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学分析

让语言和精神都巍然撑立 ——我教《青海高原一株柳》的课境追求

小编: :admin

有人说,我的《卢沟桥的狮子》演绎的是温柔中的震撼,《去年的树》绵绵之情很是动人;《如梦令》更是婉约清新,好象我的课风已打上了一个明显的标志:江南女子的清新温柔婉约。但我一直想着要突破自己的风格。一次,在与杨明明老师一起时,她忽发奇想:盛新凤,你何不上一节如《诺曼底号沉船记》这样恢弘的课试试?于是,这两年便一直有了上一节厚重一点的课的想法,对厚重的期望是情感与语言都厚重,上一节语文味和情感味都很浓的课。

我是怀着崇敬的心情走进文本,走进这株柳树的。越往里走,越觉得望而生畏。这是一篇含金量很高的课文,语言那么华丽,篇幅那么长,内涵那么丰富,写作方法那么鲜明独特。整篇文章掂在手里沉甸甸的,这么丰厚纯美的一块“大蛋糕”,简直不知从何入手,走得好艰辛。在经历了多少次苦思冥想不得其法后,产生过多次放弃的念头。是这株柳树的精神在无时无刻感召影响着自己: “聚合全部身心之力,聚合全部情感和智慧,找到进入文本的最短程,进入文本的核心世界。才能创造一片独特的课堂风景,”所以在最艰难的时候,在前几天嗓子充血挂盐水的时候,我都苦苦撑立着,这也是我上这堂课的最大收获。

于是,在经过了反复的抉择后,我把文本进行了削枝斩叶,最后读成了两个词,

从“撑立——伫立”。这个“伟大的发现”曾一度让我欣喜若狂,找到“撑立”这个融人文内涵和语言魅力于一体的“抓手”,是一大欣喜,以此为支点,撬起了全文这个“宇宙”;以此为线,让散落的语言珍珠得以串联;以此为轴,使全文的语言与情感有了向心力。

然好景不长,在引导孩子读文的过程中,发现孩子走不进这棵树,读不懂“撑立”,于是,这个词也就成了一个干巴巴的符号撑立在我的课堂上,没有血肉的丰满,只有干瘪的呐喊与空洞的概念说教。这课,上得好空,反思后发现,我把“撑立”这个词从语言文字中抽象出来,做为一种精神符号来灌输。语言没找到很好的点,人文没切入学生的心,所以上下来不尴不尬、不痛不痒,好不舒服。语味和情味的培养都需要有很好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来承载,但因为“撑立”没找到令人满意的语言点,使得情感和语言都有些虚化。

于是决定重新调整方案,觉得要使“撑立”这个词在课堂上凸现出来,成为课堂上一道亮丽的、壮丽的风景,必须让教学内容的选择、问题的设计、导语的渲染都围绕这个词来展开,最主要的是,要给“撑立”找到一个丰厚的文本语境,让它在文本语境的烘托下血肉丰满,巍然屹立,让学生在对文本语境的整体把握中生成柳的高大形象,这叫“以境造像”,“以语生情”,最后我把本课的教学意境追求定位在语、像、神三位一体,共同生成上,语成,则促像,像成,则悟神,从语切入,读出形象,读出精神。读懂一个词“撑立”,同时也读懂了一棵树,读懂了一种精神,达到了 “言、意共生”的目的。于是,“多少、又、一次又一次,一回又一回,为保全生命所做的艰苦卓绝的努力”等词句,便被调用到“撑立”身边,成为丰厚它的语境。 “仿佛看到它被摧毁的样子了吗?它会默默地告诉自己”等联想,便是促其形象生成;由像生意,既精神。语文教学最终要给孩子留下什么?语言、形象、精神。读懂一个词,读懂一棵树,也读懂了一种精神。如果课上下来,孩子们从这棵树身上感受到了一些东西,受到了一些触动,引起了我们一些思考,这就是收获了。

另,课中有折柳文化的渗透、有想象、比较写作方法的迁移运用,有对文本语言从理解到积累运用的思考展示。因为是第一次,不成熟,但第一次的激情最真实可贵,所以我珍惜.

    相关推荐

    青海高原一株柳 《青海高原一株柳》 《青海高原一株柳》 《青海高原一株柳》 课文 《青海高原一株柳》说课稿 青海高原一株柳内容 《青海高原一株柳》说课稿1 《青海高原一株柳》说课稿3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案设计精品 《青海高原一株柳》课文内容 《青海高原一株柳》说课稿2 青海高原一株柳设计一 《青海高原一株柳》说课稿之一 青海高原一株柳设计二 青海高原一株柳说课稿之一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案之一 盛新凤青海高原一株柳 《青海高原一株柳》课堂实录1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后记4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案之二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后记2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后记3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实录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后记5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后记1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一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实录5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实录3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实录2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二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案设计好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实录1 《青海高原——株柳》的作者及作品 盛新凤课堂实录《青海高原一株柳》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2(二课时)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案设计4(二课时)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案例设计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5(第一课时)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3(二课时)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1(两课时) 《青海高原一株柳》课堂实录4(盛新凤)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7(第二课时)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6(第二课时)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8(第二课时) 《青海高原——株柳》课后习题3句子理解 由青海高原一株柳,你想到哪些人物? 由青海高原一株柳,你想到哪些边塞诗? “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句中“神奇”是因为?“望而生畏”是因为? 《青海高原一枝柳》研课全记录 《青海高原——株柳》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青海高原一株柳》教案 语文论文:追求朗读的高境界 《蜀道难》:神奇险峻境界的追求 课要追求“三动”的境界 苏教六年级上册语文补充习题《15、青海高原一株柳 》答案 苏教版六年级上学期语文同步练习题:《青海高原一株柳》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案例设计 追求“朴实”而“自然”的语文课 追求公开课的原生态 让学生的语言和精神在实践中生成 课题是“青海高原一株柳”,作者却为什么又用了许多笔墨写到家乡灞河边的柳? 追求“原汁原味”的语文课堂-语文论文 让语言和精神共生──《彩色的非洲》教学设计 让语言和精神共生──《彩色的非洲》教学设计 追求“学生活动充分”的高层次教学境界 和谐语文课堂教学的四个追求 追求语言形式和人文情感的同构共生 追逐一个永远的梦——侯小青随笔系列之四闹,不是我们的追求 魏巍《我的老师》原文阅读 追求理想的语文课堂 孙绍振:让语文成为青少年精神生命的家园 和高一新生谈语文学习的要求兼寄语青年语文教师 让作文的语言更精彩 《大自然的语言》一课一练 让语文课堂的回归自然论文精品 着力反复读悟,追求本色语文──《老人和海鸥》一文观感 魏巍《我的老师》说课稿 让我们踏青去 一言一行见精神──《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谈 《大自然的语言》习题精选 大自然的语言习题精选 从单一走向综合——追求提高语文素养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力求简约追求和谐──《卡罗纳》教学反思 学习青年忘我的精神 ──我备《鱼游到了纸上》 从“巍然屹立”、“傲对碧空”这两个词,感受到了什么? 力求简约追求和谐──《卡罗纳》教学反思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坐立走、有精神》教案 追求生态和谐的语文课堂──三年课改点滴反思 如何培养学生独立精神 偶然的心境 “朗读要求立体推进”的思考和实践 高一语文《我一无所求》教案设计 精编高一语文暑假作业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