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学分析

《识字1》教材解读一

小编: :admin

1、一去二三里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很小的时候就读过这首诗,现在多种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都将它选为一年级小朋友的开蒙读物,为什么呢?细细读来,真的看出了一些门道。

第一是它简约。短短20个字,寥寥几笔,就勾勒了一幅生动的画面。我们知道,诗是要留下想象的空间的,诗的语言必须简略到不能再简约的程度。你就拿这首诗来说吧,诗中的一个“去”字便使全诗有了动感;一个“里”字便有了距离,一个“烟村”和“四五家”便有了村落的生气和摸样,一个楼台和花,便有了小小村庄的幽雅和静谧,甚至让人联想到淑女摇扇婀娜和书生捧书吟咏的情境。所以我们说,简略的奥妙,就在与它给读者留下了一个揣度的空间,遐想的天地。

第二是它有趣。据查,这首诗乃北宋理学家邵雍所写。之所以十分逗趣,在很大程度上是此诗活用了数字,逗趣就“逗”在了数字上。一首20个字的小诗竟然用了10个依次排列的数字,而且一点也不生硬、呆板。可以说,这首诗既是儿童学习一到十这几个数字,熟悉它们排列顺序的好课文。这也充分证明:数字入诗词,只要用得恰当,就能平添许多韵味,化平淡为神奇。另外,从音韵上看,诗的二、四两句的句尾“家”和“花”同为“a”韵,一路读来,给人一种节奏明快、朗朗上口的感觉。

第三是它有意境。意境何来?非常重要的一条是此诗使用了“列锦”的修辞手法。所谓“列锦”,就是将几个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排列起来构成句子的一种修辞手法。谭永祥先生在《修辞新格》中说:“古典诗歌作品里面,有一种颇为奇特的句式,即以名词或以名词为中心的定名结构组成,里面没有形容词谓语,却能写景抒情;没有动词谓语,却能叙事述怀,这种语言现象……我们把它叫做‘列锦’。”你看!在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的诗句中,“烟村”、“人家”、“亭台”、“鲜花”既各自独立成景,又共同构成一幅田园风光图,创造了淡雅、幽美的意境,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和赞美。

说到这里,我更加明白了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有别于其他版本的教材,为什么将此诗放在识字教材和词串识字组合之中的初衷和原委了。“系统论”中有一个重要的观点:“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这也就是说,当“部分”恰当地植入“整体”的时候,“部分”所拥有的功能就会大大优于单独存在的个体。不是吗?此诗作为识字教材的开篇,不但是识记一部分生字的好教材,而且是练习汉字基本笔画的好样本。

    相关推荐

    《识字1》教材解读 《识字7》教材解读 《识字2》教材解读 《识字2》教材解读二 《认一认1》教材解读一 《认一认1》教材解读二 《沉香救母(一)》教材解读1 教材解读一 1《识字1》 《怀素写字》教材解读二 《要好好学字》教材解读 《家》教材解读一 识字1 识字1 《要好好学字》教材解读三 《蜗牛的奖杯》教材解读1 《识字1》教案1 识字 1 识字1 《识字1》 识字1 识字1 识字1 《y w 》教材解读一 《赶海》教材解读一 《雪儿》教材解读一 《荷花》教材解读一 《冰花》教材解读一 人教课标版《识字1》教材分析 《雨点》教材解读一 《燕子》教材解读一 教材解读 识字(二)1、比一比 教材解读 《识字1》教学设计一 识字一(1) 教学设计 教材解读 《学会“查无字词典”》教材解读 《识字1》教学反思一 《识字1》教学设计一 识字1教案 识字1教案 《蒲公英》教材解读一 《郑成功》教材解读一 《识字1》教案 《a o e》教材解读一 《爱之链》教材解读一 《看菊花》教材解读一 《莫高窟》教材解读一 《i u ü》教材解读一 《诺贝尔》教材解读一 《狼和鹿》教材解读一 《识字1》 教学设计(一册) 《钱学森》教材解读一 《一路花香》教材解读 识字学词学句(一)1 《识字1》 教学设计(一册) 《识字1》教学设计一(一下) 《早》教材解读 《识字学词学句(一)1》 《水》教材解读 《识字1》教学设计之一 《识字8》教案1 《识字7》教案1 二上识字1之教材分析教学实录 《一株紫丁香》教材解读一 《识字二·比一比》教材简说 《负荆请罪》教材解读一 《牛郎织女》教材解读一 《寓言两则》教材解读一 《古诗两首》教材解读一 《zh ch sh r 》教材解读一 《虎门销烟》教材解读一 《唯一的听众》教材解读 鄂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材教法解读1 《识字1》教后记 《识字1》教案2 《识字3》教案1 《小鹰学飞》教材解读一 《放飞蜻蜓》教材解读一 《唯一的听众》教材解读 《狼和小羊》教材解读一 《海伦 凯勒》教材解读一 《b p m f 》教材解读一 《大海睡了》教材解读一 《安塞腰鼓》教材解读一 识字(二)第1课比一比 《识字1》教材分析 《家》教材解读二 《穷人》教材解读 《识字1》教学设计二(一下)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识字1》教材分析 《西湖》教材解读 《泉城》教材解读 《山行》教材解读 《雾凇》教材解读 《推敲》教材解读 《船长》教材解读 《恐龙》教材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