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案设计

跨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模式的理论思考

小编: :admin

随着二十一世纪的临近,人类所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严峻,其中不仅有高科技和高情感的挑战,而且有生态危机、道德危机等一系列全球性重大问题的挑战。在迎接挑战的各种对策中,最有效又最紧迫的对策是:尽快在基础教育中传播新世纪的文化价值观念,并据此改革教育模式,在新一代人身上塑造出适应未来社会所必需的品格、能力、思维与行为方式,由此完成国民素质的改塑工程。有远见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们将这种从教育改革入手迎接挑战的对策形象地比喻为 教育与灾难之间的赛跑! 要使中华民族在这场赛跑中跃身于世界前列,当前迫切需要更新教育观念,并按照二十一世纪世界舞台激烈竞争对人才素质的要求选择和确立课程改革的目标模式。

一、当前我国课程目标分类中需要澄清的模糊认识

对我国教育目标分类体系的理解中一直存在着不少混乱, 最突出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其一是把教育目标中的理论分类与课程设置中的学科分类混淆起来,并由此将五育与学科教育等同起来,认为数学、语文、自然等学科是智育,思想品德课、团队活动是德育,音乐美术课是美育,体育课是体育,劳动课是劳动教育。这种把五育分割开来的错误观念,其认识论根源在于把理论思维中的抽象范畴实体化了。其实五育并不是五种互不相关的具体教育内容或形式,而是统一的教育整体活动中的五要素,只有在理论研究的科学抽象中才可将五育加以区分,而在现实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则不能将五育分割开来。不同课程设置尽管在知识内容上有所分工,但在教育的目的和效果方面则应是几育的综合,否则势必违背教育规律。

其二是把五育并列起来,同时也就割裂开来。

五育是对教育目标进行理论研究时的科学抽象,因而不能并列地阐述五育关系,只有在从抽象到思维中具体的综合过程中,才能全面深刻地理解和把握五育的关系。尤其需要指出的是,五育不属于同一层次,而分别属于心理发展,身心发展和实践能力发展三个不同抽象层次,后一层次内在地包含了前一层次的内容,又综合了本层次的新内容。

下面我们就以马克思主义的抽象思维方法论为指导,从三个层次来剖析五育的相互关系。

二、智育、德育、美育的内在联系与观念更新

遵循从抽象到思维中具体的方法论原则,教育目标分类的第一层次是从促进受教育者心理发展的抽象层次提出的目标和任务,这就是智育、德育和美育。

智育、德育、美育从不同角度可以有不同的排列次序。从纠正前一段忽视德育造成的严重恶果和当前教育存在的主要矛盾等角度看,强调德育在教育工作中的首要地位是必要的。但若从理论思维的内在逻辑,从抽象到思维中具体的概念演进过程来排列,则应遵循智育、德育、美育的排列次序。智育最抽象、最普遍,五育中的任何一育都内在地包含了智育,并要以智育为前提和基础。智育、德育、美育三者更是互相渗透的,就各自的特点而言,德育是各育的灵魂与方向,智育是各育的前提与基础,美育是前两者的桥梁及各育的内在动力。

下面,我们分别考察一下当代智育、德育、美育价值观中的变革。

1. 当代智育观中的根本性突破

智育历来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和主体。智育的发展主要受两方面影响和推动;一方面是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的发展而导致智育内容的更新和知识结构的变化;另一方面是随着心理学、脑科学、思维科学和哲学(主要是认识论)对智力及其形成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与变革所导致的智力观和智育观的变革。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智育理解为知识的传授与灌输。在这样的智育观支配下,智育的发展主要表现在第一方面,即随着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对智育的内容和结构不断调整,并进行相应的教育方法更新。

自从进入二十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和文化以前所未有的加速度迅猛发展,这使传统智育观面临越来越严崐重的挑战。在应付挑战的对策研究中,心理学家作出了突出贡献,彻底改变了长期以来把智育等同于知识的传授与灌输,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知识之容器的传统智育观。如今人们已经认识到,智力绝不仅是大脑的思维活动,而是个体全身心都参与的把握世界的活动方式。智力起源于外部动作,头脑中的智力活动是主体改造客体的外部实践活动(包括直接和间接经验)在思维中的内化、抽象、再现或预演。人的智力活动不仅包括对外部信息的接收、加工和存储(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更主要的是在规律和主体需要的统一中选择和确立实践目的、寻找手段、方法、设计实践程序并预测出实践的结果(认识发展过程的第二次飞跃),这正是人的智力活动所具有的超前性和能动性。

当前智育观的变革不仅表现在对智力本质认识中的根本性突破,而且来自音乐、绘画等艺术领域对直觉、想象、灵感等创造性思维特殊形式认识中的一系列新突破,由此使人类正在超越逻辑思维和传统理性主义的狭隘智力观,开拓全方位、多层次智力研究的新天地。

在这种崭新智力观的指引下,智育观正面临一系列跨世纪的历史性变革。这必将引起智育王国价值尺度的变革。

2. 德育范畴的澄清与德育模式的现代化

德育在个体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当前对德育的理解极其混乱,德育实施中也存在许多严重违背教育规律的作法,以至影响到受教育者身心的健康发展。所以首先需要澄清德育范畴,尤其是正确理解智育与德育的区别与内在联系。

道德是规范人的行为之价值尺度。德育的目标显然是要按照特定时代、特定社会的道德规范来培养、塑造个体的品德、信念和行为习惯。而要达此目的,首先必须使受教育者了解和懂得社会的行为规范,并发展其道德认识能力,包括建立道德概念、发展道德判断力和道德选择能力。而这些都没有超出智育的范围。可见,智育是德育的前提和基础。当前学校德育中大量运用的道德说教是必不可少的(当然,说教必须符合学崐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并使学生乐于接受才会有效),但这实际上属于智育,如果称之为德育的话,那是在学科分类意义上的德育课程,这是智育与德育的重合部分和相同之处。

那么,德育与智育的区别何在呢?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

第一,智育中主要解决知与不知的矛盾,而德育中则要进一步面对和解决信与不信的矛盾。如何使学生的道德认识内化、升华为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这是德育超出智育的目标和要求,这也是德育比智育更困难崐的地方。

第二,德育还要考虑如何促使受教育者将道德认识与道德信念转化为道德行为,并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总之,道德教育要在解决知与不知这个智育中基本矛盾的基础上,进一步促使受教育者实现由知到信、由信到行的两层次转化,这才算实现德育的目标和要求。

但是,人的行为不仅受理性、道德支配,而且受个体感性欲望和眼前利益所驱使,在许多情况下,感性与理性、利益与道德往往处于尖锐的矛盾冲突之中,怎样才能保证用道德战胜利益和欲望,取得对个体行为的支配权呢?这一方面需要有强烈的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追求,另一方面则需要坚强的意志力。道德理想、道德信念和道德意志是个体调节自身行为的个性心理品质,而培养和发展这种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正是道德教育的实质所在,也是德育与智育的区别之所在。

道德教育在东方文化传统中历来受到高度重视,被置于人格培养的核心地位。而在西方文化传统中,道德与宗教几乎形影不离。文艺复兴运动中资产阶级人性论冲破了宗教与封建道德的罗网,使西方社会在个人主义和利已主义的驱使下开始了激烈的竞争和急剧的发展,面对由此导致的社会冲突与动荡,宗教的威慑已极其有限,平等博爱等道德说教也已变得软弱无力,于是日益完备的法律便应运而生,并渗透到西方人观念与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法律只能约束行为,却无法过问驱使行为的精神世界,何况法律自身的演变发展是由立法者和执法者的利益决定和制约的,因此,威严的法律在二十世纪西方社会日益严重的社会危机和道德危机面前越来越无能为力。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西方政治家和教育家越来越重视道德教育。进入八十年代以来,在经济和生态的双重压力下,世界性的道德危机日趋严重,越来越多的人为了个体利益而侵害他人利益,在年青一代身上,则表现出对任何社会责任和道德责任都不感兴趣!,如果任凭这种状况发展下去,那么进入二十一世纪时,人类将会生活在一个极其可怕的道德环境之中!专家们警告说,全球性的道德危机一旦来临,其恶果决不亚于全球性的生态危机!许多有识之士大声疾呼,要把道德教育提高到人类迎接二十一世纪挑战之教育对策的首位,强调要从未来世界的道德环境着眼来调节、控制今天的人类行为,加强国家与民族之间的对话与合作,加强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关心,培养公民尤其是新一代公民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责任感,这些应成为人类步入二十一世纪时必须确立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

与这样的德育观相适应,必须探讨道德教育的复杂规律并创建各种道德教育的现代形态。在这方面心理学又是首当其冲。几十年来,世界道德心理的研究成果卓著,尤其是以班图拉社会学习论为代表的新行为主义,以艾里克森为代表的新精神分析学派,以马斯洛、罗杰斯为代表的第三种力量,以科尔伯格为代表的道德认知发展学说,向人们展示出一系列道德王国鲜为人知的隐秘。如今,道德王国和道德教育已成为多学科交叉研究的前沿阵地:语言学和逻辑学加入了道德概念、道德判断和推理的研究行列:考古学、人类学、神话学投入到道德起源的研究之中;宗教学成为道德研究中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历史学、民俗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等社会科学义不容辞地承担起本领域与道德和道德教育之相关性的研究;甚至一向以坚持客观性而与属人世界严格划清界限的自然科学,也开始研究科学伦理学和科学家的理想、人格、信仰和道德规范在科学研究和科学发现中的作用与价值……将这些多学科、多视角的最新研究成果汇集起来,必将促进当代道德教育观念和方法论的重大变革,并为人类提供符合新世纪需要的丰富多采的德育新模式。

3. 美育价值的时代呼唤

现代社会中人类需求发展最复杂、最丰富的层次莫过于情感。情感是人类文明的凝聚、内化与升华,又是衡量个体与社会文明水准的重要尺度。培养个体情感的手段和途径正是广义的美育。当代美育早已超出艺术教育的狭窄范围,以情感教育所特有的魅力,成为科学教育之入口和开发科技创造力的重要教育途径,&127;成为道德教育之艺术化形态和孕育美好道德行为的必由之路。

从爱因斯坦等伟大科学家丰富的艺术细胞中,人们认识到美育对创造性思维的深刻影响;从文明个体道德自律的美妙乐曲中,人们体验到美育对个体品德行为和社会道德风尚的巨大陶冶作用。 现代美育不仅广泛渗透在智育、德育之中,成为沟通真与善的情感桥梁,而且有自己独立的生存空间与时代使命。

现代化使人类的物质生活富足起来。但西方现代化的模式却在解决物质生产领域的矛盾时激化了精神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中的矛盾冲突,但这在人类忙于工业革命、集中精力与自然界进行殊死生存斗争的时代往往难以被察觉。当社会现代化使大多数社会成员越过衣食住行的贫困界限之后,精神世界中的矛盾冲突便立刻突现出来,甚至强烈得使人难以忍受。精神世界,特别是其中的情感王国有其特殊的规律和法则。物质与金钱的富裕填补不了心灵的孤寂与感情的贫乏、空虚,情感中的冲突与纠葛让政治、法律、道德领域的法官来裁决也必然阴差阳错;在丰富细腻的情感王国中,圣洁而至高无上的权威与法官是美!,而维系其权威地位则依靠美育。

当年席勒深刻批判与揭露了在工业革命开始时便显露出来的严重社会冲突与人格分裂,把美育视为治疗这种工业文明固疾、促使个体与社会和谐发展的一剂良药,但当时有条件服用此药的只有社会中少数文雅之崐士,而且此药只能将他们超渡到不食人间烟火的世外桃园中,去圆真善美统一的梦。马克思则从人的本质高度理解技术,从而将各派救世主眼中需要超渡的芸芸众生看作是历史的创造者,引导他们驾起技术革命和社会革命一体化的命运之舟,开始了向真善美统一之彼岸趋近的现实航程。一百多年的文明进程充分肯定了席勒的天才和马克思的明智。

在当今激烈竞争的世界舞台上,正是高科技呼唤出了高文化和高情感。而高情感中对美的追求不仅主宰着其管辖的情感王国,而且以挡不住的诱惑穿透到真与善的世袭领地,迫使铁一般的经济规律和神圣威严的道德法则也不得不作出必要的修改和让步。

如今,情感世界和美育王国的探秘对各门学科都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甚至被移植到人以外的生命学科。哺乳动物的音乐胎教和绿色植物的音乐欣赏研究令人信服地揭示出:和谐的音乐不仅是人类的特殊需要,而且是一切生命的共同节奏!

认真研究和总结这些与美育有关的新进展和新成果,必将导致美育和教育价值尺度中的一系列深刻变革。用新世纪要求的新美育观指导教育实践和教育改革,将会大大提高中华民族的审美鉴赏力和创造力,这显然有助于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克服个体自我中心化与民族自我中心化,并从外来文化中清除有害的毒素,吸崐取宝贵的营养,有效地防止各种现代化相伴而来的现代病,实现美化个体、美化社会、美化自然的高度统一。

    相关推荐

    2001-2010年,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策略 从复杂理论视角审视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对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反思 “高考改革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言摘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加快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陶行知课程思想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下) 陶行知课程思想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上) 21世纪社会发展与中国基础教育改革 21世纪社会发展与中国基础教育改革 走进新理念 积极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现代教育技术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影响 语文教育与课程改革理论前沿考察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中学语文教学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当前基础教育改革要明确的几个理论问题 加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专家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下) 专家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上) 新世纪初期的语文课程改革 知识转型与基础教育改革 关于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几点认识与思考 中学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思考——深化课程改革与更新教育观念 21世纪高中教育的理想──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国际背景 现象—诠释学课程理论及其对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启示 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中的家庭教育配合 论基础教育课程政策的公正问题 课程改革需要依托正确的教育理念 〖李其龙〗高中课程改革的目标与内容 课程改革误了高考,还是高考误了课程改革 高考改革课程改革殊途同归 青岛市第二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讨会小学语文教案 课程改革强调开放式教学 新课程改革与高考改革的互动关系 “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关于新课程改革的几点“冷”思考 〖李其龙〗课程评价与课程管理的改革 课程改革的现状与反思 课程改革的现状与反思 中国教育理论研究的世纪走向 从高考标准答案谈教育改革 小学语文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模式 语文课程改革的理想与现实 世纪之交国外高中母语课程改革的背景简介 语文课程改革的理想与现实 语文课程改革的理想与现实 多元智能理论观照下的语文新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与语文高考 课堂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重头戏 顾之川:对新课程语文高考改革的思考 教育改革的全新思路 课堂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重头戏 新课标改革将加强语文教育 贯彻课程标准 改革语文教学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与模块理论 论新课程改革中教师的素质结构 教育科研推进课程改革的八大策略 改革高考:语文教育的出路_语文论文 高考制度是课程改革的瓶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目标体系 试卷评讲的旧模式亟待改革 “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 专业化教师教育课程的理论样态与基本结构 台湾的教育改革 探索新形势下的家长会模式改革_语文论文 现代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创新研究 对语文新课程高考改革的研究 “超文本”:阅读教学改革的世纪视点 实施新课程标准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改革 考试改革与语文素质教育_语文论文 新课程高考制度改革应妥善处理的若干矛盾 改革课程评价体系 对现行素质教育考试模式的思考 评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非理性倾向 〖李其龙〗高中课程改革的理念及实施 改革作文批改模式培养学生自改能力 基础教育新课改实验中的问题与对策 国外母语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国外母语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课程改革中的“过于”现象 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成效 从科举看今天的高考与课程改革 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师角色 语文新课程标准改革的亮点、重点、难点浅析_语文论文 新课程改革下的师生互动——由一堂语文课引发的思考论文精品 试论吕叔湘语文教育改革观 跨越世纪的辉煌 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更新教育理念_语文论文 常模重建,07年首次新课程高考开创改革之旅 新课程标准下的多模式语文教学课堂 从语文教学改革的历程看改革的紧迫性 走进新课程,引领学生语文学习方式的改革 香港的语文教育改革 让新课程高考成为高考改革“领头羊” “二十一世纪初期中俄教育改革比较研究”成果拾零 语文新课程高考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改革作文教学的新思考 语文课程改革的十大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