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案设计

超出平常的自己和伦理的自由――《荷塘月色》解读

小编: :admin

——在全国中学语文骨干教师培训班上的报告

前言:《名著欣赏》2003年第四期姚敏勇先生的文章《荷塘——一代知识分子的‘桃花源’》我以为是这几年研究《荷塘月色》的突破之作。姚先生提出了,朱自清所写的荷塘不是平常的荷塘,而是一个虚拟的、理想的荷塘。这在思想方法已经摆脱的了机械反映的俗套,在方法论上,也比较坚决地运用了辩证法,着眼于内在和外部的矛盾,而不是拘泥于作品和表现对象的一致。其条分缕析的细致足以代表这几年广大中学老师在整体素质上提高。但遗憾的是,姚先生没有把他的辩证法贯彻到底。没有把矛盾分析深入到作者的主体精神世界去,因而只看到平常的荷塘和朱先生笔下的荷塘的矛盾,而忽略了朱先生“平常的自己”和“超出了平常的自己”的矛盾。

为了推动文本分析的热潮,兹将去年在中学语文骨干教师训练班的讲话记录稿奉上。欢迎广大老师从方法和观念上把讨论深入下去。

语文教学改革正在如火如荼、有声有色地进行,基础教育语文标准的颁布,正式宣告了语文课程的性质为工具性和人文精神的统一。这可以说是从新中国建立以来语文教学历史经验的总结。把语文当作政治工具和当作思想的物质外壳的历史已经成为过去。长期以来的思想混乱在理论上已经澄清,但是,在实际上,要真正要把人文精神贯彻到底,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曲折甚至反复在所难免。在课本编写、考试体制、课堂教学过程中,清除长期以来片面工具论的影响,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变相的、精致的工具论肯定不可能在短时期内绝迹。更为严峻的,并不是观念问题,而是水平问题。许多一心一意要把人文精神贯彻到底的老师,在知识水准上,跟不上。虽然他们已经弄通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的原理,努力改变满堂灌的传统作法,把和学生对话作为教学的指导方针。但是,又产生了另一种倾向,就是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师生对话不层层深入而是在平面上滑行,教师提出的问题没有深度,学生的回答流于表面。过去强调老师的主导作用,现在不提了。面临这样从表面到表面的滑行,教师应该起什么作用呢?在理论上还没有真正的回答。但是,不管什么理论上如何回答,老师的水平要高于学生是肯定的。但是,目前在文本解读中,许多教师知识已经陈旧了。不能向学生提出更为深刻的、有启发性的问题,也不能将学生表面的思考引导到深层的、潜在的奥秘中去。所有这一切都在说明,新的形势向教师发出的挑战,不仅仅是观念方面的,而且是水准方面的。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严峻的任务,就是重新学习,从根本上提高自己,让自己在和学生对话的过程有更多的本钱。

(一)伦理的“自由”还是政治的自由

虽然人们都在人文精神的基本精神上有共同的语言,但是,对于什么是人文精神却一时难以取得统一的认识。这也并不奇怪,早在九十年代初,上海的学术界曾经发动过关于人文精神的讨论,为时数年,并未能得到共识,就连人文精神的定义都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这就难怪在课本编写和教学方法上,产生不同的见解了。在一些学者看来,人文精神就是拓展青少年的个性、情感、想象、意志、独立批判的精神和面对消极现实的勇气,而另一些学者则可能以为青少年时期,过多地让他们面对消极的文本,有碍其身心健康的发展。在对具体经典文章的取舍上,发生争论,甚至很激烈的争执,是很难避免的。任何改革都不可能是戴着白手套的,改革者,都免不了要忍受痛苦。这种痛苦不仅仅限于观念的分歧,而且还包含着原有水平与改革的迅猛发展不能同步。最明显的是,《课程标准》规定了“多元对话”的原则,但是,一些课本的编写者和老师,甚至是权威的老师,拿手的还只是社会学的、反映论的解读方法。这样就很难保证多元对话不变成一元独白。比如,一讲到《荷塘月色》,就只有一种思路,那就是社会学的政治功利价值,该文写于1927年七月,正好是“四一二”大屠杀之后,他的苦闷,肯定是反映了当时既不能投靠国民党,又不能奔向井岗山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厢濉@等鹪葡壬谒淖ㄖ痘煦缭亩痢分兴担浴逗商猎律罚诰攀甏郧埃辛纸舛粒兴闹炙捣ǘ及阎熳郧逶谖恼轮斜硐殖隼吹牟荒玻苯雍偷笔钡恼蜗质盗灯鹄矗憾缘笔卑咨植赖难峡嵯质挡宦硐止露赖目嗝瓢澹扒笤谝桓銮謇溆木驳幕肪持薪馔讯植荒堋>攀甏院螅捶挥卸啻蟾谋洌皇锹凼龅氖焙颍昧酥熳郧宓笔钡摹赌抢锶ァ泛汀兑环庑拧罚褂兄熳郧宸蛉说幕匾洹V荚谒得髦煜壬笔币仓?只有参加革命或者反革命,才能解决自己的惶惶然。但是他“只是在行为上主张一种日常生活的中和主义”,“妻子儿女一大家,都指着我生活,”“还是别提超然为好”。可又不安心于超然,证据就是《一封信》中经常被人引用的这句话:“最终的选择还是‘暂时逃避’”。当然这种逃避是不轻松的:“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钱理群先生在1993年第十一期的《语文学习》作了更为细致的阐释:朱自清被南方四一二大屠杀弄得目瞪口呆,深感性格与时代的矛盾,既反感于国民党,又对共产党心存疑惧,产生了不知“哪里去”的“惶惶然”,“认为一切政治暴力都是毁掉了我们最好的东西——文化。”作为五四启蒙知识分子,有一种负罪感。钱认为《荷塘月色》的宁静的境界恰是作者的“精神的避难所”。

但是,上述种种说法,说来说去,从价值观念来说,仍然是一元的,局限于社会功利的价值范畴,在这种价值观念以外,是不是就没有其它价值了可言呢?似乎还没有人去认真思考过。从理论上说,至少有两点可以值得深究。第一,光用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普遍性的苦闷作为大前提,并不能揭示出朱自清的个性来。因为普遍性的内涵小于特殊性,正如水果的内涵小于苹果一样。反过来说,特殊性的内涵大于普遍性,正等于吃了苹果就知道水果是怎么一回事,而光知道普遍性的(水果)的定义,却不知道苹果的味道。第二,就是知道了朱自清的一般的个性,也不足以彻底分析《荷塘月色》的特点。因为,个性和瞬息万变的心情并不是一回事。个性是多方面的,有其矛盾的各个侧面;个性又是立体的,有其深层次和浅层次。一时的心情充其量只是个性的一个侧面,矛盾的一个方面,心理的某一个层次。《荷塘月色》写的是,他离开家、妻子、孩子之后一个暂短的时间之后的心情。人的心情是不断变化的,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下,是变化万千的。而文章的要害,是这个时间段的心情,在特写空间的特殊表现,而不是他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条件下都比较稳定的个性。在《荷塘月色》中,作者明明说了:有两自我,一个是平常的自己,一个是超出了平常的自己。而文章写的恰恰是超出了平常和自己。不管是八十年代的教参,还是钱理群先生的分析,都局限于平常的自己,而文章的生命恰恰在于“超出了平常的自己”。

文章一开头就说“这几天心里很不平静”,如果是指四·.一二大屠杀以后的政治苦闷,则从四月到写作时间,应该有三个月,应该说“这几个月心里颇不平静”。政治形势,对于所有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是同样的,朱自清的特点在哪里呢?还有,人的心灵是很丰富的,政治苦闷只是其一个方面,如果断定在所有的文章中,都要作同样的表达,那又如何解释根本不涉及政治情怀的《背影》呢?一些和政治没有直接关系的个人的、家庭的矛盾,就不能在文章中有所表现吗?如果表达得好,有深度,就没有任何审美价值吗?

    相关推荐

    荷塘月色(朱自清) 荷塘月色(朱自清) 《荷塘月色》阅读理解答案 《荷塘月色〉》的另类解读 《荷塘月色》自修辅导 朱自清《荷塘月色》原文阅读 解读作品的深层结构——朱自清之《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全文理解 解读《荷塘月色》之美 解读《荷塘月色》产生的糊涂 《荷塘月色》解读的方向研究 《荷塘月色》讲解 从“矛盾”到“和谐”──《荷塘月色》的文本解读 朱自清《荷塘月色》随堂练习 《荷塘月色》新解 朱自清《荷塘月色》随堂练习 再读《荷塘月色》 说《荷塘月色》多用叠词的原由 读《荷塘月色》有感 读到“自己”,读出“问题” 《荷塘月色》读后感 爱自然,也是爱美人——《荷塘月色》的精神分析读法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疑难解析 《荷塘月色》词语解释 《荷塘月色》疑难解析 永远的〈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词语解释 “我自己想出来的!”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的探究式教学处理 永远的《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阅读答案 在自由的思想平台上阅读经典 《自己去吧》教材理解 《荷塘月色》重难点讲解 谈《荷塘月色》里的“风” 《荷塘月色》中的蝉声 《荷塘月色》阅读指导 《荷塘月色》中的“事喻” 人类心灵栖居的三个世界——读《荷塘月色》兼究朱自清“心里颇不宁静”之由 荷塘月色2 一堂由学生自己上的课 景移情转,融情入景——试赏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1 解读文本,读出自己的感悟──听《伯也绝弦》有感 《荷塘月色》的思想感情 《荷塘月色》的通感欣赏 导学《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教案 《荷塘月色》教案 文质俱美 自成高格——《荷塘月色》审美例说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课文理解 我教《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教案 荷塘月色(教参) 《荷塘月色》备课资料:在朱自清故居(散文) 文学理论课在《荷塘月色》中的尝试 《荷塘月色》备课资料:江泽民作的《朱自清颂》律诗 《荷塘月色》教案 《荷塘月色》教案 《荷塘月色》教案 荷塘月色教案 《荷塘月色》教案 《荷塘月色》教案 《荷塘月色》教案 《荷塘月色》的写景艺术 爱如什么,说说自己对爱的理解 《荷塘月色》教案 《荷塘月色》赏析 《荷塘月色》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