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案设计

史实与虚构:陈翔华说读三国

小编: :admin

陈翔华(《文献》主编、中国公共图书馆古籍文献编委会副主任委员):“历史上真是这样的吗?”在阅读历史题材的文艺作品之际,人们往往不禁要提出这类疑问。对于古代小说名著《三国志演义》,尤其如此。

大凡历史题材作品,既写史事,又有虚构与想象。只是在不同作品中,虚构与想象所占的份量却大有差异。《三国志演义》是作家罗贯中在长期流传的三国故事传说基础上,参考史书而编撰成书的。宋元时期已有三国“讲史”故事盛传。按“讲史”即“讲史书”,尽管藉以史书原称来作为表演伎艺的名目而相标榜,如讲史平话之说《汉书》(使用班固所著史书以为之名目)、说《三国志》(使用陈寿所著史书以为之名目)、说《五代史》等等,但都已是经过了大量的加工和虚构,并非完全是真实的史事。所以宋人评论其间约虚虚实实,指出:“大抵真假相半”(《都城纪胜》、《梦粱录》)。今见元代中叶刊刻的《三国志平话》正是如此,其虚构想象的成份是很多的。明庸愚子《三国志通俗演义序》说:前代评话“言辞鄙谬,又失之于野”,而罗贯中“以平阳[侯相]陈寿传,考诸国史,……留心损益,目之曰三国志通俗演义。文不甚深,言不甚俗,事纪其实,亦庶几乎史”。《三国志演义》比之于《三国志平话》,尽管基本上依据历史发展的过程来排比情节,改写和订正了若干故事情节,增加史籍《三国志》及裴松之注等所载的不少表章文告和些许故事(如孔明遗计救刘琦、秦宓论天、斩王双等);但是《演义》承袭讲史平话的鲜明倾向,还保留着前代讲史、杂剧的不少虚拟故事。小说所写的虽然不尽于面壁想象,历史的迫真感也大大增强,但仍然并非全为史实。清代史学家章学诚曾经指出此书:“七分实事,三分虚构”。这大体上是符合事实的。

在解读《三国志演义》这样的历史小说时,不仅应当区分历史著作与文学作品的异同,而且还更应该着眼于历史小说与一般小说的差别。清初批评家金圣叹正确地认识到历史著作与一般艺术作品的不同,说:“《史记》是以文运事,《水浒》是因文生事”;但对特殊形式的《三国志演义》则未能作出公允的评价。至毛宗岗乃进而指出,《三国志演义》既与《史记》不同,又与《水浒》有很大的差别。他说:“(《水浒》)无中生有,任意起灭,其匠心不难,终不若《三国》叙一定之事,无容改易,而卒能匠心之力难也”(《读三国志法》)。按这里所说的“一定之事”,乃指一定范围内的史事(如章学诚所说的“七分实事”)。今仅就虚实问题而姑妄比拟之,《三国志演义》几乎介于《史记》与《水浒》之间。由以上可见,在叙事文体之中,《三国志演义》、《水浒》与《史记》的区别在于撰作者是否具有艺术构思的“匠心”;而《三国》、《水浒》虽然都具有艺术上的“匠心”,但由于题材上的互存差异则其所运行的“匠心”也是各不相同的。

明乎此,对《三国志演义》这部以历史为题材而“虚实相间”的小说,我们大可不必处处用看待史书的眼光来进行考查与评判。一部成功的历史小说描写了许许多多的故事,作用不在于让人们像读史学教科书那样从中获得准确无误的历史信息。尽管深层次地阅读或研究总不免需要探“虚”察“实”,但这并不是根本的目的,故而不应停止于对其间真伪的区分,主要的还是要通过探察来寻求编撰者的“匠心”。罗贯中的取材,从历史学的角度来看,除实事外,还有不少“虚”事。例一,历史上本来虚无其事的桃园结义、三战吕布、王允献貂蝉、千里独行、古城聚义、诸葛借风、三气周瑜等等,则取于前代讲史、戏曲的传说故事。例二,历史上并非其本人之事,则被移花接木。鞭打督邮、博望坡烧屯、擒杀张任,本是刘备事,罗贯中却据前代传说而分别移作张飞、诸葛亮故事。草船借箭,史籍记载本为孙权东汉建安18年事(见《魏略》),《三国志平话》已移作赤壁之战时的周瑜借箭故事,而至罗贯中则又再移植、改写为孔明故事。即使某些历史上的实有其事,罗贯中也往往要重加构想而大力生发与渲染之,其“实”中也有“虚”的一定描写。如刘备三顾草庐故事,陈寿《三国志》卷35《诸葛亮传》有所记载,但仅作“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寥寥数语(诸葛亮《出师表》、陈寿《上诸葛氏表》所叙大体类此);《三国志平话》已增饰细节成一千多言,至罗贯中则重新构思而精雕细琢之,见于明余象斗刊本《批评三国志传》则改撰作“却说刘玄德安排聘礼,特往隆中谒诸葛亮……”达五千余字之多(按明叶逢春刊本《三国志史传》约有六千七百字)。这里的“实事”,框架外壳是真正确实的史事,至于其间所写的细节却乃作家(包括民间作家)“匠心”之想当然而已……

    相关推荐

    陈寅恪《长恨歌》笺证:史实与虚构 作文教学的写实与虚构 三国演义的九十九处虚构 虚构,还是要真实? 虚构,还是要真实?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与实 花木兰的史实与传说 西晋著名史学家《三国志》作者陈寿 “志”与“演义”:周先慎说读三国 故事性作文与虚构方法_语文论文 儒家文化与中国历史 中国小说与史传文学的关系和影响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 史铁生作品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 陈村:我看史铁生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 诗歌表达技巧中的虚与实 《鹤群翔空》说课稿 《陈太丘与友期》阅读练习及答案(三) 《陈太丘与友期》说课稿 《陈太丘与友期》说课稿 与陈伯之书阅读答案 《鹤群翔空》课堂实录 《谈谈虚与实的关系》第二教时 读史铁生《我与地坛》随感 中国戏曲史 “瓜菜代”:郜元宝说读“三国” 陈从周《说“屏”》原文阅读 杨修之死与中国历史潜规则 解读历史上真实的关羽 中国戏曲史 《陈太丘与友期》课堂实录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结构分析 《陈太丘与友期》说课设计 《谈谈虚与实的关系》第一教时 史铁生《我与地坛》原文阅读 《世说新语》两则《陈太丘与友期》与实验教材编者商榷 《新闻阅读与实践》编写说明 陈炎:中国与西方的文化资源 《〈世说新语〉两则》《陈太丘与友期》与实验教材编者商榷) 谈谈虚与实的关系高一语文教案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结构分析 论陈寿的历史哲学思想 《鹤群翔空》教学实录 《〈世语新说〉两则》重点实词、虚词 小说的情感(我与地坛|史铁生) 《华南虎》结构分析 《陈太丘与友期》教学实录2 陈叔宝亡国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教学教案 张若虚与唐诗兴象 《陈太丘与友期》的课堂实录 25 《陈太丘与友期》文言阅读 突出重围——读史铁生《我与地坛》 《世说新语》两则《陈太丘与友期》 读《陈情表》 《陈太丘与友期》课堂教学实录 《口技》实虚结合 中国文学史·李白 《史记》选修课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静夜》课文鉴赏──虚与实的完美融合 鹤群翔空 虚实并重 情智共生 精读与略读说课稿 小说的阅读技巧与实例解析(一)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中考写实和虚构复习教案 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阅读与理解 司马迁与《史记》 鹤群翔空 史论与史实——谈中学语文统编教材中几篇史论及其他_语文论文 务实与务虚的辩证──《看雪》教学设计点评 《陈太丘与友期》教学实录及点评 三读三练三思——讲读课课堂教学结构初探 《世说新语》之《咏雪》《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课外文言文阅读 说话能力的结构与训练方式 陈丹青:我实在读不下去雨果 《陈太丘与友期》教学实录及点评 《陈太丘与友期》阅读练习及答案 沪教版六上:《陈太丘与友期》导读 《师说》解构 追溯历史—三国人为啥都是单字名?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 《精读与略读》教学实录 精读与略读教学实录 实事素材:两岸“三通”改写历史 《世说新语》两则(咏雪,陈太丘与友期)说课稿 陈太丘与友期 《世说新语》两则(咏雪,陈太丘与友期)阅读练习及答案 成语与历史人物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读后感(三)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 成语与历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