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案设计

公开课也要反“过度包装”

小编: :admin

一、“过度包装”表现种种

公开课上,我们看到的往往是这样的场面:老师指点江山,挥洒自如;学生积极踊跃,巧问妙答;各种先进设备轮番上阵,异彩纷呈;下课铃声起,教学刚好结束;教者走下讲台,听者好评如潮。这是上课吗?这分明是上演一出出排好的戏。那就让我们走进幕后,去看看那里的“过度包装”吧。

1、准备时间“经年累月”。一节公开课准备时间少则一月几月,多则一学期,甚至几学期,真可谓一场持久战啊。

2、准备队伍浩浩荡荡。根据公开课级别的不同,准备队伍小则是整个年级组、教研组,大则到学校整个骨干教师队伍、各个科室、部门以及各级教研部门,甚至兄弟学校。

3、 准备内容滴水不漏。在漫长的准备时间里,庞大的准备队伍对课的内容准备可谓“无微不至”:课的设计、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自不必说;开课、过渡、结课的语言也要集体反复琢磨;学生可能如何答问,老师又将如何应对,也要设计多种预案,让执教者烂熟于心;教者的每一个神态、每一个动作,假想中的每一次评价,也要反复演练;甚至如果是在校内上,就商量对学生如何进行“重组”,在校外上则研究如何做好铺垫。

4、 准备形式花样翻新。集体备课,讨论,十几次、几十次的试教、改进,有经验者手把手的示范、讲解,教师集体陪练,到兄弟学校演练…… 花样不断翻新。

5、 授课效果夸大其词。一节精心包装的公开课落下帷幕,教研部门、执教者所在学校及其他相关部门为了扩大社会影响,立即全方位宣传,声称本节课达到了怎样怎样的水平,起到了怎样怎样的作用。执教者也成了无所不能的“英雄”,各种荣誉纷至沓来,似乎只要上好了这节公开课,不管其他工作做得如何,教者便成了教育家。就在这样的浮夸中,“包装”又升级了。

二、“过度包装”弊端举略

叶澜教授说,一节好课应该做到 “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显然,“过度包装”的公开课很难做到这“五实”。勿庸质疑,对公开课进行适当而有效的准备——即适当包装,可以让教者更有所悟,学者更有所获,听者更有所取,就像对商品进行适当适度包装,既便于保管携带又令人赏心悦目。何乐而不为呢?可公开课的“过度包装”却像商品的过度包装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制造了大量的垃圾一样,产生了诸多弊端。

1、造成了学生发展的虚化。

“过度包装”的公开课往往关注的是教师在课堂上的表演如何、学生配合好坏,就像叶澜教授说的那样,进行过度准备,课前教师辛苦、学生兴奋,课上就把准备好的东西拿来表演,没有新的东西呈现。这一节课内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否有所提高,情操是否得到陶冶,是否感受到了学习带来的充实的快乐,等等一系列学生发展的内在要素似乎成了次要的东西。教师表演、学生配合,教师是导演和主演,学生当配角,这显然造成了教学主体从学生到教师的错位,造成了学生发展的虚化,教师表演的实化。教师的表演是顺溜了,学生得到了多少实惠呢?在执教者手捧鲜花享受赞誉的时候,所借班级的原任老师也许正在为没落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打补巴”,这是借班教学的公开课中见怪不怪的现象;就是在自己班里上课,执教者也往往是先端一席迎宾大餐上桌把客人打发走,再躲到厨房收拾一些残局。这些显然是不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新课程理念的,也不是真正有效的公开课。真正有效的公开课应该是有意义、有效率、有生成、近常态、待完善的,是师生间有情、有趣、有效的和谐交往。

2、导致了教师发展的异化。

教研部门及学校组织公开课的目的本来是促进教师发展,最终促进学生发展。可正是形形色色的“过度包装”,导致部分了教师发展的异化。

首先,它扼杀了执教者的个性。李镇西老师在谈到教学方法的不拘一格时举过这样的例子:同样是教一篇《七根火柴》,钱梦龙老师可能是以“三主”为特色的导读,魏书生老师可能是以“六步法”引导学生自学,于漪老师可能是以“点、线、面、体”的立体化、网络化课堂教学结构去感染、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宁鸿彬老师则可能以“八字四性”的教学模式训练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他们的教学风格迥异,但都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可见真正成功的课堂教学是有个性的教学 ,学生真正有效的发展是有个性的发展。可“过度包装”的公开课,经过一个集团长期、反复、多形式的打磨,早已把“观摩”变成了“灌”、“磨”,“研究”变成了“严纠”,哪里还容得下执教者鲜明的个性呢?而且同一个“打磨”集团“磨”出的课往往难以避免千篇一律,这又严重阻碍了新的研究角度和研究层面的生成。更有甚者,一味模仿名师上课的形式却悟不透其精髓,自身又没有名师的内蕴,结果画虎类猫,邯郸学步。须知,公开课只有公开了自己的特点(包括优点和缺点)、自己的研究(包括成果与困惑),才能让研究收到实效,才能有效促进教师个体和群体与学生一起共同成长。

第二,它滋生了教师群体的惰性。过度包装的商品,带来了与自身价值并不相符的天价。过度包装的公开课,何尝不是如此呢?课前课后的“过度包装”使执教者一夜成名,荣誉来了,职称来了,待遇来了,这便是公开课的“天价”。这使被包装、参与包装、看到包装的人都“恍然大悟”:原来成为“名师”如此容易啊!却不知真正的名师有着多么强烈的敬业精神,多么深厚的文化底蕴,多么扎实的专业功底,多么丰富的育人技巧。于是,有的被包装者只是整天喜不自胜地欣赏着标在自己身上那轻飘飘的天价,有些参与包装者和旁观包装者则功利性地削尖脑袋寻找被包装的机会,而不是下功夫充实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真正的价值。从听课者的角度来看,不知道有“过度包装”的人认为:这离我们的常态课太遥远了,学也难会,罢了;.知道曾有“过度包装”的人则认为:反正是大伙费尽心机包装出来的,不学也会,算了;听后想有点异议的人则认为:反正学校和教研部门也是这个意思,说也没用,忍了。就这样,一种由“过度包装”带来的惰性在各级教研部门和学校领导的喜气洋洋中潜滋暗长了。

2、 产生了师生水平的幻化

“过度包装”的公开课展示的是研究的成果和集体的优点,掩盖了研究的困惑和执教者的缺点,在一定程度上也掩盖了学生在课堂上本应有的疑问、困惑和错误,使不见幕后“包装”的上级教研部门和行政主管部门虚幻地认为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水平都已经达到了这样的高度。于是,本该研究的问题放下了,本该探讨的困惑搁住了。另外,不短的一段时间内,一支庞大的队伍、众多相关的部门都将很大一部分精力放在了这节公开课上,一些该落实的训练难免没有落实,一些要办理的工作难免没有办理,执教者本人更会倾其全力为表演而置其他于少顾或不顾,这能不影响正常的教育教学和工作吗?就这样,一场精心排练的戏剧热热闹闹上演之后,大家,甚至包括执教者本人几乎又回到原有的教学水平,去弥补那些落下的工作。有时教师比赛的奖次虚幻地上去了,学生学习的水平却实在地下来了。而相关部门也许已经在虚幻水平的引导下做出了并不科学的决策。

    相关推荐

    《皇帝的新装》公开课教案 《包公审驴》一课教后反思 公开课,不要再演戏了 《包公审驴》课文 声声慢公开课反思 《音乐之都维也纳》公开课说课稿2 《春笋》公开课教学反思 公开课《春酒》教学反思 二年级课文《小动物过冬》公开课教案 公开课《要好好学字》教学设计 《雨霖铃》公开课教学反思 《音乐之都维也纳》公开课教学实录1 《我要的是葫芦》公开课教案设计 《短歌行》公开课教案,说课,反思 守株待兔教学反思公开课 《清兵卫与葫芦》公开课反思 《雨霖铃》公开课教案+反思20 五年级语文公开课教案:装满昆虫的衣袋 关于一堂公开课的教学反思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公开课教案 桥公开课教案 关于包身工制度 二年级课文《我要的是葫芦》公开课教案 牛和鹅公开课课件教案 牛和鹅公开课评课 用“即使……也……”、“既要……也要……”造句 错有错着:“一模”过后要深度纠错 《包身工》点将过关 二年级上册公开课教案:要好好学字 《燕子妈妈笑了》公开课教学反思 公开课教案及反思《纸船和风筝》 公开课《变色龙》评课 《人和》公开课说课稿 《背影》(电教公开课) 《口技》公开课教案 《散步》公开课教学 项链公开课教案 《秋天》公开课教案 《山雨》公开课教案 《马说》公开课教案 船长公开课教案 《家书》公开课教案 《师说》公开课教案 公开课《灰雀》教案 《荷花》公开课教案 《黄鹂》公开课教案 公开课教案 《恐龙》 《秋游》公开课教案 《散步》公开课教案 《秋水》公开课教案 《枣核》(公开课)教案 《称象》公开课教案 《称赞》公开课教学设计|称赞公开课教案设计 《三峡》公开课教案 《背影》公开课教案 《马说》公开课教案 《赶海》公开课教案 也要学会的另一课 第二课时 公开课教案 公开课《陋室铭》说课稿 《包公审驴》教学设计 《包公审驴》教学设计 《包公审驴》教学札记 《秋天到》公开课案例 《扛椽树》公开课教案 市级公开课教案《春》 《雨霖铃》公开课教案 《赤壁赋》公开课教案 《老王》公开课教案12 《老王》公开课教案47 陈情表公开课教案 区公开课《秋天》教案 《包公审驴》教学设计 《打电话》公开课教案 《发现》公开课导学案 《背影》教学反思——分析课文要选好角度 跳绳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跳绳公开课教案3篇 《珍珠泉》公开课教案 《打电话》公开课教案 夏感公开课导学案 公开课:《蝶恋花》教案 公开课〈小伙伴〉教案 《说“木叶”》公开课教案 《鲸》公开课教学设计 包身工主要内容 桥公开课教学设计 让公开课“危险”一次 《蜀道难》公开课教案 《囚绿记》公开课教案 《老山界》公开课教案 《阿房宫》公开课实录 幼儿园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及反思 幼儿园中班数学公开课教案及反思 公开课《山羊兹拉特》教案及教学反思 《找春天》公开课教案 《望海潮》公开课教案 《夹竹桃》公开课教案 公开课教案 桥之美 《雨霖铃》公开课教案 《秋姑娘的信》第一课时公开课教案及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