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学分析

《雾凇》教学设计(第二教时)

小编: :admin

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

这是一个并不新鲜的话题了,可是为什么还要不厌其烦的再次咀嚼呢?原因很简单,如今的教学仍然在忽视这个问题。前一段时间,断断续续的听了一些课,总的感觉还是,教师对教学设计(这里主要指的是教案)的过分依赖,漠视了学生的存在。

症状与反思:

一些教师为了把自己精心设计的教学流程顺利地给大家展示,为了把自己的所谓的“教学理念”完美地奉献给大家,一味地在课堂氛围上做文章。乍一看来,课堂上真得是热火朝天啊。教师红光满面,学生们也欢呼雀跃。可是冷静下来,琢磨琢磨,一堂课吵吵闹闹我们到底收获了什么呢?智慧起于沉思。

仔细剖析这些课堂,大多存在这样两方面的问题。其一,忽视后进生。为了教学过程的通畅,教师忽视了对个别后进学生的关照,为了呈现给大家发言踊跃的表象,不仅设计的问题浅显,而且发言的权利大多集中在了那少数的几位“精英”身上。尤其可悲的是,很多时候,对于一些回答错误的同学,不给他们改正的机会。其二,忽视对学生思维的启迪与训练。教师手拿一本教案,俨然一本圣经。在这样的集权面前,学生思维上的弱势也就显而易见了。不在沉默中爆发(走神),就在沉默中死亡(失去自我,唯师独尊)。

因此,很自然地想到了前不久和高林生先生的一席谈话。谈话是围绕着阅读教学展开的,高先生在某个论坛上发了一个有关课内阅读教学和课外阅读教学关系的帖子,引发了一场比较激烈的争辩。一方认为应该精简课内阅读教学的时间,挤出时间留给学生阅读大量的课外书籍。另一方以为,如今的课堂内阅读情况已经很不到位了,不应该再挤占课内的时间。尽管我比较倾向于前者,而且也在实际的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但是仍然还是有些不安的。所以,当我把担心向高先生提出来的时候,高先生笑了。他举了一个“学开车”的例子。他认为我们的阅读教学(主要指的是课堂教学)就是像教人开车一样。教练的任务就是在开车之前讲清楚开车的方法以及注意事项,剩下的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自己去操练。最后评价学生的标准,不仅仅是会做问卷,而是看你有没有实际驾驶的能力。老师就是教练,他的任务也是在课堂上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去阅读,大量的阅读。只有真正的形成了阅读的能力,这才是根本。最后,高先生又吟出了这样九个字“好读书,会读书,多读书”。兴趣引路,方法护航,亲身实践,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人。

本着这一原则,我设计并执教了《雾凇》一课,在关注学生,关注全体学生上作了一些工作,在训练学生阅读方法上作了一些尝试,在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方面也进行了一些探索。下面是本课的教学设计,敬请各位指正。

《雾凇》教学设计(第二教时)

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了解吉林雾凇是怎么形成的,体会作者描述之精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雾凇景观之美,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雾凇形成的过程。

教学准备:雾凇的录像或者图片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雾凇》,齐读课题。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谁能告诉我奇观是什么意思?

2、学生思考,相机板书:奇观

二、过渡:

在字典中“观”字有三种解释。一是看,二是样子,景象,三是对事物的看法和态度。你认为奇观中的观字是第几种解释呢?(第二种)在字典中,奇观有两个意思,其一是雄伟壮丽,不同寻常的景观。其二是特殊的罕见的事情。联系上下文,这里的奇观是哪种解释呢?(第一种)那么,课文中哪里能够看出他的雄伟壮丽不同寻常呢?请你来读第一小节。

三、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默读第一自然段,学生思考并划出。

2、提问,哪里能看出呢?

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美丽动人,这些词说明了雾凇的美丽。

十里长堤、缀满了,这些词语说明了雾凇的雄伟壮观。

闻名全国,这个词说明了雾凇是罕见的,特殊的,不同寻常的。

3、观赏雾凇图片。进一步感悟雾凇的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4、朗读感悟。把雾凇的美读出来。

教师范读,学生想象画面。然后,学生练习朗读。

5、再次指名朗读欣赏,师生互评。

四、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过渡:

同学们在徐州你看见过雾凇吗?为什么我们这里几乎没有看到过这样的奇观呢?想不想知道原因?我们来看看课文寻找答案。

2、默读第二自然段,思考并且圈画。

3、提问,雾凇形成的原因是什么?(板书:形成)你们找到答案了吗,谁来说说?

(出示挂板)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的。

从这句话中你能发现雾凇形成的两个条件吗?(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

4、围绕这句话,学生质疑。

严寒季节到底有多寒冷?什么是饱和的水汽?徐州为什么没有这样的水汽(雾气是从哪里来的?)?凝结是什么意思?雾气是怎么凝结成雾凇的?

5、围绕自己提出的问题,阅读课文寻找答案。

6、教师提炼问题后提问并相机指导朗读。

(1)雾气是从哪里来的?

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这样,松花江流经市区的时候,非但不结冰,而且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

朗读时,要特别注意上游,丰满水库之间的停顿。对“非但、而且”朗读时要强调。弥漫是对饱和意思的有力说明,可以让学生朗读时加入想象。

(2)什么是饱和的水汽?

除了弥漫,文中哪里还有能够表示水汽饱和的词语。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这雾气便随风飘荡,涌向两岸,笼罩着十里长堤。这里的“飘荡,涌向,笼罩”都可以看出水汽的多和饱和。

朗读时,一定要让学生展开想象,感悟当时的意境。老师可以先范读,让学生来想象。然后,让学生练习后再读。自己或者请同学点评。教师相机指导。

(3)雾气是怎么凝结成雾凇的?

(挂板出示)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儿,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

齐读。小结:这个过程就叫“凝结”。

比较读这句话。去掉有关的词语“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让学生感悟用这些词语的好处。

“慢慢地”——写出了什么?(凝结的速度慢)指名读句。

“轻轻地”——写出了什么?(样子轻,无声无息)读句。

“一层又一层地”——说明什么?(雾气不断,逐步结成)齐读。

自然真实的写出了雾凇形成缓慢的过程。

你能读出这种缓慢的过程来吗?指导朗读,感悟这个过程。

7、尝试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雾凇形成的过程。

8、评价小节。

五、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过渡:如此美景,课文中是怎么来赞美他的呢?

1、指名读第三自然段,提问。

生回答,师出示“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

2、质疑。雾凇发生在冬季,为什么说有春风呢?

3、生回答,继续学习比喻这个修辞方法。知道在这里作者是把雾凇比了梨花。

4、朗读指导。

重点抓住情不自禁、赞叹来感悟文中人物的心情,然后转化为自己的感悟。

六、观看录像,进一步加深对文章理解。

七、背诵课文。

1、这样美丽动人的奇观,不想把它记在脑海中吗?

2、指名背诵。(时间不够,可以放到课外)

八、总结全文。

课文虽然很短,但却把雾凇的美丽写得如此淋漓尽致。更可贵的是同学们通过自己的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感受到了雾凇的美。感谢大家,如果有

    相关推荐

    《雾凇》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雾凇》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雾凇》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雾凇》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雾凇(第二课时) 雾凇(第二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 雾凇(第二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 《雾凇》教学设计二 《雾凇》第二课时说课设计 《雾凇》何谓雾凇? 《雾凇》教学设计 《雾凇》教学设计 《雾凇》教学设计 《雾凇》教学设计 雾凇教学设计二反思 《雾凇》教学 《雾凇》教案之二 雾凇 教案教学设计 21《雾凇》 雾凇 雾凇 《雾凇》教学设计(详案) 《雾凇》 教案教学设计 雾凇 教案教学设计 雾 凇(教案) 《雾凇》教学反思 雾凇教学设计三反思 雾凇教学设计一反思 雾凇教案教学设计精品 《雾凇》教案之一 《雾凇》教案之四 《雾凇》教案之三 《雾凇》教材解读 雾凇教学设计四反思 雾凇教学反思 雾凇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抓住奇观教学《雾凇》 雾凇内容反思 《雾凇》课文内容 《雾凇》练习评测 《雾凇》说课稿之一 《庐山云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庐山云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庐山云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雾凇》说课稿 《庐山云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庐山云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庐山云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谈《雾凇》一课的多媒体教学 谈《雾凇》一课的多媒体教学 《庐山的云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苏教版四年级第七册全册教案 《22、雾凇》教学设计 四年级下册语文《雾凇》教案设计 雾凇说课稿之一反思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雾凇》教学设计 《庐山的云雾》第二课时 《庐山的云雾》第二课时 《庐山的云雾》(第二课时) 《庐山的云雾》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22.雾凇·教案 四年级教案:谈《雾凇》一课的多媒体教学 苏教版三下《庐山的云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庐山的云雾》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精编 《庐山云雾》第一课时教案 《庐山的云雾》教学设计二 二年级上《山雾》教学设计 庐山的云雾教案设计(二) 《庐山的云雾》教学设计之二 《庐山的云雾》教学设计之二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庐山的云雾》第二课时简案及资料 2016-2017学年四年级上册语文《雾凇》同步练习 《鲸》第二教时教学设计 《鲸》第二教时教学设计 《鲸》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二 西师版第三册《山雾》教学设计 《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鲸》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鲸》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鲸》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鲸》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鲸》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鲸》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桥》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鲸》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鲸》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zzh》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虹》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bp》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称象》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