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学分析

《给家乡孩子的信》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小编: :admin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用“多么……多么……”、“不是……而是……”造句

能力目标:理解重点句的意思,说出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情感目标:通过信中的语言文字,体会巴金爷爷对下一代关怀的情感,激发为社会添光彩、为别人奉献爱,使生命开花的愿望。

教学重难点:理解重点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投影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第23课《给家乡孩子的信》,通过上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巴金爷爷在信中说什么?(指名说)这是巴金爷爷写给家乡孩子的信,也是写给我们所有少年儿童的信。所以我们应该用心地读一读,感受巴金爷爷的那份良苦用心。

二、精读感悟体会情感

1、请同学们自己小声读读1-2自然段,看看巴金爷爷在信中写了什么?

(1)“面对孩子们的一大堆信,老人感到很温暖”

师:你能抓住重点词语概括内容,真是个好办法!还有呢——

(2)“巴金爷爷克服捏笔困难拿笔写信”

师:你读书真认真!还有呢——

(3)“巴金爷爷因为体力和精力的原因,不能回乡只能以信代面”

师:你从书中找到了答案,真不错!读到这里,让我们真正感受到了这位年迈的老人对孩子深深的爱!

2、让我们再静下心来,用心默读第3-4自然段,边读边想:

(1)哪些内容给你的印像最深刻或者使你最受感动,你是如何理解的?我们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拿出笔来用“——”画出你最受感动的句子,并想一想:为什么感动?写一写,一个词,一句话都可以。

(2)小组交流:给同小组的同学读一读你画的句子,说一说你为什么深受感动?

(3)集体交流:谁来读读你最受感动的句子?

指名读,出示:

①我写作,不是我有才华,而是我有感情,对我的祖国和同胞有无限的爱,我用作品表达我的这种感情。

a.问:为什么受感动?(巴金爷爷是一个爱祖国、爱人民的人,他用作品表达祖国和人民的爱)巴金爷爷为什么而写作?(为表达对祖国和同胞无限的爱而写作)

b.巴金爷爷对祖国和同胞的爱的程度如何?(深刻)

从哪个词中你体会出了这种爱很深刻?(无限)

突出这个词,把巴金爷爷这种深刻的爱放到句子中读一读,学生练读,指名读。

师:理解得非常好!那你知道巴金爷爷都写过哪些作品吗?

生答。

师:巴金爷爷的作品不但展示了他的才华,而且饱含着对祖国、对同胞深沉的爱。怎能不让我们敬佩、怎能不让我们赞叹呢?请你用你的朗读表达出来。

c.用“不是……而是……”练习说话。

谁还画了其他的句子?

指名读,同时出示:

②我今年八十七岁,我思索,我追求,我终于明白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享受,我在回答和平街小学同学们的信中说:“我愿意再活一次,重新学习,重新工作。让我的生命开花结果。”

师:从巴金爷爷的话中,我们领悟到生命的意义是什么?(生答:在于奉献)

你对“奉献”怎么理解?你用身边的事情说一说怎么做是“奉献”?(生举例说明)

师:巴金爷爷不仅奉献了他的作品,而且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了祖国和人民。年近九十的老人仍然在不断思索、不断追求,怎能不令我们感动和敬佩?请你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读给同位听一听(评一评)

指名读,评:将感动、敬佩读出来了吗?

让我们再齐读这两句话,用心地体会一番吧!

你还画了哪些感人的句子?指名朗读(同时出示句子):

③我们每个人都有更多的爱,更多的同情,更多的精力,更多的时间,比维持我们自己的生存所需要的多得多。只有为别人花费了它们,我们的生命才会开花。

师:为什么感动?(生答)

师:巴金爷爷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他一生不仅写出了很多有名的作品,他更是一位品德高尚的人、。他当着很大的官,但一生不拿国家一分钱工资,全靠自己的稿费生活。他不管是在年轻的时候,还是在年老的时候,都满腔热情地帮助别人,做过许多感人的事:他曾经---一次又一次不留姓名捐款给希望工程、受灾难民;他曾经---将他的所有藏书都捐给了国家。巴金爷爷就是把更多的爱、更多的同情、更多的精力、更多的时间奉献给别人的人。

在我们生活中,像巴金爷爷这样的人很多很多,他们的付出令我们感动不已(出示图):请看,这是谁?做了什么?(魏青刚、费俊龙、聂海胜的事迹)

你还知道哪些人在默默奉献?(雷锋……)

这些人都是把更多的爱、更多的同情、更多的精力、更多的时间献给了祖国、献给了人民,他们的生命才会灿烂无比!的确,我们每个人都有更多的爱,更多的同情,更多的精力,更多的时间,比维持我们自己的生存所需要的多得多。只有为别人花费了它们,我们的生命才会---(生齐说)开花。这就是生命的意义!

你打算怎样让你的生命开花?(请2-3人回答)评价

让我们一起合作读一下这两句话,再次领悟生命的意义吧!师引读(配乐)

3、读完,音乐止:此时此刻,面对巴金爷爷,你想对他说些什么?(生思考)

(音乐起)生说:巴金爷爷,我……

4、师配乐朗诵第六自然段

这是巴金爷爷在信的最后对我们的希望。请你说一说,我们现在应该怎么做,才能不辜负巴金爷爷对我们的希望?

三、课外拓展

1.不管是今天我们所学习的这封信,还是你们所搜集的资料中,巴金爷爷的许多语言都是可以作为座右铭来指导我们的人生的。老师就记住了两句,一句是课文中的“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享受”,另一句是课外的“掏出心来”。老师也搜集了一些,投影出示:巴金名言,选择你喜欢的名言来读一读。

2.既然你把它作为你的座右铭,那么读起来就更能体现其中的味道了吧!指名读。

四、总结

巴金爷爷,在去年已离我们而去,但是他永远活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位可爱可敬的老人,以爷爷为榜样,伴着爷爷的希望他]踏上我们的生命旅程,绽放我们灿烂的生命之花吧!

五、作业

这节课,我学到了不少东西,同学们也谈了感受和理解,读了名言。课后,我们选几条喜欢的再背一背,把它记在心上。

板书设计:

给家乡孩子的信

巴金 生命开花

    相关推荐

    《给家乡孩子的信》教学设计4(第二课时) 《给家乡孩子的信》教学设计1(二课时) 给家乡孩子的信设计二 《给家乡孩子的信》教学设计2(二课时) 《《给家乡孩子的一封信》》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给家乡孩子的一封信》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给家乡孩子的信》教学设计3(二课时) 给家乡孩子的信 给家乡孩子的信 给家乡孩子的信教案设计精品第二课时 《给家乡孩子的信》 《给家乡孩子的信》课文 《给家乡孩子的信》教学设计 《给家乡孩子的信》教学设计 《给家乡孩子的信》教学设计 23《给家乡孩子的信》 《给家乡孩子的信》教学设计 《给家乡孩子的信》教学设计 《给家乡孩子的信》教学设计 《给家乡孩子的一封信》教学设计6(二课时) 《给家乡孩子的信》教学设计之二 给家乡孩子的信设计四 给家乡孩子的信设计一 23《给家乡孩子的信》 《给家乡孩子的信》教学设计 《给家乡孩子的信》教学设计 《给家乡孩子的信》教学设计之二 《给家乡孩子的信》教学设计之二 给家乡孩子的信教案设计精品第一课时 给家乡孩子的信设计三 给家乡孩子的信教案 《给家乡孩子的一封信》教学设计5(第一课时) 给家乡孩子的信原文 给家乡孩子的信教案设计 巴金给家乡孩子的信 巴金给家乡孩子的信 《给家乡孩子的一封信》课文 《给家乡孩子的信》教学设计一 《给家乡孩子的信》说课稿1 《给家乡孩子的信》听课反思 《给家乡孩子的信》教学案例设计 《给家乡孩子的信》教学设计之三 《给家乡孩子的信》说课稿2 《给家乡孩子的信》教学设计之一 《巴金给家乡孩子的信》教学设计 《给家乡孩子的信》教学札记 《给家乡孩子的信》教学札记 《给家乡孩子的信》教学实录 给家乡孩子的信教学反思 《给家乡孩子的信》作业设计1 《给家乡孩子的信》教学设计之一 《巴金给家乡孩子的信》教学设计 《给家乡孩子的信》教学设计之一 《给家乡孩子的信》读后感 《巴金给家乡孩子的信》教案之二 《给家乡孩子的信》教后记5 《给家乡孩子的信》教后记2 《给家乡孩子的信》教材理解 《给家乡孩子的信》教后记1 《给家乡孩子的信》教后记4 给家乡孩子的信内容简介 《给家乡孩子的信》教后记3 《给家乡孩子的信》教学实录3 《给家乡孩子的信》教学实录1 《给家乡孩子的信》教学实录4 《给家乡孩子的信》教学实录2 《给家乡孩子的信》片断赏析 给家乡孩子的信同步练习 巴金给家乡孩子的信 教案教学设计 《巴金给家乡孩子的信》教学建议 《给家乡孩子的信》分段及段意 《给家乡孩子的信》教材解读一 《巴金给家乡孩子的信》教案之一 苏教版语文-给家乡孩子的信教案设计 给槐乡孩子的一封信 《给家乡孩子的信》中的三组反义词 《给家乡孩子的一封信》第三自然段的中心句 《给家乡孩子的一封信》补充习题答案 《槐乡的孩子》教学设计1第二课时 三年级下册《给家乡孩子的信》优质教案 《巴金给家乡孩子的信》教学设计(三年级语文下册) 《给家乡孩子的信》课文片断阅读分析及答案 《给家乡孩子的信》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给家乡孩子的信》教案 《给家乡孩子的信》从两个“终于”中感悟到什么 《槐乡的孩子》教学设计1第一课时 《乡下孩子》第二课时教案之一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给家乡孩子的信》教案 〈给家乡孩子的信》课文习题2:两个“终于”能不能省略? 《乡下孩子》第二课时教案之一 《给老师的一封信》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乡下人家》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雪孩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给家乡孩子的信》教学案例设计 《乡下人家》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乡下人家》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家乡的秋白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家乡的秋白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雪孩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