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案设计

〖顾云龙〗体会语文素养

小编: :admin

新近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标”)关于“语文素养”有一些重要的立论和命题,如在“课程性质与地位”里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在“课程的基本理念”部分更是明确“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等等。整个语文课标中,“语文素养”前后出现十多次。于是问题就产生了:过去多用“语文素质”这一概念,现在何以要换成“语文素养”?语文教师如何把握“语文素养”的内涵?

要弄清这两个问题,首先要明确一个逻辑前提。教育领域提出一个指向实践的命题,多含有对现实的某种概括,对未来走向的某种判断,并希望对教育实践发挥指导作用。而概括和判断是否准确,指导作用发挥得好坏,命题有无生命力,除了从技术上考虑概念是否周全统一外,主要看两个方面:一是理论基础,即基本原理是不是支撑得住;二是命题能不能把握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能不能经受实践的检验。据此,我们尝试对以上两个问题作一解答。

先说第一个问题。在一定范畴里,“语文素养”和“语文素质”都指称语文教育的一种结果形态和存在(即通过语文课程达到我们希望在学生身上形成的东西),两个概念概括同一个对象及其本质属性,二者相互通用。但如果对这种结果形态进一步作生成上的分析,就会发现,“语文素养”这一概念虽然不便拆开,可是由动词性的词素“养”,反映出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持续的自主发展作用,对应了叶老“国文教学的目标,在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字的技能”的“养成”思想。它的形成不是单纯“教”的结果,更不是一种终结状态,而是必须由学生自己借助语文课程将优秀的语言文化成果内化成生命个体的一部分(如同父母给的手足之于生命),内化的过程伴随语文教育过程不断地进行下去。显然,从概念的周全性看,“语文素养”要比“语文素质”概括得更准确,更能揭示学生语文素养(或素质)生成的主要原因。

从概念的统一性上看,“素养”“素质”在教育学概念系统内既是普遍概念又是单纯概念,可以自由组合或限制,形成各自的上位概念和进一个“语文素养”概念。

总之,“语文素养”与“语文素质”这两个概念非常接近,区分不区分好像关系不大,但仔细研究,前者更周全更严密,更接近事物的本质,有助于认识的深入。

再说第二个问题。如上文所说,我们将“语文素养”领会为语文课程实施中学生持续的语言文化内化过程和课程实施后在学生身上生成的某种结果的统一,这样理解的好处是过程和结果相整合,课程目标、实施、评价的侧重点都落在学生身上。但问题是“语文素养”的组成要素是什么、语文自身的内容要求怎么确定仍没有解决。结合语文课标来看,这是一个开放性的结构,既有不同时代普遍适用的核心内容和要求,又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随不同时代作不同的规定,具体到语文课标就是业已确定的五个方面: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话)、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这五个方面与传统的“听、说、读、写”相比,合并了“听说”,加进了“综合性学习”,表明语文素养是一种综合性形态要求。因此,我们就可以把“语文素养”理解为:在语文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话)、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内化优秀的汉语言文化成果,最终在自己身上实现一种新的价值或达到新的水平。

这样的界定可以得到现代课程论基本原理的支撑,也可以反映语文课程的基本走势。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注意普遍适用的基础。

现代课程论发展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明确基础教育要为大众提供必需的语言、知识、价值观的课程,给每一个学生以发展的机会。所以非常强调课程对普通人的适用性。在经典课程理论家看来,课程设定首先要考虑的不是学生最终会把它作为大学阶段的主修专业,而是“这门学科对那些不会成为这个领域专家的年轻人的教育有什么贡献,对外行或一般公民有什么贡献”美国20世纪90年代国提出“文化素养”观点而闻名的核心知识课程专家希尔斯(E.D.Hirsch,Jr.)教授认为,学生们从学校获得的东西是人们具有的共同的“背景信息”,位于每个人拥有的日常知识水平之上,但位于一些专家学者拥有的高深水平之下,是“普通读者”所掌握的中间层次的文化知识。语文课标所规定的五个方面要求是一个现代中国人必需具备的,不具备就谈不上有发展机会。这意味着通过语文课程,学生要达到一定的对祖国语言文字认知、审美、感悟、运用的水平。

2.注重连贯统整。

语文课程的功能或任务是多重的,过去概括语文课程的功能用到了“知识”“能力”“思维”“语感”“运用”“思想教育”“非智力因素”等多种术语,但没有一个能将语文课程的功能统摄起来,原因就是它们从外部将课程的内在连贯和统整分离开来。在现代课程论里,学科有三要素,“即学科的基本概念体系,这个体系所体现的思考方式,这个思考方式背后的伦理道德观念。这是三位一体的”。任何割裂都是对课程内在连贯的损害。此次语文课标设计思路之一,就是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也就是要求学生能化语文知识为智慧,化智慧为能力,化能力为德性。这需要有一个概念能将语文课程的内在连贯统整概括起来。“语文素养”恰好满足了语文课程发展的这种要求。它包括语文课程目标、内容组织、实施、评价等基本方面,即:基本事实(主要是语言文化的,如词汇的音形义、作家与作品等)、基本理论(概念、原理、法则,如语法、修辞、篇章)、基本方法(如学习语文的方法、品质)、基本运用(如语感、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等),因而能反映语文课程连贯统整的基本趋势。

总而言之,“语文素养”及其命题的提出可以启发我们以课程论的眼光重新审视语文课程的价值和功能,调整我们的语文教学策略。从长远看,它有可能是语文课程改革的理论支架之一。

[l]《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19页。

[2]参见泰勒著、施良方译《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1992年版,第20页。

[3]参见高文主编《现代教学的模式化研究》,2000年版,第569-570页。

[4]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与“学校文化的重塑”》,《上海教育》,2001年第14期。

    相关推荐

    体会语文素养 体会“语文素养” 提高语文素养体现现代意识 《火烧云》教后体会_语文论文 语文素养论 论语文素养 群体中培养学生个体的主体性素质_语文论文 语文素养论 注重素质 培养能力──《桂林山水》教学体会 谈谈语文素养 《火烧云》教后体会 《云房子》教学体会 《云房子》教学体会 《火烧云》教后体会 解读“语文素养” 培养语感,提升语文素养 致力于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学习语文课程标准的体会 致力于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学习语文课程标准的体会 认真领会新课标精神,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云南的歌会》教学反思 《云南的歌会》整体把握 《庐山的云雾》教学体会 抓住机会,培养学生的“古文素养”——我教《孔子游春》 《维生素C的故事》教学体会 语境·语用·语感与语文素养 新高考语文:考查语文素养 新高考语文:考查语文素养 在生活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以生活情趣,培养学生语文素养 在写字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庐山的云雾教学体会名师 我是“语文派”,主张“素养论” 维生素C的故事教学体会反思 蔡元培语文素养观探析 小学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在识字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 体会内涵 兼顾技巧──《穷人》教学反思 语文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信息素养 注重语感培养,提高语文素质 培养学生积累能力的点滴体会 建构语文素养的重要基石 在识字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 在识字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 语感素质培养浅说 激活右脑培养语文素质_语文论文 语文素质的培养是长期的 浅谈语文教师的音乐素养 实践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加强语言积累,提高语文素养 加强语言积累提高语文素养 谈语文教学中素质的培养 实践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注重朗读指导,提高语文素养 略论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培育语文素养 发展写作能力 语文立体教学设计——《三顾茅庐》 培育语文素养 促进主动发展 运用多媒体教材的体会_语文论文 语文教学应盯住“语文素养”而非“考试” 《乐山龙舟会》课文 浅谈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教学应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 培养创新素质 落实素质教育 语文教师的学科素养哪里去了 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语文素养 语文教师的学科素养哪里去了 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打基础 〖王小明〗语文素养的心理学观点 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因素提高人文素养 师德体会 听课体会 优化作文评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云南的歌会》课文 开展语文活动课的体会 麋鹿体会 关于新课标“语文素养”理念的思考 做实课程改革,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从“穿梭”“奔跑”“全然不顾”等词中,体会出些什么? 《记金华的双龙洞》从“挤压、稍微、准会”这些词语中体会到什么? 打好基础,提高素养 云南的歌会 云南的歌会 〖巢宗祺〗谈谈“语文素养” ――在苏教版小语教材实验总结会上的发言 致力于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 《学会合作》的文体 《云南的歌会》 云南的歌会高二语文教案 《云南的歌会》 《云南的歌会》 语文应如何体现素质教育方向 语文课堂教学应重视人文素质的培养 语文家庭作业:云南的歌会 “自能作文”教学体会_语文论文 二年级语文教学心得体会 谈选修课时代高中语文教师的素养 语文学科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探究 在自主学习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提高初中生语文素养的方法之我见 云南的歌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