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案设计

跨过爱情——舒婷《致橡树》主题再认识

小编: :admin

2005年10月23日,第二届全国文学教育与课堂教学高峰论坛在华中师范大学举行,邀请了舒婷、彭荆风、叶文玲等诗人作家现场讲学。笔者有幸参会,聆听了舒婷先生关于《致橡树》创作过程及其对当前语文教学的感言,不由地重读《致橡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又不得不对《致橡树》主题有了一种再认识。

《致橡树》是舒婷的代表作,常常作为“爱情诗”的典范之作来阅读。高中语文第一册《教师教学用书》(人教社2004年版)“课文鉴赏说明”中明确地写道:它是诗人的成名作,也是她爱情诗的代表作。我们语文教师90%以上的教师在讲授《致橡树》一课时也是把它当作一首经典的爱情诗来教学。

《致橡树》真的是一首爱情诗吗?

还得从诗人舒婷创作《致橡树》的前后经历说起。舒婷,原名龚舒婷,也名龚佩瑜,但“龚佩瑜”一名只是在龚氏族谱中出现。后来写诗有了点名气,“就剩下了个光秃秃的‘舒婷’”(舒婷语)。她1977年的时候,还是个20多岁的女孩,当时在一个小工厂上班,就在那一年的某个晚上,她与朋友在鼓浪屿散步,大家谈到了择偶的标准,有个朋友发表感慨:现在的女孩呀,太弱不禁风了,总得靠找个强有力的男友才能过下去……舒婷听了很气愤,回到宿舍的当夜就写下了一首名为“橡树”的诗,她认为,女性就“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就“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写完之后,她便托人将这首诗带给著名诗人艾青看,恰好诗人北岛去艾青家,看到了此诗。北岛便给舒婷回了封信,并附上了自己的5首诗。后来北岛将此诗题目改为了“致橡树”,最先发表在北岛创刊的油印刊物《今天》上,接着又张贴在北京西单民主墙上,受到了广大诗歌爱好者的喜爱。后来,北岛推荐,此诗发表在1977年4月号《诗刊》上。舒婷至今没收到稿费,说“北岛收了稿费,喝酒了”(舒婷语)。

我们再来读一读《致橡树》。

    相关推荐

    致橡树 致橡树 致橡树 致橡树 致橡树 致橡树 关于舒婷 《故乡》主题思想再认识 有感情朗读再认识 “有感情朗读”再认识 《致橡树》教案 《致橡树》教案 鼓浪屿上的舒婷 舒婷与“新诗潮” 《致橡树》赏析 对《孔雀东南飞》主题的再认识 似近似远的舒婷 舒婷与“朦胧诗” 《故乡》主题思想再认识_语文论文 《致橡树》教学设计 《致橡树》课堂实录 《致橡树》教案设计 高中语文致橡树教案 致橡树教案优秀教案 致橡树教学教案 巧用意象,思沉情深──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鉴赏 《致橡树》教案 (一课时) 《致橡树》课后练习答案 舒婷诗歌中人的价值 “纵然我是一支芦苇”──记舒婷 对双基的再认识 高中语文《致橡树》教学设计 高一语文《致橡树》教案设计 高中语文:《致橡树》教学设计 世纪末的诗歌“口香糖”──舒婷批判 高一语文第一册《致橡树》教案 写作教学目标再认识 高中语文:《致橡树》课堂实录(3篇) 中国当代诗三首之二:致橡树(教案) 对孔乙己的假话再认识 舒乙《父子情》赏析 2017年主题班会教案——艾滋病的认识 文言文教学价值的再认识 《中国当代诗三首》之《致橡树》同步测试题及答案 文言文教学价值的再认识 【语文】一年级第四单元集体备课【李婷婷主讲】 路旁的橡树同步习题 走过雨巷──怀念戴望舒 橡树的自述──读《路旁的橡树》后感 对非预设性语文教学的再认识 认识un 认识un 古代经典需要再发现和新认识 作家韩少功:现代汉语的再认识 路旁的橡树 27 一棵橡树 一堂成功的诗歌鉴赏课----《致橡树》教学纪实 路旁的橡树* 教材研究:对于勒形象的再认识 陈钟梁执教《致橡树》教学实录(本站论坛稿) 直面“爱情”──《致女儿的信》教学反思 《路旁的橡树》同步练习题 《路旁的橡树》同步练习题 路旁的橡树 《拿来主义》主题的再探讨 路旁的橡树 路旁的橡树* 《过秦论》主题思想 《致女儿的信》主题思想 《蜀道难》主题再探 《过秦论》主题思想 认识钟表 《那树》主题思想 我们的“爱情课”──《致女儿的信》教学谈 周婷婷的故事 我们的“爱情课”──《致女儿的信》教学谈 11《路旁的橡树》 11 路旁的橡树 《路旁的橡树》 重点问题探究 《再塑生命》主题思想 评《路旁的橡树》 鲁迅《药》的主题再探 《再塑生命》主题思想 致命的母爱 认识钟表 漂漂亮亮谈“爱情”──《致女儿的信》教学谈 对新教材实施中识字的再认识-小学语文论文 写作主题:发现爱 浅谈对“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认识 “认识自我”活动一:从“新”认识(粤教版) 《路旁的橡树》课文 美丽的橡树之花 《路旁的橡树》教案 认识四线格 认识沈石溪 认识课本剧 自主识字,情境阅读──《爷爷和小树》教学实录及评析 自主识字,情境阅读 ──《爷爷和小树》教学实录及评析 《路旁的橡树》课文 “认识自我”活动五:“你重不重要“主题辩论会(粤教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