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案设计

双向问题式阅读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小编: :admin

·模式的内涵及理论依据

双向问题式语文教学模式,主张语文教师的教学行为要在学生于自学过程中产生了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的基础上展开,即教学要以“问题”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点拨和启发,促使学生自主解决原有问题,并不断产生新问题的一种语文教学模式。“双向”,就是指学生带着问题走向教师,而教师也主要用相关的“问题”(而不是直接的结果)来激发、诱导学生。学生的问题源于其自学中产生的困惑,而教师的发问则是为了帮助学生自主地解决困惑。所以,“双向问题”中的“问题”对学生和教师来说,有着不同的含义。

学生(学)自学疑问教学提问教师(教)

双向问题式语文教学模式直接指向学生的问题意识,在培养学生自学语文的习惯和能力的同时,注重引导学生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促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主动接受祖国语言文字、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熏陶,内化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精神,提升高尚的审美情趣和锻炼初步的审美能力。其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语文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健康个性,使其形成健康人格。

著名教育家皮亚杰提出的建构主义是双向问题式教学模式的主要理论依据。建构主义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它主张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却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任何知识在个体接受之前,对个体来说是没有什么意义的,也无权威可言。学习者对知识的的接收只能由他们自己建构来完成,他们不仅以自己的知识经验为背景,对新知识进行分析、检验和批判,而且要对原有的知识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学过程,就是学生个体对“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的过程,是学生主体的自学过程,是学生自主建构意义的过程。而且这个教学过程具有两个显著特征:凸显了学生主体的实践活动性;将宏观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目标落实于微观的教学实践中。因此,我们在模式的结构安排上,首先考虑的不是教师对新课内容的“教”(可以进行相应的学法指导),而是学生根据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对新知识“分析、检验和批判”——自学课文。

建构主义认为,由于人们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信念不同,于是人们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便也不同,而且,这种理解只是针对事物的不同方面,不存在对事物唯一的理解。所以,教学过程又是“主客交互,建构学习”的过程,是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相互讨论、相互交流的过程。相互讨论、相互交流使学生在思想碰撞中超越自己的认识,看到那些与自己不同的理解,看到事物的另外侧面,从而修正、调整自己的见解,形成更丰富、更完善、更深刻的理解。教学模式第二个环节和第三个环节的安排正是基于这种认识。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但是这种主导作用意在强调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是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或合作者,而不是知识的提供者和灌输者。所以,教师应该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学生的想法,洞察学生这些想法的由来,并以此为根据,一方面为自己的“帮助”找到针对性强的基点,使教学基于学生的困难之上;另一方面,以“问题”的方式把学生引进“最近发展区”,引导、启发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见解;第三,要非常明确地把教学目标和教育目标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

·模式下的师生角色与教学策略

在双向问题式教学模式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这与当前流行的教学模式没有区别。但是,在教学策略上强调以下三点:①教学行为要基于学生的问题之上。即把学生的“学”放在第一位,先有学生的学,再有教师的“教”。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的一种交往,在这种特殊的交往过程中,首先是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起点能力和他们思维的独立性。只有这样,教学才有针对性,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②强调教师主要用“问题”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启发、指导,不轻易告诉学生答案,问题的解决最好靠学生自己或同学帮助。用问题“解决”问题与用答案解决问题,二者是不同的,前者的着眼点在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后者则在于问题解决。③要进行系统的学法指导。本模式强调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的自主建构,但是,学生自学水平和自学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且离不开教师在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上的指导,授之以渔远比授之以鱼重要。

·模式的基本环节及实施

双向问题式语文教学模式由六个环节构成,其具体的运行流程可图示如下:

学生自学课文→组内讨论→组间交流与问题征答→接受指导问题解决→最佳问题评选最佳解答评选→查找资料深度自学

设置问题相自关学问疑题问相自关学问疑题问相继关续问质题疑相关问题相继关续问质题疑

教师组织教学→随机参与→随机参与→深度点拨→组织教学→点拨指导

流程图说明:①实线箭头表示常规教学行为,虚线箭头表示可能性教学行为。

②两个箭头同时出现表示“双向问题”的互动交融。

自学课文

这是实施模式的第一个环节,先简要地介绍相关的自学方法,如著名语文特级教师魏书生先生的“四遍八步读书法”等,然后要求学生自主地独立地学习课文,并把自学的感受和不能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对学生自学课文有两点要求:①自读课文原则上不少于四遍。一遍解决字词,文化、文学常识,疏通文句。这是分析、理解和鉴赏课文的前提性条件。本模式并不排斥知识性的学习,模式后续环节的进行都是在落实好这个前提性条件的基础上,甚至有些难度较大、综合性较强的知识学习也可出现在后续的环节中,如“查找资料,深度自学”环节中学生对以“者也”为标志的判断句的总结。二三遍分析理解课文。分析理解课文是把握作者写作意图、文本思路、结构和特色。这种阅读是以作者和作品为中心的“还原性阅读”,这种阅读能力对中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四遍思考鉴赏课文。这是以读者为中心的鉴赏性阅读,读者可以就作品内容、语言、艺术特色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是中学生阅读的最高境界,可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②自读之始不借助任何资料和任何信息,读过一二遍后要反思读书所得,随后借助课文提示、课后思考题、相关资料(包括辅导书和网络)深入钻研课文,学生在钻研过程中,可能会形成自己一定的独特感受,可能会发现一些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

学生自学课文分两个层次:①整体感知,熟悉教材,把教材留在心中。只有从整体上熟练地掌握教材,才能为后续的钻研活动奠定基础。自学之始反用细节性的习题肢解课文,学生必须养成先整体观照课文的习惯。②自学效果反思。学生通过自学及自学反思,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个体独到的收获)和不懂、不明白的问题,按要求有选择性地填写《课文学习记录表》。自学课文可在课内进行,也可在课外进行,可根据学习内容的难易度和学习对象的具体情况灵活决定。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①明确教学进度;②进行相应的学法指导;③提供与课文有关的参考资料或主动设置问题。

组内讨论

根据学生自愿的原则和老师平衡调配,课前把学生分成几个固定的学习小组。每个组员在学习小组讨论会上把自己对文章的独特感受和不明白的问题宣读出来,共同分析与探讨,然后评出本小组最有见解的感受(形成文字,交老师处)和归纳出不能解决的若干问题(不超过三个),并把它写在教师事先分发的胶片上,以备教师投影之用。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以“伙伴”的身份随机参与一个学习小组的交流与讨论,切不可喧宾夺主。

组间交流与问题征答

随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问题征答。每个小组先陈述本组最有新意的阅读感受(可以是鉴赏、书评、读后感),然后上交本组最想解决的几个问题(胶片),待每一个小组都上交后,教师根据课堂节奏和胶片上问题的性质(直接涉及到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的问题、与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相关的问题、与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无关的问题)及其难易程度有选择地放映,在班内组间进行问题征答。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是交流与征答活动的组织者,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对各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进行筛选,要管理好同学们的交流活动,同时,也可作为参与者,对同学们的问题或看法提出质疑,进一步与学生进行上思维的碰撞。

说明:组内讨论和组间交流与问题征答两个环节意在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争论,一方面通过学生之间的碰撞,加深其对课文理解的广度和深度,另一方面,学生能够自己解决的问题就尽可能让学生自己解决,教师只对学生实在不能解决的问题进行适当启发与点拨。也就是说,学生能做的事教师绝对不做,教师只在学生学习进入困境时,搭建一个“脚手架”。

接受指导与问题解决

不是学生提出的所有问题,都能在课堂上解决,也不必要都在课堂上解决,所以,对某些尚未在组间征询答案的问题和全班通过征答、讨论仍不能解决的问题,需要教师设置适当的问题加以指导和点拨,或者提供可以解决问题的资料途径,如图书名称,网址等等。

这个环节是教师主导作用的重要体现。教师有代表性地选取一些各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设置相关的问题,对学生进行启发、点拨。例如,当学生不能理解《登泰山记》这篇文章是如何宣传儒家思想时,教师设置的“泰山仅仅是一处风景名胜吗?”这一问题就是一个很好的脚手架,为学生自主解决困惑提供了思路。

这个环节是为了确保课堂教学不偏离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本模式的教学过程尽管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但这种自主学习又是一步一步指向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的过程。

另外,在此基础上,学生仍有没有解决的问题,在心理上就产生了走向课外的要求,教师有意识地加以引导(如提供解决问题的途径),就能强化学生的这种要求,从而可以成功地将学生从课内引向课外。

让学生带着问题从课内走向课外,就为学生进行语文方面的研究性学习创造了条件,提供了契机。此话题不在本论文探讨范围之内,从略。

最佳问题及最佳解答评选

这是课堂上进行的最后一个环节,班级同学对学习个体在学习中产生的问题及解答情况进行民主评选,选出最佳问题和最佳解答。学生对所评选的最佳问题和最佳解答要说明原因,陈述理由。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主要是一个组织者,评选结束后,教师要进行简要的小结,提示学生哪些问题在课后有深度自学和钻研的价值。

这个环节意在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刺激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自学课文,刺激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对学习内容进行质疑,刺激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阐述个人独到的见解。学生的问题意识不是天生的,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培养,需要引导,而且,也不是一两节课所能培养起来的,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必须常规性地渗透到日常教学中去。

查找资料,深度自学

本模式下的课堂教学不可能解决学生自学过程中产生的所有问题,也没有计划这样做。在完成必须的教学任务的前提条件下,教师有意识地安排若干问题让学生带出课堂,通过查找资料(包括上网)、亲自实践、调查访问等途径进行深度钻研,自行解决。

这个环节已经走出了课堂,教师起指导作用。

一般而言,学生带出课堂的问题有三种类型:偏离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的问题;简单的资料性问题;可以进行专题研究性学习的问题。前两个问题的发生具有不可控性,教师只需随机安排,并落实好检查措施即可;第三个问题的产生虽然也有一定程度的不可控性,但教师基本上是可以在备课时进行大致的预测,而且此类问题一旦产生,教师要明确要求学生作深入钻研,写出微型论文、微型调查报告或微型人物专访等。而且,教师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要予以重点关注。

这个步骤是本模式的最后环节,一般在课外进行。其意图主要有二:

第一,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学生的某些问题虽然没有机会通过课堂讨论的方式解决,但由于教师提供的解决问题的途径,如专家、图书资料、上网等更符合学生喜欢获取直接经验的心理习性,学生一般都会作进一步的探究,从而激发和培养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为进行语文研究性学习创设了空间和机会。

第二,培养学生查找资料(包括网上查找)的能力。查找资料是一种重要的学习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讲,善于查找和利用资料,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是知识经济时代创造性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但由于应试教育的积弊难除,学生动手查找资料的能力、筛选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没有得到重视和培养,现在,中小学都很重视图书馆和网络的建设,但大量的图书资源和电教网络资源却几乎是处于“休眠”状态,电教课仅仅是教师演示演示,网络利用也仅仅是由教师包办操作,把结果直接交付学生。图书馆建设和电教网络建设如果严重悖离教学宗旨,即使耗费巨资,置而不用,也就形同虚设。

模式实施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

1、在学科教学中,创新精神的培养只能渗透于教学过程之中,而不能凌驾于学科本身的教学目的之上。任何学科都有其自身的特点,都有其自身独特的教学目的。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实现学科自身的教学目的应该是水乳交融,统一于一个过程之中。

2、本模式的实施要与语文学法指导密切结合。本模式以学生为本,强调学生自学,强调“先学后教”、“边学边教”,但学生的自学习惯不是与生俱来的,学生的自学能力不是天生的,它们需要教师的引导、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在模式实施的不同阶段,需要有与学生自学能力相适应的配套的语文学法指导。

根据实践经验的积累,先后需要有如下的学法指导与模式实施相配套:①如何读书,②如何提出问题,③如何查阅资料(包括网上查阅),④如何与他人合作,⑤如何在讨论会上发言,⑥如何写作微型论文、微型调查报告等。而且每一个大专题都下设许多小专题,甚至小专题下还有更具体的专题。如关于“如何读书”专题(初一年级)就包括了怎样读懂一篇简单的现代文,怎样读懂一篇简单的古文,如何诵读诗词名篇等小专题。

应该讲,现行的高中新教材就是按这样的体系(文章读法-文章鉴赏-文化熏陶)来编辑的,但却失之粗疏,没有就如何使读本更好地与教材配套,形成一个易于操作的体系。

3、本模式强调教学行为要基于学生的自学活动,但并不排斥教学计划、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实际上,本模式下的教师,尽管在学生语文学习过程中充当的角色更多的是学生平等的合作伙伴,但却是“高级伙伴”。这个“高级”二字体现在教师还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课堂教学活动在本模式下虽然有很大程度上的不可预知性,教师不能像在传统教学模式下那样严格按照计划和预先准备进行,但仍然应该是有序的,是要落实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的。只是对教师要求更高了,教师既要有很高的即时应变机智,又必须在教学行为实施前进行精心的准备,对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可能需要那些资料,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进行充分的预测。从某种角度讲,本模式是对语文教师的一种挑战,将会引起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备课、授课、批改作业、测试评价等环节的深刻变革。

4、本模式仅仅是语文教学的一种常规模式,并不意味着所有的语文课都必须如此,至少写作课和复习课就不宜使用。从这个意义上说,本模式可以作为语文阅读课的一种主流教学模式,即便如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可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合并、增减某些环节,或者单向使用,甚至有些课根本就不采用此模式。如本人在执教屠格涅夫的《门槛》时,则完全通过学生“研读课文-改编剧本-表演课本剧”来实现教学目标。

5、教师以“问题”对“问题”的教学方式对学生来说,尚有一定难度,故在模式实施中,教师要根据学生自学水平的逐步提高而逐步加大实施力度,不可操之过急,要在教学目标设置上体现出层次性和梯度。

    相关推荐

    读悟式”阅读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图式理论与语文阅读教学 活动式网络主题阅读的实践与思考 美国小学阅读诊断与矫治的理论与实践_语文论文 在阅读实践中学阅读,提出问题学语文 教材实验中理论与实践的探索 创造性阅读的理性思考与实践分析 创造性阅读的理性思考与实践分析 创造性阅读的理性思考与实践分析1 小学语文学习指导的理论与实践 对中学生课外阅读的思考与实践_语文论文 小学语文拓展阅读的实践与探索_语文论文 小学语文阅读“自学为主”的课堂模式的思考与实践 关于阅读教学中理解课文的内容和形式的问题 关于阅读教学中理解课文的内容和形式的问题 关于阅读教学中理解课文的内容和形式的问题 关于阅读教学中理解课文的内容和形式的问题 小学生网络阅读的实践与探索 开展课外阅读的探索与实践 开展课外阅读的探索与实践 开展课外阅读的探索与实践 提问和阅读理解_语文论文 小学生网络阅读的实践与探索 “大阅读语文教学”的思考与实践(一) 标题教学的实践与思考_语文论文 《新闻阅读与实践》编写说明 关于课外阅读课的思考与实践 从《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一书谈起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实践活动组织形式的探索与思考 读《伊索寓言》——钱钟书在比喻理论与实践上的突破 “读写例话”教学的认识与实践_语文论文 “引导——发现”语文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_语文论文 学与问阅读材料 《学与问》阅读材料 “评读理解,读中感悟”阅读教学模式谈_语文论文 论中学文言文阅读教学的几个问题 阅读教学中“主问题”的设计与思考 阅读取向的变化与教学的跟进 阅读取向的变化与教学的跟进 论课程范式转型与教学走向解放 晨读改革的创想与实践 发展性教师评价的理论与模式 阅读理解--双腿瘫痪以后 《落花生》理论实践案例交流 《落花生》理论实践案例交流 小学开放式作文教学的实践研究_语文论文 阅读学与中学阅读教学_语文论文 对略读课文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中学语文单元“三段五步式”教学法的实践与探索_语文论文 “以实践为主线”中学语文教学模式浅论 从双语教育的迷思看双语教学的课堂实践 浅谈建构新型阅读教学模式、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_语文论文 事先不设问题的阅读教学 作文教学:认识与实践_语文论文 按照学的规律教——陈日亮阅读教学实践述评_语文论文 语文实践活动《网上读写与交流》表格式教案3 阅读中体验 实践中感悟 教育理论的属性及其对教育实践的功能 在讲读课中进行作文教学的实践与思考_语文论文 阅读中体验 实践中感悟 走向对话的阅读教学 电脑作文教学的实践与探索_语文论文 建构新型阅读教学模式 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积累与梳理中存在的问题 关于作文教学及其模式化问题的讨论 构建六段式教学结构的认识和实践_语文论文 《六国论》阅读理解答案 《过秦论》阅读理解答案 “生活实践式”的口语交际 “生活实践式”的口语交际教学 “读悟式”阅读教学模式初探 让小学生学会阅读的方式_语文论文 “辩论式”学习──优化阅读教学的有效途径 “超文本”理念与“大阅读”策略──我的阅读教学观 实现口语交际的双向互动 在Internet学习环境中小学语文拓展阅读的实践与探索 现代文阅读:议论文阅读练习: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中学生阅读与训练课外阅读议论文 组织学生积累与梳理中的问题 模糊理论和语文阅读教学_语文论文 阅读教学三问 小升初阅读题:背向大地的爱 梁思成《关于北京城墙的存废问题的讨论》阅读 高考文言文阅读命题特点与趋向分析 《论语》十则阅读理解答案 以《雪》为例说明三种阅读理论的解读 基于期待视野理论的阅读教学探析 《我与地坛》阅读理解教案 “教学田野”:教师的自我成长之域*──论教师培训的教学实践走向 探究学习的理念与模式 “引导——发现”教学策略的认识与实践_语文论文 自主参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 中学生作文心理分析与导向_语文论文 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导定向”实践操作 《鸟的天堂》的教学实践与反思 新课标背景下阅读教学的对话理念与实施策略 “手指玩偶”活动式作文教学设计与实践反思 新课标背景下阅读教学的对话理念与实施策略 课题报告:新课标下培养一年级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研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