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学分析

《菩萨兵》公开教学听后感

小编: :admin

3月10日,聆听了谭洪伟老师执教的《菩萨兵》一课,谭老师的教学设计能重组教材,由藏胞对红军情不自禁地赞颂“几时见国菩萨一样的司令,菩萨一样的兵啊!”一句话入手,提问学生藏胞一开始是不是这么说呢?藏胞一开始是怎样对待红军的?抓住点题的中心句展开教学,思路非常清晰,设计也很合理,课件也做得不错(谭老师的教学态度值得我们学习)。只是整堂课从始至终学生都没能深入地走进文本。(这当然与学生课文没读透有很大关系,谭老师上午刚教了这课的第一课时,学生课文还没能读流利)我个人觉得:有这样几个教学环节还有待商榷:

其一:在教师引导学生想象反动军队是怎样对待藏胞时,有学生回答说抢粮食呀;把地里的种子都挖出来带走啦,教师补充说烧杀抢掠,不少学生嬉笑一片。的确,课文讲述的内容离学生所处的时代太远,学生很难感同身受,但教师在这儿如果能很好地创设氛围(如播放一段烧杀抢掠的视频或出示几张图片的话),那就能比较轻松地把学生领进文本,也为后来教学“一定是乌云遮住了他们的眼睛”这句话以及与红军尽心尽力地帮助藏民作了很好的铺垫。

其二:在教学朱总司令说的“这也怨不得他们……”这句时,教师没能引导学生感悟出朱总司令不仅没有责怪藏胞,而且还表现出深深的体谅。而是还指导学生读出“着急”的语气。

其三:在学习“……像种自己的地一样……要让红军的种子~结果……”这句时,教师没能引导学生想象红军是怎样尽心尽力地帮藏民种地的,进行说话训练,而是要求学生用“尽心尽力”造句(学生造出的句子内容肯定离文本远啦),结果把学生引出了文本。另外,在引导学生理解“发芽、生根、开花、结果”的含义时一定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充分地说,而不是一带而过(这句是教学难点)。要引导学生从正反两方面去理解:红军是怎样帮助藏民的?藏民看到红军这样帮助他们又会怎么想?让学生先同桌说,再全班交流。

最后,从解读文本考虑,一定要告诉学生藏民都笃信佛教,而菩萨在佛教中是救苦救难、普度众生的,藏民们把红军比作他们所崇敬的菩萨,这是对红军们最高的评价。

谭老师最后的拓展设计相当好,把“我们共产党人好比是种子……”这段文字出示出来,如果能配上一首歌颂党的藏族民歌,那学生的情感就会被充分调动出来了。

    相关推荐

    菩萨兵 《菩萨兵》 菩萨兵 菩萨兵 菩萨兵 《菩萨兵》 菩萨兵 《菩萨兵》 7《菩萨兵》 《菩萨兵》教案 《菩萨兵》的 《菩萨兵》教案 我读《菩萨兵》 《菩萨兵》教学反思 菩萨兵说课稿 《菩萨兵》教学案例 《菩萨兵》教学思考 菩萨兵教学最新 菩萨兵教学反思 菩萨兵 教学设计 《菩萨兵》教学设想 《菩萨兵》教学设计 《菩萨兵》教学思考 《菩萨兵》教材分析 《菩萨兵》教案设计 《菩萨兵》教学教案 《菩萨兵》教材分析 《菩萨兵》教材分析 《菩萨兵》教学设计一 《菩萨兵》教案之一 《菩萨兵》教材简析 《菩萨兵》教学设计三 《菩萨兵》教材分析 《菩萨兵》同步练习 《菩萨兵》背景资料 《菩萨兵》教学设计二 《菩萨兵》课文原文 《菩萨兵》教学设计之一 菩萨兵原文最新 7菩萨兵 教案教学设计 《菩萨兵》教学设计与点评 菩萨兵教学思考最新 菩萨兵课堂教学片断 菩萨兵教学设计一最新 《菩萨兵》〈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三年级下册《菩萨兵》教案 菩萨兵(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三年级语文下册《菩萨兵》教案 苏教版第六册《菩萨兵》教案设计 苏教版国标本《菩萨兵》说课稿 抓住文章题目,读懂全文——《菩萨兵》 《菩萨蛮》教案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菩萨兵》教案 《菩萨蛮》导学案 小学语文二年级教学建议——《菩萨兵》教材简析 高二《菩萨蛮》教学教案 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菩萨兵》案例与反思 《争吵》听后感 《争吵》听后感 《检阅》听后感 《检阅》听后感 听《泉城》后感 听《泉城》后感 这是第一次在课本中学习长征——《菩萨兵》教学思考 开启童心,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听听,秋的声音》教后感 听《学弈》后的感想 夏感公开课导学案 《桥》阅读教学听后感 《珍珠鸟》听后感 《珍珠鸟》听后感 《掌声》听后感二 《清兵卫与葫芦》公开课教案 教《蒲公英》后有感 《蒲公英》教后感四 《蒲公英》教后感二 《开国大典》教学后感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7、菩萨兵教学教案 《清兵卫与葫芦》公开课反思 《开国大典》教后感 《燕子专列》听后感 《燕子专列》听后感 《中彩那天》听后感 《桂花雨》听后小感 《麋鹿》赏析听后感 《燕子专列》听后感 《枫桥夜泊》听后感 《蒲公英》教后随感三 六年级上册语文《菩萨蛮》课后训练题:沪教版 毛泽东《菩萨蛮·大柏地》教案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教学设计 《唯一的听众》读后感 听《小露珠》后的感受 《唯一的听众》读后感 《唯一的听众》读后感 《三个儿子》听课后感 《唯一的听众》读后感 《唯一的听众》读后感 《雨后》的教学反思:聆听花开 《唯一的听众》读后感