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学设计

积累与运用(二) 教案教学设计

小编: :admin

教学目标

1. 了解引号的其他作用。

2. 积累表现爱国主义思想的名言、警句。

3. 理解文章题目的作用和意义。

4. 围绕爱国主义的话题,训练口头表达能力。

5. 记叙一位让你尊敬、佩服的人,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6. 运用学过的知识,自主批读短文。

教学准备

1. 有关引号的不同用法的例句。

2. 题目需要作改动的短文。

3. 演讲稿例文、写人方面的习作例文

教学课时

3~4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温故知新

1.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2. 回顾课文内容,再一次感受张钰哲、许海峰强烈的爱国情怀。

3. 回忆以前学过的引号的用法

4. 小组讨论例句中的“张星”“中华星”“零”三个引号分别有什么作用。

5. 师总结:引号还有特指和强调的作用。

二、 语海拾贝

1. 学生试读,注意停顿。

2. 师范读。

3. 学生朗读句子。

4. 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

5. 指导学生记忆,背诵这四句话。

三、互动平台

1. 默读短文,了解短文内容,思考:《中华星》《“零”的突破》这两个题目有哪些妙处?



2. 学生汇报,师总结:好的文章题目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 例举以前学过的好题目的文章。“以前我们学过哪些课文的题目好?说说你的理由。”

4. 出示无题目的短文或文章(高大的皂荚树,秋天的怀念等)让学生标题目。

5. 小组讨论并筛选较好的题目,和原文的题目比较。

6. 师出示练习题卡,(收集的一些无标题的短文)小组讨论给短文标出你认为好的题目。

7. 汇报交流

8. 师总结并提出要求,在今后自己写作文时,要认真思考,给文章取一个贴切的题目。

四、口语交际:祖国在我心中

教学目的

1.了解国旗下的讲话,感受升旗仪式的庄严,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

2.收集爱国故事,访问身边的人,谈自己的感想等不同的形式,感受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进一步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3.知道怎样演讲,能大胆地在众人面前展示自己的才能。

课前准备

1.课前学生收集爱国故事、图片资料。

2.教师准备升旗仪式的录像。

3. 几幅爱国英雄的图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出话题

1.同学们,我们每周星期一早上都要在操场上举行升旗仪式,当你听到雄壮的国歌声的时候,当你看到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时候,你的心情怎样呢?

2.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讴歌祖国,唱响祖国的赞歌,举行一次《祖国在我心中》的演讲比赛。(板书课题)

二、创设情景,集体交流

1.全体起立,我们一起来举行升旗仪式。(播放升旗仪式的录像。)

教师:看到无比庄严、神圣的升旗仪式,你想说点什么呢?

2.播放学校升旗仪式国旗下讲话的场面。

教师:同学们现在的心情一定很激动,一定也很想站在国旗下来一次国旗下的讲话吧。那我们现在先来了解什么是国旗下的讲话,国旗下的讲话都该讲些什么呢?生回答,师补充。

教师:国旗下的讲话就是一次演讲,就是对爱国英雄的讴歌,就是对我们心中祖国的热爱。因此在演讲的时候应该要注意些什么呢?

学生:情绪激昂,富有号召力和感染力。

学生:要有合适的称呼。

学生:要有明确的观点,结尾要点明主题,发出号召。

3.出示爱国英雄图片。

教师:是呀,看着五星红旗高高飘扬,我们不禁想起了为祖国成长流血牺牲、英勇奋斗的英雄们,他们永远活在我们心中。你们认识他们吗?认识的话就喊出他们的名字吧。

师选择其中一个讲讲他的故事。

三、分小组准备演讲

师:让我们永远地记住这些爱国英雄。用我们自己的方式,用我们满腔的热情来歌颂他们,歌颂我们伟大的祖国吧。拿出你们准备的英雄的故事,先在小组内演讲,小组评选出你们组讲得最好的参加比赛。注意演讲的要求。开始吧,尽情地讲吧。

四、 汇报会开始,同学评价

1.宣布汇报会开始。

2.小组抽签上台,同学根据汇报情况做出公正的评价,选出最优秀的汇报者。鼓励小组集体汇报形式,体现集体精神。

(评价标准由师生共同制定。如:态度大方,口齿清楚,声音洪亮,语言有感染力,内容符合此次综合性学习要求,内容较为具体,了解途径不单一,表达了爱国情感。)

3.根据评价,给最优秀的汇报者颁奖。

五、总结

同学们,今天你们以自己独有的形式表达了对祖国深切的爱,老师希望你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牢牢记住: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屹立于世界,则国屹立于世界!老师更希望能从你们的行动中真切地感受到祖国在你们心中。

板书设计

祖国在我心中 合适的称呼

明确的观点

点明主题,发出号召

    相关推荐

    积累与运用(二) 积累与运用(二) 积累与运用(二) 积累与运用(二) 积累与运用(二) 《积累与运用(二)》 积累与运用(二) 《积累与运用(二)》教学设计 《积累与运用(二)》教学设计 《积累与运用(二)》教学设计 《积累与运用(二)》教学设计 《积累与运用(二)》教学设计 积累与运用二 教案教学设计 《积累与运用三》教案 积累与运用 教案教学设计 积累与运用 教案教学设计 积累与运用(三) 积累与运用(五) 积累与运用(三) 积累与运用(六) 积累与运用(六) 积累与运用(六) 积累与运用(五) 积累与运用(七) 《积累与运用三》教案 积累与运用二·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积累与运用(九) 积累与运用(六) 积累与运用(六) 积累与运用(四) 积累与运用(七) 积累与运用(八) 积累与运用(一) 积累与运用(五) 积累与运用(八) 积累与运用(一) 积累与运用(七) 积累与运用(五) 积累与运用(五) 积累与运用(六) 积累与运用(四) 积累与运用(七) 积累与运用(三) 积累与运用(六) 积累与运用(三) 积累与运用(四) 积累与运用五 《积累与运用三》教案 《积累与运用三》教案 《积累与运用(七)》教学设计 《积累与运用(四)》教学设计 《积累与运用(四)》教学设计 《积累与运用四》教学设计 《积累与运用(一)》教学设计 《积累与运用七》教学设计 《积累与运用(一)》教学设计 《积累与运用(一)》教学设计 《积累与运用(四)》教学设计 《积累与运用(六)》教学设计 积累与运用(七) 积累与运用(七) 积累与运用(五) 积累与运用(四) 积累与运用(一) 积累与运用(五) 积累与运用(八) 积累与运用(四) 积累与运用(八) 积累与运用(一) 《积累与运用(三)》教学设计 《积累与运用(六)》教学设计 《积累与运用(三)》教学设计 《积累与运用(八)》教学设计 《积累与运用(八)》教学设计 《积累与运用(六)》教学设计 《积累与运用(五)》教学设计 《积累与运用(二)》教学设计之一 《积累·运用二》教学设计 《积累·运用二》教学设计 《积累运用二》教学设计 积累与运用(七) 积累与运用(四) 积累与运用(三) 积累与运用(八) 积累与运用(七) 积累与运用(四) 积累与运用(一) 积累与运用(六) 积累与运用(七) 积累与运用(三) 积累与运用(三) 积累与运用(七) 积累与运用(四) 积累与运用(五) 积累与运用(三) 积累与运用(五) 教案教学设计 积累与运用(八) 教案教学设计 《积累与运用(一)》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