发生的背景,是作者议论、抒情的依据,因此,它既使事件的起因交代得十分清楚,又使文章的主题更加突出。 2.有。从下文可知,裘先生还借助蔡伟参与这个项目工作的机会,对其作进一步的考察了解。 3.议论和抒情。阐述了破格招录蔡伟为博士生的政策背景、社会意义,及对人们的启示。 4.示例:他,其貌不扬,只是一个中等个头,且偏瘦、衣着朴素的三轮车夫;可他,凭着“对古文字强烈的研究冲动”,经过二十年苦心钻研,获得了很高的造诣,凭着“初生牛犊”的勇气,敢于给权威的文章作佐证,并因此获得垂青,改变了自己一生的命运!

    相关推荐

    2009中考语文考点梳理:记叙文阅读 2010年中考语文考点梳理:说明文阅读 2010年中考语文考点梳理:议论文阅读 2010年中考语文考点梳理:文学作品阅读 2010年中考语文考点梳理:文字 2010年中考语文考点梳理:名著导读 2010年中考语文考点梳理:书写 2010年中考语文考点梳理:小说 2010年中考语文考点梳理:词语 2010年中考语文考点梳理:成语 2010年中考语文考点梳理:语音 2010年中考备考:中考记叙文阅读复习 2010年中考语文考点梳理:文言散文 2009中考语文考点梳理:议论文阅读 2010年中考语文考点梳理:标点符号 2010年中考语文考点梳理:语言运用 2010年中考语文考点梳理:语言表述 2010年中考语文考点梳理:文学常识 2010年中考语文考点梳理:诗文默写 2010年中考语文考点梳理:文言诗词 中考记叙文阅读 2011年中考语文阅读考点复习:运用记叙文知识阅读记叙文 2009中考语文考点梳理:文学作品阅读 2010年中考语文考点梳理25篇汇总 2010年中考语文考点梳理:修辞手法 2010年中考语文总复习:记叙文阅读(6) 2010年中考语文总复习:记叙文阅读(5) 2010年中考语文总复习:记叙文阅读(4) 2010年中考语文考点梳理:修改病句 2010年中考语文考点梳理:语段综合考察 2010年中考语文考点梳理:语文综合实践 2010年中考语文考点梳理:句子排列 2010年中考语文总复习:记叙文阅读(2) 2010年中考语文总复习:记叙文阅读(1) 2010年中考语文总复习:记叙文阅读(3) 2010年中考语文考点梳理:专题探究考查 2011年中考语文专题考点分析:记叙文阅读 2010年中考语文考点梳理:听力口语交际 2010年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知识与技巧 2010年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压轴题3篇 2010年中考文言文知识点梳理:《桃花源记》 中考语文考点梳理:词语 中考语文考点梳理:文字 中考语文考点梳理:成语 中考语文考点梳理:语音 2010年中考语文真题精选汇编:记叙文阅读 中考语文解题辅导:记叙文阅读理解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试题 中考语文考点梳理:书写 2010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记叙性散文 中考语文记叙文解读系列之一:概括梳理题 2010年中考文言文知识点梳理:《三峡》 2010年中考语文阅读复习:叙事散文篇 2010年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题型及解题技巧 四川省2010年中考语文试题精选:记叙文阅读 2010年中考文言文知识点梳理:《论语十则》 2010年中考文言文知识点梳理:《陋室铭》 2010年中考文言文知识点梳理:《爱莲说》 2019中考语文名师指点:记叙文阅读攻略 2009中考语文考点梳理:文言散文 2010年中考说明文阅读考点破解 2010年中考说明文阅读考点破解 2010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题汇编:记叙文阅读 中考语文复习:记叙文、散文阅读 中考语文考前复习资料:记叙文阅读 2009年中考语文试题记叙文阅读理解47篇汇总 2018中考语文备考: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2009中考语文考点梳理:文言诗词 中考语文考点梳理:句子排列 中考语文考点复习教案:第24-26课时记叙文阅读 中考语文考点梳理:修改病句 山东省2010年中考语文试题精选汇编:记叙文阅读 四川省2010年中考语文试题精选汇编:记叙文阅读 2010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难点点拨 2011年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梳理:异读字 2010年中考语文散文阅读考点的归纳总结 2010年中考语文阅读理解模拟题(2) 2010年中考语文阅读理解模拟题(6) 2010年中考语文阅读理解模拟题(8)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复习攻略(2016) 2011年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梳理:异读字 2010年中考语文阅读复习:哲理散文篇 2010年中考语文阅读理解模拟题(5) 2010年中考语文阅读理解模拟题(4) 2010年中考语文阅读理解模拟题(10) 2010年中考语文阅读理解模拟题(9) 2010年中考语文阅读理解模拟题(3) 中考语文第一轮复习:中考记叙文阅读训练1 2011年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1 中考语文文言诗文知识点梳理:异读字 2010年中考一轮复习:中考语文记叙文结尾法 2009中考语文考点梳理:专题探究考查 2011年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2 2010年中考语文阅读理解模拟题(7) 2010年中考语文辅导:现代文阅读点津 中考语文核心考点解析:记叙文的重点 北京各区2010年中考一模试题汇编:记叙文阅读 名师指点: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常规答题套路 2011年中考语文试题精选汇编:记叙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