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案设计

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

小编: :admin

笔者曾经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样的语文课才能真正体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倡的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是基础,人文性是升华,即所谓“文以载道”;只有工具性的语文,犹如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只有人文性的语文,也好像虚幻飘渺的空中楼阁。两者相辅相成,才能相得益彰。这是语文学科的本质,得到了众多教师的认可,并在教学行为中不断加以落实,以进入我们一直以来孜孜追求的理想教学境界。然而,在日常教学行为中,有些教师不是偏重工具性,就是偏重人文性,始终把握不好这个“度”。我以为,教师必须以自身扎实的学科知识、精湛的教学技艺、丰厚的人文底蕴,积极帮助学生在充分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的有效达成。

由此,我们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一堂课的好坏,不仅仅取决于它是否传递给了学生必需的语文学科性知识,特别是那些能使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策略性知识,还要看文本中蕴含着的丰富的人文性是否得到充分挖掘与张扬,学生是否在精神上得到启迪生命意识上得到强化,获得难能可贵的生命意义上的成长。《荒岛余生》这篇课文,出自笛福的《鲁滨孙飘流记》。这部书充满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那种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勇于冒险的精神,从而被法国著名思想家卢梭誉为青少年必读的一部书。这篇课文正是我们实施“生命教育”,唤醒学生生命意识的极好载体。

最近,笔者研究了一个此课的教学案例,从课堂实录中可以看出,为了这种唤醒,教师作了精心准备,并在师生互动、资源生成的过程中及时捕捉智慧的火花。

一、发掘文本的生命养料

一开始,教师从学案入手,了解学生预习情况,并与感知文本紧密联系起来,抓住一个关键词“孤独”,让学生找出它的近义词,如“孤零零”、“孤寂”、“孤立无援”、“寂寞”、“与世隔绝”等。在我看来,这并非只作词语训练,而是已经有意识地融入了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学生通过这一训练,对荒岛的环境有了大致印象,从而为下面的深入解读张本。在这种“孤独”得几乎令人发疯、窒息的逆境中,鲁滨孙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困难。学生从文本中发掘到了大量信息,比如“他没有生产工具”,“他没有衣服穿,没有抵御野人、野兽的防御力”,“没有人可以交流解闷,没有地方住”。然而,鲁滨孙并没有彻底沉沦下去,而是从“坏处”看到了“好处”,重新树立起要“活下去”、要“好好地活下去”的希望和勇气。由此,学生还想到,“与同伴相比,鲁滨孙是幸运的”,不但能侥幸生存下来,上帝还“不可思议地把失事的船送到他身边,使他得到许多日常生活用品”,“说明上帝对他的眷顾,也可能有一天会在上帝的帮助下脱离此地”,甚至“三本圣经、一只狗一只猫,也能够给他带来精神安慰”。

这种对文本的发掘,在整个实录中比比皆是。通过有效发掘,加上教师善于引导,如呈现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的经典台词“生存还是毁灭”,呈现海明威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倒”,呈现西方谚语“人,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以此帮助学生感知生命的可贵。

二、强化学生的生命体验

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并不满足于对文本的信息处理、表面感知,而是步步为营,引导学生向文本深处挖掘,去触摸字里行间砰砰跳动的生命脉搏,获得真切的生命体验,感悟生命的至高无价,以及生命在与各种困难的搏斗中所表现出来的坚毅、勇敢、永不妥协的品质。这种品质弥足珍贵,像光芒四射的思想薪火,亘古流传,绵延不息。

这种体验的方式有:

1.倾情朗读

比如,教师在学生了解鲁滨孙整个心路历程之后启发道:“他是幸运的,得到了很多东西——充足的物质条件、精神的安慰,有了这些就可以活下去了,这些理由集中在文中哪个地方?”学生齐声回答道:“是‘好处’与‘坏处’的对比中。”然后,教师请学生分角色朗读。读之前教师作了一项必要的准备:“请其他同学给提提朗读的建议,指导一下。”这种以生评生、以生导生,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学生说道,“女生读‘坏处’时可以把人称改成‘你’,语气上可以读出一些嘲笑”;“要怀着不同的心情读,读‘坏处’时要读出绝望,读‘好处’时要充满希望”;“读‘好处’时要有反驳的力量”。教师也建议道:“读‘坏处’时带点同情,低沉,绝望;读‘好处’时坚定一点。”这哪里只是朗读指导,分明是在帮助学生在作生命意识的体验。通过互动合作,学生加深了生命体验,并把体验真切地表达出来。

2.关注细节

细节决定成败。人物也罢,事件也罢,都是由一个个细节组合而成;可以说,没有细节便没有一切。要使学生的生命意识饱满充实,必须对细节给予关注。如探究鲁滨孙怎样好好地活下去时,教师作了这样的定向引导:针对“记录时间”,学生体验到,鲁滨孙“他不想和社会脱节,他向往正常的社会生活”;针对“保存小物品”,学生体验到,保存三本《圣经》,“是在寻找精神的安慰”,而“小狗小猫尽管不起眼,可也会给生活带来慰藉”;至于保存“那些日规、望远镜、地图,说明他在做以后有机会离开这个荒岛的准备”;特别是对“栅栏”这一细节,通过四个“费”、三个“才”、三个“非常”,说明“工作非常艰苦,但他很热爱生活,希望活下去。他在为自己的生活奋斗”,“用劳动在证明自己,创造自己生活的条件”。

三、提升学生的生命意识

到这里,可以说学生对生命的体验、感悟,更多地仍停留于表面化的认知上,尚没有得到完全的提升和内化,没有真正变成属于自身生命中不可或缺的成长元素。如果戛然而止,这堂课显得浅尝辄止、隔靴搔痒了。作为教师,完全有必要作进一步引领,使生命意识扎根于每一个学生的心灵土壤上,催生出灿烂的生命之花。于是,教师设置了两个步骤。

其一,纵向提升。教师以阶段性小结为过渡:“我们要感谢笛福,他给我们带来了这本书。主人公鲁滨孙成了西方青少年心中的英雄、崇拜的偶像。那么,成长中的东方少年,你们最敬佩鲁滨孙的是什么?”问题一提出,学生的思维被调动,生命意识被激活,敬佩的理由精彩纷呈,有说他“有坚强的毅力,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有说他“有健康的自我意识”的,有说他“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勇敢”的,有说他“能够在困苦生活中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从坏处中发现好处”的,有说他“善于思考,孤独而又顽强”的,等等。

其二,横向拓展。紧接着,教师又引导学生跳出课本,跳出课堂,直面真实的生活:“我们生活中也有‘荒岛’,今天学学这个方法,把我们生活中烦恼的好处坏处排列出来,从而找到聊以自慰之处。小组内先说说有哪些生活的‘荒岛’,然后针对某一个同学的烦恼提提相应的好处。”经过小组讨论,以“摔断了腿”为例,学生领悟到,其“坏处”是“不能走路,不能上体育课,还不能跟同学一起玩耍”,而“好处”多多,如“腿好了依然可以正常运动,不会落下终身残疾”,“可以锻炼意志”,可以“好好休息一下”,可以“得到更多的关爱”,可以“得到经验,以后不会再犯此类错误”。这种把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便是生命教育的自觉践行了。

纵观整堂课,我们欣喜地感到,教师虽然紧紧扣住“生命意识”这一人文性主题,却丝毫没有消减语文工具性的特点,相反,时时以工具性为前导,无论学生生命意识怎样体现,怎样强化,怎样提升,自始至终牢牢植根于文本之中,贯穿于语文能力的培养之中,如近义词的寻找、有感情的角色朗读、信息的筛选与整合、思维的递进式指导、作品背景材料的运用、课外名言警句的吸纳,都匠心独运,完全符合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也就是说,教师并没有丝毫的“反文本”、“去文本化”倾向。语文课仍然是语文课,而没有蜕变成思想品德课或者主题班会课。

而且,整个阅读过程中,学生基本处于一种开放的、自主的、灵动的思维状态之中。数据可以充分佐证:50多人次的学生问答、6次小组合作、5次“掌声”与

“热烈的掌声”。之所以有这样活跃的课堂气氛,就在于教师对每一个学生的尊重,对每一个学生生命意识的高度尊重。教学过程是师生生命共同成长的过程,教师是鲜活的生命体,学生更是具有独特个性的鲜活的生命体。任何对学生生命意识、生命活动的漠视,将必然抹杀课堂应有的生命活力。

    相关推荐

    呼唤教师自我生命意识的觉醒 作文教学如何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唤醒生命的-小学语文论文 用语文教学本身的美去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唤醒学生学习的兴趣 唤醒你——平凡的田园生活 《生命 生命》中心意思 让评价唤醒激励学生思维 生命的欢娱与悲伤——谈《兰亭集序》表达的生命意识 生命生命教案及反思 生命生命教案设计意图 教会学生有关爱生命的意识(教师中心稿) 让评价唤醒激励学生思维 唤醒学生内心的爱-《珍珠鸟》教学设计 体验时间流逝 增强生命意识 《生命 生命》基础知识训练 《生命 生命》课文背景知识 生命的召唤──《白蝴蝶之恋》赏析 生命 生命 生命,生命 《生命 生命》 生命,生命 生命 生命 生命,生命 生命 生命 生命生命 生命 生命 生命 生命 《生命 生命》 走进生命的林子──《生命生命》教学实录 3 生命生命 3 生命生命 《兰亭集序》与《赤壁赋》生命意识之比较 《生命生命》导学案 生命生命的一点思考 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生命 生命- 教案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途径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途径 强化学生的作文订正意识 生命的语文 语文的生命 《再塑生命》文学常识 《生命 生命》导读 生命 生命-教案 《生命生命》教学设计 《生命生命》教学设计 《生命生命》教学设计 《生命生命》教学设计 《生命生命》教学设计 《生命生命》教学设计 《生命生命》教学设计 《生命生命》教学设计 《生命生命》教学实录 《生命生命》教学实录 《生命 生命》教学设计 《生命 生命》教学设计 《生命 生命》教学设计 《生命 生命》教学设计 《生命 生命》教学设计 《生命 生命》教学设计 《生命 生命》教学案例 《生命生命》教学设计 《生命生命》教学设计 《生命生命》教学设计 《生命生命》教学设计 《生命生命》教学设计 《生命生命》教学设计 《生命生命》教学设计 《生命生命》教学设计 《生命 生命》教学设计 《生命 生命》教学反思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 生命 生命教学设计 《生命生命》教学设计 教学《生命生命》一文的感悟 《生命生命》赏析 《生命 生命》评课 爱,唤醒沉睡的心灵 《生命生命》教案 《生命 生命》简析 《生命生命》教学设计 《生命生命》教学实录 《生命生命》教学实录 《生命生命》教学实录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 《生命 生命》教学设计 《生命 生命》教学设计 《生命 生命》教学设计 《生命 生命》教学设计 《生命 生命》教学设计 《生命 生命》教学评点 《生命生命》教学设计 《生命生命》教学设计 《生命生命》教学设计 《生命生命》教学设计 《生命生命》教学设计 《生命 生命》教学设计 《生命生命》教学设计 生命生命教学实录 《生命生命》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