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案设计

教育与赏识

小编: :admin

曾看过这么一个故事:有一个母亲,她的孩子上小学了,可有一段时间总迟到。老师找这位母亲谈话。母亲回家后没有打骂孩子,在临睡的时候,她对孩子说:“孩子,告诉我好吗?为什么你那么早出去,却总迟到?”孩子说,他发现在河边看日出太美了,所以他每天出去看着看着就忘了时间。第二天,母亲一早就跟着儿子去河边看日出。母亲很感慨:“真是太美了,儿子,你真棒!”这一天,儿子没有迟到。放学回家,他的书桌上放着一块好看的手表,下面压着一张纸条:因为日出太美了,所以我们更要珍惜时间和学习的机会。你说是吗?爱你的妈妈!

这是一种充满睿智的爱。发现孩子迟到原因的母亲,竟陪着儿子去看日出,体会孩子的感受,而且由衷地赞叹:“真是太美了,儿子,你真棒!”由于这种赏识,我们可以想象孩子是多么的舒心,并且又会多么高兴地接受那块可爱的手表和字条上机智的批评啊!

无意中在电视剧《涉外保姆》中看到另一个相似的情节:中国女工在洋人家里当保姆,一天,主人家的儿子在客厅雪白的墙壁上大显身手,用彩笔尽兴地画了一满墙的图画。保姆看见了,立即飞奔过去,一边抢小孩的画笔一边大喊:“不能在墙上乱涂乱画,不能把墙壁弄脏了!”正当双方争执不休时,女主人回来了。她听完保姆的诉说,蹲下身子认认真真地看着墙壁上儿子的绘画,和颜悦色地夸奖着画得好,还鼓励儿子今后要画出像毕加索大师一样的画来。接着,她话锋一转对儿子说:“你画在这里只有家里人看见,如果画在纸上装裱好挂出去,不就可以让更多的人看到你的杰作吗?那该多好!”

在保姆眼里,孩子的行为大错特错了。面对同一件事,洋妈妈却不轻易对孩子说“不”。她采用成功教育法,对孩子的行为大加赞赏和鼓励。同时告诉孩子:如果把绘画的地点和方式改变一下,你将会体会到更大的成功。在肯定和赞扬中融入巧妙的引导,既顺应了小孩的天赋,发展了他的特长,又在不知不觉中纠正了他的失当。这就是教育的艺术。

中国几千年的教育史,发展到今天,固然有许多成功的经验,但我觉得在鼓励、赞赏孩子,保护孩子的创造力和兴趣特长等方面,我们确实做得不够。我们长期以来强调“严师出高徒”,讲究“玉不琢不成器”,所以对孩子们有了诸多这样那样的限制,如有行为不当,则“恨铁不成钢”,动辄冷眼怒目相对。在这样的教育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个性就可能有这种趋势:要么循规蹈矩地成为温驯而缺乏创造力的“听话”孩子,要么充满叛逆而成为桀骜不驯的“问题”少年。这些都不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以上两则故事给了我们启示:成功的教育应该多给孩子肯定和赞赏。

每个人都希望成功,每个人都需要成功,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言行能得到别人的认可和尊重,小孩也不例外。面对孩子在雪白的墙壁上大显身手乱涂乱画的现象,保姆的态度是生硬地制止,是大声喝斥并粗暴地抢夺孩子手中的画笔。这自然要与当事人形成对抗,就无法收到教育效果。洋妈妈的肯定、鼓励与因势利导,保护了孩子的创造力与兴趣特长,消除了受教育者的抵抗情绪,使他乐意交流与沟通,在不知不觉的情境中接受了施教者的劝告与建议,从而获得教育的成功。这就告诉我们:面对受教育者并非是真正错误的“错误”,教育者应当换一个角度去思维,多些宽容,多些鼓励。多些尊重,细心地从看似“错误”的言行中发掘可以肯定与鼓励的亮点,因势利导地将他们引向成功的彼岸。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我们每个教育者深思的问题。

我们从事教学工作,总会遇到形形色色的顽皮的学生,他们的表现可能比较“出格”,如迟到、打架、逃学、破坏公物等等,面对这种情况,我们的教师是采取简单粗暴的惩罚方式,还是如第一位母亲那样冷静地对待孩子的错误,真诚地关心孩子,寻找孩子错误的原因,或是如第二位母亲那样热情地欣赏孩子,细心地引导孩子改正错误呢?

我曾有一个学生,是各科任老师眼中的“双差生”,因为他不仅学习成绩差,而且无论在课堂还是课外都很没有“规矩”:他上课老坐不住,不是随便插嘴,就是去动周围的同学,老师和同学们反映很大,我多次找他谈话,可收效甚微。有一次,班长来报,他居然在自习课上大吵大闹。我闻讯赶去,发现他正怀抱着一把“吉他”(扫帚),在讲台上忘我地演唱“你就像那冬天里的一把火……”那神情,那架势还颇有点像当年的崔健。我没惊动他,待他唱完,我走进教室,对他的表演进行了一番点评,我从他的音色、乐感到他的演唱风格都作了恰当的评价,并带领全班同学用热烈的掌声对他的精彩的表演表示肯定。课后,我找到他,说:“原谅老师,那么久了,还没有发现我的学生中有这么一位天才,为了不让你的才华埋没,我决定每周三的团活动课由你组织,具体内容由你定,行吗?”满以为会受到严厉的批评的他,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当他看到我真诚的眼里,并没有批评的意思,他流泪了,他向我由衷地道了歉,并保证一定把我交给他的任务完成好。事后,他好像变了一个人,不再调皮,不再捣蛋,不仅把每周的活动课组织得有声有色,使我班的文艺活动丰富多彩,学习成绩也提高不少。如今他升入高一级学校,还是学校的文艺积极分子。

曾看过这么一个故事:有一个母亲,她的孩子上小学了,可有一段时间总迟到。老师找这位母亲谈话。母亲回家后没有打骂孩子,在临睡的时候,她对孩子说:“孩子,告诉我好吗?为什么你那么早出去,却总迟到?”孩子说,他发现在河边看日出太美了,所以他每天出去看着看着就忘了时间。第二天,母亲一早就跟着儿子去河边看日出。母亲很感慨:“真是太美了,儿子,你真棒!”这一天,儿子没有迟到。放学回家,他的书桌上放着一块好看的手表,下面压着一张纸条:因为日出太美了,所以我们更要珍惜时间和学习的机会。你说是吗?爱你的妈妈!

这是一种充满睿智的爱。发现孩子迟到原因的母亲,竟陪着儿子去看日出,体会孩子的感受,而且由衷地赞叹:“真是太美了,儿子,你真棒!”由于这种赏识,我们可以想象孩子是多么的舒心,并且又会多么高兴地接受那块可爱的手表和字条上机智的批评啊!

无意中在电视剧《涉外保姆》中看到另一个相似的情节:中国女工在洋人家里当保姆,一天,主人家的儿子在客厅雪白的墙壁上大显身手,用彩笔尽兴地画了一满墙的图画。保姆看见了,立即飞奔过去,一边抢小孩的画笔一边大喊:“不能在墙上乱涂乱画,不能把墙壁弄脏了!”正当双方争执不休时,女主人回来了。她听完保姆的诉说,蹲下身子认认真真地看着墙壁上儿子的绘画,和颜悦色地夸奖着画得好,还鼓励儿子今后要画出像毕加索大师一样的画来。接着,她话锋一转对儿子说:“你画在这里只有家里人看见,如果画在纸上装裱好挂出去,不就可以让更多的人看到你的杰作吗?那该多好!”

在保姆眼里,孩子的行为大错特错了。面对同一件事,洋妈妈却不轻易对孩子说“不”。她采用成功教育法,对孩子的行为大加赞赏和鼓励。同时告诉孩子:如果把绘画的地点和方式改变一下,你将会体会到更大的成功。在肯定和赞扬中融入巧妙的引导,既顺应了小孩的天赋,发展了他的特长,又在不知不觉中纠正了他的失当。这就是教育的艺术。

中国几千年的教育史,发展到今天,固然有许多成功的经验,但我觉得在鼓励、赞赏孩子,保护孩子的创造力和兴趣特长等方面,我们确实做得不够。我们长期以来强调“严师出高徒”,讲究“玉不琢不成器”,所以对孩子们有了诸多这样那样的限制,如有行为不当,则“恨铁不成钢”,动辄冷眼怒目相对。在这样的教育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个性就可能有这种趋势:要么循规蹈矩地成为温驯而缺乏创造力的“听话”孩子,要么充满叛逆而成为桀骜不驯的“问题”少年。这些都不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以上两则故事给了我们启示:成功的教育应该多给孩子肯定和赞赏。

每个人都希望成功,每个人都需要成功,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言行能得到别人的认可和尊重,小孩也不例外。面对孩子在雪白的墙壁上大显身手乱涂乱画的现象,保姆的态度是生硬地制止,是大声喝斥并粗暴地抢夺孩子手中的画笔。这自然要与当事人形成对抗,就无法收到教育效果。洋妈妈的肯定、鼓励与因势利导,保护了孩子的创造力与兴趣特长,消除了受教育者的抵抗情绪,使他乐意交流与沟通,在不知不觉的情境中接受了施教者的劝告与建议,从而获得教育的成功。这就告诉我们:面对受教育者并非是真正错误的“错误”,教育者应当换一个角度去思维,多些宽容,多些鼓励。多些尊重,细心地从看似“错误”的言行中发掘可以肯定与鼓励的亮点,因势利导地将他们引向成功的彼岸。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我们每个教育者深思的问题。

我们从事教学工作,总会遇到形形色色的顽皮的学生,他们的表现可能比较“出格”,如迟到、打架、逃学、破坏公物等等,面对这种情况,我们的教师是采取简单粗暴的惩罚方式,还是如第一位母亲那样冷静地对待孩子的错误,真诚地关心孩子,寻找孩子错误的原因,或是如第二位母亲那样热情地欣赏孩子,细心地引导孩子改正错误呢?

我曾有一个学生,是各科任老师眼中的“双差生”,因为他不仅学习成绩差,而且无论在课堂还是课外都很没有“规矩”:他上课老坐不住,不是随便插嘴,就是去动周围的同学,老师和同学们反映很大,我多次找他谈话,可收效甚微。有一次,班长来报,他居然在自习课上大吵大闹。我闻讯赶去,发现他正怀抱着一把“吉他”(扫帚),在讲台上忘我地演唱“你就像那冬天里的一把火……”那神情,那架势还颇有点像当年的崔健。我没惊动他,待他唱完,我走进教室,对他的表演进行了一番点评,我从他的音色、乐感到他的演唱风格都作了恰当的评价,并带领全班同学用热烈的掌声对他的精彩的表演表示肯定。课后,我找到他,说:“原谅老师,那么久了,还没有发现我的学生中有这么一位天才,为了不让你的才华埋没,我决定每周三的团活动课由你组织,具体内容由你定,行吗?”满以为会受到严厉的批评的他,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当他看到我真诚的眼里,并没有批评的意思,他流泪了,他向我由衷地道了歉,并保证一定把我交给他的任务完成好。事后,他好像变了一个人,不再调皮,不再捣蛋,不仅把每周的活动课组织得有声有色,使我班的文艺活动丰富多彩,学习成绩也提高不少。如今他升入高一级学校,还是学校的文艺积极分子。

这次成功的教育让我想起一位外国教育家说过:“当孩子意识到你是在教育他的时候,这样的教育往往是失败的。”始终以教育者自居,板着脸孔居高临下地指手画脚、说三道四,时时事事让学生意识到你是在教育他,这样的教育往往失败。只有把学生当作教学双边活动中的伙伴与主体,充分尊重他们的独立人格与个性特长,把他们当成自己的知心朋友,摒弃师道尊严,广施春风化雨,才有希望赢得学生真正的尊敬,才有希望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相关推荐

    浅谈赏识教育 赏识教育是什么 知识转型与基础教育改革 滥用赏识教育的四种负面弱化 美育与语文教育 孔子教育思想与素质教育 教育质量与教育研究的危机 体验赏识与表达体验作文设计 生命教育与情感教育的渗透——《我与地坛》教案 学 会 赏 识 苏霍姆林斯基劳动教育方法的鉴赏与领悟 《体育颂》相关知识 入学教育教学片断赏析 关于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几点认识与思考 食品卫生与饮食安全知识教育主题班会教案 欣赏学生,让教育充满爱 我的写作:从《教育漫笔》到《民主与教育》 课堂教学与素质教育 浅谈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教师中心稿) 古诗教学与审美教育 育人与教书──重读《师说》 寓言教学与创新教育 语文教学与闲暇教育 对话理论与语文教育 对话理论与语文教育 知识:太空育种教学案例 浅论教育的度与和谐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赏识——爱的艺术 情境教育:儿童—知识—社会 徜徉于“赏识”中 教育惩罚的本质与运用 吟诵与国学教育的联系 学会赏识 教师随笔 《老人与海》赏析 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教学 《老人与海》赏析 创新教育与班主任工作 《我与地坛》赏析 远程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 《识字4》识字教设计与反思 安全教育教案——饮食与健康 班主任的心境与教育效果 《与朱元思书》赏析与教学启示 语文教育理念与人的价值 寓言与创新教育论文精品 《诚实与信任》中的诚信教育 《识字5》教学片段赏析 谈“悲剧”作品与情感美教育 教育需要与时俱进的师爱 《与朱元思书》赏析 革教育的命——知识创新沉思录 《蝈蝈与蛐蛐》赏析 《敬业与乐业》赏析 《与朱元思书》赏析 外国教育思潮的影响与汉语文教育的价值嬗变 “可观赏”与“可培养” 诗歌鉴赏与修辞 《战争与和平》赏析 教师的心灵参与是教育的“根” 《语文课程标准》与“大语文教育” 诗词与中小学语文素质教育 教育永恒的支柱:历史与文学 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_语文论文 小学作文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 2017年禁毒教育课教案——毒品知识ABC 梁启超对儿女的教育与影响 诗词与中小学语文素质教育 教师校本科研与教育叙事研究 教育的万能、无能、本能——对教育功能、价值认识的反思(下) 教育的万能、无能、本能——对教育功能、价值认识的反思(上) 《阿长与山海经》赏析  体育课《投掷与游戏》评课稿 失街亭(自读与鉴赏) 失街亭(自读与鉴赏) 失街亭(自读与鉴赏) “拼音与识字6jqx”教学纪实与评析 《兰亭集序》的教学与欣赏 苏霍姆林斯基与当代素质教育 文学教育的经典化与去经典化 理层次 赏语言 育情感_语文论文 《桃花心木》心育设计与实施 论新时期教育下的惩罚与体罚 苏霍姆林斯基与当代素质教育 呼唤图书馆意识 ——东西方教育杂谈 对美国初等教育的观察与思考 英国教师眼中的儿童与小学教育 《敬业与乐业》审美鉴赏 《敬业与乐业》鉴赏感悟 《敬业与乐业》课文赏析 文化与文化教育:两者关系的探讨 浅谈文学教育与文学应试之矛盾 论中学语文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 对话与发现──中小学写作教育断想 信息技术教育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与朱元思书》课文赏析 与朱元思书文学赏析 《诚实与信任》片断赏析 明确“识字与写字”学习目标 大力改进识字与写字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