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案设计

浅谈汉乐府

小编: :admin

乐府原是汉代的掌管音乐的官署。由于专事搜集、整理民歌俗曲,因此后人就用“乐府”代称入乐的民歌俗曲和歌辞。在六朝,更明确地把“乐府”和“古诗”相对并举,以区别入乐的歌辞和讽诵吟咏的徒诗这两类诗歌体裁。宋、元以后,“乐府”又被借作词、曲的一种雅称。

乐府的兴废沿革

西汉初期的庙堂宫廷音乐大体承袭秦代。掌管庙堂音乐的职官是太常的属官太乐令(《汉书•百官公卿表》)。专职演奏的乐工是世代相授的制氏一家,隶属于太乐……到武帝时,“定郊祀之礼”,在太乐之外,“乃立乐府”,于是正式开展了汉代音乐歌曲的一场重大改革。

郊祀天帝是秦、汉的传统祭礼,原有古乐……武帝立乐府的目的是在崇祀的名义下,要求用新声改编雅乐,以创作的歌诗取代传统的古辞。为此,乐府官署的任务便是采民歌俗曲以创设新声曲调;选用武帝所欣赏的司马相如等当时作者的颂诗以为歌辞;以及训练乐工、女乐进行新作的排练。显然,其实质是改革传统的郊庙音乐歌曲。

……从武帝立乐府到哀帝撤销乐府,其间不时有人批评、反对乐府,传统观念和保守势力的影响始终存在。但由于雅乐古奥,“自公卿大夫观听者,但闻铿锵,不晓其意”,因而并不流行,不起教化作用。而在宫廷内外、朝野上下,从帝王到吏民,都爱好俗曲新声,流行成风。上……围绕乐府官署立废的这场音乐歌曲雅俗之争,形式上以哀帝撤销乐府而休,实质上是顺应时代发展的改革取得胜利,新声渐替雅乐,并积极促进诗歌的发展,终于在东汉导致五言俗体取代四言雅体的正统地位。

乐府歌辞的采集和分类

西汉乐府广采歌谣与音乐改革相联系,注重乐曲,因此采地虽广而存录歌辞不多。成帝时刘向校录“歌诗二十八家三百一十四篇”,其中采地有吴、楚、汝南、燕、代、邯郸、河间、齐、郑、淮南、河东、洛阳及南郡,遍及全国各地。但除去宗庙祭祀、歌颂神灵、周秦旧谣及有主名作品,实存民间歌辞仅55篇(《汉书•艺文志》)。东汉观听风谣与用人政策相联系,注重歌辞,因此存录民歌谣辞较多。此外,由于西汉后期风行俗曲新声,贵戚显宦及地方豪强私家蓄养伎乐甚多,到东汉,雅俗之分渐泯,文人作者渐起,因此除官府机构保存民歌谣辞外,文人学者也开始撰录乐府歌曲、歌辞和著录乐府曲题源流。同时由于歌辞和乐曲分别传抄,造成了“乐府”和“古诗”相混的现象。大体说来,存于官府的两汉乐府歌辞,汇录于《宋书•乐志》;传于民间的,则散见诸集,例如《陇西行》“出诸集,不入乐志”(《乐府诗集》引《乐府解题》),而《孔雀东南飞》则始见于《玉台新咏》,当是长期流传民间,录定于陈代。到宋朝郭茂倩编《乐府诗集》,搜集历代各类歌辞,便把他所见的两汉官私所存的各类歌辞及谣谚,都编了进去。

乐府歌辞的分类,相沿从属音乐歌曲。明、清以后一般沿用《乐府诗集》的分类,两汉歌辞分入其中六类。庙堂宫廷的颂歌乐舞入《郊庙歌》、《鼓吹曲》、《舞曲》三类,但《鼓吹曲辞》中有民歌作品。入乐的民歌及部分文人作品入《相和曲》、《杂曲》。《相和曲》又分“平调”、“清调”、“瑟调”、“楚调”、“侧调”及“大曲”等调类歌曲。凡“未入乐府,别为汉杂曲歌辞”(黄节《汉魏乐府风笺》)。不入乐的徒歌谣辞则统归《杂歌谣辞》一类。此外,《琴曲》类也收有汉代诗歌,但都是琴曲所依据的本事诗,并非歌辞。

……今存两汉乐府,大致东汉作品多于西汉。

两汉乐府的艺术特色

两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汉书•艺文志》),它继承了先秦民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传统。明代徐祯卿说:“乐府往往叙事,故与诗殊”(《谈艺录》),是其显著的艺术特点之一。较之《诗经•国风》,两汉乐府多叙事诗,即使是抒情之作也每每带有叙事成分。从长篇《孔雀东南飞》到小诗《公无渡河》的许多叙事诗,或故事完整,情节曲折;或生活片段,截取一侧;或咏当时,或托历史;或取材真人真事,或寓意草木禽兽;或顺叙追述,或夹叙夹议。大都以事为主,即事见义,相当明确地表达出主题思想。再如《白头吟》、《怨歌行》及《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畔草”,《青青陵上柏》之类抒情作品,多采用第一人称自述的结构,大都“若秀才对朋友说家常话”(谢榛《四溟诗话》),娓娓动人。

两汉乐府的表现艺术,一般说来,其抒情诗较多地吸取了《诗经》、《楚辞》的比兴手法,比喻贴切,发人联想,而委婉曲折,含蓄有味。其叙事诗的突出特点是善于抓住诗中主人公遭遇的矛盾冲突,通过富有个性的对话或自述,运用铺张排比的手法来交待情事,见出神态,表达主题思想。如《孔雀东南飞》一开始就写刘兰芝向焦仲卿倾诉委曲,提出离婚的要求,将这场婚姻悲剧的尖锐冲突一下子展开;此后则通过各个人物的对话来推进悲剧的发展,同时在对话中或插叙中渲染人物性格和悲剧气氛。其他如《东门行》以夫妻对话,《上山采蘼芜》通过前夫对弃妇对话,《董娇娆》写女子和桃李花对话,《羽林郎》写胡姬驳斥冯子都等,也都是运用人物对话来表现情节发展,完成人物性格的刻画。像誓死殉情的刘兰芝、焦仲卿,抗拒太守调戏的秦罗敷,严斥霍家奴才的酒家胡姬,哀伤薄命的董娇娆,以及铤而走险的穷汉等,都是两汉乐府中很有光彩的人物形象。

两汉乐府的诗歌体裁以五言为主,兼有七言及杂言。句式比较灵活自由,语言自然流畅,通俗易懂,琅琅上口,生活气息比较浓厚。与先秦传统的诗歌四言形式相比较,以五言为主的两汉乐府歌辞是一种新体、俗体。它大致经历了从民歌到文人创作、从入乐弦歌到徒歌、从长短不一的杂言到整饬的五言的发展过程,其间文人的加工和创作,显然促进了五言诗体的成熟。到魏晋以后,一般以入乐与否区别“乐府”和“古诗”,但也有一些文人,仿古乐府作诗而不入乐。随着诗歌声律的讲求和对骈丽形式的追求,又把“乐府”、“古诗”归于“古体”,而把讲究声律骈对的五言诗称为“近体”或“今体”了。两汉乐府开创了古代叙事诗的可贵的战斗传统,发展成为一种专门的诗体,即乐府体。从建安时代起,凡以诗歌抨击政治黑暗、反映民生疾苦而取得显著成就的诗人,大都从两汉乐府中汲取艺术养料,如“三曹”、“七子”以乐府旧题咏时事,鲍照的拟乐府歌行,杜甫“即事名篇”的乐府诗等。至于白居易、元稹、李绅等发起的“新乐府运动”,以及晚唐聂夷中、杜荀鹤、皮日休等人的诗歌创作,其源亦出自两汉乐府,可见其历史影响之深远。

今存两汉乐府歌辞谣谚作品,有宋代郭茂倩编《乐府诗集》,元代左克明《古乐府》,明代冯惟讷《古诗纪》,梅鼎祚《古乐苑》等总集。今人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将前人所辑全部搜列。

参考书目黄节笺释:《汉魏乐府风笺序》人民文学出版社,北京,1953。余冠英:《乐府诗选前言》,人民文学出版社,北京,1957。萧涤非:《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北京,1984。

    相关推荐

    两汉乐府诗 《汉乐府两首》教案 浅谈汉语教学中激趣 《汉乐府两首》(粤教版)教学教案 浅谈汉语拼音教学方法 汉乐府民歌的特色与文学成就 浅谈汉语拼音编写的整合 浅谈汉语拼音编写的整合 浅谈汉语拼音编写的整合 浅谈《林黛玉进贾府》中的外貌描写 浅谈《林黛玉进贾府》中的外貌描写 学案《汉乐府诗两首》[粤教版必修一] 乐府的设立 浅谈语文教师的音乐素养 浅谈“乐学”课堂结构的构建 小 学 低 年 级 汉 字 识 记 方 法 浅 谈 浅谈汉语拼音教学的一点体会 乐府诗歌简介 浅谈汉语拼音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浅谈如何让小学生乐于写作文 浅谈朗读 《草》教学浅谈 浅谈赏月诗 谈谈汉字的音形规范 谈谈汉字的音形规范 浅谈古诗鉴赏 浅谈拼音教学 浅谈写作教学 识字教学浅谈 浅谈口语交际 浅谈古诗教学 浅谈家庭教育 浅谈赏识教育 浅谈识字教学 浅谈拼音教学 浅谈词语解释 浅谈概述要诀 浅谈开放识字 春季称谓浅谈 浅谈导入新课 浅谈挫折教育 《林黛玉进贾府》教学杂谈 南朝小乐府与盛唐诗风 浅析《林黛玉进贾府》“空”的世界 联想与作文浅谈 浅谈兴趣与学习 浅谈换位的作用 浅谈《囚绿记》主题 月亮的别名浅谈 《论语》与五伦浅谈 浅谈创造性阅读 《春》写作思路浅谈 浅谈语文与复习 浅谈《特殊的葬礼》 浅谈小学一年级新教材汉语拼音教学_语文论文 乐府旧题“自君之出矣”诗话 汉语拼音教学谈 农村语文教学浅谈 浅谈小学作文评改 浅谈诗词里的科举 浅谈对课改的认识 浅谈差生作文辅导 浅谈小学作文教学 中外阅读差距浅谈 《林黛玉进贾府》中的心理描写浅析 《林黛玉进贾府》中的心理描写浅析 浅谈作文的读和写 浅谈农村基础教育 浅谈文学审美鉴赏 浅谈学生作文教学 浅谈口语交际教学 浅谈“球形”阅读教学 浅谈几种记字方法 浅谈小学写字教学 浅谈英语情趣教学 浅谈语文朗读教学 浅谈如何教书育人 浅谈错别字纠正法 浅谈农村小学写字 浅谈中国古代服饰 浅谈《雷雨》人物语言 浅谈《散步》的意境美 谈《林黛玉进贾府》的衬托艺术 《最后一课》汉译琐谈 浅谈后进生的转化 浅谈组词_语文论文 班级管理创新浅谈 浅谈作文的冷思考 《好汉查理》教学杂谈 《最后一课》汉译琐谈 也谈汉语拼音教学 《好汉查理》教学杂谈 快乐教学汉语拼音 培养自主,快乐学习——浅谈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浅谈《故乡》的抒情线索 低年级拼音教学浅谈 浅谈评议一节语文课 浅谈低年级识字教学 低年级朗读教学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