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案设计

课堂提问的辩证艺术与逆反处理

小编: :admin

课堂提问是传授知识的必要手段,是训练思维的有效途径。高质量的课堂提问,可以说是一门教育艺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我们认为,用辩证的观点,对课堂提问作逆反处理,应该说是一种比较聪明而新颖的方法,恰当地运用。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即以中学语文教学为视角,对“辩证与逆反”的提问艺术进行讨论。

深与浅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中学生的生活阅历尚不丰富,认知水平尚处在“初级阶段”,因而课堂提问必须符合中学生的接受状况。若问题的难度过大,学生一时无从回答,势必导致思维“卡壳”和课堂“冷场”,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智能的发挥。所以对一些过于艰深的问题,我们不妨作比较浅易的处理。例如,教《故乡》最后一段:“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话具有深刻的哲理,”学生较难理解,我们可以从浅处进行提问:鲁迅先生所指的“路”,只是简单的地上路吗?(当然不是。这路还包含人生之路,社会之路。)那么“路”和“希望”之间有何联系呢?(路是靠人走出来的,希望也是靠人奋斗得来的。)那么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呢?(希望本是没有的,只要我们为之奋斗,便有了希望。)这样,一个深奥的问题解决了,像这样的提问,我们称之为“深题浅问”,所谓“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是也。

与上述情形相反,有些问题尽管重经,但看似浅显,往往为学生所忽视。我们提问时就要引导学生作深入探究,才能得其三昧。例如《祝福》中写祥林嫂改嫁后,夫死子殇,再回鲁镇时,“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这里似乎没有问题,浅得很,稍不留意就滑过去了。但我们如果深入探究,就可见作者的匠心。一为什么改嫁后的祥林嫂,人们并不改称她为“贺嫂”或“贺六嫂”,却仍叫她祥林嫂呢?鲁迅先生特别另作一段而突出之,难道仅仅是陈述鲁镇的礼仪习俗吗?通过讨论,学生便知晓、这正表现了旧社会对改嫁妇女的鄙视与奚落。“仍然”二字,意味深长,蕴含着浓厚的封建道德色彩,也为后文所谓“二夫阴间争妻”埋下优笔。像这样的提问,挖掘文字深层内涵,我们称之为“浅题深问”,亦即叶圣陶先生所说的“一字未宜忽,语活悟其神。”深题浅问,要化难为易、举重若轻,忌肤浅粗糙、浅尝辄止。浅题深问,要选准切口、探幽索微,忌无中生有、牵强附会。

直与曲为人贵直为文贵曲。语文教学也要避免直来直往地讲析与灌输,要让学生“跳一跳”而后摘到树上的果子。就课堂提问而言,要善于转弯抹角、改头换面,留有思考的余地。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先生十分讲究这种“曲问”艺术,他在执教《愚公移山》时,有两个典型的范例:一是“愚公年且九十”的“且”字,钱先生没有直向其意,而是问:“愚公九十几岁?”学生稍感疑惑之余,顿悟“且”为“将近”意,愚公还没到九十岁,只是将近九十。二是“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的“孀”字与“遗”字,钱先生也没有直解其意,而是问:“邻居小孩去帮助愚公挖山,他爸爸同意吗?”这样就使“孀”“遗”二字之义迎刃而解。如果说学生掌握知识的最佳动力是兴趣,那么曲问便是巧妙撩拨学生兴趣的艺术魔捧,通过它,产生了“错综见意,曲折生姿”的功效。

直题须曲问,曲题也可直问。例如《孔乙己》一文的最后有句话:“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看似矛盾的话,就是一个很“曲”的问题,我们不妨这样直问:为什么说孔乙己“大约”死了?(无人关注过孔乙己的生死,“我”也没有得到孔乙己死了的确切消息。)为什么说孔乙己“的确”死了?(孔乙己的性格以及所处的社会环境,注定他必死无疑。)结论:鲁迅用看似矛盾实则精当的语言,揭示出封建社会和科举制度的罪恶。可见,通过直问,理清是非,晓畅易懂、达到“减头绪、立主脑、脱窠臼”的目的。

直题曲问,要独辟蹊径,以曲求伸,忌故弄玄虚、艰涩隐晦。曲题直问,要平中见奇、简洁明了,忌袋底抖尽、一览无余。

零与整课堂提问要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思考的欲望,刺激和诱发学生探索的触须不断地深入与拓伸。因此,我们对一些庞大复杂的问题,为了避免学生失去兴趣,就要拆成几个小问题。例如教《祝福》,关于作品的题旨这个大问题,我们可以分几步来提问,逐层剖析:a.祥林嫂第一次到鲁家,祝福时她有怎样的表现和精神状况?b.祥林嫂第二次进鲁家,祝福时她的表现和精神状况又如何呢?c.祥林嫂在捐门槛后,祝福时她的表现和精神状况怎样?d.祥林嫂最后是在什么样的心境中惨死在祝福声中的?这样提问,让学生抓住“祝福”这个特殊时节,把握课文的线索,认识到祥林嫂“舒畅愉快——疑惑苦闷——痴呆麻木——凄惨绝望”的心理变化过程,由此进一步认识到“祝福”所寓含的主题及社会意义。宋人周辉云:“文章所以奇者,能以多为少。”整题零问,也就是这个道理。

反过来讲,一些简单零碎的问题,如果多次机械提问,则会使学生感到乏味,甚至可能挫伤其思考的积极性。我们提问时,要善于抓住关键,牵一发而动全身。例如教《马说》,有许多问题可问,不如总提一个问题:唯物主义观点是先有物质后有认识,而韩愈却说先有伯乐“识马”而后有“千里马”,这是不是错误的唯心主义观点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就涉及对全文内容和结构的理解。再如教《祝福》,在剖析祥林嫂心态变化后,可以提出“祥林嫂是怎么死的?冻死?饿死?自杀?还是……”这个似拙实巧的问题,从而又一次带出对课文的细致研究。清人李渔说:“意则期多,字推求少”,零题整问,也正是如此。

整题零问,要由远及近、循序渐进,忌支离破碎、杂乱无章。零题整问,要厚积薄发、以约求丰,忌笼统架空、纲目脱离。

需要指出的是,课堂提问的深与浅、曲与直、零与整,不是绝对的,也不是固定不变的;我们要善于从教学的实际出发,因情而异,随机而变,才能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l]见《陶行知文集·创造的儿童教育》。

[2]见《礼记·学记》。

[3]见《语文教学二十韵》。

[4]见袁枚:《随园诗话》。[5][7]见李渔:《闲情偶寄》。

[6]见周辉:《清波杂志》

    相关推荐

    语文课堂教师提问的艺术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艺术 《师说》课堂教学艺术处理 课堂突发事件处理艺术例谈 课堂突发事件处理艺术例谈 课堂提问艺术初探_语文论文 浅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课堂突发事件处理艺术例谈 教案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的入境艺术 课堂教学的再造艺术 《寡人之于国也》的论辩艺术 《荷花》的课堂教学艺术 对立统一:文本解读过程中的艺术处理 课堂导语的七性艺术 《阿长与〈山海经〉》的反衬艺术 《阿长与〈山海经〉》的反衬艺术 科学与艺术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辩证思考 语文课堂教学艺术 语文课堂教学艺术 千呼万唤始出来——浅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_语文论文 从《出师表》看诸葛亮的论辩艺术 新课程语文课堂的导控艺术 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 艺术家与匠人 语文课堂教学的旁逸艺术 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优化课堂提问的思考 于永正老师课堂教学艺术研究——阅读指导的艺术2 从《药》理解上两处盲点的课堂处理谈起 于永正老师课堂教学艺术研究--朗读指导的艺术 课堂教学是一门流动的艺术 《科学与艺术》教案 《曹刿论战》中的管理艺术 于永正老师课堂教学艺术研究——阅读指导的艺术1 《关雎》一课中两个问题的处理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穿插艺术 三军未动 粮草先行——谈处理中学语文教材的艺术 语文教学中的课堂提问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收束的艺术 探讨心理描写的艺术魅力 语文课堂提问三思 与朱元思书的艺术手法 也谈小学课堂教学的旁逸艺术 《詹天佑》课堂教学艺术赏析 如何通过课堂提问提高数学课堂效率 论文浅谈《荷花》的课堂教学艺术 《儒林外史》的思想与艺术 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 古诗词的辩证表现手法 读书的艺术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与实 课堂提问要“精、巧、活、深” 写作的艺术 走进语文教学的艺术殿堂 赞赏的艺术 排桌的艺术 贾志敏课堂评价语言的艺术魅力 《阿长与〈山海经〉》的艺术魅力 《阿长与〈山海经〉》的艺术魅力 《马说》课堂板块教学艺术评析 学习《课堂掌控艺术》一书体会 掌握听话艺术,优化课堂教学 赞赏的艺术 诗意故都──《故都的秋》课堂艺术新探 唇舌之间显智慧,论辩之中凭实力——《公输》的论辩艺术浅析 古典诗歌的辩证表现手法 唇舌之间显智慧,论辩之中凭实力──《公输》的论辩艺术浅析 把课堂提问的权利交给学生 《春》的绘光艺术 小学语文课堂掌控艺术初探 《诗经》的体制、内容与艺术特点 怎样正确认识学生的逆反心理 让语文课堂提问有深度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说理艺术 赏识——爱的艺术 语文教师课堂提问技巧 语文课堂提问之新视角 务实与务虚的辩证──《看雪》教学设计点评 语文课堂教学中资料的穿插介入艺术 新课导入的语言艺术 课堂实录:《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第二课时 《口技》写听众反应的高超艺术 如何把握课堂提问设计中的“序” 关于语文教学课堂提问的思考 例谈语文课堂提问的深度挖掘 九年级艺术与科学教案 如何恰当处理学生的课堂回答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纵横谈 简析于永正掀起课堂教学高潮的艺术 谈心理辅导艺术在教学中的运用 李白的性格与其诗歌艺术特征 中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思维训练 有效处理反馈信息 积极提高教学效率 木偶艺术 《口技》的艺术特色 《诗经》的艺术特点 《祝福》的讽刺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