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案设计

体验语文新课程(系列)

小编: :admin

>体验之一:强调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我们过去的语文教学过分地强调了学科本位,认为语文教学就是交给学生语文知识,培养学生语文能力。语文的工具论在很长的时间内占着重要的地位,但随着时代的变迁,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对语文的需求不仅仅是正确的理解和运用好语言文字了,而且更重要的要获得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其他门类的知识。应该把语文看成是学习的载体,是传承文化的工具,语文教学无处不在,无所不容。它是基础性,实践性、思想性、科学性、综合性的一大门类的学科,概括起来说,语文还是很强的人文性学科。

回顾过去,是从学科知识体系角度的出发,来构建中小学语文课程的思路,把语文知识体系分成了若干个知识点,然后分配的各年级之中,各个单元训练之中,教师上课也是按知识点去落实,语文课程的整个实施过程就是围绕“知识系统”展开的。繁琐的、机械的、枯燥的知能训练,不仅加重了学生的负担,而且无助于学生整体人格的形成。现在我们反思语文教学,“知识”对促进学习语文是最重要的吗?人们要交流语言和情感,必须要有那么多语文知识吗?我们也遇见过这样的人,他们不懂得那么多语法修辞和文章写法知识,但他们照样能交际,传递情感。有丰富语文知识的人不一定把语言表达的很流畅,很有情味。这说明语文知识对人的成长和面向社会的交际不是最重要的。语文工具论之说应该冷静的思考,重新的定位了。

语文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大量具体形象的、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的内容,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会产生深刻的影响。很多时候,由于各人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体悟的角度等方面的差异,而对同样的作品,特别是文学作品,人们会有不同的理解或感受。正如人们常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因此,语文教学要特别重视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独创性的见解。语文教育的人文性还体现在以尊重理解学生为前提,树立师生平等的对话关系,尊重多民族的文化,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人的生命,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正确的处理好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改革的首要任务。语文教学“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但也不是抛弃语文知识的渗透,只不过在教学的行为和方法上,另开辟径。我们强调的是,在语文实践中自主的积累和感悟语文知识,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作用。强调人文性是为了更好的促进对语文的理解和运用,它是从人的“本性”出发的,重视获取知识的价值和情感的体验。

体验之二:强调课程的开发和利用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和中开拓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这说明,语文课程改革要改变过去过于强调学科本位、课程内部各部分之间割裂的状况。语文课程要加强综合性,沟通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沟通与生活的联系,在语文课程中学到其他方面的知识和方法;在其他场合也可以学到语文,拓宽学语文用语文的天地。

强调课程的开发,就需要教师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和利用教材,教材是阅读的文本但不是唯一的资源。教师要根据社会的发展需要和学生的需要,有选择性的利用教材,挖掘教材的教育价值,同时要注意向课外拓展,充分利用当地的语文资源,教会学生学语文用语文。这里要说明的是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的开发者,教师还要注意让学生自主的选择资源,自主的探索语文,在实践中积累和感悟语文。

强调课程的开发,要处理好课内与课外的关系,文本与非文本的关系。无论怎么说,在现行的教育体制和条件下,课内还是语文学习的主渠道,教师要研究如何让学生在课内打基础,在课外求发展。要防止课内的语文教学泛化的倾向,建立语文跨领域的学习平台,但必须立足于语文,语文教学决不是漫无目标“大杂烩”的教学。语文教学活动的展开是为语文教学内容服务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非文本的教学越来越显得突出,因为,人文精神的生成是来自于各个方面的影响,如社会活动、音像传媒、网络信息,都是学习的平台。但文本更具有特殊性,从阅读的心理来说,阅读文本更有利于思维的深刻性和创造性,况且,在很长时间内还是阅读的主要资源(主要是方便)。所以,非文本的教学,要考虑时间、场景、条件、手段,最重要的要考虑实效性,确实是能促进语文素养的形成。

体验之三: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

《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去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自主学习:是指学习的主体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的学习方式。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群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探究学习:是指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是一种教学理念,我们不能理解成一种教学模式。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在某种条件下还是存在的,以学生为主体不能排斥教师的主导地位,在教学中究竟谁在发挥主要的作用,要看具体的教学内容、条件、场景以及学生实际。

    相关推荐

    从“文本课程”到“体验课程” 从“文本课程”到“体验课程” 从“文本课程”到“体验课程” 从“文本课程”到“体验课程” 积极稳妥地构建语文课程评价新体系 改革课程评价体系 走进课堂——XX新课程案例与评析系列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目标体系 《猫》说课设计 从“文本课程”到“体验课程” 五年级教案:从“文本课程”到“体验课程” 立足学生发展 构建体验作文体系 构建与新课程标准相适应的高中语文任意选修课体系 构建与新课程标准相适应的高中语文任意选修课体系 新课程教学中的关系学 新课程 新课堂──让实验走进课堂 联系生活体验 学习汉语拼音 语文教学内容新体系初构 新课程背景下的师生关系 联系生活体验 学习汉语拼音 评语文新课程 语文课程标准对“体验”的定位与教学策略 再论课程论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 语文课程改革的十大关系 体验情感与生命──《桥》新课程公开课第二轮教学反思 让语文课堂充满体验 构建“学习语言”语文教学新体系_语文论文 找回语文课程标准对“体验”的定位与教学策略 《新闻两则》反思体验 《新闻两则》反思体验 新课标•新体验——《报任安书》学习攻略 语文新课程是以人为本的课程 浅谈新课程的语文课 语文新课程是以人为本的课程 语文新课程课改总结 新课程下的语文课堂 新旧语法教学体系差异概述(下)_语文论文 《语文课程标准》的好载体 语文课程的新视野 新旧语法教学体系差异概述(上)_语文论文 加强教育科研,推进课程改革——课题研究系列辅导 新课程改革与高考改革的互动关系 语文教学过程是情感的体验过程──《去年的树》教学案例 语文教学过程是情感的体验过程──《去年的树》教学案例 (体现新课程理念 )《话题作文训练》教案 新课程实验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 大成全语文教育——建立小学语文教育新体系 新课程语文备课之我见 《世说新语》的文体特征及与清谈之关系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思考 一年级教案:联系生活体验 学习汉语拼音 忧虑新课程语文高考 忧虑新课程语文高考 新课程下语文教师的新观念 新课程下语文教师的新观念 构建小学语文教育新体系的哲学思考_语文论文 体验赏识与表达体验作文设计 新课程下语文课堂的迷失 高三作文训练系列三:空白艺术的得体运用 新课程语文课的理想走向 新课程下如何教好语文课 新课程下的作文 实践美术课程新标准的几点体会 耗散结构和小学语文教学新体系的构建_语文论文 语文新课程的文化建构观 《活动体验课》后记 冰心系列散文之一 笑 语文新课程的文化建构观 冰心系列散文之一 梦 新课程改革中学教师应注意的几种关系 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成效 做人比学习更重要之系列活动经验交流 小学语文课改培训资料之六:新课程实验一年级课堂教学 语文新课程的文化建构观 论王维诗宗教体验与审美体验之融合_语文论文 语文学习与审美体验 语文表演—体验教学法 新课程试验过程中我们需要常常自问的几个问题 感悟新课程 享受新作文 感悟新课程 享受新作文 新课程语文课堂的导控艺术 追逐一个永远的梦——侯小青随笔系列之一百五十八学会用心体验 构建“生活作文”体系 语文课应多创造一些体验教学 新课程语文课堂的三个回归 体验快乐 以活动为载体,体验学语文之乐 聚焦《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聚焦《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在体验中学习 在学习中体验 感悟新课程改革语文案例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 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反思 体验之思 [标题] 构建小学语文教育新体系的哲学思考_语文论文 语文新课程教学评价刍议 作文系列训练方法汇总 高一作文训练系列:读书 新课程语文高考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