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案设计

“对话”,阅读教学的新形态

小编: :admin

人类正步入对话时代,对话正逐渐成为人们的生存状态。对话教学是对话精神在教育领域的回应。克林伯格认为,在所有的教学中,都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相互作用的对话都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识。《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无疑,对话将成为阅读教学的一种新形态。

笔者认为,在阅读教学中,“对话”,一是学生与“文本”教材的对话;一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前者是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欣赏和批判,后者是师生双方敞开心灵人格对等的精神交流。

案例

《白鹭》教学片断

《白鹭》是一篇出自文学大家郭沫若笔下的文质兼美的散文,生动地描写了白鹭的颜色、身段的精巧及觅食、栖息、飞行时的韵味。教学第五节“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一点则嫌长,减一点儿则嫌短,素一点则嫌白,深一点则嫌黑。我首先留给学生适度的时间与“文本”对话──感受、理解、欣赏、评价“文本,然后师生对话交流。

师:你们潜心读文,与课文“对话”,一定有很多收获,老师希望与你们交流,分享你们收获的快乐。

生:我非常喜欢白鹭,流线型的身段,雪白的蓑毛,铁色的长喙,青色的脚,多么像一幅天然的画!

师:你真会感受!

生:白鹭外形精巧如画,作者语言优美如诗“那……那……那……那……”的排比后式,语意贯通。语言流畅,节奏明快,读来琅琅上口。

生:李思的评价很精彩,我愿意“锦上添花”──颂读这一节。

(童声读得声情并茂,受感染的同学们今情不自禁地轻声读起来……朗朗的读书声中,老师会心地微笑点头)

生:(两分钟过后,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说)我能背下来了!

师:如此精彩的语句,值得储蓄,让我们一起背下来,好吗?

(生齐背)

生:老师,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也是一幅优美的画,这是我课前画好的白鹭,送给你!

师:(微笑着双手接过画)谢谢李彬同学。咱们一同欣赏这幅画。(说完,把画张贴在黑板上)

生:耶!(孩子们异口同声)

生:画得惟妙惟肖!

生:白鹭活啦!

师:白鹭长得美,作者写得美,李彬画得美,大家评得美!

生:老师,我发现这段话似曾相识,好像在哪儿读过!

师:噢,是吗?在哪儿读过呢?

生:(恍然大悟)前些日子,您推荐我们读战国时代楚国辞赋家宋玉的《登徒子好色赋》,其中有描写美人的句子:“增一分则太长,减一分则太短;施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郭沫若先生描写白鹭青色脚的语句可能是从这儿转化来的。

师:感谢陈梦同学“似曾相识”的提示和唤醒,感谢林忆南同学开启的记忆和联想,使我们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全体起立,为他们“活读书,读书活”鼓掌!课文中,郭老巧于用古,化旧为新,值得学习!

生:老师,我不同意“巧于用古、化旧为新”的看法,袁枚说过,诗有三偷──偷句、偷意、偷势。我认为,郭沫若先生描写白鹭脚的语句有偷势之嫌。

(同学们先是面面相觑,接着是哄堂喧哗)

师:我想谈一下“偷势”的个见解。“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当我们吟咏宋代诗人林逋的这两句诗时,有谁会想到这实出自五代南唐江为的“竹影横斜水清浅,桂香浮动月黄昏”?当我们拜读莎翁名剧《奥赛罗》时,有谁会想到那是出自于意大利钦蒂欧的《夫与妻之不忠实》?艺术不是无源之水,任何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文学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中有继承,又有创新,成功的引用、化用应该是在原句基础上的另出新意,得其神韵而自有境界。

生:老师,听您一席谈,我佩服江为胜过林逋,佩服钦蒂欧胜过莎士比亚,佩服宋玉胜过郭沫若,因为前者是首创,后者是革新。

(学生热烈鼓掌)

师:(走过去,真诚拥抱与自己意见相左的学生)

我佩服你!有思想,有个性。让咱们以启蒙思想家伏尔泰的名言共勉吧──“我坚决不同意你的意见,但我誓死捍卫你发表意见的权力。”

(掌声响起,经久不息)

生:我想来一次“偷势”

师:祝你成功!

生:同学们都说妈妈为我编织的毛衣合体,增一点儿则嫌长,减一点则嫌短,宽一点则嫌肥,窄一点儿则嫌瘦。

师:妈妈心灵手巧,女儿心灵“口”巧。

解读

“对话”,作为阅读教学的新形态,昭示着民主和平等。民主、平等是对话”的第一法则。真正的对话是在民主与平等的前提下,师生双方精神敞开后的互动交流。民主与平等包括知与情两个方面。上文案例中,从知的角度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和学生只是先知与后知的关系从情的角度我们可以看出;学生与教帅一样,有独立的人格,有自由意志,有丰富的内心世界,有舒展生命、表达自己的空间。师生关系民主平等,亲密无间,如形和影的自然亲和,似声与响的相得益彰。

“对话”,作为阅读教学的新形态,凸现着创造和生成。在对话精神的作用下,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就教学内容进行平等的交流,真诚的沟通,互相借鉴,互相启迪,从本文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在合作的氛围中,来自他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既有的知识被他人所唤醒与激活,各自生成自己的认识与知识,整个对话过程充满创造色彩。

“对话”,作为阅读教学的新形态,张扬着个性和人性。案例中,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自由、开放的对话突破了一人独白,他人独听的”万马齐喑”的局面。建设性、创造性的“冲突”得到认可与欣赏,挑战书本、挑战教师、挑战权威的个性得以扶植和张扬,学生从各种束缚、禁锢、定势和依附中超越出来。对话过程中的每一个场景都成为积极的生命流程中的驿站,在这个时间流”中,能够清晰地觉知师生关怀问辨,循循善诱,相互熏陶;教学相长,心智启迪,情怀儒染,灵魂交融师生浸染于一种丰富、和谐、光明、温馨、纯洁、疏朗、博大的氛围之中,沐浴在人性的光辉之中。在这里,充分展开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接纳,情与情的交融;在这里,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独特存在的价值,感受到心灵成长的愉悦在这里,创生着一种新的表达方式和新的分享方式。

    相关推荐

    “对话”,阅读教学的新形态──案例解读 对话:阅读教学的新视野 对话,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新形态——《小柳树和小枣树》片断设计及反思 读《孔子游春》,谈生态对话 走向对话的阅读教学 阅读对话教学四注意 走进对话的阅读教学课堂 让阅读教学走向对话 阅读教学:对话中的教师作为 语文阅读中的平等对话 〖韩雪屏〗阅读教学中的多重对话 精神•态度•习惯 ——《第一朵杏花》对话赏读 让阅读教学成为跨越时空的对话 精心组织阅读课的“对话”活动 新课标背景下阅读教学的对话理念与实施策略 新课标背景下阅读教学的对话理念与实施策略 阅读,生命的对话——《雪儿》片段赏析 新课改形势下阅读教学的若干误区 试论对话性阅读教学──以《花的勇气》为例 阅读教学中的深刻对话──《珍珠鸟》教学片段 阅读的主体间对话和陌生感体验 浅谈阅读中对话的误区及对策-小学语文论文 读书是对话的艺术 新概念阅读”不容回避的选择──谈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发展态势 醒觉·对人生的态度 陌生化阅读:对话教学的一种可能性尝试 试与教材对话,激活人物形象 浅谈“球形”阅读教学 对联的形式 对新课程语文对话教学的反思和构建 对联的形式 《态度》议论文阅读及答案 阅读教学是个对话的过程──《春》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观“潮形”感受形态之奇──《观潮》教学反思 对当前阅读教学的审视 读——实现阅读对话的阳光大道——《军神》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畸形的社会病态的灵魂——阿Q形象分析 读——实现阅读对话的阳光大道——《军神》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读——实现阅读对话的阳光大道——《军神》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加强阅读实践促进语言发展——对一年级阅读教学的新认识 我读《享受语文对话教学》 在“对话”中追寻生命的阅读──《老人与海鸥》教学片段 对阅读教育中讲、读、练的思考 在“对话”中追寻生命的阅读──《老人与海鸥》教学片段 对个性化阅读教学的理解 桌椅的对话 与巴金对话──《鸟的天堂》教学新思考 鲁迅对京剧的态度与《社戏》 阅读教学中小练笔设计的形式 童话阅读入门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读后感 新课改下阅读课堂拓展的泛化及对策 关子新课标中作文教学目标的对话 读书好 多读书 读好书 ——对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初探——对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初探 一堂基于对话的读书习字课 “生灵的礼赞”对比阅读教案 《生灵的礼赞》对比阅读教案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课文解读 一堂基于对话的读书习字课 一堂基于对话的读书习字课 打电话阅读答案 一堂基于对话的读书习字课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读后感(四)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读后感(一)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读后感(二)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读后感(三)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读后感(五) 读后感: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反思 在《我的叔叔于勒》的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个案分析 语文新课标的阅读教学新概念 平等对话,让阅读教学同构共筑──《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实录 对“话题”的思考 9《桌椅的对话》 《桌椅的对话》教学设计 读“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一文想到 《桌椅的对话》教学设计 关于“课程教学”的对话 读“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一文想到 读“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一文想到 德日两国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态度对比 现代文阅读:智慧应对现代文阅读教案 黄果树瀑布的形态特点、声响特点 浅见童话、寓言的阅读指导 对中学生课外阅读的一点看法 浅谈对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 诗人与山的对话 小学语文二年级片段教案——阅读,生命的对话——《雪儿》片段赏析 从容应对中考新形式语文要这么学 看连续的几幅图说话对话 德日两国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态度对比 《读写例话: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教学设计 《白鹅》课内外对比阅读 泰戈尔《对岸》原文阅读 抓好阅读教学过程中的说话训练 多种形式阅读培养学生语感 中考语文复习指导:阅读的最高姿态——朴素 《皇帝的新装》比较阅读 探寻对话的真义 “心灵对话”,彰显动态生成──《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