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案设计

语文:话语重建与传统回归

小编: :admin

在语文教育理论上,尤其在对汉语文的定位上,我们应该在传统语言理论和传统文论的基础上,重建我们自己的话语,回归我们的传统。

语文是什么? 多年来,我们总想给一个一劳永逸的答案。因为这是语文的核心理论,若有谬误,将给课程实施带来无穷麻烦。经过反复争论和权衡,终于,新课标一锤定音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于是,语文界皆大欢喜,以为大功告成,从此就天下太平。可是,随着教学实践的深入,问题一个个出来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到底指什么?语文课怎样上才能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工具性与人文性又怎样才能实现统一?统一的标准在哪里?更为严重的是,这个定性还不能从理论上解决语文教什么的问题,因此,许多教师仍处在不知语文教什么的迷雾之中,教学中存在着大量的非语文、泛语文、反语文的非理性倾向。虽然新课标对课程目标和学习方式、方法等做了较好的论述,但与存在的问题比起来,这些亮点也都显得黯谈

出现这么多问题,的确是始料不及的。我们 不禁要问:为什么会这样?这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随着学习和研究的深入,我们终于清楚了,原来,是工具性、人文性这两个舶来品与我们的汉语文不那么契合。

工具性最早是由西方人提出的,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工具论》和法同启蒙思想家卢梭《论语言的起源》都曾提到语言的士具属性。最为我国学人熟悉和信奉的是列宁《论民族自决权》中的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斯大林《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中的语言是士具,是武器,人们利用它来相互交际、交流思想,达到相互了解的话语。其后,我同的语文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就接过了工具论的说法,奉为圭臬,再也放不下来。其实,工具性不是语言的本质属性。人是语言的动物,人具有语言性;而语言是人独有的天性,语言也具有人性,因此,属人性质才是语言的本质属性。而我们将这不是语言本质属性的工具性拿来作为汉语文的性质,怎么能不出问题?

至于“人文性”,虽然我国古代的《易》“观乎天问,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中有 人文词,但这人文是与天文相对,指的是人世间的各种现象,与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好像没什么关系。人文性来自于人文精神。人文精神也是从西方引进的概念,它本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打出的一面鲜亮的思想旗帜,是体现那个特定历史阶段进程的进步文化思潮,用它来概括汉语文的特点是否合适,也是值得研究的。当然,人文精神是人类共同的文明发展结果,有一定的普适性,但它毕竟有其独特的历史渊源,用它来概括汉语文的特点,总给人以用西方观念来套用的感觉。汉语文的特点还是应该从汉语语言学、汉语文章学和汉语文艺学的实际来考察,为什么一定要搬用西方人的概念?我国古代文论中贯穿始终的最突出的是仁政、民本思想,也就是为民请命、怨愤著书和不平则鸣的精神,它体现了中华民族坚毅不屈、顽强斗争的性格和先进分子的高风亮节、铮铮铁骨。从孔子的仁者爱人、诗可以怨,到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与民间乐;从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沸兮,哀民生之多艰到司马迁的发奋著书说和刘勰、钟荣提倡的建安风骨;从李白的济苍生、安黎元至杜甫的三吏、三别,再到白居易的救济人病,禅补时阙;从韩愈的不平则鸣到苏轼的言必中当世之过,再到李费的夺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垒块,这种追求先进理想的奋斗精神和反对压迫抨击黑暗的抗争精神,贯穿了我国古代文学创作和文艺思想发展的全部历史。这就是我国古代文论的主要精神和光辉传统,我们又何必一定要用西方的观念来概括汉语文的特性呢?

工具性和人文性这两个舶来品都不是汉语文的内在属性,都是外在于汉语文的属性,外在于汉语文的属性当然不能统一在汉语文之内。所以,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个想当然的命题。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也证明了它们离汉语文很远。比如谁说话、写文章想到了什么工具性?谁又想到了要表达什么人文性?说话、写文章,首先想到的是用什么样的言来表达自己的心中之意一一 心意、情意、意见、意思、意图、意志、意愿、意念、意趣等等。因为它们是生硬移植来的洋玩意,不服我们汉语文的水士!难道我们的汉语文就没有自己的一套语言学、文章学、文艺学的话语系统吗?难道我们的汉语文真的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剪不断,理还乱的语文吗?

    相关推荐

    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_语文论文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导学案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教案2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教案9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学案2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教案1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教案5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教学反思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教学设计 语文教学的改革与传统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研究课教案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自读导与练(教师版)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教学反思2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 教案教学设计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公开课教案8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课堂教学实录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教案教学设计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学案+课堂实录 内圣归内圣,外王归外王——自由主义与儒家传统初论_语文论文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同步练习及答案 语文课:美的流失与回归 苏教版高二语文上册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同步练习题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发明与发现的国家》教案及练习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教案4[苏教版必修三] 语文新课堂:“语文味”的失落与回归 大学开学第一课:“家风,呼唤传统回归”班会教案 《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导学案2 回归文本超越传统开放课堂注重体验——我教毕淑敏的《不会变形的金刚》) 语文教育传统的“错位” “道统”与“政统”之间_语文论文 语文知识教学的更新与重建 关于传统的诠释_语文论文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教案教学设计7(苏教版必修3) 传统风筝与吉祥寓意 语文在“叛逆”中回归 《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教案1 传统居住环境与古典文化的互动_语文论文 主体回归 语境重构 心灵体验 互动发展_语文论文 “语文味”即语文本色的回归 孔子、《论语》及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与终结 喜欢最重要 传统文化教育不宜强求 从传统教学观到建构性教学观 回归真实的语文教学 文言文教学与弘扬民族文化传统四题_语文论文 小学作文教学错位与回归 小学作文教学错位与回归 张志公:传统语文教学的得失 什么是传统 中国传统语文教育启示三则 中国传统语文教育启示 熟读 中国传统语文教育启示 多作 语文新课标的三个回归 语文学习:诗意地回归_语文论文 张岱年《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解读 中国传统语文教育启示 广游 语文新课标的三个回归 语文课呼唤本色的回归 语文新课标的三个回归 浅谈语文回归生活小学语文论文 语文教学呼唤生活的回归 如何认识传统语文向现代语文转轨_语文论文 诗意的呼唤和语文的回归_语文论文 小学语文论文:让语文课堂回归生活 重阳节与骊山的传说 学习语言语文教学本体的回归 中学语文教师的价值危机与价值重建 高考语文复习重点:语文学法归类 回归语文课堂的生命本原 中华民居:藏式传统建筑的设计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之我见 口语交际《传话游戏》 回归本真 四年级语文重要知识点:成语归类 语文教学中传统教学法与多媒体技术的优势互补──合理利用多媒体创建现代语文课堂 尊老爱幼的传统 传统的民族节日 呼唤语文教育人文关怀的回归 新课程语文课堂的三个回归 福建高考语文试题归纳解析 体会”教学设计“与“传统备课”的区别 老北京传统吆喝 古诗中的色彩美与传统文化品位的培养 人本与文本——高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回归和超越 建构语文素养的重要基石 传统板书不可废 传统不必这样红 高考语文复习:古文复习回归课本 回延安重点语句分析 见证回归,终生回味 香港的历史与回归教学反思 让语文课堂的回归自然论文精品 神话与传说 教案教学设计 传话游戏 传话游戏 高中语文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口语交际)|课标教材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口语交际)》教学设计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花店的传统》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