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案设计

寓情于景 深沉蕴藉

小编: :admin

辛弃疾任建康通判至任镇江知府期间 [约宋孝宗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宋宁宗嘉泰四年(公元1204年)]词作共有九十九首。其中五十四首词中出现“山”的意象68次,明写62次,暗写6次,标题中出现了3次。“青山”、“云山”、“江山”、“空山”、“东山”、“残山”、“溪山”、“山河”、“山川”、“山色”、“山圆”、“山水”等直接出现在词作中。词人辛弃疾爱山爱水,爱白云,爱花草,爱自然界的一切美景,并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山、水、花、鸟以人的性格和感情。然而靖康之乱,金人攻陷汴京,徽、钦二帝被掳,这个惊天动地的变动,使北宋一百多年的承平、都市的繁荣富丽都毁灭了。金人兵马纵横,汉人被杀被辱,土地丧失,山河破碎,人民流离,处处显出国破家亡的惨痛。辛弃疾对此感到悲痛与愤恨。他放眼看山,景中有人,景中寓情,深沉蕴藉。透过词句,我们感到的是词人辛弃疾“收拾旧河山”的强烈抗敌情绪和遭受压抑的无限悲愤,一颗炽热的赤诚之心呼之欲出。下面,我先分析一下“山”的意象在辛弃疾词中所传递的思想感情。

一、 借山借水抒积愤,壮怀长想洗胡沙

辛弃疾斩义端,活捉张安国,任江阴签判后,到了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以“肆厥贪求,指公财为囊橐;敢于诛艾,视赤子犹草菅,凭陵上司,缔结同类”的“罪名”落职。南归后历时二十年,尽管在治滁州,灭“茶商军”、论“盗贼”、办荒政、创建飞虎军等事件中为大宋朝廷立过汗马功劳,但南宋统治集团已经安于半壁河山的局面,偏安于东南,失掉了淮水以北的广大地区,把沦陷区人民的苦难抛在脑后。辛弃疾眼看着国家依然处在风雨飘摇之中,自己却走马灯似的在江西、湖南、湖北等地被调来调去,感慨年华易逝、报国无期,无法为抗战扎扎实实地做一番事业,反遭主和派的嫉妒、排挤,怎能不因此愤懑,更为国家的前途命运而担忧。“山”这一意象在词人的笔下频繁出现,首先就成了沦陷区的象征,成为词人抒发壮怀——“西北洗胡沙”的对象。

词人为了从金人铁蹄下夺回失去的土地,聚众起义,率众南归;在短短的四、五年内连上《美芹十论》,力主抗金,恢复中原;并在一些地方官任上练兵习武,作好进兵中原的准备,可这一切都未能实现自己的志愿,家乡仍在金人的占领之下,自身也如飘蓬,还不时受谗遭谤。这是词人在遥望烟波阻隔的家乡时所兴起的千古遗恨。“旧恨春江流未断,新恨云山千叠。”(《念奴娇·书东流村壁》)多想“好都取山河献君王”(《洞仙歌·上叶丞相》),驱逐金兵,收复中原。词人登临赏心亭“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青山欲共高人语”(《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纵目远望,那千姿百态的山峰,有的苍翠高耸如美人的玉簪,有的层层叠叠如美人螺旋形的发髻,壮阔秀丽的祖国山河,在轻纱一样的烟雨中时隐时现,低回徘徊,人们盼望着它,可它始终没有回来。这就更激起了他对祖国的无限深情,从而也就触发了词人对中原沦陷、南宋小朝廷不思恢复的“愁”和“恨”。“追亡事,今不见,但山川满目泪沾衣”(《木兰花慢·席上送张仲固帅兴元》),面对着眼前的剩山残水,偏安的朝廷屈辱求和,国势日衰,却没有一点振奋作战的气象,词人怎能不感伤落泪呢!词人惦念遥远的故国家园,细观山河的动作,表达了多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深情挚爱和报国无门的愤懑呵。“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山深江晚,听着鹧鸪“行不得也哥哥”的叫声,眼看恢复大业为主和派所阻挠而终于不能取得成功,这不仅是词人与当时爱国者和广大人民的巨大悲痛,更是词人“长想洗胡沙”而不能的积愤。

在南归长达二十年期间,词人不仅不能实现自己的宿愿,江山依然半壁,南北仍旧阻隔,自己恢复中原的《美芹十论》不被采纳,还不时遭到攻击、诽谤。无何奈何之中,“青山”又成了词人怨怒的对象。“层楼望春山叠”(《满江红》),主和派像重叠的群山阻碍着爱国者的抗金恢复大业。但“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青山”能遮住行人的望眼,使他望不见“长安”,但是江水依旧顽强地向东北流去,犹如诗人的爱国热情是“青山”所遮不住的。

二、 永远不消之愁,无处倾诉之恨

南归二十年来,辛弃疾曾把恢复中原、统一祖国的希望寄托在即位之初似乎颇有作为的赵昚身上,然而符离一战失利以后,赵昚终于变得同赵构一样,屈膝求和,苟且偷安。词人也曾把希望寄托在采石一战大败金兵的虞允文身上,但虞允文也被主和派排挤到四川,不久就病死了。词人最后希图用自己的行动来改变这不死不活的现实,在滁州训练民兵,在潭州建立飞虎军,然而个人的苦心经营和孤军奋斗,又有什么用呢?最后落职闲居带湖。一闲二十年,这使文武全才,慷慨负气的辛弃疾困于遭际,不得施展抱负。难能可贵的是在退隐带湖二十年间,词人始终没有忘怀恢复中原,以及统一祖国、驰骋沙场的壮志。这种感情常常涌至他的笔端,寄情山水,为自己被排挤的遭遇唱出“永远不消之愁,无处倾诉之恨”。

“甚云山自许,平生意气”(《沁园春·带湖新居将成》)。词人自问平生志趣、气度都不同于凡庸之徒,且不屑与之同浮沉,甘愿以啸傲云山自期,那么为什么还老是挤身于龌龊的官场,而受到那些衣冠楚楚的俗士的嘲讽呢。“不向长安路上行,却教山寺厌逢迎”,“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兄弟”(《鹧鸪天·博山寺作》)。这里松花竹鸟,只是作悠闲高洁的象征,是词人的托意。词人并非真是心甘情愿地过那种与松竹花鸟为友,闲饮酒、醉吟诗的生活,反而让人体会到的正是那种英雄失志的孤愤。想到自己年事已高,壮志事业却付之尘土,怎能不潸然泪下呢?但是词人并没有在泪花中淹没斗志,希望的火花仍在胸中燃烧。词人在对时间飞逝的恐惧感中,促发了愈加珍惜有为之年的感慨:“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一阵秋风吹透薄被,惊现梦中所见正是日夜眷念和热爱着的万里江山,词人浮想联翩,难以入睡,急欲乘时而用。可惜困于遭际,不得施展抱负。他又是极有性情的人,对恢复大业的无成、朝廷的失计,一直耿耿于怀。可自己却与鸥鹭为伴,“剩向空山餐秀色”(《临江仙·探梅》),使壮志消磨,无补国家,因而不平之气随处触发, 往往流露于不自觉。

“剩山残水无态度,被疏梅、料理成风月”(《贺新郎》),“青山意气峥嵘”,“清溪上,被山灵却笑”(《沁园春·再到期思卜筑》),“我觉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水龙吟·过南涧双溪楼》)。词人本想只关注冰雪覆盖的远山近水,雄伟高峻、多姿多彩的峰峦,借寄情山水来医治心灵上的创伤,忘掉在政治上所受到的打击,但眼看白发日多,岁月蹉跎,报国理想难以实现,心境不能平静,反而曲折地表达出了内心的隐痛和愤懑。长期被排斥,受打击,饱尝忧患,偶尔起用,又遭免职,眼看着恢复国土的希望越来越渺茫,这种欲进不得、欲退不甘的情况。表现出一种悲愤难诉、极端郁闷的感情,只能够“投空老山,万松手种,政尔堪叹”(《永遇乐·检校停云新种杉松》)。回首往事,词人不禁牢骚满腹;想当年曾满腔热情地进献《十论》、《九议》,为中原光复大计呕心沥血,结果呢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鹧鸪天》)。算了吧,既然无人理解我,青山总是理解我的,“顾青山,与我何如耳”(《贺新郎 鸟倦飞远矣》)。

然而在闲居期间,词人面山而居,日与青山相对,夜共白云同宿,也充分享受到摆脱樊笼后的清闲和愉快:“何人半夜推山去,四面浮云猜是汝”,“老人曾拍手笑相夸,且喜青山依旧住”(《玉楼春·戏赋云山》);“半遮山,翠竹栽成路”,“山上有停云,看山下,蒙蒙细雨”(《蓦山溪·停云行径初成》),“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贺新郎》)。好一派山光水色,鸟语花香的恬静景象,看见青山觉得十分妩媚,料想青山看见自己也一定会觉得十分可爱。词人置身于这恬静的大自然之中,探寻胜景,杯酒遐想,自得山水之乐,一切尘俗名利和烦恼都得到了荡涤。这又充分反映了词人对官场的厌恶和对政治生涯的厌倦。然而辛弃疾毕竟素怀建功立业的大志,怎甘老死山间水涯?只因人间知音稀少,才把无知无觉的青山当作朋友互相欣赏。这对于想“了却君王天下事”的词人来说,是何等可悲,其心境的沉重表露得更深邃。

在此期间,词人也写过不少酬唱应和之作。词作“援古证今,用人若己”(《文心雕龙》),借“山”的意象除表明自己的心志,排遣心中的忧伤外,还以古代贤相才人相勉:“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如(《八声甘州》)咏李广“志士凄凉闲中老,名花零落雨中香”,抒发了英雄失志的寂寞与悲哀。这也正是词人的本志。在送友人诉心曲的同时,告诫友人当防朝内群小的政治迫害:“带雨云里一半山”(《鹧鸪天》)。二十年带湖闲居,好友来访,相聚又分离,词作中渗透、交集了多少人间离别之恨,壮志难酬之悲,河山破裂之痛啊!

三、 有志难挣谁与共,青山浊酒慰寂寞

辛弃疾在带湖、飘泉先后被闲置近二十年,宝刀空老,壮志消磨。他怨恨“不是长卿终慢世。只缘多病又非才”(《瑞鹧鸪》);他愤懑,“人沉下土,我上天难”(《柳梢青》);他嘲笑那些当权者“李蔡为人在下中,却是封侯者”(《卜算子》);他无意再出仕了,“无心出岫,白云一片孤”,“吾有志在丘壑”。但在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的夏天,因一纸诏书,辛弃疾竟然“不以久闲为念,不以家事为怀,单车就道,风采凛然”前去赴任。正当词人运筹帷幄之时,党争倾扎,南宋政府竟又因一纸诏令将辛弃疾降职处分,给年迈却仍雄心勃勃的词人当头一棒。从此词人不再乐观,这种情感在他的作品中留下了深深的痕迹。

《归朝欢·题赵晋臣敷文积翠岩》中写道:“我笑共工缘底怒”,“触断峨山天一柱”。天柱是残缺的,补天石被闲置着,这种怀经世之才而难为当世所用的遭遇,正是词人自身的写照。词人不禁感慨:“老我山中谁来伴?须信穷愁有脚”(《贺新郎·韩仲止判院山中见访,席上用前韵》)。词作映衬出孤寂与穷困、愁苦,忆当年中燃烧着今日的内疚和遗憾,悲年老中充满着对当时社会的愤懑和不满。这时,词人进一步认识到“天下有恢复之理而难为恢复之言”(《辛稼轩诗文钞存·九议》)。他壮志莫展,报国无路,而且“心似伤弓塞鹰,自如喘月吴牛”,经常感到处境危殆,再没有条件为恢复事业奔走。于是就只好寄情山水园林,以排遣自己内心的抑郁悲愤:“几个相知可喜,才厮见,说山说水”(《夜游宫·苦俗客》)。词人虽是一个英气勃勃的豪杰,但是到了晚年,受了无尽挫折,心灰意懒,也渐渐走上了陶渊明的路,自己说“老来曾识渊明,梦中一见参差是”(《水龙吟》);“乃翁依旧管些儿,管山管水”(《西江月》),表现出了消极情绪。南归以来的浮沉际遇,使词人逐渐认清了南宋统治者的真面目,对政事不再抱有幻想,转而寄情于山水:“吾侪心事,古今长在,高山流水”,“甚东山何事,当时也道,为苍生起”(《水龙吟》);“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鹧鸪天·代人赋》);“鸡鸭成群晚未收,桑麻长过屋山头”(《鹧鸪天·戏题村舍》)等词展现的是一派生机盎然、富饶、丰乐和民俗淳朴的农村风光,充满着词人热爱农村、关心农事的真挚感情。

但词人首先是一个爱国者,不管身处怎样艰险恶劣的环境,他从未屈服过,也从未忘怀国家和民族的苦难。词人回想往事,觉得现实人生也如梦境一场,少年欢乐,转眼即逝,年事已高,壮志未酬,面对江山胜地,以及南宋偏安小朝廷的危殆形势,不由得想起历史上几个英雄人物:“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不是望金山,我自思量禹”(《生查子·题余上郡治尘表亭》)等。词人寄情于山水,实无意于赏心悦目,旨在忧时伤世,这也使其词作平添了一份“壮士凄凉闲处老”的悲剧色彩。

“山”作为辛词中常见的意象,词人给它赋予了多种含义。

首先,“山”象征了祖国河山,象征了金人控制下的沦陷区。如“但山川满目泪沾衣”(《木兰花慢·席上送张仲周帅兴元》),“直下看山河”(《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此处暗写)(《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剩山残水无态度,被疏梅,料理成风月”(《贺新郎》)等。

其次,词人以“山”喻人。用山的连绵重叠,高大巍峨,阻挡视线来比喻朝廷奸佞,如“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山深闻鹧鸪”(《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带雨云里一半山”(《鹧鸪天·送人》)。词人还以“山”自喻,以山喻友人。“青山留得,松盖云旗”(《沁园春·答余叔良》),隆冬万物凋残,而他所居山下青松仍云旗招展,郁郁苍苍。此语意双关,既写了好友余叔良的隐居生活,也歌颂了他的高洁。“我笑共工缘底怒,触断峨峨天一柱”(《归朝欢·题赵晋臣敷文积翠岩》),这里词人以山石自况,是怀经世之才而难以为世所用的自我写照。

然而在词作中,作者更多地把“山”直接当作一种抒情对象,抒发自己的人间离别之恨,壮志难酬之悲,河山破裂之痛。如“旧恨春江流未断,新恨云山千叠”(《念奴娇·书东流村壁》);“几个相知可喜,才厮见,说山说水”(《夜游宫·苦俗客》);“层楼望,春山叠”(《满江红》);“投老空山,万松手种,政而堪叹”(《永遇乐·检校停云新种杉松》);“老我山中谁来伴?须信穷愁有脚”,“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贺新郎》);“青山意气峥嵘,似为我归来妩媚生”(《沁园春·再到期思卜筑》);“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兄弟”(《鹧鸪天·博山寺作》)等。词人摆脱尘俗,远离混浊凶险的官场,寄情于大自然。“山上飞泉万觚珠,悬崖千丈落鼪鼯”(《鹧鸪天·石门道中》);“鸡鸭成群晚未收,桑麻长过屋山头”(《鹧鸪天·戏题村舍》)等,词人欣喜于自然美景,欲老于其中。

别具一格的是词人在《沁园春·灵山齐庵赋》中以动的气势,绘出大山的走向,破空而来,气魄非凡,“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词人一反以往诗人以山比人的写法,而以人来比山,而且创造性地以文章风格比山,“我觉其间,雄深雅健,如对文章太史公”,统观全词,词人不仅写出了山之神韵,实际上写出了人的审美追求。

词人不仅用象征手法表达忧国情怀,而且把感情融注于景物之中,使客观之景变成主观之物,写物的同时表现自我。“山”作为意象在词人的笔下,仿佛成了舞台上的活动布景,任人推来移去。其笔下,山会走,云能语,青山和白云简直像一群顽皮的孩童,且所有山水花鸟竹木无不充满生活的活力,跃动的灵性。那是因为词人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了它们以人的性格和感情,视青山为知己,使客体与主体交融,追求一种物我合一的境界,创造出一种富有诗情画意的境界,亦物亦我,不即不离,“以性灵语咏物,以沉着之笔达出”(《蕙风词话》)。这种以物为人的写法,赋予了外在世界以丰富的情愫色彩,是诗人奔流澎湃的内心激愤的辐射和外化。从这些意象和境界中,我们感受到的是诗人沸腾的热血和郁愤的情怀。词作传达出忧虑世事危殆之恨,高洁志行不为人知之痛,以及不能建功立业的愤懑不平和新知离别、政治失意之辛酸。

    相关推荐

    《春酒》善于设喻,平易蕴藉 寓情于景 朴素即美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小石潭记》教学案例 高考语文备考古诗歌之法重难点分析:触景生情,寓情于景 寓教于乐,以情施教 空灵蕴藉 缠绵惋恻——苏轼《水调歌头》读解 慈母情深 舐犊情深 慈 母 情 深 深情读秋白 情自深处来 慈母情深-7 关于寓言的寓言 18 慈母情深 情到深处课自优 18 慈母情深(5篇) 多读精导,悟深情 情动于意外之时——有感于《可贵的沉默》一课的随机生成 情动于意外之时──有感于《可贵的沉默》一课的随机生成 寓深厚于平淡 似无心而有意──读《林黛玉进贾府》 《慈母情深》教后记 巧用意象,思沉情深──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鉴赏 情到深处“文”自流 《慈母情深》说课稿 底蕴深厚浩气长存──品析《鱼我所欲也》 关于友情 品味景中情──由《我的叔叔于勒》说开去 《慈母情深》课文结构 慈母情深习题设计 运用读书方法,体会母子情深──《慈母情深》教学设计 结构缜密蕴涵深刻──《孔雀东南飞》赏析 深情缅怀 真情表达──有感于王崧舟老师执教的《一夜的工作》 关于友情 多读精导,悟深情 简析《故都的秋》思想情感内蕴 《慈母情深》中心思想 《慈母情深》教学杂谈 《慈母情深》教学反思 《慈母情深》教学反思 慈母情深教学反思 诗人谈诗《宁静而深沉的意境》 情动于中而形于外 《慈母情深》课文题解 《慈母情深》课文简说 慈母情深 学案设计 《慈母情深》预习学案 《慈母情深》教学反思 含意深刻的小故事——寓言 《慈母情深》相关链接 《慈母情深》主要内容 红井情深 -- 瑞金沙洲坝 《慈母情深》教学建议 《慈母情深》教学设计 《慈母情深》教学设计 慈母情深主要内容 景由望中出,情因景而生 情蕴山水,意趣悠长──浅析《与朱元思书》 诗人谈诗《宁静而深沉的意境》 文章记叙了()的动人情景,热情的歌颂了战士们()的精神风貌,表现了()的深情。 寓教于乐轻松识字 寓作文于游戏之中 寓教于乐,激发兴趣 寓教于乐 轻松识字 情深深,水到渠成──《我的母亲》课堂实录 《慈母情深》教学设计1 《慈母情深》教学设计7 寓教于乐,学好拼音 绿叶对根的情意──领悟《春酒》的意蕴 《慈母情深》教学设计2 《慈母情深》教学设计8 《慈母情深》教学设计5 语文古诗歌情感:注重诗句表达,熟悉情感蕴涵 慈母情深-精品教学反思 《沉香救母(一)》背景资料:沉香救母与精神分析 意蕴深丰 功能多样──谈谈《琵琶行》中的“江”与“月” 《慈母情深》教学设计4 《慈母情深》教学设计6 “诗意”缘于“情意” 《寓言两则》背景资料二 《寓言两则》背景资料一 唱一曲深沉恋歌,感受诗韵之旋律 《沉香救母(二)》背景资料:沉香救母与精神分析 景移情转,融情入景——试赏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人生寓言》课文背景知识 沪教版《慈母情深》教学设计 王崧舟《慈母情深》课堂实录 情蕴山水,意趣悠长——浅析《与朱元思书》 情蕴山水,意趣悠长——浅析《与朱元思书》( 心理剧:关于爱情 心理剧:关于爱情 设境演练 寓教于乐——《草》 阅读心法:浓浓的情和深深的理有机结合 《寓言四则》课文背景知识 《慈母情深》近义词反义词 《慈母情深》教案学案设计 《慈母情深》好词好句好段 《慈母情深》教学实录及评析 五年级语文教案《慈母情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