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案设计

走进文本深处──对《哈姆雷特》选修课教学的尝试

小编: :admin

对阅读经典选修课的认识,我们是在不断摸索的过 程中逐渐明朗起来的。开始把它当作拓展课,因而在教学中,更多关注的是内容的多样性和知识的丰富性,却忽视了文本的学习和体验,以至于在讲授中贪大求全, 远离文本,并没有真正让学生走入阅读经典,可谓“毛”不附“皮”、“水”“乳”相离。而现在我们认识到阅读经典首先要走进文本,不走进文本就不可能与大师 对话,不可能与人类最崇高的精神交流。

与其泛泛涉猎名著而一知半解,不如对个别经典篇目穷根究底。莎士比亚一生创作颇丰,《哈姆雷特》则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对王子的描写,实际就是 对坚持美好理想,坚持社会改革,为“重整乾坤”宁愿受苦受难的人性美的歌颂。对人的尊严、人的地位、人的力量、人的价值的卓绝认识,对美好人性和未来和谐 世界的不懈追求,使整部剧作成为一颗璀璨明星,熠熠闪耀在历史的浩瀚星空中。学生也许会受制于时代、年龄、学识等诸因素,对作品的理解并不到位,但是通过 阅读经典他们却能够获得属于自己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作品的潜在价值,了解莎士比亚及文艺复兴时代。这就达到了教学目的。

因此,我在阅读经典的教学中注重三个方面。

一、注重实际

国家话剧院副院长、曾执导过《普拉东诺夫》的王晓戏说:“现在世界上在世的最知名的‘大导’彼得•布鲁克长期在世界各地轮演两个戏,一个是莎士 比亚的《哈姆雷特》,一个是契诃夫的《樱桃园》。这就给导演们一种昭示:当你成熟到一定的时候,你必须跟这两位大师对话。说实在的,即使你不是大师,而是 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导演,你也能跟莎士比亚对话,你可能不敢碰《哈姆雷特》,但是你可以碰《第十二夜》。”有一定水准的人尚且不敢碰《哈》剧,可见它的丰 富性和复杂性是一般人难以把握的,更何况中学生呢?现在学生课业负担较为繁重,又是由不同班级组成,作品的难度也很大,学生普遍对《哈》则有“三怕”:怕 人物姓名,怕冗长的欧化语言,怕繁琐的人物对白。怎样才能让学生感到容易学呢?

首先,采用讲情节、故事接龙的方法,来激励学生,让学生了解此剧的概貌,使课堂气氛既紧张热烈,又生动有趣。

其次,在教学中辅以电影《王子复仇记》的精彩片断和其他多媒体手段,加深学生的印象。

最后,在提交论文作业时,改以往的课题研究报告为替《哈》剧中的人物写自传。

这些手段增强了趣味性,降低了难度,可以使学生和作品亲密接触,同时也锻炼提高了他们感知、体验和联想的能力。

二、注重实践

爱因斯坦有过这样一句名言:什么是素质?当一个学生把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忘掉以后剩下来的就是素质!他从一个侧面告诉我们,一味地灌输,不能优化 思维品质。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是学习的积极参与者。走进经典,就需要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因此我们采用重在学生自己体验的学习方式,通过“读”“说” “研”“写”几个环节来感知作品。

首先是“读”。《哈》是话剧,话剧是通过人物语言来传达心灵世界的。对它的学习,恐怕没有比朗读更行之有效的方法了。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反反复复、不厌其烦地读,在读中洞悉莎士比亚研究人、开掘人、扬善抑恶、褒美贬丑的作品主题,充分挖掘作品的艺术和教育价值。

其次是“说”。分学习小组说情节,谈人物,评主题。用这种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互相碰撞,互相启发,补充,来解读作品。

再次是“研”。放手让学生去图书馆、上网查找莎士比亚生平、文艺复兴时代人文主义特征及与戏剧相关的知识、资料,对其进一步筛选、分析、综合,然后在课内交流,对人物性格、作品内涵、情节结构等方面进行研读、思考。

最后是“写”。学习用斯坦尼表演体系中注重心灵体验的方法,要求学生写人物自传(自选一个次要人物)。目的是让学生在写作中实现一种良好的角色感觉,能有机地、合乎逻辑地完成角色行动,以求更深刻地理解人物性格。

三、注重实效

在电子时代、声讯时代不断分离着读者群的同时,智慧的阅读正逐渐被时尚的阅读所替代。经典犹如一座让人敬奉却越来越远离世人的圣像,被束之于高 阁,供奉于圣殿。莎士比亚是我们仰视的文学大师,但是很少有中学生能够读完他的《哈姆雷特》。面对大量弥漫着功利化色彩的浅阅读,学生只有通过对古今中外 众多经典作品的广泛阅读,才能不断陶冶情操和透亮内心,才能不断获得生活的智慧与思想,也才能有勇气来不断平衡这个充满喧嚣与骚动的、充满物欲的世界;只 有重返经典阅读之乡,才能够找寻到那些与精神、灵魂、生命、本质等有关的东西。

让阅读经典落到实处,不搞花架子。否则学生既没有真正地阅读作品,又被高深莫测的宏论搞得眼花镜乱,最终只能落得个“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 皆不见”的结果。因此,在授课的同时,还要给学生布置适当的讨论题,让学生参与进来,形成师生互动的良好效应。在教学中,注意以点带面,既注重对哈姆雷特 的分析,同时还应尽可能地由此及彼、向外延伸,由一个剧本延伸到戏剧理论、戏剧知识,由一个作家延伸到一个时代。

于漪老师曾说:“如果把基础教育比作一棵大树的话,那么语文学科就是这棵大树的根。”学习经典,就是要使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和经验,调动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去填充和丰富文学作品的艺术空间,完善精神世界。

    相关推荐

    《哈姆雷特》说课稿 哈姆雷特剧本第三幕 哈姆雷特剧本第一幕 哈姆雷特教案 哈姆雷特剧本第二幕 《哈姆雷特》教案 《哈姆雷特》课堂实录 哈姆雷特导学案 哈姆雷特导学教案 《哈姆雷特》赏析 《哈姆雷特》读后感 哈姆雷特教学设计 《哈姆雷特》导学案 《哈姆雷特》教学设计 《哈姆雷特》教学反思 读《哈姆雷特》有感 《哈姆雷特》导学案3 哈姆雷特教案设计 《哈姆莱特(节选)》学案 《哈姆莱特》校园课本剧剧本改编(中英文对照) 《哈姆雷特》教案设计 哈姆雷特详细剧情 哈姆雷特内容简介 哈姆雷特高二语文教案 《哈姆雷特》教学设计之三 《哈姆莱特(节选)》导学案 《哈姆雷特》教学设计之一 《哈姆雷特》教学设计之二 《哈姆雷特》教学设计之四 高中语文《哈姆雷特》教案两篇 高中语文《哈姆雷特》教案设计 哈姆莱特 说课稿 《哈姆莱特》的悲剧特色 《哈姆莱特》主旨 高中语文《哈姆莱特》教学设计精选 《哈姆莱特》教案 《哈姆莱特》教学设计 哈姆莱特独白 《哈姆莱特》赏析 《哈姆莱特》速读 《哈姆莱特》艺术特色 《哈姆莱特》艺术特点 《哈姆莱特》教学设计 试论《哈姆莱特》的意象运用 关于《哈姆莱特》 《哈姆莱特》教学设计 《哈姆莱特》第一课时教案 名家论《哈姆莱特》 《哈姆莱特》教学设计 《哈姆莱特》学习目标 哈姆莱特的形象分析 “哈姆莱特的形象”渊源 《哈姆莱特》阅读指导 哈姆莱特形象浅析 《哈姆莱特》教学设计【优质课】 由语言走进文本,由语言深入内心──《雷雨》教学实录 《哈姆莱特》学法指导 也谈哈姆莱特的绝境 走进作者 走进文本 《哈姆莱特》内容辑要 《哈姆莱特》时代背景 《哈姆莱特》学案及答案 复杂的人性──读《哈姆莱特》 《哈姆莱特》人物形象 哈姆莱特阅读答案 《哈姆莱特》问题探究 哈姆莱特主要内容 《哈姆莱特》有关资料 《哈姆莱特》经典台词 《哈姆莱特》结构分析 往事:请真正走进孩子们的心灵深处 哈姆莱特形象的象征意义 高二语文下册《哈姆莱特》的教学设计 《哈姆莱特》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走进对话的阅读教学课堂 从《哈姆莱特》折射人心的黑暗面 往事:请真正走进孩子们的心灵深处(教育叙事) 高二语文《哈姆莱特》第一课时教案设计 走进泰戈尔的《对岸》 选修课教学的基本特点及需要防止的几种倾向 走进文本发展思维 改进文言文教学的思考与尝试 哈姆莱特形象及其复仇的意义分析 从《哈姆莱特》看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思想 走进文本,“亲密”对话──《丑小鸭》教学实录与评析 走进文本,走出文本──《永生的眼睛》综合性学习案例 走进文本,走出文本──《永生的眼睛》综合性学习案例 课本中的作者走进了我们的课堂 对语文教学中寓教于乐的尝试 促进学生与文本对话的策略 走进生活这本书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论阅读教学中文学作品的多元解读 走进文本,走出文本——评潘老师执教《矛盾》徐霭 情到深处课自优 让学生走进文本──《雪》教学反思 潜心会文本──走进《桂花雨》 什么是真意义上的走进文本 对高中语文开设选修课程的思考 2017学年语文高二下册哈姆莱特期中复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