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案设计

窦桂梅:我教《晏子使楚》的三点想法

小编: :admin

三个“维度”:

温度、广度、深度

温度,是指教学本课时,课堂呈现的既不是过冷也不过热的适度。语文教师先要有温度,当然,更重要的是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情感思想。如《丑小鸭》,这是一个关于成长的主题,我们应该怎样体会丑小鸭最不幸福的那段经历?《井底之蛙》呢,也不要完全嘲笑它,因为它幸福地依偎在井水中,它在那个小圈子里感觉很幸福,大海里的鳖在大海里快活,可青蛙不适合,这才是最重要的。

在课堂上,教师要把教材的情感思想挖掘好,并结合自身的风格恰当把握和释放。来到课堂,你就是你,你要和你的孩子在这晏子和楚王的情感世界里走一趟,和孩子们体验文中“侮辱”与“尊重”的较量,体会这一对相反的意义给人生带来的滋味。这样,教师外在的激情就会内化为种气质,化作课堂理性。于是,课堂就会充满张力,呈现流淌的状态。试想,这条课堂流成的情感之河,要是没有了温度,水草怎会长起来?鱼儿怎会游起来?

晏子出使,举重若轻。上《晏子使楚》要诙谐、生动、活跃。晏子和楚王,他们彼此都有自己的使命,他们身上都有智慧所迸发出来的幽默。我们可以适当“戏说”一点,但绝不是取闹。

广度。这里的广度意在强调积累。语文课堂要丰满、厚重。当然,强调广度也要适度。两节课里,语文层面的,成语格言典故、外交官和历史学家的话以及增补的两篇文章,等等,在循序渐进、层层深入思考课文内涵的过程中,我有意识地让学生进行积累。教师的语言要有“语文”,要求学生说话也要有“语文”。个人以为,这篇翻译的白话文算得上是“文质兼美”的。文言文的对照补衬及其他文本的互对生成,在大量积累的过程中,使教材的文字更有分量。

除了言语的广度,也要有思维和情感的广度。在大背景下把握课文的人物,就会客观一些。要学会提取资料,该用的用,不该用的不用。拓宽的目的最终是为了走向文字的深远和思想的深刻。所以,这个广度,不是发散得无边无际,而是在同构点或者异构点中的延伸或对比。补充《胯下受辱》就是理解晏子的“看了看”和韩信的“看了看”究竟有什么不同,从而深化晏子的“看了看”。补充《狼和小羊》就是要帮助说明晏子的成功是背后有一个强大的齐国在支撑。广度决定深度,在这里便是,广度成了“尊重”这个“圆心”的半径。

温度如果好比人的血液,广度就好比人的骨肉,深度则好比人的神经。没有骨肉,人无法立起来,没有神经人无法活下去。只有让孩子思考更加深入,才能让孩子的精神之树长起来。如何让孩子会思考?首先教师应思考这两节课要走向哪里。个人认为,《晏子使楚》的课眼是“尊重”。有人认为是智慧。晏子是智慧的,但这智慧是晏子的,与孩子无关。况且文中的外交“辞令”并不是孩子要运用的,重要的是要看这篇文章中,落脚在孩子的头脑和心灵里的是什么。当读到课文最后一句“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时,“尊重”跳跃在我眼前了。于是尊重就成了本课的主题。两节课便围绕尊重逐步讨论了起来。提供外交官、历史学家的观点,其目的是提供思考的平台和空间,引发学生不同的观点,这也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尊重。总之,课走到一个板块,就来一个坎儿,让思考更多维、更深入。

“一个人的智慧不代表国家的智慧……”齐国和楚国最后都被秦国灭掉了。苏洵说:“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失败的结局是这个国家没有实力回击秦国。当年在一次国际会议上,美国记者讽刺中国人低头走路。周恩来总理立刻反驳:“中国人走上坡路,所以低头,美国人走下坡路,所以仰头。”对方哑口无言,非常敬佩周总理。但,事实证明,那一刻不因为周总理的伟大美国就从此尊重了中国。总理去世,联合国下半旗致哀。30年过去了,今天的中国在世界的地位仍需要提高。一句话,尊严来自真正的实力,而不仅仅是一次外交的胜利。

语文课要走向深度,拒绝肤浅。课堂不能只是热闹和浮躁,而要有真正的幽默、笑声和深沉。结尾改造的那几句歌词,虽是唱着说的,却感到孩子们的冷静和庄重。当黑板最后沉淀下两个字“尊重”的时候,这棵思想的树由个人尊重的“根”,引向了国家尊重的“干”,最后走向——首要的是每个人赢得尊重的“树冠”。树要想枝繁叶茂,须根扎得实、干长得壮才行。

三个层次:

文字、文学、文化

怎样把上面谈的三个维度——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地螺旋上升起来?

第一、先从文字入手,抓文字的表形、表象:文字的形式、语言的技术。先抓晏子话里的文字以及课文议论的重点句子等。还有,进行语言的积累与揣摩,关于这一点上文已谈到,这里不再强调。

第二,上出点儿文学的味道。什么是文学?语言文字里的东西,语言表达的意义。有些语词要领着孩子品一品。比如平常强调的咬文嚼字,反复咀嚼出了味道,也就品尝到了文字里的文学。如就晏子的“看了看”和“笑了笑”举一反三地感受,想了各种办法体悟。最后把感悟到的送进晏子最后的“面不改色”中。就拿“看了看”来说,用换词法比较:文章为什么不用“想了想”,而是用了“看了看”?说明眼见为实,话有根据;“想了想”不知道想了多长时间,“看了看”的时间短,更突出晏子机智。接着拿出《胯下受辱》,让学生读,而后提醒:“当无赖*开双腿,让韩信从他裤裆下钻过去的时候,韩信也是‘看了看’。”晏子的“看了看”和韩信的“看了看”究竟有什么不同?韩信代表他自己,而晏子不仅看到楚王侮辱自己,还看到了楚王侮辱他的齐国。然后让孩子比比个头,体会晏子是矮,但长相和个头在自己眼里那是特点,可楚王却当缺点甚至缺陷来侮辱,尽管如此,晏子却“看了看”,然后马上理直气壮、有理有据地反驳。这说明了晏子的冷静与理智。的确,沉着是睿智的保证,勇敢是赢得尊重的前提。看似简单的“看了看”,让我们看到了小个子晏子的大智慧。

语文教育是人的教育。有人说,哲学是一种生活方式,文化是生活方式不断变迁中恒定的力量。这堂课,如何把“尊重”这个抽象的文化变成具体的,并成为生活经验的积累?历史长河的两千多年,直到今天,什么变了?时空变了、人变了、环境变了,不能变的是人性中自觉而恒定的力量——尊重、这堂课,要努力体现历史的厚重,文化的力量。正如我在结尾和孩子们唱的那样:“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眼前飞扬着晏子和楚王鲜活的面容……岁月啊,你带不走这一串串熟悉的姓名……历史的天空留下的‘尊重’,人间这股英雄气在驰骋纵横。”

三次解构:

个人、国家、每个人

课到最后,孩子们在深深的历史沉思中走出了课堂。 这两个历史人物定格在他们的心中,使他们内心涌起浓浓的尊重,还有一点淡淡的哀愁。尽管整个课堂氛围一直是轻松愉悦的。

先抓晏子个人是怎么赢得尊重的。只有把对晏子的尊重讲清楚才能引向后面。只有个人赢得尊重才能谈到国家的尊重。

当学生很佩服晏子个人的智慧的时候,教师出示外交官的话,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式;当学生继续佩服晏子用个人尊严赢得国家尊严的时候,教师再运用历史学家的观点打破教科书的结论;当明白国家和个人关系的时候,要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先要做受别人尊重的人。于是,晏子变得可爱起来,真实起来。由晏子的个人,引发了今天的个人如何有尊严地活着的问题。

课文就这样一次次在建构中解构了。

所以到最后,孩子们想到国家的尊重,不是这一次的“晏子使楚”,不是晏子一个人的智慧,应该是这个国家自身。所以到最后,学生清楚的是,每一个人,都要做一个不让自己憎恶的人,即一个有尊严的人。“规圆矩方”里的“点”虽然已经不“点”了,但,“点”在我们心中的不仅是“规矩”,更重要的是“尊严”。

最后,我想说,教师的专业尊严该怎么样获得;你的课堂你作主,你的文本你解读,你的尊严你来呈现。如果把上面的三个“度”延伸到每个教师的专业成长,那么我们要努力追求永远的温度;大量地读书,让自己拥有广度,同时更要具有思想的深度。

    相关推荐

    我教《晏子使楚》的三点想法 听窦桂梅《晏子使楚》有感 窦桂梅执教《晏子使楚》课堂实录 “更”把金针度与人——窦桂梅《晏子使楚》教学撷英 我教《晏子使楚》 三教《晏子使楚》 《晏子使楚》教法建议 晏子使楚教学设想 《晏子使楚》章法结构 《晏子使楚》中心思想 《晏子使楚》 晏子使楚 晏子使楚 《晏子使楚》 晏子使楚 《晏子使楚》 晏子使楚 《晏子使楚》 《晏子使楚》 《晏子使楚》 晏子使楚 晏子使楚 晏子使楚 晏子使楚 晏子使楚 《晏子使楚》 晏子使楚 晏子使楚 晏子使楚 晏子使楚 《晏子使楚》 晏子使楚 《晏子使楚》 晏子使楚 晏子使楚 晏子使楚 《晏子使楚》学习要点 《晏子使楚》写作特点 晏子使楚 《晏子使楚》 晏子使楚 晏子使楚 晏子使楚 晏子使楚 晏子使楚 晏子使楚 谈《晏子使楚》的教学要点 《晏子使楚》 《晏子使楚》 晏子使楚 晏子使楚 《晏子使楚》 晏子使楚 晏子使楚 晏子使楚 晏子使楚 晏子使楚 晏子使楚 《晏子使楚》 《晏子使楚》 《晏子使楚》重点理解 10、晏子使楚 7.*晏子使楚 7 晏子使楚 7.*晏子使楚 我最佩服的晏子──读《晏子使楚》有感 《晏子使楚》重难点分析 12《晏子使楚》 7 晏子使楚 读《晏子使楚》 10、晏子使楚 7 晏子使楚 《晏子使楚》教案 《晏子使楚》教案 《晏子使楚》中的“笑” 《晏子使楚》带给我的思考 《晏子使楚》中的“笑” 《晏子使楚》的层次 利用表演法教学《晏子使楚》 《晏子使楚》重点字词的意思 《晏子使楚》教案 《晏子使楚》教案 《晏子使楚》重点问题探究 《晏子使楚》教案 《晏子使楚》说课 《晏子使楚》教学设计三 《晏子使楚》剧本 晏子使楚习题 阅读尊严——我教《晏子使楚》 《晏子使楚》重点字词梳理 《晏子使楚》教案3 《晏子使楚》教案10 《晏子使楚》教案2 《晏子使楚》说课 晏子使楚学案 《晏子使楚》教案3 析《晏子使楚》中的三次斗智 阅读尊严──我教《晏子使楚》 《晏子使楚》教学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