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学分析

回归本真 追求实效——《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教后反思

小编: :admin

于红英这次我有幸参加了盐城市“关注常态课堂,聚焦有效教学”的观摩研讨活动。当活动的前三天,我从网上获悉我执教的课题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时,我立即打开语文书,一遍又一遍的认真研读起来。审视一下课题,发现“樟树”二字前面的定语很长,是“故居”前的,还是宋庆龄的故居前的,这就注定这不是两棵普通的樟树,或者说,这两棵普通平凡的樟树,已经有了作者赋予它们的特殊的含义。文章具体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它具有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高贵之处。既表达出作者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之情,又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宋庆龄的深深怀念之情。这不失为一篇对学生渗透思想教育的好文章,然而语文课毕竟不同于政治课,也不单纯是思想品德课。在语文课堂上,要能通过听、说、读、写等一系列语文的学习活动,让孩子们在语言文字的实践中,获得语文知识,提升语文技能,经历语文学习的过程,习得语文学习的方法,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发展语言,这才是语文工具性的真正体现。那么怎样把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起来,把三维目标落到实处?解决这个问题,就是要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课堂上如果我们以发展学生的语言为出发点,组织学生的学习实践活动,那么三维目标自在其中,每个语言符号都表现出一种思维,承载着一种思想,蕴含着一种情感。对语言的理解就是对思维的训练;对语言的积累,就是对思想的传承;对语言的运用就是情感的传递。对一篇课文来说,教学环节设计只有紧紧围绕课文的语言文字,才抓对了教学的切入点、立足点;同时也找到了语文教学的根本归宿。因此,我在这堂课上力求做到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完完全全为学生。《宋庆龄故居樟树》(第二课时)教学预案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抓住关键词句品读樟树的外形特点。会用“无论……总是……”“只要……就……”造句。3、了解对比手法,理解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教学重点:理解樟树的可贵之处。

教学难点: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听写词语,导入新课1、听写词语粗壮稠密

四季常青

蓬蓬勃勃崇敬瞻仰

纪念2、课件出示词语,学生对照屏幕自己批改,有错误订正一遍。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些什么?4、过渡:这是怎样的两棵树让宋庆龄舍不得呢?下面我们继续走进宋庆龄的故居,走近樟树,相信大家只要用心读书,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二、品词析句,感受樟树“蓬蓬勃勃”的身姿1、这是怎样的两棵樟树让宋奶奶舍不得呢?自由读文第4自然段。(课件映示文字)边读边做上记号。细细品味,你能读懂什么?2、交流,相机指导朗读:A句子1:樟树不高,但枝干粗壮,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出示樟树特写图片欣赏,指导朗读)B

句子2:稠密的树叶绿的发亮。(看图理解“稠密”指导朗读感受樟树枝繁叶茂,美丽

生命力)C句子3:樟树四季常青,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的。(无论

总是加点)从这句话你又读出什么?a相机理解“蓬蓬勃勃”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B指导用“无论……总是……”造句

。①无论(

)的夏天还是(

)的冬天,樟树总是那么(

)。②无论(

),(

)总是(

)。3、指导背诵。练习背诵。小组互背、指名背(说说用什么方法背诵)、齐背。

4、练习说话:这是(

)的樟树。5、过渡:宋庆龄舍不得樟树不仅仅樟树的蓬蓬勃勃,这还是怎样的樟树呢?三、揣摩写法,彰显樟树永久保持的本色1、默读课文第5自然段,边读边做记号,你又读懂了什么呢?有了收获先跟同桌交流交流。2、交流:①樟树的本身香气②理解香气永久保持相机出示句子:即使当它枝枯叶落的时候,当它已经作为木料制作成家具的时候,它的香气仍然不变。引读三句话:当它枝枯叶落的时候,——(它的香气不变。)当它已经——(作为木料制作成家具的时候,)它的香气不变。当它——(枝枯叶落的时候,)当它——(已经作为木料制作成家具的时候,)它的——(香气不变。)③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拒虫)指名读句子指导造句。只要……就(加点)3、练习用“只要……就……”造句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年,虫类就(

)。只要

),(

)就(

)。4、背诵樟树的可贵之处。5、再在读读这节,你还有什么发现?6、交流追问:这段是写樟树的可贵之处,为什么写别的树?不写行不行?说说理由。先和同桌交流,全班交流。联系上下文理解“繁衍后代”7、小结: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更突出樟树与别的树不同之处,那就是樟树本身有种香气,能永久保持,能拒虫。樟树的可贵之处就在这里。8、朗读第5自然段。(男女生分层读

)9、过渡:这两棵樟树陪伴宋庆龄奶奶一同度过了无数个春夏秋冬,一同经历了无数次风风雨雨,宋庆龄奶奶已经永远离开了我们,但是那蓬蓬勃勃的樟树还挺立在故居的庭院里。四、品读感悟,感受故居主人的人格魅力

1、引读第6自然段。(示图文)

2、联系上下文理解“瞻仰”。

3、讨论交流:为什么人们总爱在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

①出示宋庆龄的照片。说说宋庆龄给你留下的印象。

②交流课前搜集的宋庆龄的有关资料③说说人们留影纪念的原因。(课件映示

人树合一)4、小结,朗读第6自然段。五、总结全文,积累文中的优美词句1、总结:今天我们跟着作者走进宋庆龄的故居,走近故居的樟树,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到了樟树的蓬蓬勃勃和可贵之处,通过读书体会到这樟树也是宋庆龄人格的象征。她的美德就像樟树一样四季常青,芳香四溢,播撒在人们心间,播撒在我们的心间。2、摘抄:将课文中好词好句摘抄到积累本上。六、课后延伸,增加文本的广度1、继续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继续上网搜集宋庆龄有关故事,讲讲宋庆龄的故事。板书:

22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四季常青蓬蓬勃勃香气持久虫类怕它教后反思从研读教材,到教案成熟,从试教到正式上课,真可谓是辛苦并快乐着。因为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就是一个习得的过程,让我从中获得了许多深刻的体会:一、语文课上要真教语文叶圣陶先生曾说:口头为语,书面为文。口头指“听说”,书面的指“读写”。可见,语文教学应立足语言文字,进行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对一篇课文来说,教学环节设计紧紧围绕课文的语言文字,才抓对了教学的起点、立足点。同时,抓住语言文字教学也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归宿。无论哪篇课文,都有教不完的语言文字的东西。如果都抓,显然既不必要,又不现实。《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这篇课文,有哪些值得抓、要抓实的语言文字训练点?通过反复研读教材,我们就可以发现,苏教版教材有一个很好的编排体例,那就是,每篇课文的课后练习,都提示了一篇课文的教学要点。我们来看看这篇课文的课后练习: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用钢笔描红。3、读读下面的词语。4、读读下面的句子,并用带点的词语造句。5、搜集宋庆龄的有关资料,说说人们为什么总爱在她故居的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这些题目在提示我们,对于这篇课文,应该进行哪些语言文字的训练?显然,“感悟、积累、运用”,是这些要求背后的要求。具体说,就是:读课文,练感悟;积累描写树木的词汇、语段;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学习使用恰当的关联词语说话。想到这些,我不由得心生感慨:我们的语文课上可以做、应该首先做好的事情真不少啊!不将语言文字的学习和训练落到实处,我们的语文课堂必然会在半空中兜圈子,必然失去应有的真意。二、文道统一要真学语文现今,语文课堂应该着力进行语言文字的实践,已被愈来愈多的教师所认同,并不断通过实践探索,总结出不少操作层面的智慧。但同时,又一个重要层面被忽略了——课堂教学抓住了“语”,丢掉了“文”。更有甚者,完全曲解了“语”的内涵,缩小了“语”的外延,将“语”的教学仅仅局限在字词句简单、机械的重复训练上。语文教学凸显“文”,就应该光明正大地引导学生领悟文章的谋篇布局、段落层次、表述方法以及文字的流畅和韵律等,完全不必欲抱琵琶半遮面!在这些方面,《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就是一个极好的学“文”的素材。比如,课文借物喻人的写法不应让学生感受、认识吗?如果学生学习完本篇,脑海中只有樟树的一些印象,感受不到樟树可贵之处和宋庆龄博大情怀的联系,就难免流于疏浅。再如,本文谋篇布局的方法很巧妙:单就写樟树来说,作者从事物的不同方面来写,每写一个方面,都围绕事物的特点写具体。此外,作者介绍樟树,还由表及里,由外观到内质,给读者留下了完整、深刻的印象。在“围绕特点写具体”方面,本文也很有独到之处。如,对樟树的香气,作者除了步步深入,层层推进,还恰当地运用对比,使人充分感知樟树香气之悠长。课堂教学中,见语又见文,才能使言语蕴涵的意象丰满、鲜活,也才容易体悟文章所含之情。就《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这篇课文来说,注重本文“文”的特点,利于学生的“感悟”。注重“文”的特点,同样有利于学生的“积累、运用”。把握住文章的结构、层次、脉络,方便快速积累;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表达的能力;明晰了作者的思路,在反复诵读中,更容易感受语言的流畅与韵律。“课标”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表述摆脱了长期以来人们关于语文学科功能的争论,正面论述了语文学科性质和地位,即不能单纯强调某一方面,应在二者统一协调发展的基础上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我们应看到,语言并非生冷的抽象符号,它则立场坚定,爱憎分明,感情真挚,内涵丰富,通达天地,畅晓古今,可谓包罗万象。人文关怀,智能发展,品德熏陶,习惯培养,方法习练等等,都应是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顺便自然达成,得到足够的重视。三、思想思路要和谐共生思想是一堂课的灵魂,当下的课堂必须要有思想,有了思想,课堂才会焕发生命的活力。但因为思想是灵魂,故不能多样,更不能走样。《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的教学首先是有疑而学,一步步追问“主人为什么舍不得樟树?仅仅是舍不得吗?”;其次是以读为主,理解樟树的外在和内在的美,继续引导,樟树和宋庆龄之间的关系不仅仅舍不得,还是离不开。同样作为一节课的思路,不仅仅是教者的教学思路,还是学生的学习思路,还应该兼有文本固有的呈现思路即文路。有效的整合教路、学路、文路于一体,才是真正课堂的思路。思路是一节课行走的方向,不能偏向,更不能岔道,旁逸斜出,节外生枝的课堂,有时虽然热热闹闹,但只能是“高耗低效”,只有沿着预定的路走下去,才能“更高、更快、更强”地走远,抵达理想的课堂彼岸。

    相关推荐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2《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实录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案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文本解读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课堂实录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案设计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教案教学设计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的资料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设计三教案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说课稿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设计一教案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练习题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设计二教案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说课稿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原文教案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教案教学设计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案之三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案之二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案之一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课后习题答案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之一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之二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苏教版)教学实录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课文原文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同步练习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练习评测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苏教版教案设计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材解读之一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两课时)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材解读之一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同步练习教案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蓬勃 高贵 瞻仰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 四年级下册语文《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实录 宋庆龄和樟树的关系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2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 宋庆龄 宋庆龄墓 回归本真 《宋庆龄和她的保姆》教学设计 《宋庆龄和她的保姆》教学设计 《宋庆龄和她的保姆》教学设计 《宋庆龄和她的保姆》教学设计 《宋庆龄和她的保姆》教学设计 《宋庆龄和她的保姆》教学设计 《宋庆龄和她的保姆》教学设计 《宋庆龄和她的保姆》教学设计 《宋庆龄和她的保姆》教学设计 《宋庆龄和她的保姆》教学设计 宋庆龄和她的女佣 宋庆龄和她的保姆 宋庆龄和她的保姆 宋庆龄和她的保姆 宋庆龄和她的保姆 机智勇敢的宋庆龄 宋庆龄和她的保姆 宋庆龄和她的保姆 宋庆龄生平简介 宋庆龄与孙中山 宋庆龄信守诺言 阅读教学:追寻人本的回归 《宋庆龄和她的保姆》教学设计之二 《宋庆龄和她的保姆》教学设计之一 《宋庆龄和她的保姆》教学设计之三 <*宋庆龄和她的保姆>教学设计 回归真实的语文教学 《宋庆龄和她的保姆》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宋庆龄和她的保姆》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反思 追求 超越──《清平乐·村居》教学有感 六年级教案:《宋庆龄和她的保姆》教学设计 激起一片情——《宋庆龄和她的保姆》教学设计 《归园田居》教学反思 导读 感悟 延伸——《宋庆龄和她的保姆》教学设计 尊重他人 尊重劳动──宋庆龄在最后的日子里 蒲松龄故居简介 归真 求美 移情 蒲松龄故居简介 追悔落尘网,庆幸归园田──陶渊明《归园田居》赏析 六年级语文下册《宋庆龄和她的保姆》教学设计 文本阅读反蹼归真 自读感悟 体味深——《宋庆龄和她的保姆》教学设计 六年级语文下册《宋庆龄和她的保姆》教学设计 自读感悟 体味深——《宋庆龄和她的保姆》教学设计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反思 场效应:理想中好课的追求 力求简约追求和谐──《卡罗纳》教学反思 力求简约追求和谐──《卡罗纳》教学反思 自读感悟 体味深情——《宋庆龄和她的保姆》教学设计 自读感悟体味深情——《宋庆龄和她的保姆》教学设计 坚守课堂阵地,追求有效教学 课堂阅读,呼唤回归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