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案设计

学校发展与现代学校文化建设

小编: :admin

一、关于现代学校文化的解说

学校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形式,自身总会蕴含着一定的文化要素在内的,它既然是社会文化的载体,自身也就会体现出文化的一些特征来。

一般认为学校文化是指学校主体在整个学校生活中所形成的具有独特凝聚力的学校面貌、制度规范和学校精神气氛等,其核心是学校在长期办学中所形成的共同价值观念。郑金洲在他所著的《教育文化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11月第1版)把学校文化界定为:“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这两种定义从内涵上看基本一致,不过后者强调动态性,强调学校文化是一个活生生的、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

何谓“现代”?文化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学校文化也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它总是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随着教育的变化而变化,我国传统农业文明条件下的自在自发的经验型文化与工业文明条件下的自由自觉的理性文化发生了激烈的冲撞,并走向了融合,面对这些冲撞和融合,教育和课程改革必然要表现出应有的自我批判、自我反省、自我超越,对此学校文化必然要反映出来,体现出与时俱进的现代特性。有不少学者探讨学校文化重建,其实就是探讨学校文化的现代性,苏鸿的《基础课程改革与学校文化重建》一文提到,在课程改革中,学校文化重建具有全局性、根本性意义。其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学校观念文化重建。要超越工具理性的窠臼,建构以生命生成为核心的现代学校观念文化。二是学校制度文化重建。要突破制度化教育的束缚,提高人在制度体系中的主体性,学校各种组织机构与规章制度中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要突出以人为本。三是学校环境文化重建。要从教育思想变革的高度建设富有生命气息的学校环境文化,发挥学校环境这一潜在课程巨大的教育意义。学校文化重建必须从学校实际出发,以价值观念的变革为核心,强化师生认同,并不断丰富发展。(《课程·教材·教法》2003、7)苏鸿的观点显然是以现代性来重构学校文化,无疑是很有积极意义的。

对于学校文化中所包含的文化类型,至少可以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进行划分:一是依据构成学校的各组成部分所承载的文化类型进行划分;二是依据文化从宏观到微观在学校的表现形式进行划分。

前者可以钟启泉先生的观点为例,钟先生在其《现代课程论》(新版)(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10月第1版)将学校文化分为:其一,制度(组织)文化。这是作为一种制度的学校组织的基本构成要素。包括学校教育目标、课程、课时表、教科书与教材等,它们集中体现了社会对于新生代必须习得的文化内容、文化价值的要求。其二,教师文化。教师一方面体现了作为制度文化的传递者和学校秩序的维护者的文化,另一方面又体现了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与建议者的文化。教师文化包括教师特有的个性特征与行为方式,或是教师不同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教学方法等。其三,学生文化。这是指学生集体所特有的行为方式与价值观。不同类型的学生在学习态度、价值观念、人际关系上都有独特的表现。由于学生是处于共同情境中的伙伴共同生活的,所以,共同的行为范式一旦形成,将会强烈地影响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其四,环境文化,作为学生学习的物理环境、精神环境要素,包括软硬件设备、空间设计、校规设计、社区环境、家庭环境、传统习俗。

教育文化学本身就不定型,其基本的研究范畴、分类方法并不明确,笔者认为学校文化当然还可以有另外一种分类方法,围绕学校的培养目标,根据学校教育工作的逻辑关系分为:课程文化、组织文化、环境文化、管理文化。现代学校适应现代形势要求确立新的培养目标,新的培养目标必须通过课程重构与课程文化建设来实现,学校一切教育活动都是课程,都蕴涵了文化特性。实施与实现课程重构与课程文化建设的目标,必须要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有赖于高效率的校本培训和组织文化建设。如果说学校课程直接支撑着培养目标的实现,那么优美的校园环境文化则间接地支持着培养目标的实现,它同样是不可忽略的。学校管理与管理文化好比纽带,它将学校课程、师资队伍、学校环境组合起来,共同为培养目标的实现和办学思想的对象化而服务。这样一种分类方法的好处是将学校发展与学校文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而不是彼此分离,与学校实际工作相吻合。

二、现代学校文化构建的意义

学校文化区别于校园文化,“校园”更多地是指空间维度内的地域性概念,它仅仅是学校的组成部分之一,与企业文化等亚文化形态并列的只能是学校文化,而不是“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只是作为学校文化当中的子文化系统。校园文化始终走不出“物质文化”建设的思路,基本上是一种文化环境的布置或文化活动的设计,这就是为什么校园文化虽然搞了,却不能把幸福和快乐带给学生的根本原因所在。

其实学校文化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它总是在或积极或消极地影响学校的人,学校文化最终沉淀的是人格。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质是基础教育的全面创新,其最深刻的意义在于促使我们去重新认识和重新发现。重新认识和发现课程、教材、教学、学校、教师、学生。学校是创新的场所,创新之路应该从学校开始,学校是读书的地方,学校应该飘荡书的香味;学校是培育诗意和激情的地方,学生在这里受到诗一般的陶冶和鼓舞,学校文化“无孔不入”,文化成了学校之魂,学校即文化。

品牌学校需要良好的学校文化。文化是一种精神期待,优秀的学校文化就等于卓越的品牌。未来学校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学校文化的竞争,学校文化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学校文化反映了一个学校内部隐含的主流价值观、态度和做事的方式。这种价值观、态度和做事方式可以使一个学校保持相对长期的繁荣,也可以使一个优质学校停滞不前。优秀的学校文化引领并影响着学校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现代学校文化所构建的是优秀的学校文化,它所关注的是人的生存方式和生命意义,它是精神生活的守护神,它追求人的情感与精神的和谐发展,追求一切活动的价值与意义,追求生活的质量与人的完美,它赋予一切活动以生命与意义,优秀文化的缺失就意味着生命的贬值与枯萎。现代学校文化看重的是对过程的体验,感情的交流,精神的充实。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实际上就是一个文化过程,教育一旦失去文化,所剩的只是知识的位移、技能的训练和应试的准备。

学校发展与现代学校文化建设必须紧密结合。一方面学校发展离不开学校文化的建设,另一方面学校文化建设也不是孤立地进行,它始终和学校发展相伴相随,离开了学校发展孤立地进行学校文化建设也是不切实际的,那样做是把学校文化建设虚化、空泛化,那是不可能做好的。

三、学校发展与现代学校文化建设行动纲要

(一)、发展基点与发展目标

学校发展与现代学校文化建设应该建立在现代社会整个大的背景下,随着时代的发展,全球一体化趋势的加强,中国入世带来的教育市场的开放,一方面要求我们进一步改革开放,与国际接轨;另一方面我们将遇到更多来自国内外的竞争对手,迫使我们必须进一步提升学校文化品位,提高教育质量,更好地优化资源,使我们的办学达到最大效益,以应对新的形势对我们的挑战。

学校发展与现代学校文化建设应该建立在教育部推行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新的课程改革要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课程结构的改革、课程内容的改革、课程管理政策的改革。顺应教育改革的大潮,我们要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优化课程文化,重建新的课程结构,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倡导建构学习,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促进课程的民主化与适应性。

学校发展与现代学校文化建设应该建立在学校现有发展的基础上,特别是建立在学校文化现有发展水平上。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提升。继承学校优秀文化传统,探索未来学校发展方向,构建一个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开放、民主、和谐、进取为精神内核的现代学校文化,所谓开放就是海纳百川,包容差异,多元选择,非封闭,非歧视的人生态度;所谓民主则是指合作共生、对话协调、非独断、非专行的价值取向;所谓和谐就是指人际友善,天人和谐的人生境界;所谓进取就是追求卓越、崇尚一流的精神风貌。继续加大改革实验力度,深入发展学校的办学特色,把学校建设成具有现代学校文化特质的实验性示范性学校,实践并推进中国基础教育的深入发展。

(二)、培养目标

育人目标是一个生成性的、发展性的思想体系,与时俱进,追寻它的当代意义,未来人才国际竞争力的核心素质是自立精神、共生意识、科学态度、人文情怀和领袖气质,这应该注入到学校的培养目标体系之中。

所谓自立精神是指学生在具备一定的知识结构、道德修养以及身心健康的前提下,所具有的自主自立的精神。

所谓共生意识是指学生具有与他人合作共事的意识,有与自然、社会合作共生的意识,具有全球视野、历史视野,包括理解祖国的传统文化与历史、理解多元文化的素质态度和一定的外语能力。

所谓科学态度是指具有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情感,具有实事求是的态度,看待事物的眼光是客观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是理性的。

所谓人文情怀是指在一定的人文积淀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对人的深厚情感,积极向善,理解他人,同情弱者,既关爱身边的人,又关爱民族,关爱人类。

所谓领袖气质不是狭义的,而是指具有创业的意识、组织的才能、领导的艺术,具有包容性和高度的团队责任感以及自我牺牲精神。

时代的发展提出新的人才标准,新的时代、新的人才标准需要我们确立新的培养目标,需要我们根据这样的人才要求和时代发展的背景提供新的教育服务。这充分体现出与时代发展、个体生命价值实现相协调的价值取向。

(三)、课程重构与课程文化建设

目标:统整德育与教学活动,重构学校课程,即将学校的德育活动、学科教学、课外活动、社区活动、体育锻炼等一系列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统一纳入课程管理范畴,构建以课程为中心,以教师、学生为课程主体,以活动为载体,以学分制评价为纽带,以“开放性、选择性、综合性”为课程文化内涵,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系统。

宗旨:创造适合并服务于学生发展的课程。确立课程的服务意识,学校教育的产品是服务,学校应该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而不是去“创造”适应“课程”的学生。学校课程必须主动服务于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必须主动服务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形成,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的成长,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才能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能动作用。

课程观念:课程不能仅仅视为学科,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的整合,课程本质上是一种教育进程,是一种实践状态的教育。课程主体是教师和学生,他们是课程的开发者、知识的建构者,在师生平等对话、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有效地指导,热情地鼓励,学生积极地探究,自主地建构。

课程文化特性:开放性、选择性、综合性。

所谓开放性是指课程内容、学习方式、评价标准的多元开放。凡古今中外的人类文明财富都可以选择作为课程内容,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凡有利于建构知识的学习方式、学习手段都可以选择为我所用,无论接受式的,还是探究式的,无论是文本的,还是网络的;承认个体智能是多元的,因而评价学生的标准也是多元的,否弃划一、僵化的评价标准,强调评价标准的多元性,倡导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的统一,否弃“选拔为本”的评价体系,力主“发展为本”,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健康发展。

所谓选择性是基于开放性形成的,除了课程内容与学习方式的选择,还有课程进程中的选择,教材的选择,教师的选择,基础型必修课不同层次的选择,拓展型选修课科目、模块的选择,研究型课程课题的选择,活动课程社团的选择,是否参与某次考试的选择,考试层次的选择,考试科目的选择。给学生自己以充分选择的自由,就是给学生自主学习的自由,给学生发展特长的自由。

所谓综合性是基于未来需要全面发展的复合性人才而形成的,全面发展是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所以课程的每个模块都是德育与教学的综合,课程的每一次活动都是德智体美诸因素的综合。综合的另一个含义是改变学科门户独立互不相干的现状,学科之间加强沟通,建立学科联系,组织综合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水平,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课程结构

按照教育部课改纲要精神,建立以“领域、科目、模块”为系列的三级课程结构系统。

设置八个学习领域:

学习领域: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体育与健康、艺术、综合实践活动。

每一个领域由课程价值相近的若干科目组成;

科目:语文、外语,数学,政治、历史、地理,地理、物理、化学、生物,通用技术、信息技术,体育与健康,美术、音乐、艺术,综合实践活动。

模块:

每一科目由若干模块组成;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反映了学科内在的逻辑联系;每一个模块都是德育与教学的综合体,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并围绕某一特定内容,整合学生经验和相关内容,构成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每一个模块都有对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要求与建议。

基础型必修课、拓展型选修课和研究性课程都在相应的学习领域和科目下,由一个个模块组成。这样的课程结构,有利于整体规划课程内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体现对高中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有利于奠定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

课程管理与评价:

在课程实施中关注过程,在过程中关注评价,在评价中关注价值。

成立学校课程规划小组,负责学校课程设置整体规划的设计。指导学校课程设置与开发,指导教师编制学科教学纲要。对课程影响绩效做出评价、提出改进意见。

完善学分制管理,通过师生共同研讨,设立学分标准。完善学分认定机制,继续研发学校学分制管理的网络数据平台。

引进“课程合同”管理机制。通过师生共同讨论,形成课程合同,每个学生建立一个学习计划,使学生明确自己参与的各种活动、学习目标、要领、评价方式。

建立导师制,使学生能够得到符合其个性发展需求的个别化指导,同时,也在指导的过程中,使教师自身的人格与个性得以完善与发展。

增强诊断性评价、加强激励性评价。以学生成果奖、奖励学分以及课程学习诊断及建议书等为载体构建学校尊重差异、张扬个性、发挥强势、体验成功的课程评价体系。

标志性外显形式:

每个学生人手一张课表;

每个学生都有一位导师;

每个学生加入一个社团;

每个学生至少参加一次学校管理;

每个学生拥有一本动态的成长记录手册。

(四)、校本培训与组织文化建设

目标:统整教育科研、课程改革、师资培训,构建以学校为基地,以问题为中心,以课程改革为舞台,以“共同性、进取性”为组织文化内涵,以教师发展为目的的校本培训系统。

宗旨:推动课程改革,提升教研水平,促进教师发展,培育特色学科。通过校本培训,培养一批在省市、全国各学科领域中有较大知名度的教师,培育若干在省市乃至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特色学科,形成一支人格魅力足、专业水平高、综合能力强的教师队伍,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

基本策略:教研、课改、师训相互结合,三位一体。

课改引发教研,教研推动课改;教研带动师训,师训提升教研;师训启发课改,课改激励师训。教育科研、课程改革、师资培训本身就有着天然的密切的联系,将三者融为一体能够相互推动,提高效率。

组织文化特性:共同性、进取性

所谓共同性是说学校是师生学习共同体、发展共同体,在尊重教师个性需求的前提下,建立共同哲学观和价值取向。学校组织文化,其核心是学校哲学观和价值取向,它是一个学校全体教师员工所共有的对世界事物的最一般的看法和判断是非、决定取舍的价值准则,它决定了学校文化的其它内容,它的确立,成为学校全体教师员工为实现学校目标在整个教育、管理活动中的基本信念,常常对学校的教育行为产生重大的影响,它决定着学校精神的基本格调和整体面貌,左右着学校教育活动的方向,同时还决定着学校道德的内容,调整教师之间、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所谓进取性是指在尊重教师个人愿景的同时,建立学校共同愿景,激励教师追求卓越,崇尚一流,不断进取。学校在鼓励教师发展自己个人愿景的同时,沟通汇聚,培育共同的理想愿景,共同愿景就是组织内大家共同愿望的景象,即大家想要创造的,它有强大的驱动力,自然而然地激发出教职员的勇气,强化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学校将会获得强大的原动力,力争上游,勇攀高峰。

途径手段:

开阔视界——大家报告。请教育界的大家,来学校做报告,开阔老师们的眼界。

名师导航——拜师求艺。聘请教育界的名家担任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导师,言传身教,迅速提高教师的教艺水平和个人修养。

走近经典——读书活动。组织教师阅读文化名著和教育经典,汲取精神养料,陶冶情操,提升思想水平。

案例课题——教研活动。通过记述课堂教学案例和教育案例以及在此基础之上的的课题研究,反思教育行为,改进课程教学。

思想碰撞——学校沙龙。每月一次教育沙龙,组织老师们就教育热点问题和学校发展问题展开讨论,思想交锋,激情碰撞,互相启迪。

情感交融——导师制度。所有教师都将担任学生导师,与学生进行关于知识、学习、家庭、人生、社会方面问题的对话,在贴近学生、真情对话中融洽感情,让老师们找到心动的感觉,焕发育人的热情。

搭台引荐——讲坛论坛。通过开展学术研讨会,让老师们在同行面前交流自己的教学心得和研究成果,通过推荐老师参加教学展示、登上大学讲坛、参加校际论坛,让优秀教师传播自己的经验,激起思想的火花。

催生成果——论文著作。通过推荐教师发表论文,帮助教师出版个人著作和校本教材,让老师们找到学术的感觉,产生创造的动力。

师训管理:

开发师训课程、加强师训的绩效管理,切实提高教师的教育水平。教师培训课程结构与学生课程结构相配套,同样实行三级课程体系、学分制管理以及课程合同管理,使学校真正成为一个学习型组织。

理想趋向:

通过校本培训,能够在学校教师队伍中出现这样一种理想的趋向:

第一境界——思想升华。以提高自己的师德修养、提升自己的教育理念为第一追求,以师德高尚、教育理念先进为第一境界。

第一待遇——学习进修。以不断进修、终生学习为乐,以提供高层次的学习机会、高质量的进修机会作为学校第一待遇。

第一要务——激发内力。以追求卓越、不断进取来自勉,以通过各种方式激发自己的内在驱动力作为第一要务。

(五)、校园改造与环境文化建设

目标:统整外在的物质环境和内在的人际环境,将学校建设成优美怡人的环境。遵循美的原则,按照教育的规律,把学校建设成一个以“审美性、教育性”为文化内涵的学校文化环境。

宗旨:把学校建设成高雅的文化殿堂、优越的学习场所,使之成为学生成长的精神家园。

基本理念:校园环境文化是学校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包括外在的物质环境和内在的人际环境,物质环境包括学校建筑、教室内外、自然景观、园林小品、雕塑饰物、校旗、校徽、校服等,人际环境包括教师之间、干群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等各种关系,这两种环境在人心理上的潜移默化作用时不可低估的,具有巨大的教育功效。

环境文化特性:审美性、教育性

所谓审美性是指学校物质环境必须遵循“美的原则”或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使之具有审美的特性和审美的意义,在社会公众中树立起一个美的形象;学校人际环境也应该具有审美的意蕴,它要影响师生的思想、价值观、意识等精神取向,具有深刻的人伦内涵和浓浓的人情味。

所谓教育性是受学校个性所决定的,学校区别于企业、机关以及其他组织,要充分体现培养人的目的性。物质环境积淀着学校的历史、传统、文化和社会的价值,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显示在学校空间中,反映一定群体的精神风貌和价值取向,蕴含着巨大的潜在的教育意义;学校的人际环境则直接影响着人的情感态度,有着更加明显的教育作用。

措施方法:

重新规划、整饬、修饰学校建筑,使学校整体布局更加和谐、更具有人性化,更符合学校的环境文化建设的要求,让学校的每一面墙、每一块绿地都成为学生自我教育、展示风采的最佳场所,传达出高雅、大气的文化品位。

从声、色、光等方面着手创设优美的学校环境。声音:校园内可以根据一日活动的安排选择适宜的时间播放音乐,营造艺术化的校园氛围,改善学生的听觉状态,减轻他们的身体疲劳和精神紧张。色彩:在美化教室时候,充分利用色彩的物理和美学性能,消除教室环境中各种不适合人的心理和生理活动的色彩。光线:教室中合理的照明与自然光的利用、色彩的反射调节结合起来,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提高教学效率,保护学生视力。

继续完善网络化、信息化建设,构筑师生个性化的学习空间、合作化的研究条件。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办好心理咨询中心。建立一支经专业培训取得合格证书的心理辅导教师队伍和懂得心理问题的班主任、团队干部、任课教师队伍,培训一支具有一定素养的家长队伍,同时要建立一个条件完备的心理咨询中心,设立“悄悄话信箱”,心理辅导室,课外心理训练活动室。建立家庭心理辅导等全方位心理辅导网络,通过辅导使学生达到个性化和社会化的和谐发展,完善人格品质。

加强人际沟通,通过交流取得相互理解,进而达成共识,增进相互之间情感联系。

理想愿景:

学校建筑、教室内外、自然景观、园林小品、雕塑饰物、校旗、校徽、校服经过统整改造、修饰,变得更加优美,让人赏心悦目;学校的人际关系经过调适,构造出一个心齐气顺的心理磁场,使师生和谐、上下一心、生生融洽,让人精神振奋而愉悦。

(六)、管理改革与管理文化建设

目标:建立一个能够自我激励、自行规划、自主建设、自律约束的自主发展机制。

宗旨:实现学校资源的最优配置和学校办学效益的最大化。

管理思想:学校应该建立的是基于民本的、问题的、发展的学校管理,在学校新文化的平台上,建立先进的管理制度,根据学校办学思想和目标重新疏理学校管理流程,完善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增强管理层对于学校共同价值取向的认同感,增强管理层的服务意识,使学校管理层能够更高效地服务于学校的育人目标。尊重每一位员工,尊重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教师员工拥有归属感和荣誉感,让每一个学生的名字充满神圣和光荣。

管理文化特性:科学性、民主性、人文性

所谓科学性是指科学管理,坚持依法行政,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学校管理机制,讲究科学规律,实事求是,照章办事,遵循管理流程,不断提高管理效益。

所谓民主性是指民主决策,倡导教育民主,是实现学校文化品质提升的一个重要的保证,也是学校育人目标以及办学模式的本质体现。而作为教育民主的重要内容,学校的组织管理应该充分体现学校文化这一方面的价值取向。

所谓人文性是指人文关怀,学校管理是一项面对人、面对人的发展的工作,所谓科学管理、民主决策实际上都是为了最大限度的调动每一个人的内在生命激情,使学校真正成为每一个师生的精神家园,就需要在精神上、情感上、以及个人发展上对每一个师生予以关怀。

基本措施:

科学管理、民主决策、人文关怀是学校今后发展的依托。

构建质量管理体系,优化管理结构,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资源和条件,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使学校管理与教育发展和经济发展需要相适应。

学校大问题的决策必须通过教代会,学校重大问题除交教代会讨论外,还必须交学代会、家长委员会讨论通过,逐步完善校务公开制度、民主监督制度。

实行听证会制度。每学期初学校各部门的工作计划要经过学校教代会、学校民主党派代表以及其他方面的代表听证会质询;并且监督校务公开工作的顺利实施。而且学校党组织坚持重大问题向党外人士通报制度。推行干部考核制度,每年年终,所有中层干部向教代会作述职报告,由教代会全体代表对中层干部打分考核。

与学生密切相关的学校问题交由学生讨论通过;进一步完善学生自管会参与学校的行政管理的制度。

实现“他律”向“自律”的转变,促进自主发展机制的建立。

提高教职员工的思想水准,结合相应的管理措施,实现“他律”向“自律”的转变,积极促进每一个人的自主发展机制的建立与完善。促使每一个人能够在自觉的层面上不断完善自己、不断超越自己,创学校管理文化的新亮点。

自主发展机制包括四个方面:自行规划:在对于学校共同价值观的认同的基础上,通过多层次交流与研讨,结合自身发展的特点,为自己做出切合自身发展条件,又符合学校发展方向的发展规划,学校为教师的发展提供相应的物质与制度保障。自我激励:通过档案袋制度,帮助教师完成阶段目标评估与调整,让每一个教师都能够体会进步、感受发展、激发热情。自我约束:通过教育沙龙、备课组活动以及其他途径的相互交流,促进教师的反思能力的提高,形成自我反思、自律自主的发展态势。自主建设:在共同价值取向一致的基础上,年级组、教研组以及教师个体能够发扬个性,自主建设与发展,形成百花争艳的发展格局。

重新疏理学校管理流程,建立学校自主发展机制。

办学思想和规划目标

课程体系

资源配置

校本培训

物质资源

评价体系

组织管理

共同决策

课程研究与开发部门

学生学籍与行为

学校行政与管理

校长

党总支

教、学代会

校内其他资源

校外其他资源

课程建设:整合、开发、完善

人力资源

教师调配

物资流通

设备维护

财务收支

教师与教务管理

评价学生

评价学校

档案袋制度评价(定性)

学分评价(定量)

激励评价

评价教师

常模考核

学生考评

教学组织与控制

社会评价

高校评价

内部审核

家长评价

上级评价

如图所示,通过规范流程,逐步建立能够自我激励、自行规划、自主建设、自律约束的学校自主发展机制。

中国基础教育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历史性的严峻挑战,作为教育界的有志之士,有责任,有义务迎接这个挑战,有信心,有能力抓住历史机遇,孜孜以求,不断探索,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改革之路。

    相关推荐

    课程文化:现代学校发展的新命题 学校文化建设:一种生存与发展战略 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师专业发展 建构校本研训新机制,提速教师专业化发展 发展现代教育技术 走信息化学习之路 学校课程的文化功能及实现机制 校本课程《庐陵文化》开发方案 校本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 校长发展重在形成教育智慧 明确发展趋势,探询兴校之路 张志公:语文教学要同现代化建设接轨 朱自清先生与语文现代化 举办校园艺术节,占领校园文化阵地 SIS策划——学校品牌化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学习型组织 《校园交响乐》教学建议 现代文阅读试题汇编(山东各名校试题)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发明与发现的国家》教案及练习 强化教师持续发展模式建构 百年来的简帛发现与简帛学的发展_语文论文 如何构建校本课程 挖掘农村小学课间校园文化 我国现代物候学发展的推动者──竺可桢 中国现当代诗歌流派及发展简述 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与鉴赏 优化教育生态 促进人的发展——试谈人的发展与小学语文教学 校本课程开发总结 发现恐龙化石 发现恐龙化石 谈学生的差异化发展 语文教育呼唤现代化 提升教育理念 深入本校实际 以学生为本 师生共同发展----校本师资学习体会 现代文阅读试题的发展趋势及对策_语文论文 《发明与发现的国家》学案 着眼学生发展 培养文化意识 桐乡市现代实验学校2012届九年级语文调研试题及答案 学校七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化石吟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学案2 《母校》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课外活动的开展 《学校是乐园》课文 构建“和谐校园”浅议-语文论文推荐 语文教学的现代化问题_语文论文 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推进策略 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发展轨迹的现实考察 三年级下语文花的学校教学设计 花的学校教学设计 分层教学实现学生最优发展 分层教学实现学生最优发展 《衣服面料的发展变化》教学设计 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教学 《参与家乡文化建设》教学设计2 现代教师 现代语文 《衣服面料的发展变化》教学设计 实践课《美化校园,有我一个》教学设计 实践课《美化校园,有我一个》教学设计 学校是什么 为人生的宽度奠基——学习型学校营建的思考与实践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教学建议 技术— 教育— 人的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学的哲学基础初探 立足学生发展 构建体验作文体系 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优化语文教学_语文论文 中学语文教学背景的变化与现代教育科学型语文教师 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课外活动的开展_语文论文 在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实践中的点滴思考 章程班规校纪乃学校管理之法 构建和谐课堂促进学生发展 师生共同阅读,构建书香校园 “活动发展”阅读教学模式构建 凸现主体 发展创新──《长城》教学设计 《科学与发现》教材解读 语文校本课程网络资源库的构建设想 谈分层教学与持续发展 《谈礼貌》“校场”中“校”的读音 《我们的学校》教学设计 《我们的学校》教学设计 我们的学校 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论文:时代发展呼唤绿色教育 四年级下册“我的发现”教材简析与教学建议 四年级下册“我的发现”教材简析与教学建议 略论语文教学的现代化问题_语文论文 《我们的学校》教学设计 校本教研的实践与思考 《参与家乡文化建设》教案1 《发明与发现的国家》教案 《万岁,母校》课文 校园现状之怪 社会未来之痛 《我们的学校》教学设计 《学校是乐园》教学设计 《学校是乐园》教学设计 《我们的学校》教学设计 《我们的学校》教学设计 《语文园地六·积累与发现》教学设计 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作文教学效益 北京大学校史 叶圣陶:现代教材建设奠基人 《万岁,母校》教学设计 《学校里同学多》教学设计 孔子塑像在校园文化中的教育意义 文化产业面临发展机遇_语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