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案设计

冯至《杜甫传》(2)

小编: :admin

困居长安

天宝五载(746),杜甫35岁,结束了长达十 几年的漫游,来长安求仕,以实现扶世济民的政治理 想.然而,此时的玄宗皇帝已然不是开明天子,他好 大喜功,穷兵黩武,信用奸臣,堵塞言路,昏庸迷信, 生活极端腐化.早在开元二十四年( 736),他就 任用李林甫为宰相,导致了乱政的发生.正直的杜甫 在这样的朝政下而想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 已如白日作梦.不过,他对玄宗仍然抱有幻想,以为 通过忠臣的努力辅佐,迷途天子还是可以返回正路的, 国家仍可回到开元盛世的局面.于是,他积极寻求从 政的道路,在艰难困苦中咬紧牙关,坚持既定观念, 困居长安达10年之久.

他来长安不久,父亲便去世了,这使他的生活失 去了经济来源.渐渐地,他需赖亲友的周济了.有时 去长安城南的终南山采些草药,经过加工,拿到市场 出售以糊口.有时去买政府救济灾民而低价出售的粮 食.甚至有时竟过上乞讨的生活 :朝叩富儿门,暮 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奉赠韦左 丞丈二十二韵》)是他卑屈生活的真实写照.饥卧动 即向一旬,敝衣何啻联百结!《投简咸华两县诸子》

衣衫褴褛,经常挨饿,动不动就是十来天没米下锅. 他的族孙杜济住在长安城南郊,为了叨扰一顿饭吃, 他每每前去走动.这位族孙生活也不宽绰,见长辈来 了,心里老大的不乐,嘴上不好说什么,却在行动上 表现出来:打井水淘米,使劲摆动水桶,把水搅得挺 浑;到园中砍菜,放手乱砍一气.杜甫对此 感慨万分,人一贫贱,就连同族晚辈也要给点脸色看 了.使他深受感激的是有一位叫王倚的青年朋友对他 的款待.有一次杜甫闹疟疾,很厉害,在生死线上徘 徊了100来天,折腾得面黄肌瘦,头白眼花.大病初 愈,他拄着拐杖出门散步,来到王倚家门.王倚见杜 甫这般模样,问清原委之后,十分同情,虽说家境也 不富裕,还是买肉买酒,热情地招待了他.杜甫于艰 难困苦中受此厚遇,激动得手脚轻旋,病体顿时松快 了许多,写诗对王倚说 :但使残年饱饭,只愿无事 长相见 .(《病后过王倚饮赠歌 》)饥饿之苦,可以 想见.杜甫曾一度把家属接到长安城南的下杜城,不 久便因生计问题而被迫迁移到长安东北240里的奉先 (今陕西蒲城县),寄居在县署公舍里.

生活的艰难并未使杜甫后退归隐(当然,他也时 时在诗中表露隐逸的念头,但终未实践 ),这是一个 重要的契机,它使杜甫始终处于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之 中,从而有可能对社会人生加深认识.

天宝六载(747 ),也就是杜甫来长安的第二 年,玄宗诏令天下之士通一艺以上者皆到京都就选. 此时正值李林甫频频制造冤案之际,他怕参加考试的 人在对策时指斥他的奸恶,便施展阴谋诡计,把考生 全部落选.杜甫满怀信心地参加了这次考试,不料竟 是这样的结果,他沉痛而且愤慨,在其后所作的多首 诗中表达了这种心情.

考试的路子走不通,杜甫便向显要投诗,以求他 们的援引.这些投赠诗一般都是这样的格局:颂扬对 方的功德,讲自己的经国济世的抱负与才能,目前的 困境,或明或暗地呼唤对方给予提携.他首先寄希望 于韦济.韦济作河南尹时,曾慕杜甫的诗名而几次去 陆浑庄寻访,向人打听杜甫的情况.杜甫得知后,作 《奉寄河南韦尹丈人》一诗,对韦济表示感谢,并希 望得到他的汲引.天宝七载(748 ),韦济迁尚书 左丞入京后,杜甫又有《赠韦左丞丈济》诗,诗中颂 扬了韦家门第,并大声呼吁 :老骥思千里,饥鹰待 一呼 .希望对方大力提拔.韦济也确曾在百官会集 的场合为杜甫张扬过诗名,但于杜甫的进入仕途却未 能起到作用.这使杜甫感慨万端,在其后所作的《奉 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痛痛快快地发了一通牢骚. 韦济之外,他还赠诗给汝阳王,赠诗给京兆尹鲜于仲 通,痛苦言道 :有儒愁饿死,早晚报平津 .赠诗 给左丞相韦见素,叙及韦,杜两家原是世交,盼望给 以照顾.又曾赠诗给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当时他的诗 友高适在哥舒翰幕府中掌书记 ),提出愿去幕府参谋 军事的请求,并赠诗给哥舒翰的判官田梁丘,寄望他 从中帮忙.哥舒翰是个讲义气,重贤才的人,如果不 是身患重病,还京居家的话,杜甫很可能就此参军了.

在投诗求引的同时,杜甫还直接向玄宗献赋,以 求天子赏识.天宝十载(751),投献三大礼赋(《 朝献太清宫赋》,《朝享太庙赋》,《有事于南郊赋》).

玄宗看重了他的文才,让他在集贤院等待诏命,命宰 相考他的文章.那一天,杜甫来到中书堂应试,由李 林甫出题,集贤院的学士们都来监考.这次考试,杜 甫只是获得了一个参列选序的资格,使他大失所 望.此后 ,杜甫又献《封西岳赋》和《雕赋》,仍不 见有任何进展.直到天宝十四载(755)十月,才 被授予河西县尉的官职.县尉的官阶为从九品,主管 一县治安,杜甫没有接受,改授右卫率府兵曹参军, 管理东宫宿卫,为生活所迫,只好就任.一个身怀大 志奇才的人,苦苦挣扎了10年,才得到一个小小官职, 令人啼笑皆非.

现实生活折磨了杜甫,也深刻地教育了杜甫.他 再无青年时代那种轻狂的心态,也失去了健康的 体魄;但同时也磨炼出一双透视生活的眼睛,思想感 情逐渐转移到挨饿受冻的普通百姓一边,创作出第一 批闪烁着现实主义光芒的诗篇.

天宝十载(751)四月,鲜于仲通讨伐南诏, 率兵8万,至西洱河,遭到惨败,士兵死了6万.于 是征召长安,洛阳及河南河北的男丁,再伐南诏.人 们得知云南多瘴疠,不肯应征.杨国忠派遣御史分道 捕人,连枷送到军营.部队开跋时,行者愁怨,父母 妻子相送,哭声震野.(见《通鉴》卷216)杜甫目 睹送别的惨状,联想了近年来频频发生的非正义战争 创作了《兵车行》: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这首诗的深刻之处,在于作者没有把笔墨局限在 一时一事的描写上,而是通过征夫之口,把此次征丁 放在连年征战的大背景下,从而在最大程度上表现了 人民群众所受的兵役之苦,在最深的层面上揭露了唐 玄宗不顾人民死活,频举开边之战的卑劣心肠.作者 的立脚点显然在人民一边,这标志着杜甫在现实主义 的诗歌创作道路上迈开了坚实的第一步,这首诗可以 看作是他的一座里程碑.这一时期杜甫还创作了《前 出塞九首》,注家多认为是写天宝年间哥舒翰征伐吐 蕃之事.这组诗始终以一个征夫的自述口吻来写,自 然而又深刻.这个征夫怀着悲痛的心情辞别了家乡亲 故,被迫去参加君王的开边战争,一路上心绪烦乱, 听到陇头流水声便心肠欲碎,以至于磨刀时手被划破 也没有痛觉.途中时时遭受押队长官的喝斥,深感做 人的尊严被蛮横践踏.到了三军营地,发现军中将士 之间苦乐悬殊,士兵的遭遇之苦非同一般,严冬风雪 之际修筑城垒,一些士兵被冻掉了手指.在一次战斗 中,这个征夫生擒了敌人酋长,却未能获记分寸之功, 而无功者却受到奖赏.总之,这是一组代兵立言的优 秀现实主义诗篇 ,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 !是 全诗的主旨,有力地批判了唐玄宗的开边政策. 这一时期,杜甫对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也予以关 注.天宝十三载(754)秋天,长安一带连降了60 多天的雨水,秋作物灾情严重,长安米价暴涨.玄宗 派宰相杨国忠视察灾情.杨国忠是李林甫的继任,靠 着杨玉环的关系爬上了相位,卑鄙伎俩不亚于他的前 任.古人常把天灾与宰相连在一起,杨国忠害怕动摇 相位,故意隐瞒灾情,他从高冈子地里拔来一束庄稼, 欺骗玄宗说 :雨水虽多,但不害庄稼 .玄宗信以 为真.扶风(今陕西凤翔)太守房玄上书报告当地灾 情,被杨国忠扣压,并派御史去追查房玄.从此,天 下无敢言灾者.杜甫则不畏奸相的淫威,他在《秋雨 叹三首》中,真实地反映了灾情,并揭露杨国忠钳制 人口的卑劣行为,诗中写道:

阑风伏雨秋纷纷,四海八荒同一云.

去马来牛不复辨,浊泾清渭何当分

禾头生耳黍穗黑,农夫田父无消息.

城中斗米换衾□,相许宁论两相值

禾头生耳是说谷穗上生了芽子 ,黍穗黑是说 黍穗因阴雨而发霉,七个字形象地写出了灾情之重. 农夫田父无消息是说农民的灾情消息被封 锁,皇帝既不得知,则赈济免租亦无望.挨过饿的杜 甫深知灾区农民此时的滋味. 杜甫一方面用诗反映民生疾苦,另一方面还把笔 锋伸向高层统治者的腐朽生活.《丽人行 》这首诗可 称代表.诗中辛辣地讽刺了杨国忠兄妹的奢侈与荒淫.

杨国忠于天宝十一载(752)十月任右丞相,此诗 当作于第二年春天.古时三月初三为上巳节,长安士 女多于此日赏游曲江.曲江,即曲江池,在长安城东 南,江边建有豪华宫殿,为京都第一胜景.诗中描写 杨贵妃的三个被封为国夫人的姐姐,穿着华丽的衣服, 在大官们的陪同下,来曲江边游春.她们还带着厨师 和乐队.该进餐的时候,厨师们用镶翠的锅子给她们 烧好驼峰肉,用水晶盘子给她们端来清蒸鱼,山珍海 味,摆满桌子,可惜她们已是满肚子油水,面对美味 并无食欲,虽有乐队演奏助兴,也无济于事.于是便 有太监回宫禀告天子 ,天子就让御厨快马加鞭送来 八珍.酒足肉饱,如何消食 杨国忠应时赶到, 只见他大模大样,当轩下马,无须通报,便钻进锦帐 与三位国夫人欢会了.炙手可热势绝伦 ,慎莫近前 丞相嗔 !杨国忠未到时,游人尚可靠近锦帐一睹国 夫人,及其进入锦帐,则须退避三舍了.锦帐中搞些 什么名堂,读者自可想而知之.老杜之精于讽刺可见 一斑.

统治阶级花天酒地,而有才的贫儒却连粗饭都吃 不饱,这残酷的现实每每激励杜甫慷慨悲歌.他在长 安时最要好的朋友大概要算是郑虔了,这两位穷朋友 经常聚在一起,抚今追昔,借酒浇愁.郑虔多才多艺, 诗,书,画三者精通,曾被玄宗誉为 郑虔三绝;

但因不善阿谀,只作得个广文馆博士的小官,俸禄很 低.杜甫作《醉时歌》,痛斥世道之不平 .诗中说:

公衮衮登台省,广文先生官独冷.

甲第纷纷厌粱肉,广文先生饭不足.

先生有道出羲皇,先生有才过屈宋.

德尊一代常坎坷,名垂万古知何用!

杜陵野客人更嗤,被褐短窄鬓如丝.

日籴太仓五升米,时赴郑老同襟期.

得钱即相觅,沽酒不复疑.

忘形到尔汝,痛饮真吾师.

清夜沉沉动春酌,灯前细雨檐花落.

但觉高歌有鬼神,焉知饿死填沟壑

……

杜甫先世祖居杜陵,故自称杜陵野客 ,四十出头, 就被贫病愁白了鬓发,披着件又短又窄的粗布衣,每 天站在饥民队伍里,买政府贱价出售的米.一旦弄到 点钱,就去找郑虔喝二两,不是馋酒,实在是愁闷太 多.想到德超羲皇,才过屈原宋玉的郑老,也是如此 的身世坎坷,还要那个万古之名作什么用呢 这是旷 达语,是牢骚话,假如杜甫果然看破红尘,遁入空门, 那倒真能彻底解脱了,然而不是.儒家的入世思想在 杜甫头脑中扎根太牢了.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这首长篇古诗, 被人们一致认为是杜甫困居长安十年的生活和思想总 结.这首诗写于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上个 月,杜甫得到右卫率府兵曹参军的官职,上任不久, 便去奉先县探看家属,客居在那里的妻儿们太让人担 心了.那是一个寒冷的半夜,杜甫冒着凛冽的风霜出 发了.一路上,爬山路,越险桥,辛苦备尝.虽说此 行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赠给妻儿,然而能与他们同受饥 寒也是值得快慰的.他抱着这点可怜的心愿来到奉先, 岂知刚一进门,就听到号啕大哭,原来他的幼子已被 活活饿死.仿佛迎头一瓢凉水,浇得他寒透骨髓.他 震惊了,惊呆了,由此而深刻检省自己,环顾人生, 写成了这首著名诗篇.

全诗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 是自述平生之志,并揭示理想与现实的巨大矛盾.杜 甫以稷契作为立身的标准,稷和契是辅佐虞舜的 两个贤臣,他们爱民如子,政绩显著.然而,这种高 尚的志向却遭到了世俗之辈的嘲笑,遭到了当权者的 冷漠,把杜甫长期置于衣食不保的境况之中.相反, 那些经营私利的蝼蚁辈们却衣食饱暖,飞黄腾达. 杜甫从这些家伙身上也曾悟出谋生的道理——要想吃 好穿好,就得与庸俗的官场同流合污,置黎民生死于 不顾——但又不肯与这些小人为伍,虽长期贫困而仍 坚持此志 :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 .儒家主张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论语 述而》),朝廷既 然不用自己,为何不退居江湖呢 他说生逢尧舜君, 不忍便永诀 .把唐玄宗称为尧舜君 ,是基于早 年的那位曾一手开创开元盛世的开明天子来说的,杜 甫以为通过贤臣的辅佐,玄宗还是可以回到励精图治 的原轨上去的.虽说事实证明这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但不能抹杀它本身所具有的积极意义.在封建社会里, 臣子的富民强国的宏图是必须通过开明天子来实现的; 否定封建帝王而谋求社会的大治,那是资产阶级革命 家的任务,是不能苛求中世纪的杜甫去完成的.所以, 对于杜甫的忠君 ,应该用历史的眼光去看待.杜 甫的忠君不是对封建帝王的愚忠,不是皇帝怎么说我就怎么做.他的基本思路是通过致君尧舜以 达到国家昌盛的目的;否则,就难以解释他对玄宗的 批判,难以解释其后为什么远离了肃宗却仍然热切地 关注着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所以杜甫的稷契之志 是无可非议的,他的不忍永诀君主的行为也是不可厚 非的.令人惋惜的是他对玄宗存在的那份不切实际的 幻想和由此导致的理想的失败.

诗的第二部份是记述途经骊山时的观感.骊山在长安东 北60里,山上有皇帝的行宫.每年十月,玄宗和杨妃 等都去那里过冬避寒.杜甫半夜从长安出发,行至骊 山脚下,天已黎明,这时,他听到从骊山行宫里传来 震天动地的音乐声,想到君臣们正在通宵达旦地作乐, 于是便依据平素所闻,用大量的篇幅描写他们的享乐 生活:

赐浴皆长缨,与宴非短褐.

况闻内金盘,尽在卫霍室.

中堂有神仙,烟雾蒙玉质.

暖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

劝客驼蹄羹,霜橙压香橘.

骊山上有温泉池,是专为皇帝和妃子而设的.但 皇帝高兴时,也赐浴宠臣,让他们跳进去涮一涮.洗 了澡,又赐与华宴.给他们端上驼蹄羹之类的美 味佳肴,吃完了又上名贵水果,打油腻,助消化.中 堂之上,有神仙般的宫女献舞,有激昂的管乐和清细 的弦乐交响助兴.然而,这些权贵赖以享乐的财物是 从哪里来的呢 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 :彤庭所分帛, 本自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 .四句诗揭 示了统治者靠掠夺民财以膏腴自身的社会本质,具有 深刻的思想意义.这一段对君臣享乐生活的描述,可 补史料之不足,具有珍贵的认识价值.

第三部分是叙 述路过泾渭时的艰难情形和到家后的见闻感受.过河 情状这样写道:

北辕就泾渭,官渡又改辙.

群冰从西下,极目高远兀.

疑是崆峒来,恐触天柱折.

河梁幸未坼,枝撑声窸窣.

行旅相攀援,川广不可越..

以上十句,笔墨集中在过河这件事上,写得曲曲折 折,感慨淋漓.先是渡口移动,不得不改道;到了新 渡口,又无船可渡,从上游漂下来的巨大冰块,汹涌 而来;幸而有座桥,却又摇摇晃晃,走在上面,心惊 胆战.这一情节实为作者10年长安艰难生活的缩影. 作者使用以小见大,寓情于事的艺术手法,展示出久 历的坎坷和积郁的心境.可谓像中有像,弦外有音. 其中所写上游河面群冰高叠,顺流而下,几乎撞折天 柱的危险景象,则是艺术地表现了作者对国家时局动 乱的预感.此时安禄山已经在范阳起兵,只是消息还 没有传到长安.杜甫由当时君臣醉生梦死,奸臣肆行 无忌的混乱政局,已经预料到动乱将要发生.而这种 预感早在三年前就有了.天宝十一载(752)秋天, 杜甫与高适,岑参,储光羲,薛据五人同登长安慈恩 寺塔,就曾在所作诗中借写望中景象——秦山忽破 碎,泾渭不可求.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 —— 表现了这种对时局的忧虑.杜甫的政治嗅觉是敏锐 的,其现实主义眼光是深邃的.

《咏怀五百字》虽内容广博,但有一条思想红线 贯穿始终,那就是为民而忧.在第一部份的述志中, 就已说到穷年忧黎元 ,叹息肠内热.第二部份在 揭露君臣的腐化生活之后,笔锋一转,写出黎民百姓 的苦难境遇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触 目惊心的两极分化 ,使他惆怅难再述.第三部份 写到幼子被饿死,作者再次联及到苦难的民众—— 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 对黎民的忧思,堆叠得像终南山那样高,泛涌得像无 边的大海,难以收敛了.

长安十年的生活磨砺,杜甫已变成一个忧国忧民 的诗人.他不但在思想上已经成熟,而且在艺术上也 已形成了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NextPage]

身陷贼中

杜甫在奉先县与家人团聚的时候,安史叛军已浩 浩荡荡由河北攻入河南 ,仅用33天就攻占了东都洛 阳.国难当头,杜甫从奉先回到长安,在右卫率府供 职.这年夏天,叛军逼近潼关.奉先受到威胁,杜甫 担心住在那里的家属,遂由长安赶回奉先,带着家属 向北逃至白水( 今陕西白水县),接着又向北逃亡, 涉过洪水暴涨的三川县(故址在今陕西富县南),最后 把家属安置在富州(今陕西富县)西北的羌村.这时, 他得知肃宗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即位,便前往投奔, 不料,中途被叛军所俘,被押到沦陷的长安,幸而因 为官职低微,地位不高,没有引起敌人的重视.长安 沦陷后,叛军把未及逃走的朝廷大员和知名人士都解 赴洛阳,逼迫他们接受伪职,如王维,郑虔等人都未 能幸免.杜甫没有受到严格的俘虏待遇,尚有行动自 由,这使他有可能目睹胡兵践踏下的长安惨象,写出 一批反映国难的现实主义诗篇. 《哀王孙》写的是作者在一次散步时,遇到一个 被玄宗遗弃的王孙,在街旁一角哭泣.问他姓名,他 不肯说,只说生活困苦,乞求当个奴仆.为了免遭叛军杀戮,他已在荆棘丛中躲藏了上百天,身上没有一 块完整的皮肤.这个王孙是个无辜的受害者,他的现 实处境说明了两点:一,安史叛军极端凶残.据史料 记载,长安沦陷后,安禄山命部将孙孝哲杀害霍国长 公主,永王妃及驸马等80人, 又害皇孙20余人,皆 挖心碎首,血流满街.二,玄宗仓皇出逃,弃骨肉于虎 口之下.即诗的开头部份所写 :金鞭折断九马死, 骨肉不得同驰驱 .金鞭因催马而折断,众马因急跑 而累死 ,玄宗何其惜命啊 !为了减少累赘,甩掉 骨肉不管了.所以,这个王孙是个双重受害者;作 者对安禄山的暴行和玄宗的无情都有鞭挞.杜甫当时 的处境虽无力搭救他,但仍冒着危险对他作了嘱咐和 安慰.劝他谨慎隐蔽,告诉他回纥援军将到,大唐会 复兴的. 《悲陈陶》,《悲青坂》二首记载唐军战败的惨状, 表达了对国事的忧怀.至德元载(756)十月,宰 相房琯请求率兵收复两京,得到肃宗允许.于是分兵 三路,向长安进发.十月二十一日,中军,北军与敌 将安守忠相遇.房琯本拟沉着应战,无奈监军邢延恩 (宦官)促战,只得仓促交手于陈陶斜(咸阳东)再 加上房琯不恰当地使用古代的车战法 ,用2000辆牛 车和骑兵步兵夹着进攻;叛军呐喊,擂鼓,牛皆震骇, 又借着风势纵火,官军队伍大乱,死伤4万多人.杜甫在长安听到这个消息,无限悲痛地写了《悲陈陶》 这首诗:

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

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

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

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

义军鲜血汇满陈陶泽,虽非作者所亲睹,但有 四万人数为据,想象是合理的.而那些得胜归来的 胡兵,携着沾血的兵器,在长安城内纵饮狂歌,则为 杜甫所目击.如实写来,便有强烈的震怒涌动其中. 敌人获胜,长安百姓则更加遭殃,所以有向北啼 (当时肃宗临时政府由灵武迁至彭原,今甘肃宁县) 和日夜更望官军至的举动.

时隔两天,房琯亲自率领南路军与敌交战于青坂 (地址不详,当在陈陶附近),又败 .杜甫作《悲青 坂》,以山雪河冰野萧瑟 ,青是烽烟白是骨的惨 烈诗句记录了自己震颤的心,并希望官军积蓄力量, 不要再草率用兵.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杜甫这种战 略思想无疑是正确的.在《塞芦子》诗中,杜甫陈述 了他的用兵之策.芦子,即芦子关,唐属延州境内(今 陕西安塞县西北).杜甫得知敌军欲包抄大西北 ,从 根本上摧毁唐王朝军事力量的意图,十分着急,认为 如果能迅速调一万人去防守芦子关,就可以制止叛军 西进,从战略上保住唐军力量.可见,杜甫虽身陷贼 中,却仍在处心积虑于国家的命运.

《哀江头》作于至德二载(757)春季,是一 曲沉痛呜咽之歌.一天,杜甫潜行到曲江岸边,但见 往昔繁华的游览之地,如今已寂寥无人,江边宫殿都 上了锁,只有细柳新蒲似不解人愁,依旧现出绿色.他想起以往此时,玄宗和贵妃曾在此游幸,而今一个 逃了一个死了,彼此间再无音讯可通.通过今昔对比, 抒发了深重的家国沦亡之感.

除了忧国,这个时期他还十分担心家人的安危, 写了不少思亲之作 .《月夜》一首大概是他身陷长安 久的不中秋之夜写的:

今夜富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思妻怜子之情,何其细腻体贴!望月怀人,是中国人 的传统心理,此诗之妙在于全从揣想对方思己来写, 更见情深意挚.儿女幼小,不知忆父,旁衬其母独看独思之苦 .云鬟,玉臂 ,语丽情真,非当 事者未必都能体会 .鬟湿,臂寒 ,可知望月之 久,怀夫之切.尾联呼出团圆的渴念,显得水到渠成.

这个时期还写了两首思念幼子宗武的诗《遣兴》和《忆幼子》,宗武,此时也就是四五岁,小小年纪跟 着母亲远处荒野山村,遭逢可知, 怎能不让作父亲的 牵肠挂肚 前诗回忆他牙牙学语娇稚之态,以及问 知人客姓,诵得老夫诗的聪明可爱.转而自责于乱 世之中未能像庞德公那样携其归隐以护佑,并乞望上 天能使父子团聚,哪怕这个日子来得迟些也成.一片 慈父心肠跃然纸上.后诗感慨冬去春来时光变换却依 然与幼子相隔,听到黄莺的歌声便仿佛听到幼子的说 笑声.于是他的心越过空寂的山路涧水,来到那长满 老树的羌村,走进那熟悉的柴门.想象归想象,现实 是陷身贼中,为摆脱愁思,只好大白天去睡觉,或者 百无聊赖地弯着脊背晒太阳.杜甫对儿女的亲情堪称 为父的表率,而这种亲情又带着那个时代的鲜明的烙 印.

《春望》这首诗是把忧国与思家两种感情融合一 体的名篇,写于至德二载(757)的春末,杜甫身 陷长安已有七八个月了.诗云: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国破是说国都长安沦陷 ,山河在是扣住题中 望字来写,这依然如故的城外山河,与沦陷的都 城,构成强烈的对比,抒发了一种风景不殊而人事 已非的深沉感慨 .城春的春字点题,春天 是美好的季节,然而城中却是草木深 ,杂草丛生 正见人迹稀少,季节与景观又构成了反差,作者的感 慨亦因之而加深.春天的花鸟本是娱人之物,作者却 观而溅泪 ,闻而惊心 ,愈见感情的反常与沉 痛.作者之所以观花溅泪,是由于感时 ,感慨国 家的艰危时局.作者看到自然界的草木经过了严冬重 新绽开花朵,进而想到国事依旧留在严酷的政治冰雪 中;花儿能在春风中弄着姿色,而沦陷区的人民却在 刀光中流着鲜血:人命不如花草,故而溅泪.这就是 作者观花而溅泪的心理过程.作者之所以闻鸟惊心, 是由于恨别 ,怨恨与家人的离别.作者听到春天 里鸟儿欢乐地鸣叫,忙着筑巢,育雏,双双对对,自 由飞翔,便由鸟的自由想到个人的拘禁,由鸟的团聚 想到亲人的离散,感到人竟不如鸟雀.这就是闻鸟而 心惊的心理过程 .五六两句分别补足 感时和 恨别的内容:烽火相连,可见时局之艰危;家书难 得,可见隔绝之严重.章法谨严,可谓细针密线.尾 联以无奈之搔首行为作结,总括忧国与思家,蕴含丰富,耐人联想,道出了难以尽道的情感,正是诗家本色.

杜甫被禁在城中虽有行动自由,却无生活来源, 经常挨饿,只好去旧相识家中东凑一顿西凑一顿.靠 着他对大唐复兴的信念和乐观的性格,顽强地生活着. 在诸位朋友当中,苏端待他是最好的了.春天的一个 早晨,风雨交加,杜甫在饥饿中醒来,心里盘算着该 去谁家混口饭吃,想来想去,还是决定去苏端家中. 于是早早爬起身来,拄着藜杖,走上泥途.苏端的日 子也不好过,但每逢杜甫一来,总是想方设法弄点酒 还找来要好的宾朋,大家喧闹一番,来彼此宽解愁怀. 《雨过苏端》这首诗记载了上述情事,使我们对杜甫 当时的生活状况有所了解.此诗颇具风趣,笔触诙谐 幽默,是杜甫在困境中力求保持心理平衡的表现. 杜甫也曾去过长安城中的大云寺找过饭吃,并在 寺中住了一段时间.该寺的住持赞公对杜甫颇友善, 照顾颇周到,不但供应斋饭,还赠送细软的青丝履, 光洁的白毛巾.杜甫来大云寺,可能也是为了躲避奸 人的告发,从所作《 大云寺赞公房四首》狺狺 国多狗 句,可知当时风声很紧 ,不得不提防恶狗 (奸人)咬人.这位赞公后来流落到秦州,杜甫也因 逃荒到了秦州,二人异地相逢,不胜欣喜,另有一番 交游.这是后话.杜甫的好友郑虔,在长安沦陷后被 叛军押至洛阳,安禄山让他做水部郎中,他推说有病 没有赴任,并将洛阳的叛军情况写成密信让人转到肃 宗设在灵武的临时政府.至德二载(757)正月, 安禄山被他的儿子安庆绪杀死,叛军内部混乱,郑虔 乘机逃出洛阳来到长安.杜甫见这位患难朋友居然还 活着,又得知他有这样的表现,十分高兴,用白发 千茎雪,丹心一寸灰(《郑驸马池台喜遇郑广文同饮》) 的诗句赞美他的忠国之心.

[NextPage]

西窜与北征

至德二载(757)二月,肃宗把临时政府从彭 原(今甘肃宁县)移至凤翔( 今陕西凤翔),向长安 逼近了一大步(凤翔在长安西300余里 ).杜甫得知 后,暗自做着逃往凤翔的准备.自安庆绪杀死安禄山 后,叛军军心浮动,对长安的戒守也不像以往那样森 严了.杜甫经过细密的筹划,终于在四月的一天,从 长安西城金光门溜了出去.当时,叛军正在西郊屯防, 他不敢走大道,专捡偏僻的小路走,又怕迷失方向, 一边走一边还要望着驿道两旁的树木以引导方向.逃 窜是危险的,他对着落日的方向望眼欲穿,提心吊胆, 不复有生还的希望.等到他越过生死线侥幸到达凤翔 时,已是衣衫褴褛,瘦得不像人样了.想到在逃亡路 上随时都可能作鬼,深感性命的微贱,如今能瞻望太 白山的雪峰,不禁悲伤地呜咽起来.就这样,他穿着 麻鞋和露着两肘的破衣拜见了肃宗,被授予左拾遗的 官职.左拾遗是谏官,是给皇帝的政事提意见的,官 阶为从八品上.这是在五月十六日,肃宗下达授官诰 文,诰文写道 :襄阳杜甫,尔之才德,朕深知之. 今特命为宣议郎行在左拾遗.授职之后,宜勤是职, 毋怠!……杜甫对于这个职守是忠实的,认真的, 然而却因此得罪了肃宗,险些丧了性命,那是因为房 琯罢相之事.

去年十月,宰相房琯率兵与叛军大战于陈陶,青 坂,失利.御史大夫贺兰进明毁谤房琯,说他对肃宗 不忠,又诬告他的门客董庭兰受贿,房琯被罢去宰相 的职务.杜甫既作了谏官,便去履行谏官的职责,他 上疏给肃宗,认为房琯深念主忧,义形于色 ,对 国家是忠诚果敢的,要求肃宗弃细录大 ,不要以 细罪免大臣.廷诤时亦态度坚决,缠着不放. 肃宗大怒,诏令三司审讯杜甫.亏得宰相张镐和御史 大夫韦陟出来营救,杜甫才得免于刑罚.张镐奏道: 甫若抵罪,绝言者路 .韦陟奏道 :甫言虽狂, 不失谏臣体 .肃宗虽心中恼火,但在当时国难当头, 亟须用人的情况下,只得忍下这口气,让杜甫仍任原 职.杜甫虽遭挫折,但并未服输,在《奉谢口敕放三 司推问状》中,强调自己的主观动机是好的,至于论 事措辞激烈,是由于身陷贼中,愤惋成疾所致;对房 琯的为人仍旧称道;重申自己的上疏目的是望陛下 弃细录大.由此可知 ,杜甫的性格是倔强的.这种 性格在明主临政时或许可以做出一番事业,但在如肃 宗这类庸主手下,只能是遭到疏远.从五月十六日上 任左拾遗,到此事了结的六月一日,总共才有半个月, 可谓出师不利.但杜甫并未消沉,仍旧为收复两京之 事努力工作.

在羌村闲居的日子里,杜甫还创作了名篇《北征》. 这篇长达700字的纪行诗记述了从凤翔到羌村的沿途 经历和到家后的情事,采用夹叙夹议的手法,对当时 的政治情况和军事形势提出了个人的见解,忧国忧民 之情贯穿始终,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全诗依内容可分为五段.第一段主要写临行前恋 君忧国的心情 .拜辞诣阙下,怵惕久未出.虽乏谏 诤姿,恐君有遗失.君诚中兴主,经纬固密勿.东胡 反未已,臣甫愤所切.挥涕恋行在,道途犹恍惚.乾 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 。

为辞别天子,杜甫来到宫 殿前,心情惶恐地久久站在那里.他所恐惧的是君主 在执政上有所疏漏.君主固然是位中兴之主,计划国 家大事也确实费尽了心力,但是当此天下疮痍满目, 叛军猖獗未已之际,怎敢保证万无一失 杜甫的恋阙 心情是感人的,因为他的恋阙的落脚点是忧国,他所 担心的是天子由于执政失误而影响平息叛乱,拯救国 家民族的大业.在君主专制的时代,君主的言行直接 关系着国家的兴衰命运;我们不能要求作为封建文人 的杜甫通过否定皇权以求谋国家的复兴.

第二段写沿途的观感,具体描绘了战乱给广大农 村造成的巨大破坏,一幕幕悲惨景象令人触目惊心. 靡靡逾阡陌,人烟眇萧瑟.所遇皆被伤,呻吟更流 血。

田原萧瑟,人烟稀少 .活着的人都负伤流血, 呻吟不绝.据史料记载,至德元年(756)四月, 郭子仪与叛军战于清渠,又败.诗中所写当是沿途目 击的真实情况.作者还描写了月下战场的恐怖景象, 令人毛骨悚然 :鸱鸟鸣黄桑,野鼠拱乱穴.夜深经 战场 ,寒月照白骨.锦绣田园已然变成鬼蜮世界.

这段诗中还插入对草木的描写,写菊花应时而开,山 果应时而熟 ,或红如丹砂,或黑如点漆.雨露之所 濡 ,甘苦齐结实.在这里,自然风物与社会人生构 成强烈对比,蕴含着人命不如草木的深沉感叹.

第三段是写到家后的悲喜之状.杜甫于去年八月 离开羌村,到现在已整整一年,艰难困苦,忧国思家, 他的头发全白了.亲人相见,抱头痛哭,泉水鸣咽, 松涛回应.妻子憔悴消瘦,衣衫褴褛;小儿饿得面色 惨白,见爹来到,背面而啼,脏兮兮的脚上连双袜子 都没有,床前站着两个小女儿,穿着补钉叠补钉的衣 裳,衣裳短得刚刚过了膝盖,那些补钉是从旧绣上剪 下来的碎布,东一块西一块地错乱了原有的图案:海 图的波涛被拆碎了,天吴和紫凤也是东倒西歪……这 一节细腻的描写,笔端饱含关切与自责,真实地记录 了战乱给家庭带来的不幸,并使人由点及面地看到当 时广大人民的苦境.接下来是叙写天伦之乐,身为妻 夫子父,杜甫没有忘记给她们买些布料,胭脂什么的, 于是 ,家庭气氛活跃了,粉黛亦解苞,衾裯稍罗列. 瘦妻面复光,痴女头自栉.学母无不为,晓妆随手抹. 移时施朱铅 ,狼藉画眉阔.望着妻女梳妆打扮的情 景,杜甫重新得到了家庭的温馨,而这种对闺房琐事 的近于沉湎的关注,深刻地反映出杜甫的饱经乱离之 苦,是一种寓哀于乐的笔法.同样,对于孩子的吵闹 与纠缠,捋着胡须问这问那的失礼举动,杜甫不但不 去喝斥他们,反倒觉得心里很甜,这与其说是慈父的 本色,勿宁说是他已受尽了与家人长期隔绝的寂寞之 苦 ,即诗中所谓翻思在贼愁,甘受杂乱聒.这些 笔墨看似平常乃至琐屑,其实处处都在烙印着那个离 乱的时代.于平实的叙述中反映重大的生活感受,是 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一大特色.

第四段是对时局的议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 对朝廷向回纥借兵以平叛乱表示忧虑.回纥,也就是 现在的维吾尔族.据史料载,至德二载(757)九 月,朝廷采纳郭子仪的建议,向回纥借兵.回纥怀仁 可汗,派遣其子叶护和帝德等率领精兵4000余人来到 凤翔.肃宗命广平王李与叶护约为兄弟.杜甫认为, 回纥兵固然有勇可用,但也怕会留有后患,故云阴 风西北来 ,惨淡随回纥 .此辈少为贵 .后来事 实证明,杜甫的忧虑是必要的,回纥帮助唐王朝收复 两京后,大肆掠夺财物,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二,朝廷使用自己的军队即可平息叛乱 ,官军请深入, 蓄锐可俱发.不仅可以迅速收复西京和伊洛, 而且可以攻下青徐二州,恒山和碣石也可收复. 三,断言反攻之势已成,祸转亡胡岁,势成擒胡月, 叛军的厄运已经来到,朝廷应抓住时机.这些建议体 现了作为谏官的杜甫对朝政的积极参与精神,可以看 作是用诗写的奏疏,是恐君有遗失的具体体现.

第五段是通过古今对比,人心的归向来说明唐王 朝一定能够中兴.诗中高度赞扬了龙武将军陈玄礼发 动的马嵬兵谏,玄宗能在这紧要时刻接受兵谏,赐死 杨贵妃,铲除祸根,这在古代帝王中是没有的,故而 中兴有望.而天下百姓也都心归大唐,日夜盼望皇帝 的仪仗进入京都.主明,臣忠,民心归附,三者并具, 所以结尾两句煌煌太宗业,树立甚宏达 ,就显得 水到渠成.全诗以时代的最强音作结,令人神思高举, 具有巨大的鼓舞力量. 这年九月,天下兵马大元帅,广平王李□率官军 及回纥援军15万,从凤翔出发,长驱东进,直逼长安, 列阵于香积寺北,准备与叛军决战.杜甫在羌村闻听 此讯,作《喜闻官军已临贼境二十韵 》,诗以昂扬, 奋发的情感,铺陈官军将士的巨大声威,说他们将像 热水涤荡腥臊那样彻底消灭叛军,叛军则如鼎中之鱼 苟延残喘,如穴中之蚁无处可逃.作者感到整个京都都在兴奋地跃动,同时又伤心地听到叛军溃逃前疯狂 屠城,百姓子女可怜的哭嚎声.但是胜利的曙光总算 望到了.作者想象,长安城中的百姓家家户户都在变 卖首饰,换取美酒,准备迎接官军入城呢.论杜诗者 每称其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为杜甫平生第一首快 诗,其实此诗情感之欢快,气势之磅礴,并不在后者 之下.

其后不久,官军收复了长安.十月相继收复了洛 阳.肃宗回长安.杜甫在羌村闻讯,作《收京三首》. 诗中并未作浮泛的欢颂之辞,而是以沉着,冷静的笔 触,作痛定之思.第一首重提玄宗被叛军所逼离都入 蜀之事,意在告诫君主胜利之可珍,当好自为之.第 二首是写闻知肃宗下达哀痛诏的感受,诏书中提到广 平王李□的巨大战功,杜甫深知肃宗妃张良娣忌恨李 □.此前,李泌曾为广平王的地位献策于肃宗,今李 泌已归隐衡山,则皇储之争实堪忧虑.第三首写收京 之后,只恐回纥恃功邀赏,诸将僭奢无度,天下万方 送喜,致使君主不能集中精力以彻底平乱.可见,当 天下人欢呼雀跃之时,杜甫却为国家的未来作深邃的 思考,其忧国之心何其殷重!

    相关推荐

    冯至《杜甫传》(5) 读冯至《杜甫传》 冯至《杜甫传》(1) 冯至《杜甫传》(4) 冯至《杜甫传》(3) 古代名人传记系列2 杜甫传 杜甫 杜甫简介 杜甫《杜甫诗三首》原文阅读 杜甫(教案) 杜甫简介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2 杜甫待客 新秋 杜甫 《绝句》(杜甫) 杜甫简介 杜甫诗三首 李白与杜甫 杜甫诗三首 杜甫诗荐读 杜甫诗三首 杜甫:中国传统文化的完美符号──对杜甫文化意义的深入思考 杜甫的象征 杜甫诗五首 冯至诗作中的基督教因素 杜甫草堂简介 25杜甫诗三首 25杜甫诗三首 杜甫律诗五首 杜甫律诗五首 杜甫律诗五首 杜甫《春望》阅读练习及答案2 杜甫《绝句》试析 忧民一世──杜甫 杜甫律诗五首 杜甫律诗五首 杜甫草堂简介 杜甫律诗五首 杜甫资料介绍 杜甫《蜀相》鉴赏 杜甫律诗五首 杜甫律诗五首 杜甫律诗五首 杜甫诗歌之“顿挫” 《杜甫诗三首》导读 杜甫诗五首 教案 杜甫的社稷情怀 杜甫律诗五首1 《杜甫诗三首》教案 杜甫名诗《春夜喜雨》 杜甫生平介绍资料 杜甫律诗五首|登岳阳楼|阁夜|咏怀古迹|旅夜书怀|客至| 杜 甫《江畔独步寻花》 新秋 杜甫-教学教案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杜甫诗三首》说课稿 《绝句》(杜甫)教学教案 谈杜甫做诗的秘诀 杜甫《登高》诗歌鉴赏 杜甫律诗五首|登岳阳楼|阁夜|咏怀古迹|旅夜书怀|客至| 《杜甫诗三首》学法指导 杜甫一生的八大打击 《杜甫诗三首》结构分析 《杜甫诗三首》课文导读 《杜甫诗三首》课文赏析 《杜甫诗三首》疑难解析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 《杜甫诗三首》疑难解析 《杜甫诗三首》写作背景 《杜甫诗三首》课文赏析 专家出手(五):设计杜甫 杜甫《登高》原文和译文 诗人杜牧小传 诗人杜牧小传 《杜甫诗三首》学法导引 《杜甫诗三首》课标解读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 《杜甫诗三首》备课资料 浪子李白与情圣杜甫 《杜甫诗三首》知识归纳 《杜甫诗三首》参考译文 《杜甫诗三首》知识归纳 社会动乱与诗人杜甫 诗人杜牧小传 《杜甫诗三首》教法指引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 《杜甫诗三首》写作特点 《杜甫诗三首》课文译文 亲临登高──析杜甫《登高》 《杜甫诗三首》教法指引 《杜甫诗三首》课文导读 《杜甫诗三首》课文译文 杜甫诗三首翻译分享 《杜甫诗三首》参考译文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 《杜甫诗三首》学法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