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案设计

张中行:多读多写

小编: :admin

八 多读多写

前面谈了有关作文的概括知识,到这里才算言归正传,谈谈怎么样才能够学会写。很多有志的年轻人以及不年轻的人,比如教师和学生家长,对这个问题特别感兴趣,希望有谁能传授个秘诀,使学生不费力而言下顿悟。有没有这样的秘诀呢?有,只是不是不费力的秘诀,而是费力的秘诀,说来平常,是“多读多写”。

这自然是老生常谈,不过,如果常谈切合实际,即使听来不新奇,我们也只好承认它。这正如说不吃饭活不了一样,听来简直像废话,我们却不能不承认它。当然,承认秘诀只是多读多写并不是什么称心的事。不久前,连续两次,有年轻人来问准备高考的事,说旁的几门课温习得差不多了,只是不知道语文怎么样才能考好。我说,我不知道出题的同志怎样出题,比如说,一类是偏于考记忆的,内容出于课本,你就要温习课本;另一类不出于课本,甚至有意躲开课本,而考语文能力,如作文、正误等,温习课本自然用处不大。可惜此外也没什么好办法,因为语文能力的提高要靠多读多写,长期积累,不能速战速决。我这样答,等于说没办法,很抱歉,但这是实情,也只好这样说。

其实,学语言的经验应该是任何人都知道。小孩子出生几个月,不上课堂,不查词典,不念语法修辞书,只是听,跟着大人说,一词半句,慢慢就会说了,而且绝不会把“坐车”说成“车坐”。何以能这样?只是因为“熟”。学作文也是学语言,虽然这语言是与口语不完全相等的书面语言。书面语言也是语言,因而学习语言的办法,对于学习作文都适用。比如一种意思要用什么样的词句来表达,意思复杂些,句与句要怎样联系,这说是有规律可循自然也不错,但是拿起笔,实际去写,你就不能先去请教规律,而要听从你熟悉的常用的表达习惯。这习惯是由多次重复的“熟”养成的,而熟则来自多读多写。

俗传一句玩笑话,“千古文章一大抄”,就读他人文章以学习表达方法说,这句话却有相当的道理。一种意思,可用的表达方式(词语及其组织)不只一种,但不管其中的哪一种,都是由前人习用的框架描画或脱化而来。你不读,或读而不熟,有了意思,可用的表达框架茫茫然,拿起笔就难于得心应手。反之,多读,熟了,笔未着纸,可用的多种表达方式早已蜂拥而至,你自然可以随手拈来,不费思索而顺理成章。这是多读作用的初步,因而笔能达意。

进一步,多读,熟悉各种表达方式,领会不同笔调的短长轻重,融会贯通,还可以推陈出新,把意思表达得更圆通,更生动。

多读,所学又不只是表达方面,还有内容方面。这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吸收“思想”(包括各种知识)。学作文,由不会而变为会,由不好而变为好,既要能写,即顺利达意,又要有所写,即有值得写的内容。这内容,说是思想也好,知识也好,至少就初期说,面壁自然悟不出,自己观察研究也所得有限。要有,就不能不吸收别人的,吸收的方法,主要当然是“读”。还有一种是学“思路”。思想,知识,其出现,其存在,都是有条理的,作文的内容必须合乎这个条理。这条理,成文之前就要有,那就是思路的条理,也就是想得头头是道,才能写得头头是道。这思路的条理也是渐渐培养成的,而培养之道,我个人的经验,就一般人说,主要是来自“学”,即读他人的,其次才是“思”,因为思,至少就早期说,绝大部分是顺着他人(所读之文)的路子走的。

多读,熟了,积蓄在两方面增多,既有内容可写,又熟悉如何表达,作文的困难自然就没有了。这样,专靠多读,不多写是不是可以呢?据我所知,有的人,读的方面修养很高,却不轻易动笔,间或动笔,像是功夫还是相当纯熟。这或许就是俗语说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或者引杜甫的诗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吧?我想这意思并不完全对,或者说,话说得过于简略,以致我们理解得不全面。事实是,就是不轻易动笔的人,以及“读书破万卷”的杜甫,至少在学习的时期,也是既勤读又勤写的。读而不写,读多了,自然会写的事是没有的。多写的作用也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由读来的熟悉,必须通过自己的笔才能明朗、巩固,成为熟练。另一方面,写不只随着思路走,还是整理思路的过程,必须常写,内容才可以精粹,更有条理。

多读,要费时间;多写,也要费时间。所以前面称之为费力的秘诀。费力包括两种情况:一是不管上学还是工作,现在都事情多,任务重,多拿出时间有困难;二是多读多写,天天如此,有始难终,难免烦腻。时间少,所以古人有三余三上之说,意思就是挤时间。可能烦腻而不得不做,也只好硬着头皮,锲而不舍。

其实,也还有办法可以不硬着头皮。生而好之者也许没有,培养而成为书淫、诗癖的却所在多有。我还记得老师行辈中的一些人,他们亲口说,“多年了,工作之暇,如果眼前没有书,手里没有笔,总觉得没着没落。”就这样,他们有的未及上寿,一生却读了古今中外无数著作,写了上百万字。他们没觉得烦腻,反以为乐,原因就是多年如此,成了难于改变的习惯。准此理,多读多写并非难事,办法是养成习惯,使之成为乐趣。这在最初或者要努一把力,譬如说,无论如何忙,每天总要挤出一定的时间,比如三五十分钟吧,读,写。日久天长,少则1年2年,多则3年5年,读多了,所得之中会逐渐生出需要,生出乐趣;写多了,难化为易,也会感到有所得,因而也就有了需要,有了乐趣。及至感到需要,感到乐趣,说句夸张的话,你就是想戒除,恐怕也难于做到了。

作文的能力是这样培养出来的。你说难吗?也难,也不难,说是难,因为不能一蹴而就;说是不难,因为功到自然成。功到也许是个笨办法;不过,如果笨办法确是有效,那我们还是把它看作灵丹妙药的好,虽然这药不是速效的。

    相关推荐

    多读、多说、勤写、勤评 多读、多说、勤写、勤评 张中行:写作知识 张中行:读什么 张中行:怎样读 张中行:读与思 多读多写 使学生学好语文 2011届中考语文作文写作指导:多读多写养成习惯 语文小知识:多读多写 养成习惯 《只拣儿童多处行》重点写什么 只拣儿童多处行阅读答案 《只拣儿童多出行》教材解读 张中行:修改 多多益善阅读答案 多读会读善读 张中行:题与文 只拣儿童多处行 “多情”的感悟,张扬个性 张中行:精与博 张中行:结束语 张中行:言文距离 张中行:藕断丝连 张中行:言为心声 琵琶行多角度赏析 12《只拣儿童多处行》 张中行:采花成蜜 张中行:由记话起 张中行:言之有物 张中行:规格之类 12《只拣儿童多处行》 多多益善阅读训练附答案 张中行:文言问题 张中行:言教身教 张中行:板滞沉闷 张中行:作文批改 张中行:作文杂谈 张中行:粉饰造作 张中行:随手涂抹 张中行:师生之间 22《只拣儿童多处行》 张中行:什么是作文 只拣儿童多处行教案 《只拣儿童多处行》课文 只拣儿童多处行教案 张中行:熟练与知识 张中行:眼力的培养 只拣儿童多处行教案 张中行:课内和课外 张中行:辞达而已矣 张中行:条理与提纲 张中行:思路与字面 张中行:顺口和悦耳 读书好 多读书 读好书 “多元解读”思辩 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 张中行:按部就班与行云流水 只拣儿童多处行教案2 《夏夜多美》写作指导 多练习写作文提纲 张中行:为什么要作文 只拣儿童多处行说课稿 《只拣儿童多处行》说课稿 《只拣儿童多处行》说课稿 莫把误读当多元 《社戏》的多元解读 多读精导,悟深情 多接触 多快乐 多姿多彩的花 读准双音节词语中的多音字读音 只拣儿童多处行导学案 只拣儿童多处行说课稿 张中行:关于一己之见 张中行:关于照猫画虎 怎样读准多音字 多读精导,悟深情 中学生多读文言文大有裨益 高考语文复习:多利用课余时间进行阅读 张中行《作文杂谈》之缘起 张中行:开头结尾及其间 张中行:低标准和高标准 《只拣儿童多处行》课文原文 《只拣儿童多处行》教案之四 《只拣儿童多处行》教案之四 《只拣儿童多出行》冰心简介 《只拣儿童多处行》教案之一 《只拣儿童多处行》教学设计 只拣儿童多处行说课设计 《只拣儿童多处行》教学札记 只拣儿童多处行教学反思 多才多艺的王维 《尊严》多音多义字 张中行:课堂作文的练功 《只拣儿童多处行》教案之三 《只拣儿童多处行》教案之一 《只拣儿童多处行》教学反思 只拣儿童多处行教学设计 只拣儿童多处行教案设计 只拣儿童多处行教学设计 《只拣儿童多处行》教案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