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案设计

中学语文教师与文本解读

小编: :admin

语文教材是中学语文课程的集中体现,是一种静态的文本。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感知、理解、评价、创获文本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主体(教师、学生)通过观照客体(文本)与文本作者进行对话。由于主体的差异性,解读的结论就是千差万别的,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在于给学生导航,以自己的解读过程影响学生的解读。

当前,中学语文教学的文本解读存在两个比较严重的问题。

一是作为静态文本的教材编选政治化。现行中学语文教材涉及的主题大多是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制度、党国权威、领导人物的风范、黑暗社会里的劳动人民的艰辛、五六十年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朴素等,选材范围比较狭窄,主题比较单一。整套教科书似乎很少关注现实生活中与学生切己有关的情感世界,诸如日常生活中普通人的欢乐、痛苦、兴奋、惆怅、得意、沮丧,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同情,人对他人与社会的责任感、权利感及人道主义情怀,以及人在当今现实社会生活中对民主、法制的思考,对生命意义与价值的情感体验等。在教科书所设定的情感氛围的长年熏陶下,学生的情感世界如何不被囿于其中呢?

二是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概念化。《项链》主人公路瓦栽夫人的形象意义是什么?很多教师认为是小说讽刺了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虚荣心本是人类的共性,不为哪一个阶级所独有。路瓦栽夫人的虚荣心已经超越了她所在的阶级,为什么偏要说成是小资产阶级的呢?如是,则路瓦栽夫人的诚实、坚韧又是哪一个阶级的呢?《荷塘月色》抒发的情感,也要被加上是大革命失败以后知识分子的苦闷。《绿》所表现的生命的活力也要被分析为是对蓬勃开展的革命活动的赞美。中学语文的文本解读在文本之上建立了一套顽固的、强大的解释体系。它刻板、教条、贫乏、单

一、概念化,它把学生与文本的联系隔开了,它取代了文本,在我们这个精神已经极度贫乏的社会里发挥着使其更为匮乏的作用。

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必须改革。除了作为静态文本的教材要改革外,在文本解读中起主导作用的中学语文教师也应该承担起改革的重任。中学语文教师怎样指导学生进行文本解读呢?

尊重学生,注重解读过程

社会生活是“文本I”,作者据此创造出作品,这是“文本II”。“文本II”被选入教材,提供给教师、学生解读,形成老师头脑里的“文本III”和学生头脑里的“文本III”。这两个“文本III”是不同的,因为产生两个“文本III”的主体,他们对“文本I”的解读、体验是不同的。一个具有现代教育思想的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尊重学生头脑里的“文本III”,这实际上是对人的尊重。教师不要老是执著于自己的“文本III”,拧住学生的耳朵把它强制灌输给学生,试图去矫正学生头脑里的“文本III”。教师应该注重两个解读过程,特别要注重学生形成“文本III”的过程,明确学生形成“文本III”与教师形成“文本III”的过程有什么不同,以便让教师“文本III”的形成过程去影响学生“文本III”的形成过程。教师可以讲解自己的“文本III”的形成过程,让学生自己去比较、鉴别,在这一过程中去提高学生的能力,而不是从结论上去提高学生的能力。这里面,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引导学生去和作者对话,而不是让教师与作者对话的结论去影响学生与作者的对话。

中学语文教师应具备多种文本解读的理论及方法

这是时代的要求。今天,科学技术正以人们不可想象的速度更新,人民的生活方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广泛的变化。文本创作活动在人们精神文化生活中的位置、文本的载体、文本传播和文本接受的途径与方式、文本的形态、类别和样式等,都已经发生变化。因此,21世界的文本解读将从多元分化的趋势走向多元中的和谐。

这是社会的要求。现代社会里人们的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各个国家、各个地区之间的文化交往频繁,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之间、以及它们和文学艺术之间的相互影响加快和增大。在一个国家之内,让所有的人都接受和运用单一的文本解读理论及方法是不可能的。文本解读的多元化是文化进步和繁荣的结果,也是文化进步和繁荣的标志。

这是人文性的要求。文本创作活动及其成果、读者对文本的解读,都是和主体的个性紧密相连的,现代人日益重视和珍惜个性,强调人文精神,强调尊重人、理解人。教育要现代化,就必须培养人的现代化,让教育充满人文精神。因此,中学语文教学应该允许教材解读的多元和谐。这就要求中学语文教师以多元文本解读理论和方法武装自己,以便在教学过程中游刃有余地发挥其主导作用。

教师解读文学文本必须运用艺术思维方式

文学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文学作品的美具有飘忽、朦胧的特点,她决定了解读、审美体验和意义阐释的不确定性。教师只有用直觉领悟和心理体验的艺术思维方式才能进入艺术,也只有用空灵蕴藉的语言才能传达作品的审美蕴涵。由于文学作品的艺术美是不能用纯粹客观的词语来描绘的,教师就往往要通过模糊的具有诗意的弹性语言进行富于情趣的美感描述,激起学生自己去欣赏玩味的兴趣。在这个意义上,教师只是艺术王国的一个“导游”,文学的美景主要靠学生自己去领略。教师采用形象比喻和意境描述的方法,就能够有效地传达教师意识和作家意识相遇、相认、相融合时的初始经验,同时也容易诱发学生的想象,对文本的审美韵味产生创造性的理解。

教育的核心是做人。作为人文学科的语文科教师,更应该注重人的培养,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要让学生明白,一切科学理论都只是猜测和假说,它们最终不会被证实,却会随时被证伪。科学的精神不是昭示无法反驳的真理,而是在坚持不懈的批判过程中寻找真理。科学的特征在于批判思维,不迷信、不盲从的批判和探索精神才是科学的精髓。这是中学语文教师文本解读的关键。

    相关推荐

    中学语文教师与文本解读_语文论文 谈谈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 教师,请学会解读文本 接受美学与文本解读 文本解读 《称赞》的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教本与读本跨联策略初探 《荷叶圆圆》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 论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多元解读和文本回归 《望月》文本解读 一般文本解读 解读文本之象 鲁迅小说的解读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鲁迅小说的解读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鲁迅小说的解读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鲁迅小说的解读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中的教师学生和文本 《谁的本领大》文本解读 人本与文本——高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回归和超越 《灰椋鸟》文本解读 《珍珠鸟》文本解读 《詹天佑》文本解读 《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课文解读 文本与人本──阅读教学的基本范型 多元解读:构建文本解读平衡 文本与人本 ──阅读教学的基本范型 我心中的“船长”——《船长》文本解读 谈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桥》一课教学反思 《好学的爸爸》文本解读 《古诗两首》文本解读与教学内容的确定 《月光启蒙》文本解读 《三亚落日》文本解读 文本解读,话题建构 中考语文复习指导:古文阅读与解题 文本解读的有机组成——文本拓展 《半截蜡烛》文本解读 阅读学与中学阅读教学_语文论文 指导学生解读文本三法 解读:"气死语文老师"的作文 林海文本解读及教学策略 《美丽的小路》文本解读 《动手做做看》文本解读 《田园诗情》文本的解读 《秋天的怀念》文本解读 《爷爷和小树》文本解读 《美丽的小路》文本解读 高三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理解练习题 在表演中理解文本 捕捉文本细节,引领学生深入解读文本 放飞想像的翅膀──《小小的船》文本解读与教学 语文教师,要做阅读文本的先行者 语文教师,要做阅读文本的先行者 《卢沟桥烽火》 文本解读 文本解读的“入”与“出” ──《语文课程标准》视野观照下的阅读策略 文本解读的“入”与“出”──《语文课程标准》视野观照下的阅读策略 《碧螺春》文本解读及教学设计 解读课本中删除的经典 当代文本解读观的变革 苏教版必修五语文读本《与妻书》译文 从“40亿年前”到文本解读 文本──从解读、建构到超越 《中国石拱桥》文本解析 语文教学解读文本需关注几组辨证关系 2010年中考文言文阅读考点解析与解题技巧(2) 2010年中考文言文阅读考点解析与解题技巧(1) 《小露珠》一课的文本解读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人本位思考 对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课的解读与实践 语文本体与语文构成 鲁迅小说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 对小学语文中《桥》与《船长》两篇教材的比较解读 “评读理解,读中感悟”阅读教学模式谈_语文论文 浅谈语文教学中教师对新课标的误读与反思 对立统一:文本解读过程中的艺术处理 《我不是最弱小的》文本解读 中考语文解题辅导:记叙文阅读理解 《三打白骨精》文本解读之一 《我不是最弱小的》文本解读 《我不是最弱小的》文本解读 立足文本,解读《在山的那边》 必修三读本《庖丁解牛》译文 与朱元思书课文解读 浅谈中学语文的读与说的教学_语文论文 解读韩愈《师说》高二语文上册 中考语文名师高分指导:文言文阅读断句解题技巧 对新《课程标准》中语文性质的解读与思考 中考文言文题型解读 小升初语文试卷:阅读与理解 2010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命题解读 感受称赞的神奇魅力──《称赞》的文本解读与教学案例 感受称赞的神奇魅力——《称赞》的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 感受称赞的神奇魅力──《称赞》的文本解读与教学案例 中考语文词语的理解与运用 高中语文新课标作文教学理念解读 高中语文新课标作文教学理念解读 “超文本”理念与“大阅读”策略 高考语文阅读试卷解读与应对策略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材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