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案设计

“文化”思考

小编: :admin

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写进了语文课程标准。对于这样一个论断,有着各种各样的议论。“文化”,太厚重、太宽泛、太开放,构建一种作为“人类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语文文化”,我们同样有太多的思考。站在思考的角度,反观语文及其文化。我们请来山东省的几位一线教师,来叙述自己的“文化”思考。他们是:山东省北镇中学的史建筑、张延水、张世鑫,山东省日照实验高级中学的温德峰。我们看一看在一线教师的眼中,语文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文化状态。

课标“文化”解读

老典:金克木先生说,“文化”一词的涵义很有弹性,边界模糊,但大家都用,可见仍有公认的共同之点。例如1919年“五四”以后的运动叫“新文化运动”,1966年的运动叫“文化大革命”,虽都不限于文化,但都以文化为名。国外的文化人类学中所谓的文化,虽然各家所说不同,但也有共同的内容,只是缺乏公认的科学定义。我们当然不可能严格界定课标“文化”的科学定义,但我们应该对课标所指称的“文化”有一个清醒的认识。那么,我们应当怎样把握课标“人类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意义?

温德峰:我个人是从以下三点来认识的:

一是为语文课程性质作了准确的定位。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学科课程性质的定位,有“两个重要”的表述。它告诉我们,如果只是片面强调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或片面强调语文课程的人文性,都是错误的,语文课程的准确定位应该是“两个重要”。语文课程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实现终身学习全面发展的基础,所以说“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是一个“重要”。另一个“重要”,即“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两层含义:首先,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语文自身及其负载的内容都属文化的范畴。其次,语文饱含着多样文化,语文具有极强的文化教育作用和文化传承作用。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就是积累和运用生活经验建构人格,提升文化品位,形成美好情感的过程,也是传承和创造人类文化的过程。“两个重要”互为表里,互为体用。

二是阐释了语文课程目标的内容。语文新课程的设计理念是“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各个年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形成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维度的理论基础,是语文课程学习的高层境界和理想目标。语文课程目标主要包括“结果性目标”和“体验性目标”。“结果性目标”是经过“训练”,在较短的时间内能达成的,内容包括“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识字、写字、观察描述、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等),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育评价,一直是重“结果”而轻“体验”。而“体验性目标”是一个人的“文化”品位标志,是无法在短时间内达成,也无法直观地进行考察的,须经过学生的经历、感受、认同、内化、领悟,形成学生人格深层的“文化涵养”,其内容主要包括个性发展、思想观念、道德伦理、思维方法、创新意识、个性品质等。明确了“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意义,就不会单纯地以“结果”目标内容的考查为标准,来评价教师和学生课程学习的质量。因为,语文课程的总目标是“工具”“人文”都重要,内容是“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一个都不能少。

三是指明了语文课程实施的方向。语文教学不能急功近利。语文教师应具有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文品质的“文化”责任感。“文化”的内涵绝不仅仅是结果性的有形、有声、可读、可写、可记的机械知识,也不仅仅是“听、说、读、写”的外在能力,还应包括个性生命中体验性的无形、无声、无法直接显现的深层情感态度价值观。健康而富有个性“文化”情感的生成,需要尊重、宽容的人文环境,需要多元、包容的情怀。语文教师只有胸怀“文化”,才会自觉地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融入教学的全过程;也才不会在教学过程中无视学生鲜活的个性见解,忽略学生的自主阅读感悟,不顾学生的生活体验,简单地将自己对文本的阅读体验或“权威”的“标准观点”理解来取代学生的阅读体验。方向明确了,语文教育才会主动走出肢解文章、灌输知识、单向思维、机械训练的误区,走向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全面发展”,形成健康完美人格的新境界。

老典:德峰从语文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和课程实施的角度,谈了自己对“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认识。我想,“文化”,是素养和品位,是胸襟和视野,是情感和价值,是体验和过程……文化是厚重的、是廓大的、是开放的,站在这样的角度,我们才能把握“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内涵。

语文“文化”及其他

老典:对语文“文化”的思考,是多向的,我们最好结合语文自身形态,来认识语文“文化”。

张延水:“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理解这句话,如何以此来指导自己的教学,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我的第一个思考是: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它与其他的文化样式有什么不同?我认为,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文化的一个载体。什么是文化?文化作为人类社会的现实存在,具有与人类本身同样古老的历史。文化一词的含义是十分广泛的。学生所学的数学是不是文化?当然是。物理、化学、生物、历史等等是不是文化?当然也是。那么同样都是文化,语文与其他学科的不同之处是什么呢?我认为语文的独特之处在于它还是文化的载体。人类自古以来创造的文化成果,主要是通过语言文字流传下来。包括以上我们提到的一些学科知识,也主要是用语言文字记录的。因此,要学好其他的文化知识,首先要学好语言文字,这也就是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之所在。当然,语言文字并不是语文的全部。

我的第二个思考是: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体现语文的文化性?我认为,首先要切实搞好语言文字的教学,要让学生学好我们的母语。语言文字本身就是文化的重要内容,如果脱离语言文字去搞别的东西,那不但不能体现语文的文化性,反而会削弱语文的文化性,因为这是基础。我认为,学好语言文字的标准应当是三个规范:读得规范,写得规范,用得规范。这个标准是比较高的,但我们要朝这个目标迈进。在此基础上,要根据课程标准深入挖掘课文中的其他文化因素,体现语文的人文性。语文与其他学科相比,最大的优势就是它蕴含的文化因素特别多,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上,获得其他相关的知识,锻炼相应的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我的第三个思考是:语文课要挖掘哪些文化因素?前面说过,文化的范围是很宽泛的,语文课不可能把所有的文化因素都挖掘出来,也没有必要这么做。那么,如何把握这个度呢?我认为应当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指出,“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具有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境界。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与文本展开对话。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增强文化意识,重视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对文化现象的剖析,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等,就是文化因素。

老典:还是从工具性、人文性,以及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上,来解读“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应该指出的是,在谈到“文化”的时候,我们很容易关注到“语言文字”,作为“文化”的一种表象,或外在的形式、载体,这种联想的产生是必然的。但这只是作为“文化”的“知识”的一个层面。“文化”和所谓的“文化因素”,都不是“语言文字”及其他简单的表述所能穷尽的。文化是传统、历史、道德、精神、艺术、信仰、法律、伦理、风俗等的集大成,其中当然涵盖着知识。

张世鑫:人是文化的动物。一系列的语言符号系统都是在生产生活基础之上形成的。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语言文字符号就成为约定俗成的表意符号,从而奠定了人类文化的发展基础。

时代不断进步,表意符号系统日益完善,文化也表现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多样化文化符合生活形式的多样化,每个不同的地区都有自己特有的生活方式,都有自己独特的交流方式,从而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文化。在我国,多样文化主要表现为各地区的文化,如齐鲁文化、荆楚文化、闽南文化、燕赵文化等,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表现出极强的地域性。

与文化多样化并行的是文化的多元化。多种文化元素相互共存、相互转化、相互生成,使文化具有活力,向着良性发展。文化的多元化趋势符合生活方式的多样化状态。在生活中我们有不同的追求,对文化也有不同的需求,文化除了满足人们交际的需要外,又可以使人在接受文化时产生审美娱乐的感受,因此,有的人开始追求文化的创新,使其具有个性化。

文化是人们之间联系的纽带,它可以熏陶人。人文教育本质上可以归结为情感教育,语文教育就是侧重人类情感的教育,所以语文承载了文化教化意义的功能。通常我们所倡导的情感不仅有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如亲情、友情、爱情等,还有人与自然和社会的情感,如热爱世界、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热爱知识等等。人们学习语文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通过阅读文本接受最丰富的情感教育的过程,在阅读中我们所接触的语言传达着某种情感,使人为之感动,文化的教化作用是通过语言在潜移默化中完成的。语文在生活的需求之上产生,反映着生活,它是人类在生活中智慧的结晶。人类在生活中所创造的灿烂文化以语言、文字传承,语言、文字也是人们在生活中创造的,因此语文本身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老典:多样化也是多元化。地域语文、宗教文化、民族文化等等,异彩纷呈、姿态各异,而且还有文化的高下、文野、先进落后等等的分别。所以课程标准强调要“增强文化意识,重视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对文化现象的剖析,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这实际上就是一种文化的视野和襟怀。

语文教学“文化”

老典:我曾把“语文文化”放在教学的背景下作探讨,指出“语文文化”的诸元素:母语文化、教材文化、教师文化、教学文化、课堂文化等。我始终以为,语文,是最具文化品位和精神感召力的。

史建筑:我想从五个方面来谈我的思考。

关于教材文本中的文化因素

教材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依托和载体,其文化含量是极其丰富的。就学科教学个性而言,解读文本的主要形式是教师引导学生品味、感悟、积累和运用语言,进而领悟作品内涵,走进文本的精神世界。在这层意义上来说,真正的阅读就是架构精神,培植生命。正因如此,语文教材编纂中的文化导向与含量就显得尤为重要。

纵览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材,大都有意识地体现了多元文化的交汇融合。读《边城》,让读者陶醉于湘西边镇的古朴与幽怨;读《听听那冷雨》,不免沉浸于对故园及传统文化的依恋;读《胡同文化》,就是解读内韵独特的京城市民文化;读《兰亭集序》,就是追寻人与自我、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读《罗密欧与朱丽叶》,就是探求异域经典爱情悲剧的不朽魅力……

总之,教材蕴蓄着丰富的文化因素,需要师生以敏感的心灵、多思的头脑、丰富的情感和渊博的学识去感受,去揣摩,去挖掘。

老典:阅读是架构精神、培植生命,极有见地。我以为,教材文化,包含着编者的胸襟与创意,选文的兼收与包容,文本的质地与美感,乃至装帧的大度与亲和等。这样才会产生出架构精神和培植生命的阅读。

史建筑:关于教学实施中的文化传递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文化因素的传递常常是潜在进行的,因为精神文化这些意识形态范畴内的东西不能手把手地给予。教学过程的实施其实是教学双方理念、精神、思想、文化等因素沟通交往的过程。这犹如文学创作和赏析:作家的头脑有了某些认识思考或情感的冲动,再将它们物化为形象、情节或情境,读者通过解读作品创造性地探求文字背后的感触与思考。语文教学中文化传递与之相似: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的认识、对学科个性的理解、对文本独特的挖掘和整合、对学生实际的了解和把握,都物化成一个个教学环节、活动方式;学生通过参与活动,去探求环节及环节背后的知识信息和理念文化。

教师要力求将自己的理解和思考巧妙地蕴含于教学环节之中,教学时深入浅出,举重若轻,不露痕迹。笔者在执教《再别康桥》时,曾设计了一个词语置换的小环节,将“沉淀着彩虹似的梦”中的“彩虹似的”换成“美丽的”,引导学生品味挖掘,旨在引导学生探求诗人的情感历程、人生理想和故地重游的特定心绪,同学们思维活跃,畅所欲言,收到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老典:教学实施,是教师、学生的沟通、交流与对话;教学文化,是师生各自文化背景交融下互为因果、相辅相成的文化。师生互动交往、共同提高、共同发展的教学过程,同时是生成新“文化”、传递文化的过程。

史建筑:关于师生交往中的文化气质师生作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实现共同发展的主体,他们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传播者,他们须在共同营造的文化氛围中,完成交往互动。有人曾这样描述教育的本质:教育就是把在学校学习的东西忘记后剩下的东西。这“剩下的东西”主要是什么呢?我想主要是素养与文化气息。常说的“胸藏万汇凭吞吐,腹有诗书气自华”,同样也是强调一个人内在的气质和文化底蕴。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穿行,我们会敏锐地发现,作为文化的传播者——教师的文化气质真正是举足轻重。很难想象一个言行之中时时处处透着狠琐、自私、势利、庸俗的教师能培养出内蕴外现俱佳的学生。优秀的教师本身就是一本耐读的书,他们儒雅、大气、真诚、严谨、诗意、幽默,兼之浓缩了人类精华的经典文本,会让教学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愉悦地进行。

记得刘海粟先生说过:“演员比来比去,比的是文化。”其实教师比来比去,比的也是文化。一位教师只要具备了厚重的文化内蕴,至于教学的方法技巧都是第二位的。真正支撑我们的教学步入高境界的,是那些无形的而又极其重要的文化内蕴,这恰如“冰山的下面”,不一定“显山露水”,但却是须臾不可或缺的支撑。

老典:“文化气质”,太有价值,尤其是教师的文化气质。教师的文化气质,来自教师的人格、学养、识见,来自教师的宽容、博大、胸襟,更来自教师的追求、向上、创新。重要的还有,语文教师对母语文化的独具慧眼,语文教师对人文教育的独特视野,语文教师对语文教学的独特解构,以及语文教师不拘一格的教学风范。

史建筑:关于课堂教学中的文化积累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气氛活跃了许多,课件时髦了许多,问题新颖了许多,链接丰富了许多。但我一直在思考,作为语言学科,我们的语文课堂应留下什么“痕迹”。这里涉及一个积累的问题,在语文教学中尽管有些“无形”“无言”的因素,但如今该有的“痕迹”,却有着不同程度的虚化和缺失,“雁过”尚且“留声”,我们有的语文课甚至连“声”也没有留下。我们的教学不能只有知识的梳理,还要有习惯的养成、技能的落实和文化的积累,而文化的积累具有间接性,常常通过有形的活动成果的展示和整理来体现。

例如教学《项脊轩志》,引导学生立足文本,以对联作结,积累了许多佳句妙对,如“庭院凄凄诉兰竹寂寂,桂影斑斑映血泪涟涟”“斯人已去,空余批把遮冷月;此恨犹在,惟有桂影寂庭阶”“明月半墙,默闻呱呱儿泣;书香满架,静听琅琅书声”“望月移步折桂枝,今生有恨;睹物思人戚余心,来世续缘”“风移影动轩不动,物是人非情岂非”“愁倚树下,看花开花谢,人间才几日;闲坐轩中,望月圆月缺,尘世已百年”“批把树下忆亡妻,爱亦渺渺,恨亦渺渺;项脊轩中听足音,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执教《听听那冷雨》时,引导学生抒写“心中的冷雨”,有学生满怀激情地写了一首词《御街行·冷雨》:“暮风瑟瑟满天涯,仰头看,又是她!帘卷漫天轻舞洒,天暗云高轻打。点点夏去,滴滴秋来,天地是我家。梧桐落叶潇潇下。吾心绪,乱如麻。残灯明点枕边歇,醒也罢,梦也罢。都为此事,听听冷雨,泡一壶浓茶。”学生长时间游弋于文化的海洋之中,并注重积极尝试和点滴积累,定会“出落”成真正的文化人。

老典:语文课堂,应该有诗意、有激情、有顾盼、有联想;有高山流水样的奔涌、一马平川式的倾诉,有午夜黎明式的静寂、狂飙突进式的啸傲;励志、交锋,感悟、体验,畅谈、浅吟,抑扬顿挫、回肠荡气、余音绕梁……语文课堂,生命之园地。我所知道的史建筑的语文课堂,是令人感动的课堂。

史建筑:关于语文素养中的文化积淀就语文课程的个性特点而言,“语文素养”大致包括以下内容: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语文知识的学习和积累;读、写、口语交际的语文能力以及良好的语感;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和正确方法;文学和文化的修养。同时还包括与上述几点相统一的良好思维品质、健康个性、健全人格、高尚的审美情趣和道德感情等。

良好的文化素养来源于扎实的学科知识和实践能力,来源于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个性品质,反过来,良好的文化素养又促使语文素养中其他因素的形成和提高。有了较为深厚的文化积淀,自然会加深对母语的感受和领悟,自然会读到文字后,写出深思,进而形成健康高尚的心灵空间和精神家园。

在语文素养诸因素中,文化素养的积淀形成不像词法句法的习得那样简单,它须在长时间的感受、积累和运用中涵泳咀嚼,慢慢体味。文化素养强调它的“素”,也就是它的原始性、本质性,虽然在形成期缓慢渐进,但是一旦积淀下来,融化在一个人的血液和灵魂之中,自会受益终生。

其实,所有的学科教学,提高学科能力和素养都只是手段或途径,不是终极目标,教育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健康和谐、个性鲜明、全面持续发展的人。

老典:“文化积淀”,既是文化素养形成的出发点,又是文化素养形成的过程,也是文化素养形成的目标。语文素养,很大程度上就反映为“文化积淀”。

史建筑,我的忘年交的家门朋友,交往有年;他一直在不断地耕耘着、前进着。他的关于语文教学的五点“文化思考”,很有价值,是经验之谈、反思之说、提升之论。以史建筑为代表的四位所言,虽不是宏篇巨论,但也触摸到了“语文文化”的脉搏。我想,关于语文的“文化”思考,他们还将进行下去。

    相关推荐

    对诗化语文的思考和追问 关于语文个性化教学的思考 优化课堂提问的思考 高考引发的关于民族文化危机的思考 淡化语法教学的冷思考 对目标教学常规化的思考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教学反思 关于语文教学民主化的实践及思考 “化石”考源 关于个性化学习的几点思考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教学反思2 关于个体化写作教学的思考 古文教学活动化的几点思考──《岳阳楼记》教学反思 杜甫:中国传统文化的完美符号──对杜甫文化意义的深入思考 特级教师思想录对优化语文教学结构的思考_语文论文 关于走向高效艺术化的语文教学的思考 让学生在广博的文化视野中思考──《短歌行》教学反思 高考化学知识点总结:化学中的“化” 《祝福》的文化思想批判 《祝福》的文化思想批判 高考“文化常识”巧记八法 作文构思训练要培养转化思想 中考考试说明:中考语文题型变化分析 高考语文:考纲有变化须积极应对 反思“淡化语文知识教学” 新课程下的生活化语文的行动与思考-小学语文论文 摆脱简单化——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思考 班主任角色在专业化背景下的思考-小学语文论文 语文中考复习:语文中考变化应对策略 高考语文复习:古代文化知识 高考语文文化常识巧记方法 高考作文素材:关于山寨文化 高考语文“文化常识”巧记八法 如何强化思路教学_语文论文 《活化石》教学反思 2004年高考:名句名篇考查新变化_语文论文 怀化市2011年中考语文试题 “语文综合性学习”拒绝泛语文化——一个案例引发的思考 台湾高考题突出中国文化 《活化石》教学反思 《化石吟》中心意思 活化石课后反思 活化思维之我见 《活化石》教学反思 活化石教学反思 活化石教学反思 转化差生的思路 《化石吟》教学反思 创造性思维与作文个性化 高考语文命题鼓励作文个性化 2018年中考语文仿句文化类整理 对思想教育背景下作文教学的文化反思 突破僵化的思维模式_语文论文 2008年语文高考大纲变化重点 考前高考作文审题立意强化训练模版 中考语文复习:反复强化记忆 巧抓思维个性化 读出阅读个性化 《〈兰亭序〉与书法文化》教学反思 七年级语文《化石吟》教学反思 2016中考语文辅导文学文化常识归纳 对思想教育背景下阅读教学的文化反思 语文“生活化” 生活“语文化” 三十年高考作文折射时代变迁 社会教化功能淡化 高考作文:强化时代感寓理于事 2011年中考快乐语文新专辑:文化长廊 广安市2012年中考考试说明:化学 中考作文写作技巧:化用古诗词 怀化市2011年中考语文试题(word版) 作文:选材与思考 高考语文复习:中国文化与中国绘画 高考作文的回顾与思考_语文论文 高考化学中常见规律 扬长避短促进生命升华——对建设人生化语文教育的思考 高考语文词用新题:节日文化类专题 作文个性化教学的实践与反思 《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教学反思 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_语文论文 没有文化的文化是可怕的 《神的一滴》《像山那样思考》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化石吟》教学反思(2篇) 文化的语文与语文教师的文化 《神的一滴》《像山那样思考》一体化教学案(学生版) 胡同文化 胡同文化 胡同文化 胡同文化 文化名人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教案1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2017中考语文名师指点:文学文化常识归纳 中考语文学习方法--反复强化记忆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反思范文 2011年绥化市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2008高考语文大纲有4点重大变化 湖南怀化2010年中考语文试题(Word版) 高考化学知识点总结:有机化学推断题眼 胡同文化 胡同文化 胡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