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案设计

语文教师人格魅力漫笔

小编: :admin

古往今来,中外教育家都强调教师人格的示范作用。被誉为“俄国教师的教师”的乌申斯基说过:“在教育中,一切都基于教师的人格,因为教育力量只有从活的人格源泉中产生出来,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教师的人格魅力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她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深远的,有时会影响学生的一生。传统的尊师重教,虽会使学生对老师产生敬畏和服从,但征服学生心灵的还是教师的非权力影响,即道德、情操、修养、学识、才能和与学生的感情。

语文教师也不例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语文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心灵的撞击、激励和影响更为明显和突出。为此,探究语文教师人格魅力还是很有意义的。

一、语文教师人格魅力来自崇高的师表风范

乌申斯基把教育者的人格视为“基础”,说它是“教育事业的一切”。蔡元培先生也曾说:“什么叫师范?范就是模范,可为人师的榜样。”那么,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思想,就是对“师表风范”的最佳诠释。

从理论上讲,语文教师要上承中华民族几千年之传统美德,下扬当今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必须具备心胸豁达、淡泊名利、荣辱不惊、鞠躬尽瘁的师表风范。而语文教师只有具备这样的人格魅力,才能用古往今来正直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高尚的信仰和追求,去熏陶学生,塑造他们美好的心灵;也才能让我们的学生都能理解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风骨,都能推崇陆放翁“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夙愿,都能颂扬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傲气,都能欣赏渣滓洞烈士们“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作千秋雄鬼死不还家”的铮铮誓言。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语文教师崇高的“师表风范”能使学生产生亲切感、仰慕感、敬爱感。学生就会有意无意地效仿老师,甚至追随老师。汪曾祺先生追随沈从文大师就是一例。用汪曾祺的话说:“不能说我在报考志愿书上填了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是冲着沈从文去的”,“沈从文是对我很有吸引力的”,“沈先生很欣赏我”,“我不但是他的入室弟子,可以说是得意高足”。反之,语文教师超越功利的无私关爱,对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也是巨大的、明显的。《新民晚报》载:一位30年前高二学生因写了一篇记述跳进池塘救人的作文,得到了语文老师的满分和八字评语“其勇可嘉,其行可贺”,竟然改变了他的理想,“直至今天做了30多年的语文老师”。在此,我想起了台湾教育家高震东先生的话:“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这样的老师不就是我们身边的“神”吗?

不可否认,理想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多姿多彩的、生动活泼、情趣盎然的。而如此的课堂氛围就是来自语文教师的身正典范、睿智机敏和博学慈爱的人格魅力。以道德教育著称于世的孔子早就提倡“以身作则”和“三省吾身”,强调教师人格力量的示范作用和熏染作用。正因为他有“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知行统一”、“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思结合”、“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学相长”、“后生可畏”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才使后人有“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的由衷感叹。

二、语文教师人格魅力来自渊博的学识

教师,除“身正为范”之外,还要“学高为师”,即要有较深的理论功底、渊博的学识和较高的教学艺术。教师的天职就是把人类浩如烟海、包罗万象的知识加以选择和概括,通过课堂教学等形式以最快的时间、最有效的方法传授给学生。正因为如此,“学生眼中的语文教师应当是一位聪明、博学、善于思考、热爱知识的人”,绝不会欢迎那些胸中无书、目中无人、古板单一、不能点燃他们心灵火药的“老师”。

在中学各门学科中,语文是最具综合性的,它的知识内容涵盖极大。所谓“语言和文化”,有着广阔的天地,上下五千年,纵横九万里。以2002年10月经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通过的《语文》教材为例:从先秦的《诗经》、《离骚》、史传散文,到汉魏晋的诗歌、辞赋;从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到中外现当代诗歌、小说和戏剧,五彩斑斓,丰富多彩。如此宏大的教材,如语文教师读书不多、不“杂”,文化底蕴不厚,对有关知识没有独特的领悟,怎能在课堂上娓娓道来,让学生如坐春风?怎能慷慨陈词,让学生悄然动容?又怎能亦庄亦谐,使学生既得乐趣又得理趣呢?马卡连柯早就提醒过我们:“学生可以原谅教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不能原谅他的不学无术。”庄子所说的“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大概也是这个理吧。

“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自己要有一桶水”是传统教育中流行了多年的口号。既然口号流行多年,就不能说它没有积极意义。但我以为语文教师除了具有扎实的语文知识外,还应当有一定的相关知识,包括美学、哲学、经济、社会、自然等学科的常识。“一桶水”是不是少了,应该是一条“河”,是一条常流常新的“河”。因为这条“河”是我们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根本,“河”水少得可怜,怎能谈得上“教书育人”和“诲人不倦”呢?比如讲王维的诗,教师对水墨山水画知识一窍不通,就不可能以苏轼对王维的赞语“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为契机,引导学生深层次的揣摩“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内涵。苏霍姆林斯基讲过一位年轻的校长去听一位老师上几何课的故事,校长思想完全沉浸在老师精湛的讲解中,以至于老师问学生:“你们谁能回答这个问题”时,这位校长全然忘记了自己是来听课的,竟举手说:“我!”。苏霍姆林斯基称赞说:“这才是真正的艺术。”我也看好这位数学老师,他立业之本雄厚,能充分利用数学学科的特点和魅力,展示了自己的风采,也算是给我们语文教师上了一堂“样板课”。

我还记得,60年代的师范学院给我们师范生规定了一个最低标准:“一笔字,一口话,三百篇”,即一笔漂亮的字,一口标准的普通话,背熟三百篇文章。其用意就是让我们这些将要做老师的人,要有一点安身立命的“本钱”,不能滥竽充数,误人子弟。无怪陶行知先生会这样说:“为了创造教育的有效实施,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才能有教师之乐而无教学之苦。”可以设想,教师板书娟秀潇洒,朗读声情并茂,语言清晰流畅;整节课上出一种韵味、一种境界、一种气氛;有兴味,有意境,有拓展……这样的教师,学生怎么会不喜欢呢?这样的课学生怎能不喜爱呢?

“为了使学生获得一点知识的亮光”,语文教师确实“应吸进整个光的海洋”。我们能让学生恰到好处地领悟“语言和文化”所蕴含的审美情趣,不也是人生的一大乐事吗?我就主张语文教师应当努力使自己成为“杂家”,虽说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掌握所有的信息,但起码应该掌握“关于信息的信息”,听得懂学生在讲演中或在作文里提到的“欧佩克”、“WTO”、“基因破译”和“迪克牛仔”吧。因此,“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不究”,应是我们语文教师的指导思想,“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应是我们语文教师的精神写照。从这个角度讲,语文教师一生确实是在汲取知识上进取,在传授知识中度过啊!

三、语文教师人格魅力来自创新的精神

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传达了鲜明的教育理想和浓郁的时代创新气息:“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指出:教师的职责现在己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今日之语文教师就应该摒弃一些陈旧的教学观念,改革课堂教学方法,不拘泥于书本,不迷信权威,不因循常规,给学生一片自由的空间;鼓励学生质疑,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诱导学生思维求异。简言之,就是让他们去充分地读,大胆地想,好奇地问。因此,语文教师的人格魅力就体现在能不能适应时代要求,能不能更新教学观念。

新课程下的好课标准,是要看教师能否变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完成没完成教学活动中的角色转换;能否变先“教”后“学”为先“学”后“教”,把学习的主动权是否还给了学生。一句话,就是教师能否在课堂上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感到学起来融洽、自主,平等与教师对话,交流情感,完成教学内容。假如老师还用一种模式教每一堂课,还用一种方法教每一篇文,还用一种思维来束缚学生,那学生能学得生动活泼、有声有色吗?

鲁迅早就说过,一部《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我们语文教师就应当支持“一千个读《红楼梦》的学生,心目中就应有一千个林黛玉”的思维。前几年,在教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时,大多数老师都搞过续写结局的训练,虽然我们都知道是在“狗尾续貂”,但学生写出来的“结局”却能让我们大吃一惊。讲鲁迅的小说《祝福》,只介绍一点时代背景,让学生读书认真,以“我看鲁镇”、“走近祥林嫂”、“戏说鲁四老爷”、“评说祥林嫂的死”为题目来研究讨论,学生就能提出不少“教参”从未涉及的问题,令人刮目相看。如此等等,那些课虽很粗糙,但她像断臂维纳斯一样,能给学生带来无限的遐想空间,学生可以将自己心中所有美好的想象都加在维纳斯的身上,去感受美的情趣,感受语文学科自身的魅力……可以推断,那些一味展示自己的精彩,总有一种不吐不快的语文教师,是无论如何也体味不到个中的乐趣的。

老子曰:“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语文教师的人格魅力就是要以创新的理念授学生以“渔”。充分利用语文学科可以情入手对学生进行熏陶的优势,把教材中蕴含的人文精神与生活气息传递给学生,用灵魂的真情去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有创新情趣、有创新韵味的课留给学生的精神将是永恒的。

四、语文教师人格魅力来自与时俱进的气度

语文学科虽说教材变化大,知识更新快,但她还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最重要的学科。在当今信息时代,社会在挑战语文教师,生活在挑战语文教师,我们语文教师就应有与时俱进的气度和魄力,把自己磨练成新时代的“新”教师。无论如何再不能拿那张“旧船票”,去“重复昨天的故事”了。

可是,《中国教育报》对全国不同地区中小学教师的一次抽样调查显示,目前教师阅读书籍中高居榜首的是“教学参考书”,远远超过了小说、教育理论和文史类、时事类、科技类书籍。不少语文教师竟然不知道王蒙和刘心武的代表作或成名作,也不知道《文化苦旅》的作者是余秋雨,《白鹿原》作者是陈忠实等等。这样的语文教师怎么能当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开发者和创造者?何况创业社会的到来,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所谓“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早已成为“古训”,你用那一两本“教学参考书”能“忽悠”“折腾”几天呢?

有人羡慕易中天在央视“开坛论道”,迷倒“意粉”,掀起民间“汉风”热潮;也有人羡慕“生活中的普通小女人”于丹,7天《论语》心得,而一举成名,被称为“学术超女”。其实,他们只是我们的同行,两位普普通通的“语文教师”,两位与时俱进的“语文教师”。

语文教师将面临着传统的教育和学习模式严峻的挑战。这是一场史无前例的挑战,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应当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去寻找、发现、超越自我;用自己最独特的人格魅力去吸引、感染、陶冶学生,教出自我的风采,力争做一个充满人格魅力的语文教师。

    相关推荐

    教师的人格魅力 人格之师的魅力 激励性批语的诱人魅力 教师随笔 激情对话凸显伟人人格魅力 激情对话 凸显伟人人格魅力 紧扣心理活动,感悟人格魅力 紧扣心理活动,感悟人格魅力 孔子的人格魅力——以《论语》为考察中心 教师的学识魅力 “魅力语文”解读 语言的魅力 《语言的魅力》课文 《西湖漫笔》语言漫说_语文论文 教师要有自己的魅力 语言的魅力 语言的魅力 语言的魅力 人物风采 魅力无穷_语文论文 让教师的讲解充满魅力 灯下漫笔 灯下漫笔 灯下漫笔 灯下漫笔 灯下漫笔 企盼魅力的语文课 《语言的魅力》教案 也谈语言的魅力 灯下漫笔 灯下漫笔 莲文化的魅力 高一语文教案《灯下漫笔》 漫谈汉字笔顺_语文论文 《魅力》教学设计 灯下漫笔教案 微笑的魅力 魅力教案设计 于永正老师作文教学的艺术魅力 于永正老师作文教学的艺术魅力 《语言的魅力》教学实录 《语言的魅力》教学设计 语言的魅力教案设计 于永正老师作文教学的艺术魅力 于永正老师作文教学的艺术魅力 《灯下漫笔》备课笔记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语言魅力 等级加评语的魅力 屠格涅夫《猎人笔记》 鼓励的魅力 朗 读 的 魅 力 《语言的魅力》教学札记 《语言的魅力》教学设计 《语言的魅力》教学设计 光的魅力教学设计 光的魅力教学反思 构建师生互动关系展现语文课堂魅力 风格迥异 魅力独具──《新闻两则》特色摭谈 《西湖漫笔》教案1 《语言的魅力》教学设计 《语言的魅力》教学设计 《语言的魅力》教学设计 《语言的魅力》教学设计 《语言的魅力》教学设计 《语言的魅力》教学设计 《语言的魅力》教学札记 《语言的魅力》教学设计 《语言的魅力》教学实录 《语言的魅力》教学设计 《语言的魅力》教学设计 《语言的魅力》教学反思 《语言的魅力》片断赏析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莲文化的魅力》教案 灯下漫笔.-教学教案 语文S版《语言的魅力》教学设计 《灯下漫笔(节选)》备课笔记 《语言的魅力》练习设计 《形的魅力》教学设计 《语言的魅力》片断赏析 语言的魅力(第二课时) 《语言的魅力》课堂实录 《展示华夏文化魅力》表格式教案13(苏教版七年级下册) 《莲文化的魅力》教学设计 《语言的魅力》教学设计之二 语言的魅力 教案教学设计 《蜀道难》魅力新解 一日常规的魅力 语言的魅力 教案教学设计 《语言的魅力》教学设计之三 《语言的魅力》教学设计之一 《莲文化的魅力》教学设计1 《第八次》教后——“语文能力”、“人格”塑造的舞台 《莲文化的魅力》教学设计3 《展示华夏文化魅力》教案14 综合性学习:莲文化的魅力 《莲文化的魅力》教学设计2 《莲文化的魅力》活动评价 《莲文化的魅力》课例分析 信息技术使小学语文教学焕发魅力 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漫谈斯大林格勒之战》教案 享受语文的魅力──《雨点儿》教学反思 《灯下漫笔》教案及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