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案设计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带着学生挖“泉眼”

小编: :admin

对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来说,教学内容的把握至关重要。应把阅读教学的重点放在“泉眼”上。“泉眼”最表层的特征就是学生难以发现之处;就言语层面的特征而言就是有隐含意义的言语;就方法论层面而言是有矛盾的地方,就文本结构层面而言是文本的关键性构件。对“泉眼”的把握要以教师吃透文本,整体把握文本为前提。阅读教学在“泉眼”上下工夫,必将生动而有效。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带着学生挖“泉眼”

内容提要:对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来说,教学内容的把握至关重要。应把阅读教学的重点放在“泉眼”上。“泉眼”最表层的特征就是学生难以发现之处;就言语层面的特征而言就是有隐含意义的言语;就方法论层面而言是有矛盾的地方,就文本结构层面而言是文本的关键性构件。对“泉眼”的把握要以教师吃透文本,整体把握文本为前提。阅读教学在“泉眼”上下工夫,必将生动而有效。

关键词 中学 语文 阅读教学

王荣生教授指出:“语文教学观课评课的习俗角度,是教学方法……在目前的情况下,对语文教学来说,我们以为教学内容更为重要、更为关键。一堂语文课,如果教学内容有问题,或者只有在考试试卷上才有用,那么教师的教学再精致、再精彩,课堂的气氛再热烈、再活跃,价值都极为有限。”①巴班斯基也早就说过:“是教学目的和内容‘选择’方法,而不是相反。”②同样一篇课文,除了课后研讨与练习题和教参的导向,教什么没有定准,往往因教师的把握而异,何况仅有的导向也不一定有参考价值。于是阅读教学有习题作业型、机械分析型、感受鉴赏型等等,浅层解读有之,牵强附会有之,离文万里有之,无疑而教有之……这也怪不得教师,一篇课文教什么实在是一个难以厘清界定的问题,这是语文教学的当头一难,又非解决不可。

回顾自己的语文学习历程,总忘不了中师一二年级的语文老师。经由他的课堂,我首次完成了对语文的自觉,真正地领略了语文世界的精彩。当我站上讲台开讲语文后,我一直试图撩开往事的面纱,看清李老师上课的秘诀,究竟是什么让他的课堂美不胜收,如入佳境?原因应该很多,但有一个感觉历久弥新:李老师上课就像带着我们去挖泉眼。他总能在看似平淡无奇的文字中稍加点拨,泉水汩汩而涌,沁人心脾。由此慢慢地有所领悟:语文阅读教学要把教学重点放在“泉眼”上,在“泉眼”上下工夫。

何谓阅读教学的“泉眼”呢?

“泉眼”最表层的特征,就是不容易发现,或者说学生自己难以发现。孙绍振教授曾指出:“许多时候,在中学语文课堂上,我们都不知道要讲些什么。经常发生的情况是,该讲的,不讲,不该讲的,明明白白地摆在那里,没有难度的,大讲特讲,有时更无谓地制造难度,把本来很简单的问题复杂化,白白浪费了自己的和学生的生命。”③学生自己能弄懂或者预习后就可以弄懂的,当不属“泉眼”,哪怕课后研讨与练习题赫然有列;而学生如果没有教师或资料的帮助,就永远也无法弄懂的,就是“泉眼”。比如《背影》研讨与练习第一题中的三个小问题,学生就不难把握,文章的主旨,也一目了然,这些都不用太费功夫,以免费时无效还讨烦。而为什么普普通通的题材,在朱自清的笔下会成为经典,从这篇课文,可以对亲子关系、亲子之情有什么更深切的理解,这就不是学生轻易能够解决的,是需要老师引导学生细挖慢品的。这就可以避免上述孙绍振教授所讲到的情形发生。

“泉眼”言语层面的特证,就是有隐含意义的言语,也就是说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的言语。这种言语具有以下特征:

在语意上语里意义与语表意义不等值。这种时候语里意义蕴藏在特定的言语形式中,言语形式只是一个精致的线头,稍一抽拉,就有一串串一层层的意味。如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阿长讲了荒诞不经的关于长毛的事,“我”不但不予质疑,还信以为真,而且认为阿长有“伟大的神力”,对她产生“空前的敬意”、“特别的敬意”。似乎不动声色的言语蕴含这复杂的反讽意味、特别的情趣和生动的幽默。这种语段,就是“泉眼”所在。

在词汇上聚合关系最为模糊组合关系最为紧密。索绪尔认为词与词之间的关系有两类,就是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所谓的组合关系就是词与词之间的横向水平关系。它是指每一个词与它之前之后的其他词的线性水平关系。所谓的聚合关系,就是词与词之间的纵向垂直关系。它是指句子中已经出现的一个词与尚未出现而又与这个已经出现了的词有这样或那样关系的词之间所构成的关系。如朱自清的《背影》中有两句话:“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那时真是太聪明了”。“聪明”在词典中的意义是“智力发达,记忆和理解能力强”,而这里却是“糊涂,自以为是,不善解人意”等意。“聪明”出现在父亲讲价钱,嘱托茶房照应“我”的特定的组合关系中,暗示了与“糊涂,自以为是,不善解人意”的聚合关系,也就产生了“深深的自责、愧疚”的能指,但这种聚合关系又非常模糊,不细细体会不能体察。这种语段,也是“泉眼”所在。

在语法上突破常规。语法也是言语的重要表现形式,突破常规,必有其语用意图和效果,往往这样的语段表意更为丰富、也更为隐蔽、含蓄和曲折。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有一句话:“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确是我的乐园。”“似乎”和“确凿”字面上是矛盾的,本不能连用,但这里放在了一起,就有了丰富的意味。“确凿”无可辩驳地肯定了百草园确确实实只有一些“野草”,是一个没什么特别的草园,而“似乎”并非只是因时代久远,还因为对于幼时的鲁迅,百草园有无穷的趣味。在这里,他可以放松身心,放飞好奇,挥洒童心,更大程度地像一个“真人”一样而活。所以多年之后回望,其怀念和珍爱扑面而来,而其惆怅和失落也悄然弥漫。这种超乎常规的语法组合,不仅意味深长,而且引发了阅读的悬念和兴趣。

在语音上最有节奏感、旋律感。作为言语的重要形式,语音必然也有表意的功能。言语节奏感和旋律感达到的程度越完美,形成的语调就越清晰,表情达意的功能就越明显和强烈。诗之所以是一种用最少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感情的体裁,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的音乐性。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百转千回,细腻深挚就与该诗舒缓的节奏、回环的旋律有关。不仅诗歌如此,自成一格的作家,读其作品本身就有别具一格的调子,给人以强烈的感受,如朱自清的散文。因此,音乐性强的语段,往往也是需要师生驻足品读的“泉眼”。④

“泉眼”就方法论的层面讲,就是孙绍振教授所说的有矛盾的地方。孙教授认为中学语文教学最大量的时间花在作品分析上,但是,分析的有效性却令人悲观,原因之一,就是方法在根本上是错误的。实际上是从表面到表面的滑行,往往满足于作品与对象之间的同一性,造成大量的庸人自扰。他极力倡导还原法,并且认为还原法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揭示矛盾,然后才是如何进行分析。

其方法的关键之处,就是不能在言语的工具性上止步不前,而是要走进言语的人文性,关注作者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的个人化表达,读懂作者在特殊语境中的心灵。他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例,告诉我们,可以做以下操作:

1、找到关键词语,抓住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差异和矛盾,看特殊的心灵奇观。简而言之,就是看关键词语工具性词义——字典词典里的原始意义和其人文性意义——在具体文本的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的差异和矛盾,从而窥探作者特有的个性化表达所蕴含的心灵密码。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乐园”。 “这里的乐园,具有双重含义,一重和字典里的含义有关,肯定是一种美好的场所,但同时还有另外一重含义,用来形容一种并不美好的场所,但可以和读者分享童年美好的回忆。这并不是大人的乐园,而是孩子的乐园。不是一个物质意义上的乐园,而是心灵的乐园。明明不是乐园,之所以成为乐园,是因为,在这里,活跃着一颗童心,洋溢着儿童的趣味。”这里所用的还原是“把原生的语义即字典上的语义想象出来,这叫做语义还原。”

2、提出问题的方法和可对话性。

仅有可讲性可分析性还不行,“一个称职的语文教师,关键在于,要在学生忽略掉的、以为是不言而喻甚至是平淡无奇的地方,你却发现了精彩,而且揪住不放,把问题提出来,也就是把矛盾揭示出来。”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到长妈妈讲的故事。用“还原”法,不难发现,这是一个迷信故事,但是,作者并没有把它作为迷信故事来批判。这就有比较好的对话题目了:为什么鲁迅在这里没有以理性为准则声明──这是一个迷信故事?这种还原是作品所表现的对象──人物和景物──将其原生态,未经作者心灵同化的状态、逻辑,想象出来,让它和文本中的形象形成对比,矛盾就不难揭示出来了

3、抓住反语、幽默的语句,体味文本的人文精神。《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对于被送到三味书屋的理由,做了种种不可靠的猜测,表现儿童式想象和推理的趣味。“渊博的”的老师,不知道“怪哉虫”为何物,可作者却说,先生是无所不知的,只是不愿意说罢了,错误在学生不该问。一系列的反语,隐含了结论和理由之间的矛盾,显得好玩、好笑、有趣味,富有幽默感。抓住结论和理由相矛盾的反语不放,真正懂得一点幽默,就能领略鲁迅讲歪理的功夫。⑤

从文本的结构层面看,“泉眼”就是文本的关键性构件,或是词语,或是句段,或是材料,或是线索,或是感情,等等。这些构件可谓“文眼”,若能抓住它就抓住了文本整体结构的枢纽,以一斑而窥全豹,此一通而通全篇。如《杨修之死》中杨修的“死”这个关键结局和“恃才放旷”这个关键词语;《项脊轩志》中第一段的“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这个关键句。鲁迅的一些散文、

散文诗,其开头或结尾往往就是关键性构件。

不管从何种层面用何种方法去找阅读教学的“泉眼”,都要以教师吃透文本,整体把握文本为前提。也只有在教师成为文本的知音的前提下,才能准确地抓住文本的泉眼。这是教师整体把握文本基础上的阅读直觉,是教师在充分的阅读实践之后的阅读敏感和功力。它还与教师诗心的葆有与涵养,牵心动肺的丰富阅历,心领神会的广博阅读等等只能意会难以言传的因素有关。同样,带着学生挖“泉眼”也不是把阅读教学当成局部的言语品析,而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在整体把握文本的基础上与文本的有效深入的对话。

带着学生挖“泉眼”,阅读就成了发现,成了享受,学生必然欣然前往,兴致勃勃。教学的生动性有效性随之而来,而语文教育的核心任务——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即语感就不难实现。

    相关推荐

    寻找文本空白,挖掘习作泉眼 让带着问题读变读着想问题 在阅读教学中教会学生感悟、挖掘和创新 从课文的空白点中挖掘作文训练的泉眼 着眼学生发展 培养文化意识 从整体着眼进行讲读教学 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 阅读学与中学阅读教学_语文论文 《永生的眼睛》拓展阅读 《永生的眼睛》阅读提示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快速阅读《林黛玉进贾府》 跟着老师阅读教学计划来备战中考语文 着眼语文素养发展,提高阅读教学实效──《鱼游到了纸上》教学反思 生命,在阅读中滋养——《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学反思 从带着问题读谈开去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中学生阅读与训练课外阅读议论文 中学生阅读与训练课外阅读记叙文 中学生阅读与训练课外阅读说明文 阅读教学中的教师学生和文本 努力挖掘阅读教学的创新点_语文论文 《永生的眼睛》整体阅读感知 ·重视语文阅读教学提高学生阅读技能_语文论文 《珍珠泉》阅读导读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着眼能力评改激兴 《珍珠泉》阅读导读 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与中学生谈快速阅读 《珍珠泉》阅读导读 带着学生走向文本──《少年闰土》教学片断及反思 作文教学应着眼于打基础 小议中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兼谈《藤野先生》的课堂阅读教学 中学生课外阅读误区初探_语文论文 着眼学生的发展,创造性地用活教材 《站着读与跪着读》导学案 超文本阅读带给我们的教学思考 教学生爱读、会读、善读、乐读──谈中学生阅读品质的培养 《千字文》全文带拼音阅读 中学语文阅读教案设计 在阅读实践中学阅读,提出问题学语文 浅 谈 阅 读 教 学 中 的 “读”_语文论文 《永生的眼睛》考点练兵 阅读篇 中学生阅读古诗四步曲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电化教学 《眼界与读书》阅读答案 阅读教学:小学语文课堂中学生口语训练方法谈 着眼学生主体活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中学生阅读能力发展与培养_语文论文 根据学生阅读心理教学_语文论文 带着感动出发 拓展阅读我眼中的三国人物 鲁迅小说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阅读教学中学生的多角色活动 阅读教学中学生的多角色活动 阅读教学中学生的多角色活动 小学作文教学设计《闭着眼睛画画》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训练_语文论文 [作文教学论文]着眼能力,评改激兴 望眼镜阅读答案 带着孔雀上路 让学生阅读是语文的灵魂 着眼能力,评改激兴_语文论文 阅读教学中的读题教学 中学生阅读能力及其培养 要关注中学生的课外阅读 中学生快速阅读能力培养初探_语文论文 生本教育中体验式阅读初探-小学语文论文 浅谈阅读教学中学生迁移能力的提高_语文论文 着力读书训练着眼思维发展——《爬天都峰》教学实录与评析 小升初语文阅读训练:阳光地带 ·阅读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探索_语文论文 阅读教学中朗读教学研究论文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语言学习(二)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语言学习(一) 讲究教学方法 着眼发展创新 阅读课中精读课文自能阅读教学模式 阅读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应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提高──《秦兵马俑》教学谈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合作阅读——《鲸》 《永生的眼睛》课文解读 带着镣铐跳舞 中国报告文学的艰难和高尚 阅读课中精读课文自能阅读教学模式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阅读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阅读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中学语文教学中美的挖掘与创造 阅读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2009年泉州市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精选 在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注重基础着眼能力_语文论文 浅谈阅读教学中的“引读法”_语文论文 鲁迅小说的解读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鲁迅小说的解读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让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学会“发现” 鲁迅小说的解读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鲁迅小说的解读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着力读书训练 着眼思维发展——《爬天都峰》教学实录与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