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案设计

言语内容·言语形式*──论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

小编: :admin

摘要: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是同时成就的,言语内容生成于言语形式,言语形式实现言语内容。言语形式是语文学科的基本教学内容,通过课文的言语形式去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是语文教学的特征和优势所在,语文教学必须以言语形式为纲来开展课堂教学活动。

关键词:语文教学;言语内容;言语形式

中图分类号:G623.2;G633.3 文献标识码:C

一、思想就是使用语言[1]

一直以来,我们都被这样告知:世间万物无不包含着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无不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内容是事物中较为活跃、主要的方面,它决定着形式,形式则依赖于内容,同时又反作用于内容;同一内容可能有多种与之相适应的形式,反之,同一形式也不是只能和某一内容相对应,它往往也可以表现或容纳不同的内容。具体到言语作品,内容(或实质)是语言所表现的情感和思想,形式是情感和思想借以流露的语言组织。内容(或实质)在先,形式在后;情感思想在内,语言在外。正如《语文知识词典》所解释的:“内容借形式来体现,形式靠内容而存在。但内容与形式也不是并列的,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2]

读优秀作品时,我们常会觉得作者“先得我心”,他所说的话都是自己心里想说而说不出来的。我们也常有“诗意”,因为没有作诗的训练和技巧,有话说不出,所以不能作诗。写作时,有时情感和意象都很模糊隐约,似可捉摸又似不可捉摸,必须苦心搜索,聚精会神,再三思索推敲,才能使模糊隐约的变为明显固定的,不可捉摸的变为可捉摸的。文章写出来以后,还要反复修改,直到令自己满意。总之,我们似乎先在自己的头脑里生成了思想内容,然后再去寻找表现这种内容的言语形式,即先有内容再有形式。

事实果真如此吗?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将直接关系到我们对语文课程性质的认识,关系到语文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的选择和使用。因此,我们必须认真对待,进行必要的反思。

朱光潜先生曾对思想与语言、言语内容与言语形式之间的关系问题进行了细致、长久的探讨与分析。他说:“在为思想所凭借时,语文便杂在思想里,便是‘意’的一部分,是在内的,与‘意’的其余部分同时进行,所以,我们不能把语文看成在外在后的‘形式’,用来‘表现’在内在先的特别叫做‘内容’的思想。‘意内言外’和‘意在言先’的说法绝对不能成立。”[3](73)“内容跟着形式,意念跟着语文,时常在变动,在伸展。一切调配妥帖了,内容与形式就已同时成就,内容就已在形式中表现出来。”[3](76)朱光潜先生还认为:“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3](60)为什么呢?因为“艺术之所以为艺术,即在实质与形式之不可分开”。[4](76)“形式是自然的、固有的,而不是人为的、附加的。”[4](261)朱光潜先生在“内容与形式”问题上坚持的一个重要的理论依据便是“思想和语言是一致的活动”,[4](268)“语言的形式就是情感和思想的形式,语言的实质也就是情感和思想的实质。情感、思想和语言是平行的,一致的。它们的关系是全体与部分而不是先与后或是内与外”。[4](279)的确,脱离了语言的思想只是“一团没有定形的,模糊不清的浑然之物”(索绪尔),是不可思议的。

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也认为:思想不是在词中表达出来,而是在词中实现出来。其实,词和思想的关系就是言语作品形式和内容的关系,人们并不是先有一个无形式的内容,然后在这个内容之外去寻找一种形式把它表达出来;而是一定的形式才能使一定的内容成为现实存在。也就是说,在形式出现之前,内容并不存在,有的只是一种表达意念而已,或者说是“非言语的、无意识或前意识的认识”(S·阿瑞提),它决然不是后来被形式实现出来的内容。要把内容和形式分割开来,并不比把有生命的血液同血液中的生命分割出来更容易。

美国著名美学家苏珊·朗格女士也在这个问题上作出了极有力的论证。她认为,某种表达方式,既可以使得这种思想更容易被人们接受,又可以使它令人望而生畏;正如同一件事实在苏联和美国的出版物中往往会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样子一样,这种不同的表达效果完全是由它们的不同的表达方式造成的。[5]朗格在她的另一部著作《情感与形式》里也对此进行了探讨,她认为,内容之所以成为内容,是因为它具有了形式,如果没有相适应的特定形式,是不可能表现特定内容的;反之,形式也不可能独立地存在,再抽象的形式也有自己的内容。内容可以是思想也可以是情感,可以鲜明也可以似是而非;即或是那种完全说不出的内在心理状态,只要它有所表现,就仍然是掩盖在艺术形式之后的内容。朗格所要调和兼顾的,就是这样一种统一:艺术(符号形式)—普遍情感(表现内容)的统一。

上述理论和观点对我们认清“言语形式和言语内容”的真正关系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言语形式作为言语作品的存在方式,一头连着言语内容,是言语主体的心声;一头连着接受主体的感官,是语感所由生成的对象。”[6](251)对言语主体(即言语作品的作者──写者和说者)而言,言语对象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言语形式是言语主体心灵的眼睛。比如,《红楼梦》第七十回写宝玉看了《桃花行》,“并不称赞,痴痴呆呆,竟要滚下泪来”。宝琴让他猜是谁做的,宝玉一猜就中:“自然是潇湘妃子的稿子了。”宝琴骗他说是自己做的,宝玉道:“我不信!这声调口气,迥乎不像。”如果仅仅着眼于内容,宝玉未必能如此迅速地作出判断,即使判断也未必准确。言语内容固然有言语主体个性的投影、心灵的映现,但言语形式更能真实地表现出一个人的心灵世界、精神个性。

    相关推荐

    《伊索寓言》内容 《伊索寓言》课文内容 国外语文课程中的语言知识内容 《论语》的内容和孔子的思想 《成语故事》内容 内容,还是形式?──关于阅读教学的人文思考 浅议生本内容的选择-小学语文论文 诵读:形式与内容的统一──《离骚》教学实录 文言诗文解题方法:内容探究 拓展内容优化方法_语文论文 《古风》的思想内容及教学建议_语文论文 文言诗文解题方法:内容比较 《科利亚的木匣》课文内容 过秦论主要内容 1B语文学习内容、目标(2) 《诗经》的内容 有的人内容 《成语故事》课文内容 语文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 论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关于阅读教学中理解课文的内容和形式的问题 说课的内容 学与问内容 《诗经》的内容 钱学森内容 关于阅读教学中理解课文的内容和形式的问题 关于阅读教学中理解课文的内容和形式的问题 关于阅读教学中理解课文的内容和形式的问题 语文教学内容与目标的达成 曹刿论战主要内容 《风》课文内容 语文教学内容整合的专家引领 《推敲》内容 船长内容 语文教学内容新体系初构 《石榴》内容 浅析作文选择心不由己和作文内容言不由心_语文论文 《西湖》内容 当下语文教学内容定位的思考 高考语文复习指导:目标与内容聚焦语言文字运用 《西湖》课文内容 《假如》课文内容 《石榴》课文内容 《风筝》课文内容 《掌声》课文内容 精选内容,突出语文活动课的特点_语文论文 《金子》内容 《泉城》内容 《学与问》课文内容 《钱学森》课文内容 《论语》十则有关资料:《论语》中关于学习的主要内容 《雪》内容提要 劝学主要内容 第二章 语文教学内容的设计(实施) 《劝学》内容提要 《泉城》课文内容 《秋游 》课文内容 《称赞》课文内容 《称赞》课文内容 《假如》课文内容 《回声》课文内容 《花钟》课文内容 《凡卡》课文内容 《看书》课文内容 《推敲》课文内容 《春联》课文内容 《金子》课文内容 《北京》课文内容 《树叶》课文内容 《秋游 》课文内容 《看雪》课文内容 《小鹰学飞》课文内容 指导学生作文如何从内容入手_语文论文 《雾凇》课文内容 《军神》课文内容 《欢庆》课文内容 《回声》课文内容 《看雪》课文内容 《灰雀》课文内容 《蜜蜂》课文内容 《搭石》课文内容 《青松》课文内容 《劝学》内容提要 《大卫·科波菲尔》内容提要 《小露珠》内容 《石头书》内容 《九寨沟》内容 诺贝尔内容 猫主要内容 宽容序言教案 宽容序言原文 《船长》课文内容 《石榴》课文内容 《掌声》课文内容 《青松》课文内容 《北京》课文内容 《西湖》课文内容 《欢庆》课文内容 《乌塔》课文内容 《藏戏》课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