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案设计

中国儿童是否应该阅读古代的思想经典

小编: :admin

围绕读经的争论渐趋深入,对话的双方都表现出理性的态度,这本身就是中国文化进步的标志。在讨论已经到了一定深度后,我认为必须区别开两个层面的问题:是否应该读经和应该如何读经。对于第一个问题,我的答案与蒋庆和刘海波大体上是相同的,但在第二个问题上我的立场与他们恰好相反。

中国的儿童是否应该阅读古代的思想经典,这在我看来几乎是个无须讨论的问题。汉语是中国人的精神之家,最大限度地拥有汉语文化是中国人安身立命的需要。五·四新文化运动没有解决好革命与传统的关系,造成了汉语文化史的断裂,其消极影响在其后逐渐显露出来。在这种情境中,蒋庆等人提倡中国儿童诵读历史上的思想经典,本是具有积极意义的。我也赞同中国人——不仅是儿童——要多读中国的思想经典,以便尽可能地将悠远的汉语文化传统整合为当下的精神资源。但是阅读经典有多种方式,可以视之为不可怀疑的正统,也可以批判性地读经,这两种读经方式之别是前现代阅读和现代阅读之别,因而是必须加以区分的。蒋庆和刘海波等人提倡的诵经法无疑属于前一种,这是我绝对不能赞同的——它确有致人蒙昧之嫌。

蒋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反复强调他所选择的诵经者是“蒙童”。“蒙童”自然需要启蒙,启蒙的教材和是他遍选的《中华文化经典基础教育诵本》。可是诵本中的《易经》、《中庸》、《孟子》有许多高深之论,是这个年龄段的儿童所理解不了的。他认为理解不理解没有关系,最重要的问题是先接受:从小在心中埋下中国先贤义理之学的种子,长大成人后自然会明白中国历代圣贤教人做事的道理,即懂得内圣外王、成己成物、知性知天的道理,从而固守之、践履之、证成之,将圣贤的教诲融入自己生命成长的历程,积极地去参与历史文化的大创造,努力做到赞田地之化育而与天地参。(蒋庆《中华文化经典基础教育诵本》前言,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不仅在儿童阶段要被圣贤义理之学单向地充塞,长大成人之后仍要“固守之、践履之、证成之”。如此一来,诵经者的生命历程岂不是被圣贤义理之学所预先决定了。不是他为传统赋义,而是他被传统所决定。在他决定读经的刹那,其生命就成了圣贤义理之学的注解。这是来自传统的决定论。然而这种对怀疑的禁止和对权威的单纯信赖态度,恰恰是与现代教育理念背道而驰的。它所造就的只能是培根所说的剧场假相,即人们“像着了魔一样崇拜古代,崇拜哲学中伟大人物的权威”,其结果必然是使人心趋于顽固,令文化创造走向停滞。中国人用这种方法读了两千年经,所收获的结果众所周知,蒋庆等人在二十一世纪重提旧的读法,当然也难以结出新的果实。现代的教育法与蒋庆和刘海波所提倡的方法恰好相反,主张普遍怀疑和理性之思,所传授的乃“我思故我在”这个人本学真理。与之相应的启蒙也不是单向地用圣贤义理之学充塞自己的心灵,而是康德所说的“从他自己造成的监护中解放出来”,以便“有勇气运用自己的理性”。作为现代人,读经只能是批判性的,它的主导意向是读经者对经典的怀疑、反思、扬弃而非相反。从这个角度看,蒋庆和刘海波等人在如何读经问题走错了方向,他们固执的前现代立场在今天理应被否决。

如何读经蕴涵着一个子问题:读什么经?蒋庆在《中华文化经典基础教育诵本》前言中强调自家选本的正统性,即他所选择的都是纯正的圣贤义理之学。所谓纯正,实即儒家文化的别名。他注解的15万字经典,俱是儒家的代表作。中国历史上其它的文化经典——如道家——则因为不符合他的正统标准而未能入选。名为《中华文化经典基础教育诵本》却只收儒家经典,本身就表现出狭隘的排他性。不知道这是否符合蒋庆先生所说的圣贤义理之学?如此不宽容的儒家中心主义立场真能引领中国文化走上复兴之路吗?倘若所有中国的儿童从小就形成了以一家学说为尊的立场,那么,未来的中国该会是什么样子呢?

意味深长的是,蒋庆为小学一年级学生提供的诵本是《孝经》和《诗经》。对于《诗经》的选择,我无异议,但让儿童刚受教育便读《孝经》,却是我不能不忧虑的。《孝经》第一章就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短短几句,儒家文化的等级观念和家族本位意识就已经显露无遗。至于第五章所说的“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则有支撑专制主义的意味了。对于这样一部把孝分为天子之孝、诸侯之孝、御大夫之孝、士之孝、庶人之孝的书,现在的儿童能单纯地相信乃至依赖吗?教师在讲授它时是否应该持怀疑、批评、扬弃的立场?答案恐怕不用我说吧!西方的文艺复兴运动在回到古希腊文化时,吸收了后者的理性主义、民主意识、科学精神而摒弃了其等级观念,中国的文艺复兴也不能走上复古、尊古、从古的道路。事实上,以超越的态度阅读经典,不仅能发现其欠缺,还能使其内在的光明涌现出来。《孝经》中固然有根深蒂固的等级观念和家族本位思想,但其中“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第十五章)的执着精神完全可以吸收到现代民主文化语境中。如果教师在引导儿童诵经时,能着重解释这类句子,中国的儿童就能够在学习传统文化的同时生成独立自主精神,对传统的接受就可以与现代人格的形成合为一体。这样读经,恐怕是任何自由主义者都不会反对的。

中国人——包括中国儿童——是否应该读经,这在今天看来几乎是无须争论的。问题的关键是如何读和读什么。蒋庆等人所主张的封闭的、非批判性的、独尊儒家的读经理念,与现代教育理念完全相悖,因而注定是行不通的。读经运动既然是现代教育的一部分,就应顺应现代教育的理念,将反思意识和批判精神融入其中。其目的也不应该是造就毕生注释圣贤之说的旧式书生,而是具有“自由之精神,独立之思想”的当代中国人。这才是读经运动的正道所在。

    相关推荐

    在自由的思想平台上阅读经典 阅读经典片段 《开国大典》中心思想 李零:说经典阅读 孔子是否删过《诗经》 儿童诗阅读 王彬彬:我们是否配谈读经 国外儿童教育的五个典范 中国古代思想道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中国古代传统教育思想的辉煌和启示 小升初现代文经典阅读题:小叶红豆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程说明 中国人都应知道的古代文化常识 六年级经典古诗文情景阅读填空 孔子是否删过《诗经》 古代诗文阅读 “素读”经典 现代文阅读:智慧应对现代文阅读教案 评价,应该是多元的 《丑小鸭》一个被误读的经典童话 中国语文中的古典教育 论儿童文学与儿童阅读能力的培养 中国古代的“劝学诗” 中国古代的“劝学诗” 解读课本中删除的经典 古代经典需要再发现和新认识 小学高年级经典阅读(二) 中国儿童的上网安全 中学语文教学中语法教学是否该淡化 我们应该了解的宋代文学 我们应该了解的元代文学 该不该读寓言童话 《克隆之谜》教学反思:法律是否应该允许克隆人?——一场有趣的辨论会 语文课应该成为学生思考的王国 高考语文阅读训练:静静的经典 教师应该是条河 中学生应该怎样读《论语》 变阅读为悦读──《儿童诗两首:我想、童年的水墨画》教学札记 小学高年级课外经典阅读 中国古代诗词中美女的代称浅谈 中国古代山水画 阅读教学应坚守本位──《致女儿的信》教学随想 点评应该是用心灵解读心灵 中国古典戏剧知识 小学高年级课外经典阅读 小学高年级课外经典阅读 小学高年级课外经典阅读 读一读书上描绘少年儿童多的语句,想想儿童多处怎么样呢? 阅读教学应坚守本位──《致女儿的信》教学随想 爱与责任——童话经典《小王子》读后 新阅读教学的古代视角——我思故我在 教师应该是学生的楷模 课文应该怎样读 2016年中考语文经典美文阅读石缝间的生命 中国古代诗歌分类 浅谈中国古代服饰 中国古代兵器纵谈 中国古典小说的发展历程 [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概括题的答题思路 中国古典诗词的体例流变 大众文化语境下的经典阅读考案(上) 《枣儿》中心思想 《中国石拱桥》思想方法与典型例题 《枣儿》中心思想 《枣儿》中心思想 一年级的国学经典教案 略谈中国古代诗歌的体类 三年级上册阅读教学应该注意的问题 现代文阅读应试能力的现状与思考_语文论文 略谈中国古代诗歌的体类 中国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 中国古代文字字形的演变 我国古代的车马 上海师大附中拓展课案例1:经典阅读(一) 中考语文备考复习:现代文阅读该怎么复习 确立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应该注意的问题 《致女儿的信》中心思想 读经典的书,做有根的人 [现代文阅读]现代文小阅读解题思路管窥 新的学习方式应该提倡不得替代 狐狸和乌鸦阅读题及答案(小升初经典阅读题) 古代经典需要再发现和新认识_语文论文 独立批评的力量应该是怎样的? 《古代二十四孝故事》阅读 《古代诗歌五首》原文阅读 识字教学不应该成为阅读教学的包袱──《尊严》教学反思 细读经典《孔乙己》 现代文阅读中的“共性”说 中国古典《四大名著》新解 小升初语文经典阅读题:快乐在哪里 阅读答案 《儿童诗两首》整体阅读感知 只拣儿童多处行阅读答案 中考语文经典试题精选:文言文阅读 千里马 《诗经•采薇》中心思想 中国古代部分月亮诗词 中国古代各种纹饰详解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古人的吃喝讲究 由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生命说开去 “群童”真的是“盗贼”吗──一堂古典诗歌教学课的启示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